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园林博物馆2022.10
中国园林博物馆各展厅总结、在数干年的造园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园林造园思想和造园技艺。以巧夺天工的手法,将山形水系、花草树木、堤岛路桥、亭台楼阁等景物巧妙组合,塑造出诗情画意、情境交融的立体画卷。中国园林成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人类文化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杂奇葩,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编辑于2022-10-25 18:19:17 北京市中国电影的“第一”--各展厅分厅详细导图,如: 第1厅 电影的发明(1895前-1895) 第2厅 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早期发展(1905-1931) 第3厅 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32-1949) ... ...
中国国家动物博物馆2023.3--各展厅分厅详细导图,具体如下: 1. 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展厅 2. 无脊椎动物展厅 3. 中央大厅 4. 交流展厅 5. 动物所发展历程展厅 6. 鸟类展厅 7. 濒危动物展厅 8. 昆虫展厅 9. 蝴蝶展厅 10. 动物与人展厅 11. 4D动感电影院
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分别有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宋元海丝宴复原,一起来看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电影的“第一”--各展厅分厅详细导图,如: 第1厅 电影的发明(1895前-1895) 第2厅 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早期发展(1905-1931) 第3厅 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32-1949) ... ...
中国国家动物博物馆2023.3--各展厅分厅详细导图,具体如下: 1. 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展厅 2. 无脊椎动物展厅 3. 中央大厅 4. 交流展厅 5. 动物所发展历程展厅 6. 鸟类展厅 7. 濒危动物展厅 8. 昆虫展厅 9. 蝴蝶展厅 10. 动物与人展厅 11. 4D动感电影院
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分别有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宋元海丝宴复原,一起来看看。
中国园林博物馆
1. 固定展厅
1.1. 中国古代园林厅
1.1.1.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 前言
1.1.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钟灵毓秀的大地山川,积淀深厚 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中国 园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超的艺术 水平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为世界 所瞩目。
2. 中国园林的生成
商周秦汉是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时期,历经千余年。在此时期,造园活动虽规模较大,但演进变化较为缓慢,中国园林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2.1. 天地山川,园林寻踪
中国园林形成和演进与人类社会发展相谐相生,“囿”“圃”“台”是中国园林的原始形态。原始先民学会农耕,建立村落定居之时,村落宅旁植树绿化、畋猎和祭祀游娱是园林产生的重要源头。人们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和神仙思想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促进了生成期中国古典园林发展。
2.1.1. “囿”“圃”“台”初现
园林的产生与人类生产生活和选择理想住居场所密切相关,“囿”“圃”的文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囿的建置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还具有一定的观等功能,围内豢养野兽禽鸟,由囿人专司管理;台的最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是反映君权天授、与天对话的重要场所,至周代,台的游观功逐渐上升,可登高远跳,观赏风景;股、周时代已有园圃的经营,园圃内所栽音的植物一旦兼做观的目的,便会向植物配置的有序化方向发展。
2.1.1.1. 住居演变
从穴居、半地下居室、干栏式住宅等形式,到后来的住宅建筑,由聚落而城市,古人不断选择适合的居住方式。先民们狩猎、采摘等活动,加深了对自然要素的认识和欣赏,也促进了早期园林的形成。
2.1.1.2. 文字演变
甲骨文的“囿”“圃” 金文的“囿”“圃”“台” 古陶文的”囿”““台”“园”
2.1.1.3. 古器物中的园林雏形
生动地阐释了狩猎、劳作、游园等功能和意义
2.1.1.3.1. 柿蒂花卉纹瓦当(战国齐)
2.1.2. 原始思想观念的影响
“天人合一”等观念体现在早期中国都城规划和苑林建设中;“神仙思想”对早期园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园林中对自然山岳、海岛等的模拟,多是对神仙境界的再现;先秦儒家的“君子比德”思想,把大自然的某些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这种人化自然的哲理引导人们对山水的尊重。
2.1.2.1. 三垣四象
古代星象学家以观测天上星象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二十八宿等映射人间吉凶祸福。东、南、西、北四方分别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图腾形象表示方位。这些观念深刻影响着都城和宫苑的建设。
2.1.2.2. 山水比德
西汉大儒董仲舒化用《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语意,在《春秋繁露·山川颂》中用山水来比喻品德,把大自然山水人格化,成为君子品德的寄托,“山则巃嵸崔,嶊嵬嶵巍,久不崩阤,似夫仁人志士”“水则源泉混混沄沄,昼夜不竭,既似力者……
2.1.2.3. “善”与“美”
古人常把善与美作为同义词语使用,大自然的美因赋予人的内在品德而具有生命的意义。 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與善同意。(《说文解字》) 善,吉也。从喆,从羊。此與義美同意。《说文解字》)
2.1.2.4. 神话传说
伏羲女娲画像砖拓片 西王母画像砖拓片 青鸟、神物守门画像砖局部拓片 月神画像砖
2.2. 崇台峻基,苑囿之渐
商末周初(公元前11世纪),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囿和台,如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等。殷墟都邑的城市化及其宫室布局达到较高水平,影响到其后苑圃的建设。
2.2.1. 沙丘苑台
沙丘苑台(通址位于今河北邢台市)为村王公元前1075年至公元前1046年建造,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台苑”园林,其内栽植树木,置野兽禽鸟,建造宫馆。“苑”“台”并提意味看两者相结合而成为整体的空间环境。
2.2.2. 西周灵囿、灵台、灵沼
公元前11世纪,西周都城的城郊建成灵囿、灵台、灵酒,内有高台,池沼,囿内不仅可以狩猎,还可欣赏自然最色、游鱼飞鸟,已具备了中国圈林的基本要素:山、水、理筑、植物、禽鸟等。
2.2.3. 章华台
公元前535年,楚灵王修建,反映了作为早期园林雏形“高台榭、美官室”的风尚。章华台是我国帝王园林化离宫的 先导,也是中国早期园林与水利建设结合的先例。
2.2.4. 姑苏台
公元前492年,吴王夫差修建,姑苏台居山成台,联台为宫,规模极其宏大,已具有园林的诸多要素,并以游赏功能为主。
2.3. 宫苑伊始,华美恢弘
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出现了宫苑,并成为该时期造活动的主流,特别是奠定了“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山水格局。宫苑规模恢弘、建筑华美、功能多元,对后世的都城建设和皇家造园影响深远。
2.3.1. 秦代宫苑
泰统一六国后,按照六国宫苑式样在咸阳北坡营造苑地,并大规模的园林建设,包括渭水的北面(咸阳宫,六国宫等)和南面(上林苑等)的广大地城,以象天汉。秦始皇迆行各地,营建了众多离宫别馆。 林周身
2.3.2. 西汉长安宫苑
西汉在长安修建以上林苑为代表的长乐宫、未央宫,宫苑建设华美壮丽,并修筑水渠解决供水问题。
2.3.2.1. 封泥
2.4. 庄园兴盛,私园初现
西汉以来,随着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庄园经济快进发展,贵族官僚、庄园主等积累了大量财富,开始营建私家园林,并已见诸文献记载。
2.4.1. 梁园
梁孝王兔园位于睢阳城东郊的平台,以其山池、花木、建筑之盛及人文荟萃而名重于当时。园内土、石假山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掇山案例。
2.4.2. 袁广汉园
西汉茂陵富户袁广汉于北邯山下筑园,取法真山真水,得自然之趣,首开私园“模山范水”造园的先河。
2.5. 南越王宫苑曲水池(遗迹再现)
3. 中国园林的转折
东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中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佛教传入、道教出现,诸家思想的活跃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园林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园林”一词开始出现,造园活动不再追求宏大的规模,取法自然,造园手法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隐逸思想得以充分体现,异彩纷呈,初步形成了皇家、私家、寺观园林体系。
3.1. 道法自然,寄情山水
受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影响,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人们对大自然风景的可美观念超于成熟,山水文学、山水绘画等艺术得到大发展,建筑、理水等技术更为进步,注重观赏植物的引种,为中国园林的转变发展提供了思想文化和技术基础。
3.1.1. 文学、绘画对造园的影响
魏晋时期,山水文学、绘画理论对造园理念、空间布局、表现手法产生实质性影响,由“造化”而“心源”的创 作方式开始流行。
3.1.2. 园林要素、营造技艺的发展
这一时期,建筑技术发展。雕刻,装饰工艺达到极高的水准,山石成为独立观赏对象,花木栽培的相关专著开始出现。
3.1.2.1. 《南方草木状》[晋] 嵇含撰 明代刻本(1368-1644)
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岭南地区草、木、果类植物的专著。书中有关于植物产地和引种历史等的记载,是研究古代岭南植物分布和原产地的重要资料。
3.2. 华林仙境,濠濮间想
汉末魏晋时期,在北方的邺城、洛阳和南方的建康,皇家园林较为集中;与城市建设密切关联。园林功能从狩猎通神和生产经曹,逐渐转化为以游赏寄情、栖居生;园棘营造从橙拟神仙世界更多地转向现实通材。
3.2.1. 邺城宫苑
东汉末期曹操父子营建邺城,将宫苑与民间闾里分开,这一城市格局对后世影响深远。邺城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朝建都之地,建有铜雀园、华林园、桑梓苑、仙都苑等皇家宫苑。
3.2.2. 洛阳宫苑
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后 在东汉宫苑旧址上修复和新建宫苑城池。
3.2.3. 建康宫苑
建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建有建康宫、华林园、芳乐园等大内御苑和乐游苑、芳林苑、博望苑等行宫御苑,在皇家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3. 宛若自然,归园田居
这一时期,随士族贵族势力壮大、士大夫隐逸潮流的风行,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形成两种趋势:一是贵族官僚追求华丽风尚;二是文人名士追求隐逸和山林泉石之乐,成为后世文人园林的先声。城郊山水成为文人雅士游赏聚集的场所。
3.3.1. 城内私园
私家造园追求设计精致化和规模小型化,空间变化更为丰富,造园手法从写实转向写意,华丽典雅。
3.3.2. 庄园别墅
文人雅士思想活跃,在郊野建别墅庄园,归隐自然成为时尚,名家辈出。
3.4. 佛道盛行,寺园一体
这一时期,佛寺道观大量出现,寺观园林作为一个新的类型快速发展。除了传播宗教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推动了风景名胜的发展。
3.4.1. 洛阳寺观园林
东汉时期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寺院。北魏时期佛寺大量兴建,庭园中都有花草树木的种植,也出现了以山池形胜为特色的寺院。
3.4.2. 南方寺观园林
佛教传入江东后,很快兴盛起来,南朝的建康是南方佛寺集中之地,城内的寺观园林化明显,郊外的殿宇僧舍更是因山就水,与山水风景融为一体,且文人名士参与宗教活动使寺观园林的造园艺术水平明显提高。
3.5. 兰亭修禊
魏晋时期,文人名流经常聚会的一些近郊风景游览地,具有了公共园林的性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等42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绍兴兰亭,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此时期文人名流的雅集盛会和诗文唱和流露出审美趣味,给当时和后世的园林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4. 中国园林的繁盛
隋唐时代,园林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寺观园林更加世俗化。私家园林追求个性特征,向文人化的园林创作方向发展。以诗入园、因画成景的做法在唐代已渐成熟。
4.1. 宏大兼容,诗情画意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鼎盛的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盛极一时,绚丽多彩的文学、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交相辉映,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三个艺术门类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深刻影响了园林艺术创作。
4.1.1. 花木栽培
这一时期,盛行赏花、品花的风习。观赏植物栽培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培育出牡丹、琼花等花木的珍稀品种。
4.1.1.1. 绿彩盖罐
4.1.1.2. 云纹、花卉纹画像砖 汉代(前202一公元220)
4.1.2. 诗画园居
山水画论对造园理念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文人、画家参与造园,园林艺术开始融糅诗情、画意,体现了文人雅士心系林泉的园居情怀。
4.1.3. 建筑技术与叠山赏石
园林建筑的个体形象和布局均丰富多样而又不拘一格。山石的美学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假山”一词开始出现,叠山置石成为造园的重要内容。
4.2. 大唐宫苑,曲江宴集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置在两京——长安和洛阳。该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各具特色的类别,整体的规划设计和艺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后世皇家园林的营建影响深远。君民在曲江同乐,成为长安城市风情的历史画卷。
4.2.1. 长安大内御苑
长安城的大内御苑紧邻宫廷区的后面或者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但宫苑之间往往彼此穿插延仲,如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禁苑等。
4.2.2. 长安、洛阳的都城建设
隋开皇二年(582年)在汉长安东南建造大兴城,唐代改名长安,建制、规模都有改变和扩充。隋大业元年(605年),在北魏洛阳故城以西建设东都,依据法天象地的原则构建了以伊阙龙门为天极、以洛水贯穿都城的布局。城内水道密布如网,既便漕运,又利造园。
4.2.3.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隋唐时期的行宫、离宫大多建置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段,这些宫苑很重视建筑基址的选择,如麟游九成宫、骊山华清宫、终南山翠微宫、铜川玉华宫等。
4.2.3.1. 唐代九成宫(隋仁寿宫)
隋唐时期皇帝避暑的离宫御苑,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名“仁寿宫”。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唐高宗时曾一度改名为“万年宫”。九成宫的规划设计能够谐和于自然风景而又不失宫苑的皇家气派。自唐代以来,出现了诸多以九成宫为主题的诗文名篇和名家绘画。
4.2.4. 公共游览
唐代在都城近郊一些山水形胜之处,建置亭、榭等小体量建筑,成为园林化公共游览地,如“乐游原”、曲江、灞桥等。
4.3. 士人清雅,山池之胜
盛唐之世为私家造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文人参与造园蔚然成风,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将更多的诗画情趣赋予其中,甚至衙署内也多有山池花木的点缀,为宋代文人 园林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4.3.1. 山池院
唐代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的士大夫普遍营建私家园林,时人称之为“山池院”。
4.3.1.1. 辋川真迹刻石(仿制品)
明代(1368-1644) 原石陕西蓝田文管所藏 线刻碑石六块,以线雕形式表现唐代王维辋川别业的二十处景观。此碑为北宋画家郭忠恕临王维《辋 川图》真迹,明代郭漱六镌刻,为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辋川真迹刻石。
4.3.2. 别墅园
在郊野地带建有大量私家园林,选址、风格各异,由于文人参与造园而提升了园林趣旨,如平泉庄、浣花溪草堂、衡山别业、嵩山别业、庐山草堂等,出现了王维的辋川别业那样划时代的作品。
4.3.2.1. “辋川别业”立体层雕
辋川别业,最早是由宋之问在辋川山谷所建的辋川山庄,后来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在此基础上营建的园林,这是一片拥有林泉之胜、因地而建的天然园林。 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题名,使山貌水态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地表现出来,仅在可歇处、可观处、可借景处,相地面筑宇屋亭馆,创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4.3.2.2. 白居易履道坊宅园
唐代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位于洛阳履道坊之西北隅,宅园的空间划分与使用功能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建筑物简朴小巧,植物配置以竹林为主,竹石配置构成局部景观小品,体现了当时文人“以泉石竹树养心、以诗酒琴书怡性”的园林观。履道坊宅园标志着我国自然山水园林发展到唐代,其艺术特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4.3.2.3. 石灯笼
(仿制品) 唐代(618-907) 原件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唐代庭院中的装饰与功能结合的陈设品、其最早雏形是供佛时点的灯、这种形式经朝鲜传入日本。
4.3.3. 衙署园林
由于政权稳定,经济繁荣,衙署内多有山池花木点缀,成为独特的园林类型。
4.3.3.1. 山西绛守居衙署园林
4.4. 参禅悟道 建寺名山
隋唐时期,寺观大量兴建,寺观园林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由于寺观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寺观园林既具有宗教活动的功能,又具有风景游览的功能,至今仍是我国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地的重要历史依据。
4.4.1. 郊野寺观园林
到唐代,各地以寺观为主体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已陆续形成。寺观名贵花木和古树名木等内容屡见于诗文中。
4.4.1.1. 听松石床
(仿制品) 唐代(618-907) 原石位于今无锡市锡惠公园内 又名听松石、偃人石。石旁原有两棵六朝古松,唐末诗人皮日休有“松子声声打石床”之句。石端侧面刻篆书“听松”二字,相传为唐代李阳冰手书。篆书石侧,刻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张仲贤等
4.4.2. 城市寺观园林
佛数和道教到唐代达到普遍兴盛,城内的寺庙多数都园林化,并以花木栽培而闻名于世。
4.5. 文化繁荣 海外传播
唐代的长安是国际性的对外开放城市,外商、外交使节、留学生、学问僧云集,包括中国园林艺术在内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播海外,影响深远。
4.5.1. 日本
唐代中国园林传入日本,平安时代(794一1185)的御苑及贵族府邸“池泉庭园”,明显带有中国唐代“山池院”形式。
4.5.2. 朝鲜半岛
唐代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往来频繁,全面吸收包括园林在内的盛唐文化,其古典园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唐代园林布局和建筑风格的痕迹。
4.5.3. 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臻干繁盛,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并为世界所崇尚。这种繁盛局面发展到宋代后,中国古典园林进入了成熟时期。
5. 中国园林的成熟
宋代以来,文化繁荣昌盛,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全面发展。这一时期,文人参与造园并赋予园林诗情画意,从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与诗词歌赋可以看出,文人园林的发展最为突出,并且影响到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的建设。叠石、理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全面提升,园林创作更加重视意境和内涵,艮岳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完全成熟。
5.1. 术业专攻,写意山水
宋代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园林建筑丰富多样,园林观赏花木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专以叠石为业的技工,造园技艺成熟。这一时期山水画创作对园林风格产生重要影响,诗画融入园林,追求园林空间的意境创造。
5.1.1. 园林绘画
此时期,山水画名家辈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园林景色和园居生活也成为画家倾注心力的创作内容。
5.1.2. 叠石技艺
叠石、品石成为造园的重要内容,对后来皇家园林造园产生深远影响,出现了专以叠石为业的技工,多种《石谱》著述刊行于世。
5.1.3. 文学园记
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较高,成为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文人造园并撰写园记,宋代诗词中描述园林题材颇多。
5.1.4. 建筑技术发展
出现了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和喻浩的《木经》等建筑工程技术专著。
5.1.4.1. 《营造法式》
民国刊本(1911-1949) 北宋建筑设计和施工专著,作者李明仲即李诫(1055-1110) 公元1102年,宋徽宗赵佶亲自颁布诏书,批准此书刊行,为我国古代量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5.1.5. 花木栽培
观赏树木和花卉栽培技术已趋成熟,并出现以观赏花木为题裁的专记,花木观赏更普遍地进入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领域。
5.2. 文园兴盛,简远精雅
文人园林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重大升华。在内省的哲学与文学思想影响下,文人园林具有景象简远、布局疏朗、天然雅致等特点,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5.2.1. 洛阳名园
洛阳是汉唐旧都,为历代名园荟萃之地。《洛阳名园记》反映了北宋时期洛阳私家园林的兴盛。
5.2.2. 江南诸园
宋代江南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其中临安、吴兴、平江等地私家园林极为兴盛。
5.2.2.1.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仿制品) 宋代(960-1279) 绢本设色 原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除了表现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外,还可以看出宋代园林建筑的各种平面、各种造型、建筑组合形象以及建筑在点缀风景的作用。
5.3. 艮岳琼林,凤凰山色
两宋时期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和临安两地。受文人园林的影响,宫苑的建设开始以山水创作自然之趣为主题,出现了艮岳那样划时代的写意山水园作品,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5.3.1. 东京皇家园林
北宋东京为都城,建有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造园艺术达到高峰,主要有后苑、延福宫、艮岳、琼林苑、玉津园、金明池等,其中艮岳成为古代园林造园艺术典范。
5.3.1.1. 北宋艮岳(场景仿造)
宋代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始建于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建成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和建筑完美结合的人工山水园,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各地的山水风景概括、提炼、典型化而缩移摹写,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成熟时期的高超造园技艺。宋徽宗赵佶自作《御制艮岳记》。
5.3.1.2. 赵佶《祥龙石图》轴(仿制品)
宋代(960-1279) 绢本设色 原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宋代宫苑中珍奇石头“祥龙石”,具有“瑞应”的象征寓意,也显示湖石主人的情趣。
5.3.2. 临安皇家园林
南宋宫城临安位于凤凰山东麓,皇家园林主要有后苑和德寿宫、樱桃园等。行宫御苑多分布在西湖风景优美的地段,著名的“西湖十景”即形成于南宋时期。
5.3.2.1. 北宋金明池争标图
金明池又名西池、教池,位于北宋东京顺天门外,原为宋太宗(939-997)检阅神卫虎翼水军的水操演习的地方, 呈规整的格局。后来水军操演变成了龙舟争标竞赛。宋人谓之水嬉。每年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开放,允许百姓进入 游览。金明池建筑瑰丽,沿岸“垂杨蘸水,烟草铺堤”,明代成为“开封八景”之一的“金池过雨”。
5.4. 中国古典园林数字化展示
从申国古典园林中撷取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公共园林等案例,进行三维扫描和建模,并加入渲染和解说,编辑制作成中国古典园林的集成性、数字化展示视频,让观众全方位、多角度、身临其境般感受中国园林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
5.5. 燕山风月,琼岛春阴
辽代升唐幽州为幽都府,立为南京(亦称燕京,实为陪都),金则继而扩建为中都,均相应建设皇家宫苑。元于中都的东北郊,以金代离宫大宁宫为中心另建新城,称大都。元大都以琼岛为中心的规划为明清北京城奠定了基础,其各类园林建设亦成为明清时期空前兴盛的先声。
5.5.1. 辽、金皇家园林
辽代皇家园林存留甚少,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内果园、瑶池、长春宫等处。金中都御苑多为新建,其中包括著名的中都八苑,即芳园、南园、北园、熙春园、琼林苑、同乐园、广乐园、东园。
5.5.1.1. “琴棋书画”浮雕砖(一组)
金代(1115-1234) “琴棋书画”又称四艺,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门艺术,主要指弹琴(多指古琴)、弈棋(多指围棋)、书法、绘画。早在唐朝人张彦远所编的《法书要录》中,就将“琴棋书画”并称。“棋琴书画”的内容常出现在庭园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品的图案中。
5.5.2. 元大都皇家园林
元代伴随着都城建设,兴修水利,疏浚河道,皇家园林进一步拓展,大内御苑在金代宫苑基础上扩建,主体称太液池,最大的岛屿即金代的琼华岛,改名为万岁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5.6. 园林寺院,公共休憩
这一时期,园林进一步文人化,很多寺观园林向世人开放,自然山水园林逐步发展,形成以佛寺名胜为中心的公共游览地。《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代开封园林开放的情况。
5.6.1. 元代私家园林
元代的贵戚勋臣都分封土地,开始兴建宅邸和宅园,或以亭名或以园名,统称为园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园林。
5.6.2. 山西晋祠
晋祠是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园林氛围最浓郁的祠堂,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一体的、唯一留存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尤以庭院园林盛。
5.6.3. 辽代清水院(大觉寺)
清水院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公元1068年),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明代重建后改名大觉寺。寺庙园林环境优雅,以清泉、古树闻名。
5.6.4. 潭柘寺
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北京俗谚曰:“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相传建于晋代,原名崇福寺,康熙年间扩建后改名岫云寺。寺庙有帝王树、配王树、七叶树(娑罗树)、柘树、金镶玉竹以及松柏等珍贵的古树名木。
5.6.5. 卧佛寺
始建于唐代,原名兜率寺。元代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槃铜像,因此,人们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寺院内建筑规整,水石奇秀,花木扶疏。
5.6.6. 宋(辽金)、元时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阶段,其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集中体现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鞣,诗画情趣、意境含蕴的风格特征。这一时期,园林的发展由繁盛期升华到成熟的境地,这也促成了明清时期园林的辉煌。
6. 中国园林的集盛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园林形式更加丰富,造园技艺更加成熟,帝王的南巡北狩,从塞外到江南,促进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的繁荣,出现了一批不同地域、风格迥异的园林作品,留存至今的许多明清历史名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优秀造园家和园林相关论著集中出现。长期积淀的深厚传统文化,成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
6.1. 圆明园铜版画(复制品)
清代(1644-1911) 原件国家图书馆藏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郎世宁曾与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王致诚等一起参与长春园内“西洋楼”的设计和工程督造,为装饰殿堂绘制了多幅作品。这组西式的铜版画成为清代宫廷建筑绘画全新技法的代表作,也成为关于圆明园的重要研究资料。
6.2. 城市发展,园林兴盛
明清时期,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较前代有了更大增长,城市面貌更加繁荣,大规模的造园带来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和城市休闲地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清两代,北京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皇家园林建设进入了高峰时期。与此同时,以江南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中心,私家园林的造园活动规模空前。
6.2.1. 北京城市与园林
明成祖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皇家园林建设的重点在大内御苑,并开始出现祭祀园林。清康熙中叶以后,皇家园林建设的重点逐渐转向西北郊,疏浚水系,先后新建和扩建了畅春园、圆明园等,至乾隆年间形成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的皇园林群,供历代皇带避喧听政、园居游赏。受皇家造园影响,私家园林较为兴盛。
6.2.2. 江南城市与园林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私家园林建设兴旺,以江浙地区为例,数量之多、品质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一直保持着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
6.3. 移天缩地,北国江南
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在建设规模及艺术造诣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精湛的造园技艺结合宏大的园林规模,充分彰显了皇家风范。园林的总体规划、设计不断创新,全面引进江南民间的造园技艺,形成南北艺术的大融糅,出现了避暑山庄、西苑三海、三山五园这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
6.3.1. 大内御苑
明清时期,紫禁城内的大内御苑有御花园、慈宁宫花园、景福宫花园、乾隆花园等多处。
6.3.2. 离宫御苑
畅春园是明清以来的第一座离宫御苑,集中反映了清初皇家园林艺术的水平和特征,现基本无存;承德避暑山庄也是清代著名的离宫御苑;清漪园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的“一池三山”式大型皇家自然山水园,建成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是城市水系中的重要节点。
6.3.2.1. 、三山五园
6.3.3. 行宫御苑
香山静宜园依小西山自然山体而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建成,园内有许多著名的古刹和人文景观,同时保持着大自然的深邃幽静和浓郁的山林野趣,西山晴雪是著名燕京八景之一;南苑位于北京南郊,又称三海子。苑内水面开阔、建筑疏朗、树木苍翠、麇鹿成群,是一座兼有皇家猎场和演武场性质的御苑。
6.3.3.1. 承德避暑山庄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八十七年建成。承德避暑山庄大小建筑有120多群组,其中康熙以四字组成36景,乾隆以三字组成36景,即避暑山庄72景。
6.3.3.2. 、西苑三海
6.3.3.3. 花卉纹建筑构件
6.3.3.4. 黄琉璃垂脊兽(一组)
清代(1644-1911) 北京植物园藏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在垂脊和岔脊的末端常排着一队小兽,领头的是仙人,而后依次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斗牛、行什。
6.3.4. 帝王陵寝
帝王陵寝是皇家园的重要类型,因其属性特殊,选址多依山临水,曲线突出,布局对称规整,建筑主次分明,配以松 柏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气势恢宏。
6.4. 私园勃兴,百花呈艳
明清两代,民间的造园活动遍及于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形成北方、江南、岭南、川蜀、闽南、少数民族等多种地方风格,名园林立,如勺园、清华园、拙政园、余荫山房、罨画池、罗布林卡等。
6.4.1. 江南私家园林
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一个顶峰,有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咫尺之地、再造乾坤的美誉,代表着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影响着北京皇家园林与其他地方园林的建设风格。
6.4.1.1. 明代吴亮止园立雕复原模型
止园位于江苏常州武进城北,建造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园主人吴亮(1562一1624)字采于,号严所,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他辞官回乡后选择在武进城北的青山门外构筑止园,总面积约为32000平方米。止园旧址现已不复存在,此立雕模型以明代吴亮所著《止园集》,明代画家张宏绘制《止园图》册和常州地方志等文献资料为复原依据,由上海工艺美术大师阚三喜制作而成,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止园的历史风貌,也展示出中国古代南方私家园林造园的精髓。
6.4.1.2. 无锡寄畅园
明清时期名园,位于无锡市惠山东麓惠山横街。明正德年间(1506-1521)南京兵部尚书秦金辟为别墅,初名“凤谷行窝”,后归布政使秦梁。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耀由湖广巡抚罢官回乡,着意经营此园并亲自参与策划,疏浚池塘,大兴土木成二十景,改园名为寄畅园。园内叠石、理水、植物配置等极为精致,反映了明代高水平的造园艺术成就。
6.4.2. 北方私家园林
北方的私家造园活动以皇亲国戚为主体,名人雅士为主流,由于自然条件气候寒冷等原因,庭院建筑物封闭多于通透,植物以北方花木为主,分布甚广。
6.4.3. 岭南私家园林
岭南地区由于沿海开放较早,经济发达,至清代私家园林开始兴盛,在园林布局、空间组织、水石应用和花木配置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并逐渐影响到潮汕、福建和台湾等地。细部装饰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6.4.4. 少数民族园林
罗布林卡藏语意为“有如珍珠宝贝一般的园林”,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其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颜章为主体,园中有园,宛若高原上的江南明珠。
6.5. 方外梵刹,人境壶天
明清时期,寺观营建主体日趋多元,帝王敕建、官署营造和僧人募集促进了寺观园林建设发展。民俗活动在寺观日益多元,寺院园林和外围山水环境进一步融合,寺观园林成为重要的风景游赏地
6.6. 园林渗透,人居雅境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理念、布局手法及其元素,渗透在理想居住环境营造的方方面面,衙署、书院、住宅、祠堂、会馆、市肆等,均通过山石水池的点缀、花草树木的配植和亭阁轩廊的构筑,具有了附属或局部的园林形态组合,多具有公共性。
6.6.1. 衙署园林
各级地方衙署内,一般都独辟部分建筑物作为官员及其随任眷属的住所,其中多有园林的建置,形成衙署园林。
6.6.1.1. 清晏园
清晏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是淮阴市唯一保护完好的古典园林,也是中国漕运史上唯一保留下来的官宦园林。据《清河县志》记载,清晏园,曾名为淮园、瞻园、留园、城南公园。城南公园名称时间最长,自一九九一年起,才又恢复为“清晏园”古名。 清晏园由仿古建筑、关帝庙、叶园、荷芳书院以及若干假山、曲桥所组成。由于淮安介于南北之间的特殊位置,使清晏园的建筑风格既具备北方园林之雄伟,又兼有南方园林之秀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园内亭、台、楼、阁、假山。错落有致,曲径、长廊、流水循环往复,四季花繁木盛,秀丽典雅。
6.6.2. 书院园林
书院是古人读书、讲学的场所,藏书阁是古人藏书的地方,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多注重园林环境的建设,成为性质独特的园林类型。
6.6.3. 公共园林
公共园林一类形成于寺观、祠堂、名人故居等,如成都杜甫草堂、绍兴兰亭;另一类多依托于城市的水系,利用河流、湖泊因水成景,成为文人墨客聚会和市民休闲交往的场所。
6.7. 匠心独运,名家辈出
明清时期,随着南北造园活动的日益兴盛,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造园世家,造园专著不断丰富,园林人物多有记载,成为造园极盛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7. 结束语
7.1. 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先民对理想生活空间和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从先秦到晚清,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体系和异彩纷呈的地域风格,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卓越的成就,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人类文明史上谱写了一部创造理想家园的灿烂篇章。
1.2. 中国近现代园林厅
较逊色于其他展厅,就不总结了
1.3. 世界名园博览厅
1.3.1. “海外览胜 名园撷珍”
1. 前言
1.1. 世界园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的自然条件、政治背景以及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因素,产生了风格多样的流派和丰富的园林艺术形式,出现了众多的经典园林,像一个个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时代的光环,成为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
2. 欧洲园林
在园林发展历史上,意夫利文艺复兴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是非常重要的造园样式,影晌了西方的园林艺术风格。近现代,欧洲园林仍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风景园林师和园林作晶,对世界园林发展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2.1. 意大利 Jtaly
从古罗马园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意大利一直都在西方造园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意大利庄园大多建造在丘陵山坡上,形成依附于山坡的台地式园林。随着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整个欧洲,意大利园林艺术在各 国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16世纪上半叶至17世纪上半叶统帅整个欧洲的造园样式。
2.1.1. 埃斯特庄园 Villa d'Este
埃斯特庄园始建于1550年,位于罗马以东40公里的替沃里小城附近,面积约4.5公顷。庄园上下高差近50米,共有6个台层,埃斯特官邸高据台地顶端,庭院沿中轴线依形就势的展开于台地之上。每条轴线的端点与轴线的节点上,均衡的分布着亭台、游廊、雕塑、喷泉等各式景观。约500个式样繁复的喷泉全部由水位落差自然形成,其中管风琴喷泉、百泉台、水剧场等喷泉将音乐、鸟啼的情趣融人到喷泉组合中,反映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造园家精湛的水工技艺。
2.1.2. 帕多瓦植物园 Botanical Garden of Padova
帕多瓦植物园是西方最古老的花园,建于意大利北部的帕多瓦市,距离威尼斯市35公里。于1545年由建筑师安德里亚·莫罗尼设计,至今仍是帕多瓦大学重要的科研基地。植物园最初为一个圆形围栏围绕着核心,作为世界的象征,外围有水环绕。内部由东西、南北方向交叉的两条道路将其分割成4个部分。园门向西,门内有混凝土制作的李时珍塑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植物品种,也增添了一些温室和花房等建筑元素。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帕多瓦植物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1.3. 岗比里亚(佛罗伦萨)庄园 Villa Gamberaia
岗比里亚庄园位于佛罗伦萨以东的塞梯涅阿诺小村附近。始建于17世纪,1954年建筑师马塞洛·马尔西将遭到严重毁坏的庄园进行了重建。庄园入口设在别墅的北侧,稍稍偏离中轴线,显得十分隐蔽。庄园东侧有一条逾10米宽、300米长的带状草坪,贯穿全园,一端伸向庄园边的观景台,可跳望四周漫山遍野的油橄榄林和葡萄园,在视觉上将庄园内外连成整体。庄园以布局巧妙、尺度宜人、气氛亲切、光影变换的效果为特色,是托斯卡纳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花园之一。
2.1.4. 兰特庄园(Villa Lante) 比例1:40
兰特庄园建于1566年,位于罗马以北的巴涅亚小镇。庄园面积85公顷,全园高差近5米,设有4个台层。其突出的特色在于全园的中轴线是由不同形式的水景串联而成。顶层水源洞府将泉送至八角泉池,由第三台层以溢流进入半圆形水池,再沿着水渠落入第二台层的圆形水池中,最后,在第一台层上以喷泉作为高潮而结束。
2.1.5. 哈德良庄园 Hadrian's Villa 比例1:1200
哈德良山庄位于罗马城附近的替沃里山坡上,大约建于公元124年,占地约18公顷。
模型
2.2. 法国 France
17世纪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的出现,标志着法国模仿意大利时代的结束和古典主义造园时代的来临。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是规则式园林发展的顶峰,成为18世纪中叶之前引领整个欧洲的造园样式。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法国风景园林塑造了新的辉煌,一些现代园林承袭了古典园林的传统。
2.2.1. 沃-勒-维贡特庄园 Le Jardin du Château de Vaux le Vicomte
沃-勒-维贡特庄园位于巴黎南面约55公里处,是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庄园的建造始于1656年,前后动用了18000多名劳工,历时5年建成。它的建成不仅使得其造园师安德烈·勒·诺特尔一举成名,而且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走向了成熟。园地面积达70多公顷,布局采用完全规则的几何式,不仅府邸建筑富丽堂皇,而且包含了诸多如刺绣花坛、王冠喷泉、水镜面、大力神雕像等造景要素,其花园的丰富与广袤是前所未有的。
2.2.2. 凡尔赛宫苑 Le Jardin du Château de Versailles 比例1:800
凡尔赛宫苑位于法国首都巴黎西南部18公里处的凡尔赛镇,自路易十三开始,由四朝法国皇帝先后营建而成,历时近150年。其中路易十四统治时代的营建,形成了凡尔赛宫苑的主体风格和规模。其兴建规模宏大,手法多变,使之成为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的巅峰之作。 凡尔赛宫苑占地面积巨大,规划面积1600公顷,仅花园面积就达100公顷。若包括外围大林园的话,占地面积将达6000多公顷。东西向主轴线长约3公里,如果包括伸向外围及城市的林荫道,总长则有14公里。 路易十四从1661年开始不断对宫殿进行修复和扩建,邀请了当时最优秀的艺术家们参与宫苑的修建。宫苑突出的轴线设计是以太阳神为隐喻符号,以绝对君权为艺术主题,实际是为了歌颂“太阳王”路易十四。构成中轴线的拉通娜泉池、国王林荫道、阿波罗泉池和大运河等造园要素的设计皆精妙绝伦。凡尔赛宫苑耗资巨大,不仅在园林艺术上,在建筑、雕塑、绘画、喷泉及输水道建造等方面也从规模及精致程度上超越了其他欧洲国家的水平。
2.2.3. 拉维莱特公园 La Villette Park 比例1:1200
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东北部的拉维莱特区,曾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大市场,于1987年建成了现在的面积达33公顷的现代城市公园。
模型
2.3. 英国 The United Kingdom
18世纪英国自然式风景园的出现,是欧洲造园领域一场极为深刻的革命,它一反自古以来欧洲以规则式为主导的造园传统,颠覆了西方传统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将自然美视为园林艺术美的最高境界,也影响了世界各国园林的发展。
2.3.1. 布伦海姆园 Blenheim Palace Park
被誉为英国最美丽的风景的布伦海姆园,即人们常说的丘吉尔庄园,坐落在牛津郡境内的伍德斯托克,距离牛津仅仅有13公里。庄园占地2.8公顷,其中布伦海姆宫被誉为英格兰最精美优雅的巴洛克式宫殿之一。庄园始建于1705年,耗时17年完工,100多年后,英国二战时期著名的铁腕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出生在这里。1764年,被誉为“自然风景式造园之王”的朗斯洛特·布朗承接了布伦海姆园的自然风景式改造。整个庄园虽然有很多人工景色,却无处不透着田园般的自然风光。
2.3.2. 斯图海德园 Stourhead Park
斯图海德园坐落在索尔斯伯利平原的西南角,建于1745-1761年。庄园兴建之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已传入英国,庄园的设计无疑借鉴了圆明园的布局手法,如采用了环形园路和以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涅伊得》中的诗句为建筑景点题铭等。庄园风景如画,水面变化万千,沿岸还设置了各类园林建筑,如亭台、庙宇、桥梁、洞府和雕像等,其中有阿波罗庙宇、花神庙、先贤祠和阿尔弗烈德塔等著名的景点,皆是风景中的点睛之笔。
2.3.3. 邱园 Kew Gardens
邱园,即“英国皇家植物园(British Royal Botanic Gardens)”,坐落于英国伦敦西郊的泰晤士河南岸,如今为世界最著名的植物园之一。植物园始建于1759年,当 时仅占地3.5公顷,到1904年,规模发展为121公顷。共收集了5万多种植物,约占已知植物的1/8,堪称世界之最。邱园的温室也闻名遐迩,共拥有数十座造型各异的大型温室。植物园规模庞大,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邱园为英国自然式风景园,兴建时受英国当时的中国热潮影响建造了诸如“中国塔”等“中国式”建筑。
2.3.4. 英国斯陀园 Stowe Landscape Gardens 比例1:1500
斯陀园位于伦敦西北的白金汉,面积为28公顷。
2.4. 西班牙 Spain
中世纪时摩尔人在西班牙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伊斯兰园林作品,之后西班牙又模仿意大利和法国等造园样式,与本国的地理、气候与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园林风格。向现代过渡时,也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景观特色。
2.4.1. 阿尔罕布拉宫 Alhambra Palace
阿尔罕布拉宫的阿拉伯语意为“红堡”,位于西班牙安达鲁西亚的内华达山余脉上,建造于公元13至14世纪,面积130公顷,是伊斯兰教世俗建筑与造园技艺完美结合的名作,阿拉伯式宫殿庭院建筑的优秀代表。阿尔罕布拉宫由众多的院落组成,其中有国王厅、姐妹厅、大使厅、桃金娘中庭、狮子庭院等著名景点。阿尔罕布拉宫以曲折有致的庭园空间见长,显示了阿拉伯帝国时代伊斯兰文明的辉煌。
2.4.2. 巴塞罗那居尔公园 Guell Park
居尔公园是1900年安东尼奥·高迪受挚友居尔委托而设计的一个小区公园。公园位于佩拉达山坡,面积约15公顷,历时14年完成。公园充满超现实主义风格,高迪的艺术风格在居尔公园规划设计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建筑、雕塑、色彩、光影、空间以及大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围墙、长凳、柱廊和绚丽的马赛克镶嵌装饰表现出鲜明个性,融合了西班牙传统的摩尔式和哥特文化特点。同时,高迪的自然主义理念也在居尔公园的构筑物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2.5. 德国 Germany
历史上,德国园林的发展先后受到了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和英国自然式风景园的影响。发展到现代,德国园林以利用工业废弃地等区域进行绿地生态修复而闻名。
2.5.1. 北杜伊斯堡风景园 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
北杜伊斯堡风景园是德国北杜伊斯堡的一个后工业景观公园,由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与合伙人于1991年建立。其原址是炼钢厂、煤矿及钢铁工业基地,公园设计与其原用途紧密结合,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 北杜伊斯堡风景园是彼得·拉茨运用结构主义设计景观的代表作,通过对工业遗迹的重新挖掘,丰富其使用功能以满足生活需要,并将其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使场地 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重新恢复了场地活力。各个工业遗迹之间产生了新秩序并且作为内含丰富的要素和符号,成为景观的一部分,突出了景观发展和变化。
2.5.2. 海伦豪森宫殿 Gardens of Herrenhausen 比例1:700
海伦豪森宫殿建于1665年,距汉诺威约25公里,园子三面都是宽阔的水壕沟,沟边种植了三排心叶椴。
2.6. 奥地利 Austria
奥地利始终在追随欧洲大陆流行的造园模式。文艺复兴时期的奥地利出现了一些意大利台地园的作品;在法国勒诺特园林风靡欧洲之际,又以法国园林为样板,改造自己的王宫别苑。
2.6.1. 维也纳观景台花园 Garden of Belvedere Palace
观景台花园是17世纪的巴洛克式园林作品,庄园用地狭长,地形变化较大,在场地的上下两端布置了两座宽度相等的宫殿。花园的两侧是绿篱和抬升的甬道。从上层的宫殿望去,是规整均衡的花园整体构图;从下层的宫殿向上看去,园中的景致随高度依次变化,但又不能将全园一览无遗。随着地势逐渐抬升,景点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直至豪华的上层宫殿前。这种处理方法一方面加强了空间的序列感,另一方面有利于从下层的宫殿欣赏园景,同时吸引人们逐渐从底层台地走向上层花园。
2.6.2. 宣布隆宫花园 Gardens of Schonbrunn Palace 比例1:1900
宣布隆宫花园位于奥地利维也纳西南部,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避暑离宫。
2.7. 荷兰 The Netherlands
在西方园林史中,荷兰一直深受欧洲其他国家的园林风格的影响。荷兰国土狭小,长期以来不断围海筑堤,以获得更多土地,设计师不断利用新技术、新途径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空间,理性处理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至近代,它的地位越发突出,整体设计水平始终位于欧洲前列。
2.7.1. 库肯霍夫公园 Keukenhof Park
库肯霍夫公园位于阿姆斯特丹近郊盛产球根花田的小镇利瑟。公园周围是成片的花田,园内郁金香的品种、数量、质量以及布置手法堪称世界之最。库肯霍夫公园整体景观设计以英式风格为主,蜿蜒的林径、幽静的水池、喷泉交织着一丛丛的花圃,引导游客参观。园内栽有郁金香、水仙花、风信子,以及各类的球茎花卉达600万株以上,还有很多难得一见的珍稀品种。
2.7.2. 赫特·洛宫苑 Het Loo Palace 比例1:400
赫持洛宫苑位于荷兰阿陪尔顿,建造于1685年,最初是荷兰总督威廉三世打猎用的别墅。这座巴洛克建筑的设计风格类似凡尔赛宫,完全反映出17世纪的美学思想。赫持洛宫苑位于荷兰阿陪尔顿,建造于1685年,最初是荷兰总督威廉三世打猎用的别墅。这座巴洛克建筑的设计风格类似凡尔赛宫,完全反映出17世纪的美学思想。
2.8. 瑞典 Sweden
瑞典园林历史的发展呈现相对的连续性,每一时期的园林风格也与欧洲大陆相近。20世纪初,受到工艺美术运动和民族浪漫主义的影响,瑞典园林强调形式的简洁、建筑与环境间的和谐以及空间的节奏。
2.8.1. 瑞典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 Sweden
瑞典国土大面积被森林和湖泊覆盖,其内现有二十九个国家公园。瑞典国家公园体系高效系统的管理着独特的自然区域。瑞典国家公园大部分是山地,并且每个公园都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风貌,如萨勒克公园、帕杰兰塔公园、阿比斯库国家公园等,都展现出其各自与众不同的景致。
2.9. 丹麦 Denmark
从古典主义园林到自然式风景园,丹麦园林发展基本延续着西方园林历史发展的脉络。近现代,丹麦园林把当地农业景观中整齐的林缘、篱墙、小树林、草地等都转化为园林设计要素,逐渐形成了简洁、清晰的设计风格,景观特色鲜明。
2.9.1. 哥本哈根指状规划 Copenhagen finger planning, Denmark
哥本哈根指状规划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规划者们针对哥本哈根及周边地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哥城辐射形成的铁路网为基础,所提出的一份关于哥市未来发展远景的规划建议。指状规划将轨道交通网络及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骨干,实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了轨道交通在引导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作用,为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2.10. 俄罗斯 Russia
俄罗斯园林的发展历史虽滞后于西欧,但也在彼得大帝时代(1672-1725)之后逐渐融入欧洲体系:先是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得以在俄罗斯广泛传播,随后自然式风景园也成为新的造园时尚。在近现代,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动荡和政治改革的洗礼后,俄罗斯园林在多元化的发展中仍凸显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2.10.1. 彼得霍夫园 Peterhof
彼得霍夫园位于芬兰湾的一片高地上,占地面积约800公顷,包括宫苑和被为“阿列克桑德利亚”的花园。彼得霍夫园的整体建设历时一个半世纪,包括11个花园、30座宫殿和楼阁,为数众多的花园建筑以及大量的喷泉和雕塑。宫苑包括上花园和下花园两部分,宫苑内建有风格不同的喷泉与瀑布,利用自然形成台地,营造出气势恢宏的水景。
2.11. 挪威 Norway
历史上,挪威园林受到了法国巴洛克园林和英国自然式风景园的影响。近现代挪威风景园林在新古典主义遗风和功能主义的影响下,形成几何式与自然主义并存的二元风格,并一直延续至今。
2.11.1. 维格朗雕塑公园 Vigeland Sculpture Park
维格朗雕塑公园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的西北角,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雕塑公园。公园占地80公顷,按几何图形设置,园内分桥上雕塑群、喷泉雕塑群、独石碑雕塑群三大区,共192组650尊雕像。主要的雕塑作品集中于中轴线,总长约850m。公园 里所有雕像的中心思想反映的都是人生,园内的雕塑刻画出人的生命中种种不同的形态与历程,因此又称维格朗雕塑公园“人生公园”。
2.12. 外销瓷
2.12.1. 中国瓷器外销始于唐代,宋代因严苛的海禁政策一度中断,直至元代才逐渐恢复。明清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外销瓷大量输出欧洲,种类主要以青花瓷和釉上彩瓷为主,其上所描绘的园林图景也随之传播,对欧洲国家的造园理念和园林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自然式园林开始出现。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也在逐渐影响中国,在中国瓷器上也开始出现欧洲人物、庭院、风景等西洋风格的纹饰和图案,清代皇家园林中,也偶见巴洛克式建筑和洛可可式装饰纹样。
3. 亚太及非洲园林
亚太地区的园林风格涵盖东方、伊斯兰以及欧洲三大园林体系。该地区内不同国家在自身的自然、文化、历史以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非洲拥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同时完好地保留了动植物的多样性。非洲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成为全人类共有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3.1. 日 本 Japan
日本庭园多精致含蓄,追求“和、敬、清、寂”的精神境界。其园林营造观念受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极大,枯山水和露地庭院是最具日本特色的庭园形式。
3.1.1. 桂离宫 Katsura Rikyu
桂离宫建于江户时代早期,位于京都市右京区桂清水町桂川岸边,由智仁和智忠两代亲王建造。现在园林的格局是智忠亲王完善后的景观。全园面积约5.8公顷,为日 本三大皇家园林的首席,也是日本古典园林第一名园。桂离宫平面布局不是轴线式,而是中心式,所有景点都环水而建,是以大面积湖面为核心的园林,有山、有湖、有岛,在“造景”方面着眼于明朗和宽闲。
3.1.2. 金阁寺庭院 Golden Pavilion
金阁寺建于1397年(应永4年),原为室町幕府的第3代将军足利义满的山庄,后改为禅寺。足利义满将军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崇尚中国文化,他在原北山第改造扩展了今天的主要区域,正式名称为鹿苑寺,而“金阁寺”一名源于足利义满修禅的舍利殿,因其外以金箔装饰,民众遂以金阁殿称之,寺院也因此被唤作金阁寺。金阁寺庭院位于镜湖池胖,与富士山、艺妓并列为外国人眼中日本三大典型印象。
3.1.3. 龙安寺方丈南庭的枯山水庭院
龙安寺南庭为250平方米的矩形白砂地,四面土墙围合。石组由东而西采用五、二、三、二、三的形式分布,形成七五三的格局。静观,给人广阔的冥想空间。石庭设计者、建造年代、建造意图有各种说法,故也称“谜样石庭”。
场景
3.2. 朝鲜半岛园林 Korean Peninsula
朝鲜半岛古代园林主要由两种基本类型构成:一类是对早期中国池苑的摹写和微缩,广泛运用在历代王室宫苑、佛教寺刹及民宅之中;另一类是在高丽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
3.2.1. 雁鸭池 Anapchi
雁鸭池是新罗时代宫殿中最雄壮,而且还拥有最华丽荷花池的地方,发掘结果判明,雁鸭池总面积为15658平方米。“雁鸭池”之名最初出现在李朝初期刊刻的《东国舆地胜览》和《东京杂记》中。新罗王朝灭亡以后,这块地方在高丽和朝鲜两个朝代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只有雁鸭飞栖,被人称为“雁鸭池”。
3.2.2. 平壤城高句丽安鹤宫 Anhak Palace,Pyongyang
安鹤宫遗址位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市东北部的大城山山麓,是在公元427年,高句丽的长寿王把首都由国内城(现在的中国吉林省集安市)迁至平壤的时候所修筑的宏伟王宫。该王宫占地面积约386万平方米。高句丽的领导者们一直居住在此宫殿约160年,直到公元586年,才迁移到平壤城。遗憾的是,安鹤宫被摧毁于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现只存留其基座遗址。近年,朝鲜政府制造了它的模型,安放在平壤的国立中央历史博物馆内。
3.3. 印度 Jndia
古代印度的园林在佛经和中国旅印高僧的著作中有很多记载。16至17世纪的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印度传统园林艺术与伊斯兰文化发生了巨大的碰撞,逐渐形成了莫卧儿园林,达到印度伊斯兰式园林的鼎盛时期。
3.3.1. 印度泰姬陵 Taj Mahal
泰姬陵位于阿格拉城郊,是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已故皇后泰吉·玛哈尔而建立的陵墓。陵墓与园林建于公元1631年,费时22年建造完成。入口位于主轴线的尽端,陵墓位于园林的边缘,可以俯瞰朱木拿河。
3.3.2. 窣堵坡 Stũpa
窣堵坡音译自梵文的stopa。桑奇宰堵坡,又称桑奇大塔,位于今印度中央邦博帕尔附近的桑奇村,是源于印度的塔的一种形式,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桑奇窣堵坡的造型借鉴了古印度北方竹编抹泥的半球形房舍,充分地体现着印度宗教建筑的独特风格,它着重表现天与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它对建筑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印度本土的局限。
3.3.3. 印度泰姬陵 Taj Mahal 比例1:190
3.4. 古埃及 Ancient Egypt
根据史料所载,古埃及园林大致有宅园、圣苑、墓园三种类型。最早关于古埃及园林的史料可以上溯到约公元前2700年的斯内夫卢统治时期,从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一前2181)开始,埃及就有了种植果木的实用性园林,游乐性的园林则出现在新王国时代(约前1567一前1085)。
3.4.1. 奈巴蒙花园 Nebamon Garden
奈巴蒙花园是古埃及王公贵族为满足其奢侈的生活需要,建成的与府邸相连的花园。花园呈正方形,四周围着高墙,入口的塔门及远处的三层住宅楼构成全园的中轴线。园林中的水池、凉亭均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式布局。矩形水池位于园中央,池中有水生动植物,池边有芦苇和灌木,反映出当时贵族花园浓郁的生活气息。
3.5. 澳大利亚 Australia
在澳大利亚的园林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原始的土著阶段和“复制”英国景观阶段。受全球化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移民文化的影响,其园林设计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澳大利亚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资源,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居于世界前列。
3.5.1.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 Australia' s national parks
澳大利亚是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到20世纪末,全国有国家公园600多处,自然保护区1000多处,此外,还有自然遗迹保护地、古迹保护地、天然动物园等277处,受到保护的土地总面积达1673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其中广为人知的有面积最大的卡卡杜国家公园,拥有艾雅斯巨石和奥尔加岩山的乌卢鲁-卡塔曲塔国家公园以及拥有大面积原始丛林和亚热带雨林的蓝山国家公园。
3.5.2. 墨尔本皇家植物园 Royal Botanic Gardens,Melbourne
始建于1846年的墨尔本皇家植物园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中心以南约五公里的地方,占地36公顷。花园以19世纪园林艺术样式进行布置,由于墨尔本冬季没有霜冻,因此,几乎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所有种类的树木都可以生长。园中栽培有约50,000种植物,并且拥有墨尔本皇家植物园平面图大量罕有的植物和澳大利亚本土特有的植物,园内的植物标本室设备相当现代化,里面藏有150余万种植物标本,是世界上最好的植物园之一。
3.6. 肯尼亚 Kenya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从1946年的第一个国家公园内罗毕国家公园(Nairobi National Park)至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0%。
3.6.1. 察沃国家公园 Tsavo National Park
察沃国家公园成立于1948年,是肯尼亚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世界最大的野生动物公园。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东南160公里,面积21,812平方公里,以穿越这里的A109公路为界,分成东察沃和西察沃国家公园两部分,公园名字取自流经这里的河流,在瓦坎巴语(Wakamba)中,为“屠杀”的意思。公园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庞大的象群(达700头以上)和水牛群(达1000头以上),是目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3.6.2. 马赛马拉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 Masai Mara National Reserve
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建于1961年,位于肯尼亚西南部与坦桑尼亚交界的地区,与坦桑尼亚境内同样有名的塞伦盖蒂动物保护区相连接,其面积约为1800平方公里,马赛马拉意为马赛人林木稀疏的草原。在马赛马拉约有95种哺乳动物和450种鸟类,这里堪称世界上最好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马赛马拉还是一个巨大的保护完好的风景区,这里是目前全肯尼亚唯一可以见到百年前非洲景观的地方。
4. 美洲园林
位于北美洲的美国自从纽约中央公园问世以后,掀起了一场城市公园建造运动,对世界近现代园林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南美洲的广袤土地孕育了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使这一片地域成为世界上最神秘的“生命王国”。位于亚马逊河畔的巴西文化具有浓郁的拉美特色,在其影响下的园林风格独树一帜。
4.1. 美国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世纪中叶起,美国开始了以园林为主体的城市开放空间的营造。随着1850年纽约中央公园的建成开放和1893年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形成,美国开始大规模建设连通各类绿地空间的绿色网络,逐步构建具有游憩、生态、文化功能的“绿道”系统。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一黄石国家公园诞生,自此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开始逐步发展和完善。
4.1.1.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US
. 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是指由美国内政部国家公园局管理的陆地或水域,包括国家公园、纪念地、历史地段、风景路、休闲地等。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目前包括20个分类,379个单位,分布在49个州,总占地面积33.74万平方公里,占美国国土面积约3.64%。国家公园内禁止狩猎、采矿和其它消费性利用活动,体系中的所有成员都要求在管理上满足“不损害下一代人享受”的原则。著名的国家公园包括火山湖国家公园、死谷国家公园、冰川湾国家公园等。
4.1.2. 黄石国家公园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黄石国家公园位于美国西部北落基山和中落基山之间的熔岩高原上,海拔2134-2438m,面积8956km2,于1872年3月1日被正式命名为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是纯自然区域,以其地热、黄石河流域、野生动物景观最为著名。黄石国家公园自然景观分为玛默区、罗斯福区、峡谷区、间歇泉区和湖泊区五个景区,体现不同的地热奇观。
4.1.3. 波士顿宝石项链 Emerald Necklace,Bostor
波士顿公园系统是以河流等因子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60~450米宽的绿地,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景观优美的公园系统。波士顿公园系统从波士顿公园到富兰克林公园绵延约16公里,又被称为翡翠项链,包括波士顿公园、公共花园、马省林荫道、查尔斯河滨公园、后湾沼泽地、河道景区、牙买加公园、阿诺德植物园以及富兰克林公园九个部分。
4.1.4. 华盛顿中心区规划 Plan for Washington D.C.
华盛顿规划是美国规划历史上,也是世界规划历史上最经典性的规划设计作品之一,是古典主义规划设计手法的代表作。华盛顿规划最初于1791年由P.C.朗方对城市进行规划,以轴线、林荫道、大型公共建筑来表现世界级的首都。后虽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但方案仍保持了朗方最开始的基本框架和原则。华盛顿城坚持尊重传统、保持特色的原则,使该城市在世界各国的首都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点。
4.1.5. 芝加哥千禧公园 Millennium Park,Chicago
千禧公园位于美国芝加哥洛普区,面积约为10公顷。公园内随处体现后现代建筑风格,公园内部的小品和建筑充分展示了芝加哥的建筑文化,著名的建筑小品包括云之门、皇冠喷泉、露天音乐厅、BP人行桥等。干禧年公园处处体现人本关怀,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利用城市公共空间,极好的诠释了城市空间的公共性和多功能性。截至2009年,千禧公园成为芝加哥人气第二高的旅游景点。
4.1.6. 纽约中央公园 Central Park 比例1:800
纽约中央公国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占地面积约5000多亩,以英国自然风景国为特征,是美国景观设计之父臭舞斯特德(FrederickLaw Olmsied)的代表作。
4.1.7. 波士顿翡翠公园系统 Emerald necklace 比例1:2600
模型
4.2. 巴西 Brayil
巴西是南美洲园林设计领域最重要的国家之一。20世纪,以优秀的巴西抽象画家布雷·马克斯为代表的园林设计师展开了一系列开拓性的探索,丰富了巴西园林的内容,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4.2.1. 雅乌国家公园 Jau National Park
建于1986年的雅乌国家公园位于马瑙斯市西北部大约200公里处,是亚马逊盆地最大的国家公园,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公园的建立旨在保护雅乌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整个公园占地2.272万平方公里。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雅乌公园具有举世公认的最典型的黑水河生态系统。公园中大约拥有60%以上生活于黑水流域的鱼类以及60%以上出现在中亚马孙河地区的鸟类。
4.2.2. 外交部大楼景观 Itamaraty Palace 比例1.220
位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外交部大楼于1962年设计建造。
4.3. 加拿大 Canada
加拿大自然景观资源极为丰富。1885年,加拿大设立了第一个国家公园一一班夫国家公园,后经过百年的发展和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了从国家公园的确认到管理等一整套国家公园政策体系。始建于1904年的布查特花园反映了从“矿坑”到“花园”的转变过程,成为“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
4.3.1. 尼亚加拉大瀑布 Niagara Falls
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是尼亚加拉河上的大瀑布,也是美洲大陆最著名的奇景之一。与伊瓜苏瀑布、维多利亚瀑布并称为世界三大跨国瀑布。“尼亚加拉瀑布”也直译作拉格科瀑布,“尼亚加拉”在印第安语中意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认为瀑布的轰鸣是雷神说话的声音。尼亚加拉瀑布由美国瀑布、新娘面纱瀑布及马蹄瀑布三部分组成。在美国境内看到的只是尼亚加拉瀑布的侧面,而在加拿大可以一览全貌。
4.3.2. 班夫国家公园 Banff National Park
班夫国家公园建立于1885年,当时,政府将洞穴与盆地国家历史古迹周围的26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公立公园。1887年6月23日,《落基山脉公园法》颁布,公园被扩大为674平方公里,并命名为“落基山脉公园”。这是加拿大第一个国家公园,也是北美洲第二个国家公园,仅晚于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公园目前占地面积约6.641平方公里,园内遍布冰川、冰原、松林和高山,公园内景色之壮美居加拿大之冠。1984年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4.3.3. 布查特花园 The Butchart Gardens
布查德花园于1904年开始修建,它是加拿大维多利亚市的一个私家园林,被评为“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那里原是一个水泥厂被废弃的石灰石矿坑,布查德太太把其纳入家居庭院美化之中,有技巧地将罕见的奇花异木揉合起来,创造出享誉全球的Sunken Garden。布查特花园以丰富的景观植布查待花园美景物闻名于世,花园种植了来自全世界的上万个品种的园林植物,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布查特花园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第二大花园,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50多万游客。
4.4. 秘鲁 Peru
秘鲁境内分布着很多古城,其中安第斯山脉中的马丘比丘古城遗迹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印加古城之一,198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瓦斯卡兰国家公园是世界上位于热带山脉地区海拔最高的一座公园。
4.4.1. 马丘比丘 Machu Picchu
马丘比丘位于现今的秘鲁境内库斯科西北130公里,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约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着乌鲁班巴河谷,为热带丛林所包围。马丘比丘在奇楚亚语中有着“古老的山”之义,也被称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哥伦布时期的印加遗迹。她所代表的印加文明丝毫不逊色于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在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
4.5. 墨西哥
4.5.1. 圣 克里斯多巴尔住宅庭院 Cuadra San Cristóbal/Egerstrom House, Los Clubes 比例1:150
圣克里斯多巴尔住宅庭院,位于墨西哥城的北郊,是路易斯巴拉甘于1966年-1968年设计修建的。
5. 结束语
5.1. 世界园林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经典园林浩如烟海。它们与中国园林交相辉映,共同构成博大精深的世界园林文化。以上展示的经典作品均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既是各民族拥有的财富,也是世界园林宝库中的珍品。纵观世界园林,殊途同归,都统一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创造和向往,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家园。
1.4. 中国园林文化厅
1.4.1. “文心筑圃 诗情画境”
1. 前言
1.1.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中国园林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及人们对理想家园的追求而逐步成熟,成为可游可赏可居、体现人文精神的场所。中国园林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东、西方造园理念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 中国园林与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是不同时期园林创作、实践的理论基础。儒家、道家及后来传入的佛教等传统哲学思想对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等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2.1. 儒家思想,比德山水
君子比德于自然景物是中国同林的文化价值取向。
2.1.1. 儒家的山水观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山水观,把山水与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对山水的真切体验,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拓展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蕴。
2.1.2. “与民同乐”思想
先秦时期孟轲提出“与民同乐”的论述,在后来的社会文化发展中,成了古代邑郊园林等的重要文化基础。
2.2. 道家思想 壶中天地
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道家“道法自然”、“壶中天地”等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观念和布局
2.2.1. 道法自然
先秦时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明清时期《园冶》中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哲学根源正是在于道家所提出的“道法自然”。
2.2.2. 壶中天地
“壶天”源于东汉费长房的典故,后成为仙境的代称。“壶天”的概念在园林景题中多有出现。
2.2.2.1. 圆明园 武陵春色(五楹敞轩壶中日月长)
2.2.2.2. 东莞 可园 壶中天小院
2.2.2.3. 泰山 壶天阁
2.3. 佛家思想,闻木樨香
佛家所倡导的“心性本净”“无所住而生其心”等思想影响到文学艺术和园林创作的发展。寺庙园林成为佛教文化的载体,并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 闻木樨香
木橱即桂花,“闻木橱否”典出著名的禅书《五灯会元》、书中记载北宋黄庭坚(1045-1105)学神不悟后问道于高僧晦堂,晦堂以闻木樨香启发他悟道的故事。
2.3.1.1. 苏州 留园 闻木樨香轩
2.3.2. 寺院园林化
佛家所描绘的佛国也称作净土、极乐世界等,有花木、流水、各色莲花、菩提树和殿宇、讲堂、居处等,因此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园林环境。
2.3.2.1. 丁观鹏《法界源流图》卷(仿制品)
3. 中国园林与传统文学
造园如作诗文,须有起承转合,一波三折。文人与园林的关系犹如鱼水相得。大量文人墨客参与造园,使中国园林富于诗情画意,许多描写园林景观的作品亦成为传统文学经典名篇,并通过碑碣、匾额、书条石等形式保存在园林中。
3.1. 匾额楹联,园林品题
楹联和匾额是园林文化的特殊符号,其内容与园林景物契合紧密,联句额题常撷取经典诗文,状景抒怀,阐发意境的蕴涵,往往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加之撰书者多为名家,亦成为文学与书法艺术珍品。
3.1.1. 匾额
匾额不仅能点缀园林建筑,装饰门墙,在园材中往往表达了造园者或园主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丰富景观,唤起联想,强化主题,渲染诗情画意,增加了园林的文化韵味。
3.1.1.1. 广州余荫山房玲珑水榭匾额
3.1.1.2. 苏州退思园“菰雨生凉轩”
3.1.1.3. 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匾额
3.1.2. 蒋廷锡《柏梅》扇面
3.2. 古典名著,园林大观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有很多部涉及园林内容的作品。古典小说以园林为背景者更是不胜权举,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成为园林文学与园居生活相互影响的生动体现。
3.3. 园林纪游,诗词酬唱
中国古典名园是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很多园主还撰文或请著名文人代笔,专门描写该园的历史沿革、营建过程、景观命名的由来、艺术特色等,形成园记,留下众多优美的文学作品,文人的游记也印记了诸多历史名园。
4. 中国园林与传统书画
中国传统书画对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及艺术表现手法产生过深运形响。中国山水画论、书法艺术等都曾对造园理论和手法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园林的布局遵循了山水画论的构图原则,被鸣为“立体的画”,也成为中国传统书画创作的重要源泉。
4.1. 水墨丹青,亦画亦园
中国画强调虚实、黑白意蕴。园林借鉴山水画构图原则与意境含涵蕴,调度构图要素,组织空间,井追求蕉影摇窗、梧荫匝地的艺术境界,构成一幅幅自然美景。
4.1.1. 园景入画
园林中的风景是画家创作的重要内容,历代留下了诸多园林主题的名画图册,名画与名园相互辉映,也为消失了的园材留下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4.1.1.1. 芥子园画谱》(一套)
4.1.2. 画意入园
中国山水园林可看做是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物化形态,画家参与造园亦具有悠久的传统。造园者以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在立体的空间里做“画”,形成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作品。
4.1.2.1. 王云《休园图》镜片
4.2. 碑志题铭,园林法帖
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在园林审美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历代书法家的书法墨迹,以楹联、匾额、碑帖石刻等形式留存于园林中,许多历史名园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
4.2.1. 书法
书法是园林诗文的重要载体,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与园林相关的书法作品,不仅作为一种装饰出现,还体现园林精神旨趣,成为创造园林意境的重要元素。
4.2.1.1. 元赵孟赵孟頫《归去来辞》(苏州退思园退思草堂内)
4.2.2. 碑志
碑刻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书法最早进入园林的是以庙碑或塔铭的形式留下历代书法家的真迹。皇家和私家园林中也都以碑志塔铭、造像题记等形式留下了众多的书法名迹。
4.2.2.1. 峨眉山金顶铜碑拓片
4.2.3. 法帖
汇集名家墨迹,摹勒刻板,捶拓墨本,是为刻帖,所成墨本称为法帖。许多著名的法帖石刻(帖板)保存在园林中。
4.2.3.1. 《三希堂法帖》(拓片)
5. 中国园林与传统戏曲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昆曲《牡丹亭》道出了园林戏曲与园林密不可分的关系,园景和曲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古人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喻为人间“四美”,在园林中抚琴赏月,观舞听曲,亦为雅事。
5.1. 梨园肇始,流韵繇长
中国园林与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唐朝起,“梨园”就成为歌舞教习场 所的代名词,园林之中设置园林戏班,培养梨园子弟的习俗流风余韵,绵绵不断。
5.1.1. 园林中的戏台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戏台都是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因南北不同而设置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戏台。
5.2. 园林丝竹 山水清音
自古以来,中国的造园者就有意识地将自然界的天籁之声引入到园林中,园林也成为音乐创作的源泉和演奏的舞台。高山流水,丝竹雅韵,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阳春白雪的名曲典故。
5.2.1. 园林听琴
5.2.1.1. 园以琴而韵味更深,琴因园而意趣清雅。
5.2.2. 园林戏曲
观曲与园林之间有着千丝万绩的联系。由于园林本身的环境和功能,使其成为戏曲的孕育发源地,可以说,园林促进了戏曲的发展,戏曲也成为表达园林意境的一种形式。
5.2.2.1. 北京 颐和园 德和园大戏楼
5.2.2.2. 北京 北海 画舫斋
5.2.2.3. 唐代大明宫
5.2.2.4. 扬州 何园 水心亭
5.2.3. 山水清音
中国传统的造园中巧妙地利用各种自然要素,形成了各种各样奇妙无比的“声景”艺术,增加了园林的意蕴。
5.2.3.1. 清 郎世宁《弘历观荷抚琴图》
5.2.3.2. 苏州 网师园 琴室外小院
5.2.3.3. 北京北海 韵琴斋
5.2.3.4. 北京 颐和园 清琴峡
5.2.3.5. 北京 颐和园 玉琴峡
6. 中国园林与人居文化
7. 中国园林文化交流
8. 结束语
8.1. 从古到今,中国园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功能 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 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园林的生成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兼收并蓄,传承创新,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散发出中国文化恒久的魅力和感染力。
1.5. 中国造园技艺厅
1.5.1. 师法自然 巧夺天工
1. 前言
1.1. 在数干年的造园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园林造园思想和造园技艺。以巧夺天工的手法,将山形水系、花草树木、堤岛路桥、亭台楼阁等景物巧妙组合,塑造出诗情画意、情境交融的立体画卷。中国园林成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人类文化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杂奇葩,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 园林造景立意
园林是空间的艺术,通过各种要素组合分隔空间,产了不同的直观景观效果和园林意境体验。当具体的、有限的、直接的园林空间景象融汇了诗情画意与思想、哲理的精神内涵,它便升华为意象之美,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更为深广的美感享受。
2.1. 神仪于心,意在笔先
“外师造化,中器心舞”。与绘画等其他中国传统艺术相通,中国古典园林讲求胸中有丘壑、园中融山水。从明代计成《同冶》到现代陈从周《说国》等专著中均强调园林立意的重要性。
2.1.1. 北海叠翠楼模型
2.2. 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咫尺山林,再造乾坤”,通过各种技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变化,以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境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显著特征。
2.2.1. 园林空间
园林空间是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内容,山形水系、植物、建筑等各种元园林空间元素巧妙组合,分割、围合空间,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层次,特别是在一些面积较小的园子中通过合理配置空间,形成了“小中见大”的独特意趣。
2.2.1.1. 苏州残粒园
2.2.1.2. 北京半亩园
2.2.2. 造景立意
和中国由水画一样,“意在笔先”是中国造园的重要特征,对造园者而言足以言志抒怀,对游览者而言足以触量生情。造景的立意不但要巧妙,更要得当,往往通过“问名”来表达。
2.2.2.1. 苏州拙政园卅六鸳鸯馆
2.2.3. 园林意境
园林意境是指通过园林景象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审美想象空间和艺术境界。东晋简文帝游华林园时,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即是对园林意境的生动阐释。
2.2.3.1. 苏州留园濠濮亭
2.2.3.2. 北京北海濠濮阁
2.2.3.3. 北京颐和园知鱼桥
2.3. 构园无格,组景有方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园林是由不同的园林要素有机组合而成,园林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完美结合,不仅在于其景象空间的变幻,更在于对自然的理解和升华,达到园林创作的艺术境界。
2.3.1. 园林布局的形式
园林的布局通常分为两大类型,主景突出式布局,如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北海公园的白塔、浙江金山的慈寿塔;集锦式布局,如圆明园、网师园等。
2.3.1.1. 主景突出式布局——北京北海公园
2.3.1.2. 集锦式布局——苏州 网师园
2.3.2. “一池三山”布局形式
汉代上林苑中的建章宫,其西北部开凿太液池,堆筑三个岛屿,象征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这种布局形式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一池三山”。
2.3.2.1. 汉代建章宫“一池三山”
2.3.2.2. 北京颐和园“一池三山”
2.3.2.3. 杭州西湖“一池三山
3. 园林造景技法
园林造景犹如撰文绘画,贵在灵活,意在情景,有法而无定式,变幻而有方寻。通过借景、障景、框景等技法,形成情景交融、妙趣盎然的园境。
3.1. 欲扬先抑,曲径通幽
障景是在园林中以屏障式的造园手法,分隔景观或景物,形成欲扬先抑、欲露还藏的艺术效果。
3.1.1. 北京 恭王府萃锦园 假山石
3.1.2. 苏州 沧浪亭 复廊
3.1.3. 北京 故宫乾隆花园古华轩 假山石
3.1.4. 北京 颐和园仁寿殿后 土石山
3.1.5. 苏州 留园入口“华步小筑”
3.2. 借景有因 浑然一体
借景是园林景象的延伸,将园外景物引入园中,使园内景观与园外景致融为一体,拓展了园林观赏空间。
3.2.1. 北京颐和园——借泉玉泉山
3.2.2. 承德 避暑山庄——借景磐锤峰
3.2.3. 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龙光塔
3.2.4. 苏州拙政园——借景北寺塔
3.3. 尺幅为框 取景成画
框景亦称透景,是利用门洞、漏窗等边框式元素框住一定范围内的景致,强化主题,突出主景,形成画卷般的浪漫意境。
3.3.1. 潍坊 十笏园
3.3.2. 扬州 瘦西湖 吹台
3.3.3. 北京 颐和园 画中游
3.3.4. 苏州 沧浪亭 翠玲珑
3.3.5. 苏州 网师园 殿春簃
4. 园林基本要素
山、水、植物、建筑是中国园林的基本要素,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匠心独运的艺术组合,构建出具有中国艺术特色、富有诗情画意的经典园林。
4.1. 园林建筑,因境而成
中国园林建筑追求“令居之者忘忧,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建筑形式,经常见到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各类形式的园林建筑,这些建筑因环境而变化,致精巧布,与其他要素完美融合。
4.1.1. 亭
亭是中国传统园林中风格形式最为多样的建筑,供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一般为开敞性结构。
4.1.1.1. 我国现存最大的亭——北京顾和园廓如亭
4.1.1.2. 苏州艺围中的明代遗构——乳鱼亭
4.1.1.3. 北京景山五亭
4.1.2. 厅堂轩馆
中国传统园林中以居住和赏景为主的逮筑类型,主要有厅、堂、轩、馆、斋、楼、阁、殿等。
4.1.2.1. 北京香山勤政殿
4.1.2.2. 浙江嘉兴烟雨楼
4.1.2.3. 苏州留园五峰仙馆
4.1.2.4. 扬州何园船厅
4.1.2.5. 广东清晖园碧溪草堂
4.1.2.6. 承德 避暑山庄 ?
4.1.3. 园桥、水榭
园桥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可以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装点水景,增加水面层次。水榭是指局部以至全部位于水面之上的临水建筑,用来休憩和观赏水景。
4.1.3.1. 上海 豫园 鱼乐榭
4.1.3.2. 南京 瞻园 双曲桥
4.1.3.3. 山西 晋祠 鱼沼飞粱
4.1.3.4. 苏州 退思园 水香棚
4.1.3.5. 扬州 瘦西湖 五亭桥
4.1.3.6. 北京 颐和园 玉带桥
4.1.4. 舫
舫是传统园林中一种外部呈船形或仿船形的园林建筑物,一般建于水中或岸边,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
4.1.4.1. 南京 煦园 不系舟
4.1.4.2. 苏州 拙政园 香洲
4.1.4.3. 上海 古漪园 不系舟
4.1.4.4. 苏州 怡园 画舫斋
4.1.4.5. 北京 颐和园 清晏舫
4.1.5. 廊
廊是园林中连接构筑物有顶的通道,具有防雨、遮阳、小憩等功能。常见的有直廊、曲廊、复廊等。
4.1.5.1. 北京 颐和园 长廊
4.1.5.2. 扬州 何园 楼廊
4.1.5.3. 北京 北海 爬山廊
4.2. 掇山理水 动静相宜
山形水系是构成园林的基本骨架,在中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中,水因山秀,山因水活,发展出变化多样的叠山理水技艺,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独有的艺术特征。
4.2.1. 掇山
掇山是以自然土、石为主要材料,按照自然成山之理,集零为整的掇成山体。常见的园林掇山类型有石山、土山、土石混合山等。
4.2.1.1. 扬州 个园 四季假山
4.2.1.2. 苏州 环秀山庄 假山
4.2.1.3. 掇山常用造型手法
4.2.2. 置石
置石是以山石为材料做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置石一般有特置、对置、散置等,是室外国林陈设的常用手法。
4.2.2.1. 杭州 西湖 绉云峰
4.2.2.2. 上海 豫园 玉玲珑
4.2.2.3. 苏州 留园 冠云峰
4.2.2.4. 苏州 织造府 瑞云峰
4.2.2.5. 北京 颐和园 青芝岫
4.2.2.6. 北京 故宫御花园 灵璧石
4.3. 植物配置,四时烂漫
园林植物是中国传统造园的重要元素。千百年来,园林中所应用的花木品类越来越丰富,形态内涵越来越深厚。正是在园林这一“人化”的自然中,园林植物营造了“生境”,美化了“画境”,优化了“意境”。
4.3.1. 花木配置
中国传统造园中,植物是展示地域特色、营造园林季相景观的重要元素,通过选择应用、合理搭配各种园林植物,历代园林中形成了诸多富有文化特色、景现风格各异的知名植物景观。
4.3.1.1. 承德 避暑山庄 万壑松风
4.3.1.2. 苏州 拙政园 海棠春坞
4.3.1.3. 北京 圆明园 杏花春馆
4.3.1.4. 苏州 留园 紫藤桥
4.3.2. 花木文化
中国的园林植物资源丰富,受“君子比德”等思想的影响,观赏植物被赋予了较多人文涵义,形成了体现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花本文化。
4.3.2.1. 清代 胡湄 玉堂富贵图
4.3.2.2. 苏州 网师园小山丛桂轩 桂花
4.3.2.3. 径缘三益——梅、竹、石
4.3.2.4. 四君子——梅、兰、竹、菊
4.3.2.5. 岁寒三友——松、竹、梅
4.3.3. 花台花圃
传统园林中很早就开始重视花木裁培和花木的观赏,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有专门栽培名贵花卉的花台或花圃供专赏。
4.3.3.1. 苏州 五峰园 花台
4.3.3.2. 苏州 狮子林 花台
4.3.3.3. 北京 故宫御花园 万春亭花台
4.3.4. 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是活的文物,见证着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演变,具有很高的科学与审美价值,提升了历史名园的文化内涵。
4.3.4.1. 登封 嵩山书院古柏
4.3.4.2. 北京 卧佛寺 古银杏
4.3.4.3. 泰安 岱庙 汉柏
4.3.4.4. 北京 北海 白袍将军(古白皮松)
4.4. 园林小品,点景成趣
园林装折、楹联匾额、露天陈设、庭院铺设,是构成经典园林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形式设计精巧、图案精美,变化多样,往往起到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的作用,成为园中的精彩之笔。
4.4.1. 洞门
传统园林的园墙常设洞门,有圆形、海棠形、葫芦形等不同的形状。其作用不仅引导游览、沟通空间,本身又成为园林中的装饰。通过洞门透视景物,还可以形成焦点突出的框景。
4.4.1.1. 扬州 二分明月楼 洞门
4.4.1.2. 苏州 狮子林 洞门
4.4.1.3. 顺德 清晖园 洞门
4.4.1.4. 常州 未园 洞门
4.4.1.5. 苏州 沧浪亭 洞门
4.4.1.6. 北京颐和园 洞门
4.4.2. 漏窗
漏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独特的形式,也称花墙洞、花窗,大多设置在园林中的分隔墙面上。园林中的漏窗不仅可以使墙面上产生虚实的变化,还可以增加空间层次,图案丰富、变化多样,引人入胜。
4.4.2.1. 台湾 林本源邸园 蝙蝠形漏窗
4.4.2.2. 广州 余荫山房 花窗
4.4.2.3. 苏州 沧浪亭 四孔植物漏窗
4.4.2.4. 杭州 胡雪岩芝园 花窗
4.4.3. 露天陈设
中国传统园林中,为了满足居住者和游览者赏景和游憩的需要,会设置一些精美的陈设品。
4.4.3.1. 北京 北海 九龙壁
4.4.3.2. 北京 故宫御花园 木化石
4.4.3.3. 北京 颐和园 铜瓶
4.4.3.4. 南京 煦园 石狮
4.4.4. 花街铺地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铺地常常用砖、瓦、石等材料组成精美图案,体现了美好的寓意,因此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造园符号。
4.4.4.1. 苏州 网师园 铺地
4.4.4.2. 扬州 个园 铺地
4.4.4.3. 上海 醉白池 铺地
4.4.4.4. 扬州 汪氏小苑 铺地
5. 传统造园流程
中国古代的造园家通过对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各个环节的精益求精,从相地立意到设计施工,巧于因借,营造出了优秀的园林作品。
5.1. 造园工具
5.2. 山东潍坊十笏园部分取景模型展示
5.2.1. 相地
5.2.2. 布局
5.2.3. 施工
5.2.4. 养护
6. 结束语
6.1.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核心理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传统造园的思想源泉。中国园林数千年的艺术实践和独有的造园理念丰富了人类的文明创造,为人类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1.6. 园林互动体验厅
未开放
2. 室内展园
2.1. 苏州畅园
2.2. 岭南余荫山房
2.3. 扬州片石山房
3. 室外展区
3.1. 水景园林塔影别苑
3.2. 山地园林染霞山房
3.3. 北方私园半亩轩榭
本博物馆的一大特色,设计得实在太绝了,令人流连忘返,但美景美色需亲自实地探访鉴赏,文字不足以概括,就不列导图了
4. 主题展览
4.1. 1号主题展厅
4.1.1. 锦色——传统建筑彩画技艺展
1. 前言
1.1. 作为活的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传统建筑彩画具有保存和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山节藻棁』,藻棁即绘有彩画的梁上短柱。由此可知,春秋时期中华民族已在抬梁式木构建筑上施以彩画。其后,人们『雕梁画栋』来形容中国传统建筑这一独特的装饰艺术。精致华美的彩画给宏大巍峨的建筑平添了几分锦色。彩画是木构建筑对抗风雨的第一道防线,其所用颜料可以避湿、防虫。这层薄薄的木衣,分布在梁材、天花、斗棋与藻井之上,饰建筑之华丽,护木构之周全。 本展览从彩画的构图、色彩、纹饰、工艺、保护等方面讲述色彩斑斓的木衣锦绣。徜徉其中,我们无不感叹建筑彩画色彩之华丽、能工巧匠技艺之精湛,并希冀这瑰丽的锦色可以被珍视与传承。
1.1.1. 构图
1.1.2. 色彩
1.1.3. 纹饰
1.1.4. 工艺
1.1.5. 保护
2. 传统建筑油饰彩画“地仗”工艺分层展示教具
2.1. 一麻一布六灰地仗
1.斩砍见木、撕缝、楦缝、下竹钉、钉扒锔子、汁浆 2.捉逢灰 3.通灰 4.使麻 5.磨麻 6.压麻灰 7.糊布 8.磨布 9.压麻灰 10.中灰
2.2. 二麻六灰地仗
1.斩砍见木、撕缝、楦缝、下竹钉、钉扒锔子、汁浆 2.捉逢灰 3.通灰 4.使麻 5.磨麻 6.压麻灰 7.使二道麻 8.磨二道麻 9.压麻灰 10.中灰
3. 构图端庄,等级分明
传统建筑彩画发展至清代,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官式彩画等级制度与施工规范。根据建筑等级和构图,传统建筑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 东方美学讲究中正。中者,不偏不倚;正者,不歪不斜。传统建筑彩画构图形式也依从礼制,中轴对称,主从有别。无论是金碧辉煌的故宫大殿,还是气宇轩昂的北海牌坊,亦或是绚丽雅致的颐和园长廊,其上所饰彩画构图皆中正对称,和谐端庄。
3.1. 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出现于明晚期,是等级最高的彩画,主要应用于皇宫正殿和皇家坛庙正殿。其梁枋彩画构图以旋转90°的“W”形为显著特征,具有很强的辨识度。龙凤纹组合,沥粉贴金,金碧辉煌,也是皇权思想的重要体现。 和玺彩画依据主题纹饰不同分为:龙和玺、龙凤和玺、龙凤方心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凤和玺、龙草 和玺、梵纹和玺、锦草和玺等不同等级。
3.1.1. 定义
3.1.2. 分类
3.1.2.1. 龙和玺
3.1.2.2. 龙凤和玺
3.1.2.3. 龙凤方心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
3.1.2.4. 凤和玺
3.1.2.5. 龙草和玺
3.1.2.6. 梵纹和玺
3.1.2.7. 锦草和玺
3.1.3. 特征
和玺彩画所特有的W构图特征:“一整两破”横置莲花瓣被称为“圭线光”。清晚期简化为直线W构图,其底色与方心底色一致。
3.1.3.1. 箍头
3.1.3.2. 找头
3.1.3.3. 圭线光
圭线光,是和玺彩画专属构图元素,在箍头内侧设计横置的莲花瓣造型,清晚期演变成直线轮廓,中心分别画灵芝、西番莲或菊花纹样。
3.1.3.4. 盒子
3.1.3.5. 方心
3.2. 旋子彩画
清代旋子彩画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主要应用于皇宫建筑群的配殿、皇家坛庙、皇家陵寝及敕建庙宇。而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彩画形式,旋子彩画方心式构图源于宋代如意角叶构成的“合蝉燕尾”。明代“找头”盛行如意云与旋花纹饰, 这种旋涡状花瓣纹饰呈椭圆形,梁檩构图中间常设计空方心。清代“找头”旋花纹饰进一步规范化,呈正圆形,并产生多种组合形式。从“一整两破”“喜相逢”发展到“勾丝咬”,从而提高了构图适宜性。方心主题纹饰内容不断丰富,可见龙凤、花卉、锦纹等多种主题纹饰。
3.2.1. 旋子图形特点
3.2.2. 找头分类
3.2.2.1. 一整两破
3.2.2.2. 喜相逢
3.2.2.3. 勾丝咬
3.3. 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多用于皇宫内廷或皇家园林建筑之中。苏式彩画构图有三种,分别为包袱式、方心式和海墁式。包袱式构图用半圆轮廓连续跨越檩、垫、枋三个构件。方心式构图类似于旋子彩画,檩与枋中间三分之一处设计方心。海墁式构图是在箍头或成对的卡子内,统一散点布局主题纹饰。
3.3.1. 分类
3.3.1.1. 包袱式
包袱式构图用半圆轮廓连续跨越檩、垫、枋三个构件。
3.3.1.1.1. 柁头
3.3.1.1.2. 箍头
3.3.1.1.3. 找头
3.3.1.1.4. 包袱
唐代以前木构建筑的装饰方式,采用纯锦遍绣织物覆盖墙面和梁柱。宋代用彩色颜料描绘锦绣纹样于梁枋大木构件上。明代盛行于江南,清代被称为包袱彩画。
3.3.1.2. 海墁式
海墁式构图是在箍头或成对的卡子内,统一散点布局主题纹饰。
3.3.2. 方心式
方心式构图类似于旋子彩画,檩与枋中间三分之一处设计方心。
4. 纹饰唯美,祈福纳祥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古人在自然现象、动物花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吉祥寓意的图案。这些内容丰富、图案精美的传统建筑彩画经过历代能工巧匠的传承与发展,留下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印记,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视觉享受,并且体现出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1. 动植物纹饰
自然之趣、祥瑞之寓,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在园林中遍植花木,饲养珍禽异兽,成为时代风尚和园林要素。所谓“插柳沿堤,栽梅绕屋”“养鹿堪游,种鱼可捕”,动植物纹饰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彩画中。祥瑞动物包括想象中被赋予神圣寓意的动物,如龙、凤等。还有现实中被赋予吉祥寓意的动物,如仙鹤、蝙蝠等。 在传统建筑彩画中植物被赋予了特定的寓意,以表达古人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如从古波斯传入的海石榴花、蕴含唐代装饰特征的宝相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象征富贵满堂的牡丹等。
4.1.1. 动物
4.1.1.1. 龙
4.1.1.2. 凤
4.1.1.3. 仙鹤
4.1.1.4. 蝙蝠
4.1.2. 植物
4.1.2.1. 海石榴花
4.1.2.2. 宝相花
宝相花并非真实植物,其纹样产生于唐代,是以莲花或牡丹为母体,经过艺术提炼和程式化处理,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被赋予吉祥、富贵、圆满之意。
4.1.2.3. 莲花
4.1.2.4. 牡丹
4.2. 山水人物纹饰
儒家山水比德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盛行,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成为诗画和园林共同的表现主题,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传统建筑彩画主题纹饰之一。自然山水也常作为人物故事彩画的背景。颐和园长廊中的人物故事彩画内容丰富,游走其间一幕幕经典画面映入眼帘,令人流连忘返。
4.3. 宗教及其他纹饰
宗教纹饰与吉祥纹饰也常见于建筑彩画之中。魏晋南北朝时儒学衰落,佛教迅速发展,这为彩画创作开辟了新的土壤。梵文、佛像、佛八宝等佛教题材纹饰开始出现,并对后世彩画题材产生了影响。人们还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注入彩画创作中,丝绸织锦、水波云纹等以不同的形式绘制其上,借物抒情,寄托愿景。
5. 画栋流丹,工艺精湛
“雕梁画栋”是中国建筑装饰美之所在。色彩绚丽、金碧辉煌的传统建筑彩画不同于一般的纸上绘画,在高檐下作画对绘画难度更具挑战性,施画者不仅要有相应的文化底蕴和美术功底,而且所绘图案、所用颜色还需符合传统规矩。 彩画是古建筑施工的最后一道工艺,绘制在生油地仗之上。彩画绘制涉及起谱子、扎谱子、沥粉贴金等二十余道工序,需要专业彩画工匠花费月余时间绘制而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绘画工具和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如不同规格的笔、刷、捻子、沥粉器等,可谓琳琅满目,不一而足。而传统原材料的选取,加上传统的施画技艺,才能呈现出彩画艺术独有的韵味,从矿山采来的蓝铜矿和孔雀石,千锤百打的金箔,加之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才能让建筑披上锦色,富丽堂皇。
5.1. 清代锦纹方心彩画
5.1.1. 南宋迁都杭州后,纺织业得到空前发展织锦纹形式多样,形成了色彩绚丽、精妙绝伦、独具几何之美的纹样,并成为古建彩画中常见的设计元素。
6. 流光溢彩
中国传统建筑彩画所用主要颜色是石青、石绿和朱砂,形成色彩对比后,用退晕进行协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建筑艺术特点。 不同时代的建筑彩画配色传达出古人认知自然的过程和审美情致的变化。唐代建筑彩画风格古朴大气,宋代建筑彩画有了成熟的制度,《营造法式》阐释了宋代彩画的经典纹样及用色规律。明代建筑彩画则继承了宋代“碾玉装”和“叠晕棱间装”的遗韵,以青绿统领整个彩画色彩倾向。清代则融入游牧民族文化特色,朱红色彩系列的加入,使彩画风格更为绚丽。
6.1. 时代特点
6.1.1. 唐
6.1.2. 宋
6.1.3. 明
6.1.4. 清
6.2. 传统建筑彩画色彩代码
传统建筑彩画以矿物质颜料为主,也有植物质颜料和化学颜料。其中被大量使用的颜料,彩画作称为大色。相对大色而言,凡用量较小,颜色较浅的颜色称为小色。工匠会使用胶料调制颜料,有动物胶、植物胶和化学胶,传统工艺以动物胶为主。 颜色中最显示尊贵和华丽的莫过于金色,而金色主要通过贴金箔来凸显。金箔分两种:一种是库金,含量达到98%;一种是赤金,含量达到74%。 颜色代码一至五表示小色,即间色,代码使用频率较低。 说明:六至工表示大色,即大面积使用的颜色,是常用代码。
6.2.1. 小色
6.2.1.1. 一:米色
6.2.1.2. 二:淡青
6.2.1.3. 三:香色
6.2.1.4. 四:水红
6.2.1.5. 五:粉紫
6.2.2. 大色
6.2.2.1. 六:绿
6.2.2.2. 七:青
6.2.2.3. 八:黄
6.2.2.4. 九:紫
6.2.2.5. 十:黑
6.2.2.6. 工:红
6.3. 工具材料
传统建筑彩画所用工具和材料不同于一般绘画。从丈量建筑构件,到最终完成绘制,这二十多道工艺所用工具材料繁多,有纸、笔、刷、尺、大白粉、滑石粉等。传统工匠人手一套工具,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对工具进行改良。另一方面,工匠们善于就地取材,改造手边易得的材料作为工具,并熟练掌握每一种工具的使用场合、方法。这份聪慧与随机应变的能力也体现在彩画创作上,使彩画内容丰富多样,花鸟鱼虫栩栩如生。
6.3.1. 黄线牡丹纹天花彩画绘制流程(颐和园)
6.3.1.1. 1.已经完成了磨生,过水,打谱子,沥粉,刷色
6.3.1.2. 2.完成圆光内牡丹纹拍谱子
6.3.1.3. 3.完成牡丹纹垫色
6.3.1.4. 4.完成牡丹纹染色
6.3.1.5. 5.完成牡丹纹勾线
6.3.1.6. 6.圆光心内牡丹纹图案完成
6.4. 神工意匠
传统建筑彩画绘制涉及多种不同的工艺,每道工艺需遵循传统规制,再通过技术或艺术的表现方法完成。因彩画类别不同,其绘制方式也不同,工艺主要涉及五大类:颜料制备、谱子、沥粉、刷制、贴金。其中主要的技术又有近四十种。 彩画制作工艺繁复,处处体现着细节之美。根据建筑形式、时代特点、工艺做法的不同,需要反复刷色、精细描绘。彩画绘制对画工要求极其苛刻,除了绘画功底,更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团队意识。从学徒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彩画匠人,至少需要十余年的积淀,再经过夜以继日地钻研与不断实践,才能妙笔生花。
6.4.1. 1.起谱子
彩画设计稿被称为谱子。首先按照构件的实际尺寸,在牛皮纸上按规制进行构图及纹饰的绘制1:1线描图。
6.4.2. 2.扎谱子
用钢针沿设计线稿扎小孔,曲线上的孔距约为2毫米,直线上的孔距约为5毫米,需确保小孔通透。
6.4.3. 3.拍谱子
将谱子纸铺实于构件表面,用纱布包好大白粉,对谱子反复拍打,使粉末透过针孔印到木构件表面。
6.4.4. 4.沥粉
用土粉加动物胶调制成糊状粉浆,装入合适的粉尖子,经手工挤压使粉浆沿彩画纹饰走向沥成凸起于平面的半浮雕式立体花纹。
6.4.5. 5.刷色
根据色彩代码的标注涂刷,先刷各种大色,后刷各种小色。
6.4.6. 6.包黄胶
在彩画要贴金的部位,垫涂含胶量较大的黄色。
6.4.7. 7.贴金
贴金前要进行打金胶的准备工作。当金胶油接近干时,便是贴金箔的最佳时机。
6.4.8. 8.拘黑、拉晕色、拉大粉
拘黑是以黑色细线勾勒具体纹饰轮廓;拉晕色是在深色上画浅色条纹;拉大粉是在框架轮廓线和晕色之间勾勒粗白线。拘黑与拉大粉既可以增加色彩层次,又起到了齐金作用。
7. 非遗保护,传承发展
彩画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它伴随着木构建筑的发展流传至今,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现在我们仍可以从敦煌壁画中一窥唐代彩画的风华,从山西高平开化寺宋代遗存建筑中欣赏那绚烂的五彩遍装。传统建筑彩画装饰着中国古建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好这门彩画技艺,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从业者的使命。一代代建筑彩画工作者为此而不懈地努力着。而今,传统建筑彩画绘制技术因难度高,原材料受限等因素,面临技艺失传、传承人难觅的窘迫局面。2021年5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北京建筑彩绘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来。
7.1. 保护修复
绘于木构表面的建筑彩画具有一定生命周期,需要定期加以保护与修复。其根本宗旨是保护实物遗迹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后人留下可信的实物例证。 古建筑彩画修复需要根据彩画的破损情况,选择相应的修复技法,如彩画除尘、软化回贴、污渍清洗、随旧补绘等。2002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推荐发行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标志着彩画修复从文物建筑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转变。它使彩画保护和修复措施更为规范和严格。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保护的任务是通过技术和理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防止新的破坏。所有保护措施都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通过光多谱分析、正向摄影等技术手段,对传统建筑彩画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采集和科学诊断,便于其更好地保护、修缮、传承和发展。
7.2. 发展应用
近年来,国家将文化产业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建筑彩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继承传统油饰彩画工艺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和表现手段,不断创作出更多注重建筑环境及使用功能的新式彩画。新式彩画没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受“法式”的约束,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还可通过文创衍生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些文创产品既可让彩画艺术以商品的形式进行传播,又可以将其蕴涵的人文价值浸润当代人的生活。 目前国家已通过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等方式普及和传播传统建筑知识,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项千年技艺传承的大军里,承担着文物保护、技艺传承的光荣使命,发扬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我国延续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正是有他们,后人才能在数百年后依旧能领略到颐和园的瑰丽、天坛的威严与紫禁城的辉煌。 今天当我们走进展厅,目之所及,非彩即画,这种彩画新绘手法和近距离观察的做法,不正是对彩画保护的创新吗?
8. 油饰彩画动态展示说明
此牌楼将由北京建筑彩绘国家级非遗项保护单位(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传承团队在大木结构上进行油饰彩画。 上下架采用单披灰地仗做法,彩画按照扎谱子、拍谱子、沥粉、刷色、包黄胶、贴金等步骤进行,所有彩画工艺工序均按实际传统艺制作,最终展现牌楼整体作品。 9月底至10月中旬:单披灰地仗工艺(捉缝灰、中灰、细灰) 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彩画工艺(扎谱子、拍谱子、沥粉、刷色、包黄胶、贴金等)
8.1. 四柱七楼金龙和玺彩画牌楼
此模型为四柱七楼金龙和玺彩画牌楼。牌楼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景观,气势恢弘,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迎宾门”。 本作品仿颐和园东宫门牌楼彩画形制,绘制金龙和玺彩画金龙和玺彩画是清代最高品级的彩画,它是在彩画的方心、找头、盒子以及其他重要部位运用龙纹作为主题纹饰的一种和玺。 和玺彩画产生于明末清初,是清代以来有别于其他彩画的一种新的彩画品种,主要以横置的“W”形彩画大线为显著特征,彩画形式为方心式,分为方心、找头、箍头三个段落。 1934年梁思成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一书中首次称此类彩画为“和玺彩画”。
9. 结语
9.1. 锦色木衣,可以避风雨,可以显规制,可以寄愿景。祖祖辈辈能工巧匠薪火相传的作品和技艺,在此展现的仅是零光片羽,但是其不凡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已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彩画之于建筑具有保护的力量,今日我们发挥博物馆的力量保护彩画,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和保护传统工艺和文化,正是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一幅彩画,一段传承的故事,一部古建筑的历史画卷,向我们徐徐展开。
4.2. 2号主题展厅
4.2.1. 物上山水
4.2.1.1. 前言
山水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脉,也是中国人文化性格与审美情趣的典型意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宇宙观、哲学观和人生观的精神体系。展览围绕山水文化和山水精神展开,通过“山水·源”“山水·观”“山水·融”“山水·承”四部分,多维度展现了中国山水文化的起源、发展、融合与传承。通过“山水”在砖石、诗画、器物与当代艺术品上的不同表现形式,为观众呈现出中国数千年来山水文化和山水精神的深厚内涵,传递“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山水观念。 本次展览以丰富多样的展示手段,让观众透过书画、器物与古人对话,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山水文化,领悟中国自然山水观中人与宇宙畅神怀想、天人合一的精神诉求。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让山水精神代代赓续,历久弥新。
4.2.1.1.1. “山水·源”“山水·观”“山水·融”“山水·承
4.2.1.1.2. 砖石、诗画、器物与当代艺术品
4.2.1.2. “山水·源”
4.2.1.3. “山水·观”
4.2.1.4. “山水·融”
4.2.1.5. “山水·承
除了展品下方的介绍,其他讲解均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竖排文字,美则美矣,但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过于追求阳春白雪了,可惜了诸多精美绝伦的展品
4.3. 3号主题展厅
4.3.1. 昭昭文心——孟兆祯院士学术成就展
老先生真的是德艺双馨,值得一看,但不涉及成体系的新知识故不总结
4.4. 4号主题展厅
4.4.1. 瓷韵
1. 前言
瓷器端庄秀美,色泽晶莹,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创诗意栖居环境的价值观。将瓷器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结合,绘以花木鸟兽、山水亭阁、园林生活和文化故事。经过烧制,画面栩栩如生,流传百世而色彩不褪,既实用,又具观赏价值,还可从中品鉴中国园林艺术的精湛和园林文化的深邃,体会数百年来人们对审美和艺术的追求,以及蕴含其间的哲学思想。
1.1. 花木鸟兽
1.2. 山水亭阁
1.3. 园林生活
1.4. 文化故事
2. 草木鸟兽之美
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历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园林中草木繁茂,松竹挺拔,弱柳扶风,百花争艳。有国色天香的牡丹,有香远溢清的荷花,有花中隐士的菊花,有凌霜绽放的梅花。它们或雍容,或清秀,或优雅,或傲骨。鱼翔浅底,鸟鸣山涧,凤栖梧桐,鹿鸣呦呦自有一番园林的绝佳意境。绘于瓷上,不仅美观,而且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2.1. 荷花
荷花又称莲花、芙蕖、芙蓉,其栽培历史超过三千年,《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记载。荷花种植广泛,大江南北,各地湖区、水池都能见到荷花的身影,形成芙蓉园、曲院风荷等著名景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写照。宋代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还赋予其清廉的高尚品格。荷花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荷和鹤组合成“和和美美的美好寓意,与鱼则有连(莲)年有余(鱼)的祝愿。
2.2. 牡丹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以花大色艳为世人所喜爱,是富贵的象征,被誉为“花王”。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生动描绘了牡丹在唐代深受追捧的情景。牡丹国色天香,品种繁多,在园林中应用广泛。牡丹台、牡丹亭、牡丹园都是常见的应用方式。与山石配置也益显其风姿。与玉兰、海棠配置,则象征“玉堂富贵”。牡丹广泛用于绘画、彩画和雕刻,也大量出现在瓷器上。
2.3. 梅花
梅花在我国有三千年的栽培历史。因其不畏严寒,催人奋进,而广受喜爱。其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与松、竹共称“岁寒三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评价:“梅以韵胜,以格高”,梅花以其独特的色、香、姿而受文人钟爱,陆游、林逋、王冕等都是著名的梅痴。南京、苏州、无锡、杭州、武汉、成都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种植,形成梅花山、香雪海的壮丽景观,赏梅、咏梅、画梅成为一大乐事。梅开五瓣,象征五福,其图样还大量用在园林建筑、铺地等装饰上,用在瓷器上亦然,不仅美观,还可表达坚贞、吉祥等涵义。
2.4. 竹
竹,四季常青,茎中空,有节,挺拔俊秀。既可供食用、建筑用,亦可观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植物。魏晋年间,嵇康、阮籍等七位文人游聚于竹林之间,号称“竹林七贤”。宋代苏轼曾赋诗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径通幽、梧竹幽居、竹坞、竹海等都是园林中常见的景观。竹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郑板桥善画竹,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竹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之一,《诗经》中就描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唐代白居易称“竹解心虚即吾师”。其绘画被广泛用在园林建筑和瓷器上,不仅增添了美感和风韵, 还有竹报平安等寓意。
2.5. 鱼
鱼是人们常见的水中动物,“濠梁观鱼”就是古老的典故,因此衍生出了濠濮间想、知鱼桥、知鱼濠、观鱼处等众多著名的园林景观。“鱼”与“余”同音,人们将绘有鱼的画挂在厅堂中,或将鱼与莲组合在一起,期望连年有余的好兆头。在瓷器上,鱼和藻类经常出现,既有生动活泼的画面感,又表现吉祥的寓意。
2.6. 孔雀
孔雀被视为“百鸟之王”,栖息于森林、灌丛、草地和靠近溪流处,开屏时鲜艳华美,行走时轻盈矫健,姿态优美。孔雀是美丽、华贵、吉祥、善良的象征,一首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更增添了其知名度,是常见的花鸟绘画题材,在瓷器上也时常出现。
2.7. 鹤
鹤性情高雅,仙风道骨,又被称为仙鹤,其以喙长、颈长、腿长著称,体态优美,也被称为“一品鸟”。鹤的叫声洪亮,《诗经》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诗句,北京香山有一景名为“唳霜皋”。人们常把仙鹤和古松画在一起,作为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承德避暑山庄有“松鹤清樾”和“松鹤斋”的景点。鹤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其绘画题材广泛用在园林建筑和瓷器等装饰上。
3. 山水风景之韵
中国园林模山范水,自成天然。高方就亭台,低凹掘池沼。水际安亭,花间隐榭,岸芷汀兰,赏心悦目。山水林泉、村屋房舍,自然典雅,画境悠然,无不浸透着诗意栖居的意境。中国山水园林巧于因借,有成法而无定式,描绘于瓷器上,有幽居深山之静谧,也有小桥流水之婉约。绿水青山,花木楼台,各得天成。
3.1. 山水
中国古代文人一直崇尚山水之乐,孔子就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句。东晋画家宗炳栖丘饮谷,提出山水以形媚道的画论。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提出,中国山水画之山有高远、深远和平远之分,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真山水之 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中国园林的本质特征是山水园林,瓷上园林中的山水也体现出中国山水画的简远意蕴。
3.2. 楼阁
楼阁是多层建筑,著名的有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修建在江边,是绝佳的景点,可眺望烟波浩渺、群山环翠,李白有诗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园林中的楼阁往往是焦点建筑,位于风景佳处,依山傍水,统领空间格局。中国山水画中,楼阁的体量较大,在瓷器上也是如此。
3.3. 亭
亭,停也,园林中指供人停留休憩、赏景的建筑。其体形小巧,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无园不亭,于山巅、水际、林中、花间,无所不宜。兰亭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流传千古;醉翁亭则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举世闻名。亭虽小,但有时却是点睛之笔,瓷上园林中表现亦然。
3.4. 桥
桥是架空的通道,多跨水而建。园林中有山水必有桥梁,杭州西湖的断桥、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等都为园林增添了美感和韵味。园林中还将廊、亭等与桥结合,形成廊桥、亭桥,起到观景和遮风挡雨的作用。瓷上园林中的桥架设于山水之间,拱桥可增强美感,木桥则有“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意境。
4. 园居生活之雅
庭院深深,花木扶疏。可依栏观花,树下抚琴,院中对弈,凭窗夜读,清风送爽,花香袭人,甚是惬意。园林空间舒放有余,小者可供婴戏游乐,嬉戏玩耍;大者可放飞纸鸢,踏青赏春;山水之间还可牧牛纵马,泛舟垂钓,不一而足。古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可见一斑,也可从中体味园林对生活的重要性,既能强身健体,亦可陶冶情操。
4.1. 琴棋书画
琴棋书画指古代文人修身需掌握的技能,合称“文人四友”,也泛指个人的文化素养。园林是放松身心、怡情养性之所,身处花木庭园之中,或弹琴,或下棋,或吟诗作赋,或挥毫泼墨,均能激发人的灵感和潜力。瓷器上表现这些文人活动,通常会加入园林场景,使环境更为雅致,文化气息更为浓郁。
4.2. 舟船、垂钓、行舟
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常有舟船、垂钓、行舟的画面,表现人们怡然自得、乐于山水。古诗也多有描述,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野渡无人舟自横”等,其中不少蕴含着渔隐的深意。苏州网师园、沧浪亭等古典名园都是借一方水景,表达园主人退隐和自由生活的乐趣。瓷器上也有渔家乐的图案,在自然山水间泛舟、垂钓、撒网,乐享其中。
4.3. 婴戏图
婴戏图是以小孩为主角,表现儿童嬉戏、玩耍的图案,常刻画在瓷器上,画面晶莹剔透,形象生动传神。婴戏图以园林庭院或户外空间为背景来衬托孩童的天真烂漫,一方面反映出儿童在园林中玩耍的 真实场景,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加工表现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也表达出古人对多子多福、享受天伦之乐的美满生活的憧憬。
4.4. 牧牛
中国古代为传统农耕社会,牧牛是常见的绘画题材。牧童骑坐在牛背上,吹着长笛,表现乐享自然田园风光的场景,古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很好的写照。瓷器上表达牧牛的图案较多,以山水树木、小桥溪流等表现牧牛的迤逦风景与农耕时代的和谐自然。
4.5. 骑射
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古代的“六艺”,可见古人对骑射的重视。尤其是游牧民族,骑射是一项基本技能,清代的木兰秋狝更是达到高峰,从京城到塞外,范围之广,人员之多,前所未有。瓷器上的骑射活动还表现了自然山林的景观,只有生态良好,才能滋养万物。
5. 园林典故之趣
中国园林的深邃在于睹物思情,托物言志。玉兰、海棠、牡丹演绎玉堂富贵;喜鹊落在梅花枝头,意为喜上眉(梅)梢;蝙蝠配上如意、回纹,寓意福寿绵延。园林四季变幻,美景如画。《牡丹亭》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还有海屋添筹、麻姑献寿中的仙境。以瓷作画,描绘园林中的历史典故,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5.1.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三种花木,宋代林景熙在《王云梅舍记》中描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松、竹四季常青,经冬不凋,梅花则迎寒而开,三者配置在园林中,梅花、松枝、竹叶完美搭配,成为长江流域冬季独特的风景,故称“岁寒三友”。由于其坚贞的品格,常被文人墨客吟诗作画,广泛流传。在瓷器上也经常出现,表达对松、竹、梅风骨的推崇。
5.2. 喜上眉梢
喜上眉梢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古人以喜鹊象征喜兆,唐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喜鹊报喜”。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国人又以梅谐音“眉”字,画喜鹊站在梅花枝梢,组成了“喜上眉(梅)梢"的吉祥图案,成为中国花鸟画中常见的题材。这一图样还广泛用在了剪纸、玉雕、木雕、瓷器等上面,表达人们对喜庆吉祥的期盼。
5.3. 渔樵耕读
渔樵耕读的题材常绘于瓷器的开光处,刻画渔夫、樵夫、农夫和书生的形象。渔夫撒网,樵夫担柴,农夫扛锄,书生捧书,形神各异,表现中国农耕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体现淡泊名利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是表达官宦退隐之后的生活愿景,与山水环境融合,是古人对追求诗意栖居生活的表现。
5.4. 海屋添筹
海屋添筹旧时用于祝人长寿,出自宋代苏东坡《东坡志林》卷二:“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是讲老人看见海水变桑田就添一个筹码,如今他的筹码可装十间屋子,用来形容长寿。此故事题材绘于瓷器之上,汪洋大海中现一屋舍和老人,使人联想到蓬莱仙岛。清代潘仕成在广州营建的私家园林海山仙馆即有此意。
5.5. 麻姑献寿
麻姑献寿是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晋代葛洪《神仙传》卷七记载:“麻姑,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余姑山。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麻姑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历代多有麻姑献寿题材的绘画,配以松、鹤、鹿、寿桃等强化献寿主题。鹤翔松枝,鹿驰草地,麻姑手持花篮,展现出一幅仙境的画面。
5.6. 暗八仙/道家八宝
暗八仙又称道家八宝,是指八仙手持的八种法器,分别为葫芦、团扇、宝剑、莲花、花篮、鱼鼓、横笛、阴阳板,常用作建筑、家具的雕刻题材。作为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也绘画在瓷器上,与卷草纹、缠枝花卉纹等组合,共同表达吉祥长寿的 寓意。葫芦寓意救济众生和长生不老,宝剑能镇邪驱魔,荷花寓意冰清玉洁,花篮能广通神明,横笛能使万物焕发生机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5.7. 吉祥八宝/八吉祥/佛家八宝
吉祥八宝即八吉祥,也称佛家八宝,指的是“轮螺伞盖花罐鱼长”。法轮象征万世不息,宝伞象征张弛自如,金鱼(双鱼)象征自由豁达,宝瓶象征福智圆满,莲花象征出世超凡,法螺象征妙音吉祥,吉祥结象征回环盘长,白盖象征遍覆三千。
6. 结语
6.1. 瓷,于方寸之中现琅千世界。亭台楼阁隐现于山水之中,花草树木滋长于林泉之间,鸢飞鱼跃,自然成趣。园林宜游、宜居、宜憩,可春放纸鸢,夏抚琴弦,秋游骑射,冬闲对弈,承载着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