导图社区 2. 佛学基本概念
学习无我、四法印、不净观、禅、业报和因果,以及四大皆空这七个重要的佛学概念,把这些概念的出处、发展和核心思想做基本梳理。
编辑于2022-10-24 20:20:33 上海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2. 佛学基本概念
无我:反常识的佛学核心概念
轮回的主体究竟是谁
轮回观念其实并不是佛陀的原创,而是当时印度人的普遍共识
在佛陀的年代里,轮回有主体,这是印度人的普遍共识
印度最主流的信仰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对轮回和业报的解释特别适合印度的种姓制
“我”究竟存在吗?
既然“缘起性空”,那么所谓“我”,只是一个集合名词,本质上是无数细小的单元在刹那之间的聚散离合
“无我”
“无我”是一个很反常识、反直觉的概念,所以在佛陀圆寂之后的佛教世界里激起过无数的争论,不同的理解路径派生出不同的宗派
佛陀的“无我”理论在当时是很有颠覆性的。在当时普通信众的理解里,它意味着敬奉神明并不重要,因为神明和各级种姓身份一样“缘起性空”,而且,即便是吠舍和首陀罗也能通过修行来解脱人生的苦难。
“无我”在当时还有一种颠覆意义,那就是反对婆罗门的正统概念“梵我”
佛教初期那种“众生平等”的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它给了底层人民光明和希望
但佛陀并不能彻底摆脱他的历史局限性,所以在早期佛学里,女人还没法和男人平等
“梵我”
“梵”既是最高的神,也是宇宙与人生的终极原因
《塔伊铁利亚梵书》
梵生出诸神,创造世界,刹帝利是梵创生的,婆罗门是由梵自身而生的
用社会学的眼光来看,这是一种“合法性神话”,婆罗门仗着自己最有文化,编出这套说辞来证明自己比刹帝利高级,当然更比吠舍和首陀罗高级。如果全社会都能接受这样一套神话,就可以和谐稳定
佛陀很努力地去破除“恒常不变”这个观念和“我”的真实性,在中国人看来有点奇怪,但只要还原到当时的印度,你就知道“恒常不变”真的是“我”的一个核心特性,而破除这个特性,是怎样的一种颠覆
因果与宿命
无常
佛陀提出“缘起性空”,认为万事万物互为因果,不存在一个决定性的、不变的原因,这就推翻了梵作为宇宙第一推动力的地位,“无常”和“无我”推翻了“梵”和“我”的真实性和恒常性。
当代印度的佛教
它在当时只是印度主流信仰体系外的一个小小异端,在本土最终也没能撼动婆罗门教
直到今天,婆罗门教仍然是印度的主流信仰,只不过改头换面成为印度教,而印度佛教早在玄奘取经的年代就已经走向衰微了
印度教貌似并没有排斥佛陀,而是用兼收并蓄的精神把他收归自家旗下,说他是毗湿奴神的十种化身之一,存心把大家引上邪路。
终极问题
佛陀的独创性见解导致了终极问题被悬置起来
如果“无我”的观点真的成立,那么到底是谁在修行,谁在轮回呢?又是谁在行善,谁在作恶呢?
当时就有人拿这些问题问过佛陀,但佛陀不置可否,只是劝大家别在这些无聊问题上耗费精神。
但在佛陀圆寂之后,原先的疑问就变得尖锐起来
因为人心所向,必须给修行和轮回找到主体,而这样一来,在理论层面的相当程度上,佛教和婆罗门教最核心的差别就消失了
只要我们在“缘起性空”这个核心理论的基础上把“无常”和“无我”贯彻到底,就必然导致宿命论,也必然得出轮回无主体的结论
“缘起性空”是佛陀的伟大创见,是佛教大厦的理论基石,而“缘起性空”既然认定了因果齿轮,那么行为主体和自由意志就没了位置。
中国佛教
今天中国人对佛教的主流理解,更接近婆罗门教的教义,比如轮回转世、善恶报应、烧香上供、坐禅入定、天堂地狱等等。也就是说,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接纳了佛陀从婆罗门教拿来的东西,却抛弃了佛陀的原创见解
小结
佛陀用“无我”这个重要概念打破了婆罗门教的轮回观。理解两者的冲突对于理解佛学来说至关重要
当我们要理解某种思想的时候,最好先搞清楚它来自谁,它反对谁
四法印:保证佛法纯洁的原则
忒修斯之船和金阁寺
忒修斯之船
在很久很久以前,英雄忒修斯杀掉了克里特岛的米诺牛之后,就是乘坐这艘帆船返航的。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事件,雅典人每年一次派遣使者乘坐这艘帆船,到太阳神阿波罗的出生地得洛斯岛朝圣。
年复一年,帆船终于退役下来,被当作圣物供奉。在几百年间,雅典人不断拆掉朽烂的船板,换上新的船板。
于是,在爱好哲学的古希腊人那里,开始争论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的忒修斯之船到底是不是原来那艘
日本京都的名胜金阁寺
如果还是原先的那座金阁寺,每个部件都用外星材料打造,永远不会损毁。但在落成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用外星科技把它原封不动地转移到巴黎,它还是原先的那座金阁寺吗?
思考
是不是要有某些本质性、规定性的特质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依据;
所谓本质性、规定性的东西,在物质性的世界里是否根本就不存在?
四法印
这是佛陀为了保持理论的正统性,教给弟子辨别教义真伪的四个原则
佛陀叮嘱弟子,等自己涅槃之后,大家就用这“四法印”当作标准来辨别教义的真伪
如果有人虽然打着佛陀的旗号,但宣讲的内容只要违背了“四法印”当中的任何一项,大家就可以很有信心地判断这不是正法,而是异端邪说。
诸行无常
“行”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无常”是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概念,说的是万事万物都不稳定,忽生忽灭,忽聚忽散
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否认世界上有永恒不变、独立自存的事物,人也一样,谁也做不了自己的主
有漏皆苦
“有漏皆苦”,是说活着就是受苦,不仅吃糠咽菜、做牛做马是受苦,就连锦衣玉食、作威作福也是受苦,转生之后还要继续受苦,总而言之苦海无边
寂静涅槃
要从苦海当中解脱出来,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寂静涅槃”,涅槃了也就不再轮回了。至于一个不再轮回的人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这就说不清楚了。
“常见”和“断见”
如果他(她)不爱你了,离你而去,你从此再不相信爱情,这是不是就合乎佛法真谛了呢?
正确答案是:这是不对的,你虽然脱离了“常见”,但又陷入了“断见”的误区。爱情还是有的,他(她)不爱你了,又去爱了别人,你在这一刻心灰意冷了,看不到别处或将来还会有别人真诚地爱你
“常见”是道路左边的深坑,“断见”是道路右边的深坑,你必须小心翼翼地走在道路正中,这就是佛法所谓的“中道”
小结
“四法印”是佛陀教给弟子辨别后世教义真伪的四个原则,包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和”寂静涅槃“
不净观:解决色欲的理论和方法
不净观
如果你真的被佛陀的道理说服了,很想跟着他去修行,追求寂静涅槃的境界,就是当和尚。但当你看到美丽的异性,还是忍不住欲火中烧,知行不能合一,这该怎么办呢?
佛陀的办法就是,面对再漂亮的美女,一眼就看到她不过是个臭皮囊,让人恶心,就叫“不净观”。这是佛学修行的基础,也是佛教徒戒绝色欲的理论和方法
革囊众秽
“革囊”就是皮口袋,“众秽”就是一堆垃圾
在佛陀眼里,美女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佛陀的与众不同来自看问题的眼光不同,他是把人拆散来看,看到的是一张人皮里边裹着心、肝、脾、肺、大肠、小肠、盲肠和膀胱等等一堆人杂碎,这就是所谓的“革囊众秽”。“
凡人眼里的美女在佛陀眼里只是用人血熬成的杂碎汤,拿人皮口袋当包装盒,让人越看越恶心。再仔细想想看的话,这份杂碎汤里还混着屎尿、鼻涕和各种说不清的体液。当你对着这么恶心的一份人杂碎,不当场呕吐就算本事了,怎么可能生出欲念,想要和它发生亲密关系呢?
如何对待性欲
基督教的做法简单粗暴,上帝规定了哪些性关系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不可行就是不可行,自己要忍着
道教并不禁欲,甚至还把房中术发展成一门修仙的道术,但这种道术操作起来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么愉快。比如有要求要“止泄固元”,严禁达到性高潮,否则就会损伤元气,有害无益。
儒家也不禁欲,只是用“礼”来约束欲望。柳下惠坐怀不乱就是典范
色即是空
当一个美女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呢
首先,你不应该看到“一个”美女。有一个诀窍你可以记住,那就是万事万物都没有单数形式,只有复数形式。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其实都是“一堆”。“一堆”,在佛学的专有名词里叫作“蕴”
一个美女当然也是物质性的,是由很多骨骼、器官、血肉构成的,你应该从美女的形象,也就是色相,看到“空”的本质。
当你做到这一点之后,你眼里的美女就忽然变成了一堆人肉杂碎,变成无数个在因果律支配下做着盲目机械运动的细胞,而每一个细胞又是无数个在因果律支配下做着盲目机械运动的更基本的物质单位
五蕴皆空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色蕴是物质世界,另外四蕴是感官和精神世界
物质世界里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不稳定,不能自主,本质上都是“空”。所以《心经》才有那句名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然,感觉和精神世界也是“空”,所以“五蕴皆空”。
要看到“空”,首先就要把单数看成复数,把一个整体分解成无数的局部
五种不净相
“不净观”
这是禅法的基本功
“不净观”,顾名思义,就是帮你看到人是一种极其肮脏的东西,而且从生到死,没有一刻不是肮脏的
五种不净相
生处不净
每个人都是妈妈生的,妈妈的肚子里又有屎,又有尿,怀胎十月就等于胎儿一直都在屎尿坑里呆着
种子不净
既然父母当初怀着淫念进行性生活,才有了生儿育女这回事,那么精子和卵子显然都是淫邪的产物
自性不净
人的身体就是混杂着屎尿的人血杂碎汤
自相不净
眼睛生眼屎,耳朵生耳屎,鼻子生鼻涕,毛孔流汗,每个孔窍都会流出脏东西
究竟不净
人死了也还照样脏,因为火葬就变成灰,土葬就变成虫子屎,水葬就被泡烂,怎么都恶心
小结
面对再漂亮的美女,一眼就看到她不过是个臭皮囊,让人恶心,就叫“不净观”
禅:修炼不净观的方法论
禅
色欲的诱惑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抵抗的,这就需要借助“禅定”的方法
如果人人都学佛,人类岂不是要灭绝了?
事实上,儒家没少从这个角度抨击过佛教。但是从佛教看来,这种担心就像监狱里的囚犯看到一个个狱友都在努力表现,减刑出狱了,于是担心监狱哪天会空了一样。
如果人人都学佛,最后都涅槃了,跳出六道轮回了,这就意味着脱离了苦海,过上更好的生活,难道这还有什么不好吗?至于“更好的生活”是什么样,在什么地方,佛教各宗各派给出过很多说法,最著名的就是净土宗所谓的“极乐世界”
脱离苦海的两个方法
般若
前者的重点是通过智慧达到涅槃
禅
后者的重点是通过修炼达到涅槃
瑜伽之禅和禅宗之禅
瑜伽之禅
禅,在佛陀之前就已经有了,是古代印度人的一种修行方式,属于瑜伽的一种
瑜伽在今天已经变得和健身操差不多了,但它本原是一种宗教修行,形式上倒是和今天健身房里教的各种瑜伽差不太多,但更强调呼吸、入静和冥想,最后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
所谓梵我合一,简单讲就是感觉到自己和宇宙融为一体,这就可以超越表象世界,认识到表象背后的真相
禅宗之禅
比如你问我“佛法是什么”,我回答说“今天的饭菜很可口”,或者我什么话都不答,只伸出一根手指。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那是超越语言的,需要你自己去悟。
我们觉得这种问答很神奇,一定蕴含着某种高深的思想。事实上,这种风格的禅是由唐朝的慧能大师种下幼苗,后来在南禅宗的后辈高僧那里开花结果的,只是佛教当中的一个支流,并不是禅的本来面目。
《达摩多罗禅经》
《达摩多罗禅经》,也叫《不净观经》。这部经书在东晋的时候传入中国,译成中文
在前边讲到竺法汰和慧远大战道恒和尚,消灭“心无义”的事,这位慧远大师就是《达摩多罗禅经》的最大推手
通过这样的禅修,你不但要把自己看散架,还要把自己看恶心。你每天坚持打坐入定,不断重复这种观想过程,不断用自己来恶心自己。
终于有一天当你睁眼看到镜子的时候,你看到的不再是你自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堆”不断运动、变化着的骨骼、内脏、屎尿、鼻涕,到了这个时候,你就算神功大成了。
当你能用这种眼光看别人,你的功力就又深了一层。
小结
“不净”是世界观,“禅定”是方法论
《达摩多罗禅经》里介绍了禅修的要领:用心灵之眼仔细查看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局部。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把自己看散架,二是把自己看恶心
看散架,是为了真切认识到“缘起性空”的道理。
看恶心,是帮你强化厌世的念头,让你更想早日脱离苦海,涅槃到彼岸去。
业报和因果:斩断尘缘得解脱
修行为什么要出家
出家
“出家”不是佛陀的原创,而是古印度的悠久传统
出家就是抛妻弃子,到山林深处找个没人的地方安顿下来,自己默默练功。吃饭并不是很大的问题,一来修行者吃得很少,二来热带水果在树林里总是有的
原因
避免干扰,专心致志
最好的场所是有助力的,那就是坟地,尤其是乱葬岗子,因为那里会有很多裸露出来的尸体。修行者可以守在尸体旁边,一点点观察细节,再一天天看着尸体的腐烂过程,这些尸体就相当于他们的教具
斩断尘缘,和世俗生活一刀两断
高僧的特点
身体和悦柔软轻便
白骨流光犹如白
业报理论
在佛教概念里,“因”就是“业”,“果”就是“报”,也叫“果报”、“报应”。“因果”就是“业报”,因果律的束缚力就是“业力”
当你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件事,甚至仅仅动了一个念头,都是种下了一个因,将来必定导致某个果。种下一个因,这就叫“造业”
业
做事造的业叫“身业”,说话造的业叫“口业”,想法造的业叫“意业”
善念、善言、善事造的业叫“善业”,恶念、恶行、恶事造的业叫“恶业”,不善不恶的业叫“无记业”
在佛陀“缘起性空”基础上的业报理论里,业力就是因果律的精密齿轮,把万事万物的前世今生都牢牢扣死了。
要想从六道轮回当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让齿轮的转动停止下来
虽然人一辈子不动念头,不说话,不做事是不可能的,但“无记业”并不产生果报,顺理成章推演下来,如果既不行善,也不作恶,因果律就束缚不住自己了,跳出六道轮回也就指日可待了
所以为了让业力停下来,出家就是必然的选择。你和别人的关系越少,你的生活越简单,你制造出来的新的业力也就相应的越少越简单。等该受的业报都受完了,你就可以脱离轮回了。
小结
想要斩断尘缘,脱离因果业报,就得出家修行。所谓业报,有三个类别,分别是身业、口业、意业,因果报应自能“自作自受”。
四大皆空:世界本原的运行原理
四大
为物质世界寻找基本元素的做法,在各大原始文明里边都曾经有过,中国人找到了五行,而印度人找到了“四大”
“四大”,就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分别是地、水、火、风。
“四大”共有四种作用,分别是持、摄、熟、长(zhǎng);有四种性质,分别是坚、湿、煖(nuǎn)、动。
我们的身体就是“四大”的聚合,“四大”在因果齿轮里不断发生作用
“四大”虽然聚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的身体,却非但不和谐,反而互相伤害,如同四条毒蛇住在一个筐里,彼此缠斗不休。
“地”和“水”这两条“毒蛇”会往下沉,“风”和“火”往上升,所以人才会得各种疾病。
我们的意识就依附在这样一个糟糕的身体上,沉沦在因果报应里
六大
在“四大”之外,还存在两种基本元素,分别是“空”和“识”,和“四大”一起合称“六大”。
空:空间
识:意识
在“六大”当中,前五种都是物质性的,你应该还记得物质在佛学概念里叫作“色”,所以这五种物质性的基本元素属于“色法”,意识作为精神性的基本元素,属于“心法”
自由自在
在佛学里边,“独立”叫作“自在”,也就是既不受业力束缚,也不依赖任何事物而存在
“自主”叫作“自由”,也就是自己能完全做得了自己的主,不受任何事物的阻碍
一些佛学宗派认为,涅槃状态其实就是自由自在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佛就是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人是机器
所谓“无我”,并不是说我这个人作为“六大”的聚合并不存在,而是说“六大”的聚合体并不存在某个主宰
“色蕴”是一切物质形式,其他四蕴是一切精神现象,无论物质还是精神,全都受制于因果律,不能自主,所以在性质上都是“空”。
这个“空”既不是“六大”当中的“空间”,也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指不能独立自存,不由自主的性质。
普通人缺乏智慧,误以为“五蕴”、“六大”的聚合是独立自存,可以自主的,也就是错把“假有”当成“实有”,这种误解叫作“我执”,一切烦恼由此而生,必须破除“我执”,才能得到解脱
问题
就算“五蕴”、“六大”的聚合都是“假有”,但“六大”本身,或者退一步说,只看物质性的“四大”,是不是独立自存的呢?或者这样来问:构成物质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即便受制于因果律,但作为一种基本物质单位,它们是不是恒常不变的呢?
从“四大”的概念本身来看,答案似乎应该是肯定的,但这和“无常”理论怎么统一呢?恒常不变且不可分割的基本元素该怎么成住坏空、聚散无常呢?
“四大皆空”的“空”到底意味着什么?宇宙是不是恒常不变的呢?于是我们又回到了那个老问题:既然“无我”,那么谁在修行,谁在轮回,谁会解脱呢?
小结
所谓四大,就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四大基本元素,它们聚散无常,受到因果律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