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1-3章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作用规律以及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本图总结了相关知识。
编辑于2022-10-26 21:06:00 贵州药理学
定义: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作用规律以及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内容
药效动力学
定义: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是以药物作用进行分类的基础。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因):是药物分子跟靶点结合以后,影响靶点活性
进而导致了有药理效应(果):对机体的影响
兴奋
抑制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局部作用
吸收作用(全身作用):硝酸甘油抗心绞痛、阿司匹林解热
直接作用
比如NE作用于平滑肌的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直接作用 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间接作用
间接作用
特异性:由于药物与靶点化学结构(是物质基础)对应关系的专一性 如阿托品特异性阻断M受体
选择性:治疗剂量下,药物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发生明显作用
药物作用特异性强,并不代表它的选择性也高 作用特异性强或选择性高的药物其应用时针对性好
药物作用的双重性
预防作用
预防作用:比如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
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治本)
对症治疗(指标)
补充治疗
不良反应: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与药理作用有关)
副作用:指正常剂量下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反应
产生原因:与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
特点:1、是药物固有作用 2、可以预测,但难以避免3、症状轻,多半可自行恢复
毒性反应:是指因1、剂量过大2、使用时间过长3、患者对药物特别敏感4、机体本身生理状态不佳 导致药物在机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特点:副作用大,对人体危害性大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是指少数患者由于体质特异,使某些药物自身或其代谢物成为致敏原,引起机体的特殊免疫反应。
特点:1、不可预知 2、个体差异大 3、与药理作用无关,与原有效应、药剂量无关,用药理性拮抗剂解救无效
特异质反应:遗传因素。有个体差异
继发效应(治疗矛盾):指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的不良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以后仍存有的药理效应
药物依赖性:指长期服用药物以后,停止使用后导致机体的不适合心理上的渴求
停药反应(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后突然停止而出现的疾病加重的现象
耐受性:指连续多次用药以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逐渐降低,需要增加剂量才有治疗效果
耐药性:指微生物、寄生虫、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药物疗效降低
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量效曲线:
量反应:指某些药物效应的改变是连续性变化可用数量变化来表示
术语
无效量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能引起效应的最小剂量
极量:能引起最大疗效而不引起中毒的剂量
最大有效量(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达到效应以后,增大剂量,效应也不增强
效价(效价强度):能引起同等效应的相对浓度
效能与效价的关系:1、相同点:可用评价药物作用 2、不同点: 效价用于反应用药量多少的差异 效能用反应所获得的效应的强弱 (效能是量效曲线的纵坐标,效价是量效曲线的横坐标)
半数最大效应浓度EC50:以50%最大效应对应的剂量
质反应
半数有效量ED50:能使群体一半个体有治疗作用的有效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使群体中一半个体致死的药物剂量
治疗指数TI=LD50/ED50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完全激动药
部分激动药
拮抗药:是指只有亲和力的药物
竞争性拮抗药(可逆):可以增加药物激动药浓度,使其效应浓度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非竞争性拮抗药(不可逆):增加激动药浓度也不能使药效恢复
药代动力学
定义: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ADME)
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顺浓度差、不耗能)
简单扩散(脂溶扩散)
特点:是大部分药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差、不耗能、不需要载体
影响因素:浓度差大、脂溶性大、分子量小、解离度(只有非解离型分子药物扩散)
酸酸碱碱易吸收,酸碱碱算易排泄 (酸性药物在酸性条件下易于吸收,在碱性条件下易于排泄)
滤过(膜孔扩散、水溶扩散)
顺浓度差、不耗能。是细胞膜上的亲水性通道
易化扩散
特点:顺浓度差、不耗能、需要载体+通道介导。有结构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
主动转运
特点:逆浓度差、耗能、需要载体。对运载的药物有结构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抑制
药物在体内过程(药物处置)
吸收(absorb):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经跨膜转运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
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吸收顺序:气雾吸入>腹腔注射>舌下含服>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直肠给药>经皮给药
口服给药(消化道给药):影响因素1、药物理化性质 2、胃肠pH(胃酸性、肠碱性)3、胃排空速度、内含物、肠蠕动
首过效应: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酶所代谢,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的现象。首过效应强的药物不宜口服
舌下给药:适用于口服易被破坏,首过效应强的药物
注射给药、吸入给药、直肠给药、经皮给药
分布(distribution):是指药物随血液循环,达到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因素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
临床应用:1、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向组织转运多,组织浓度高,游离性药物多。比如磺胺嘧啶与血浆蛋白结合低,进入脑脊液多,治疗脑膜炎;但磺胺噻啶与之结合率高。2、多种药物竞争性与蛋白结合,导致某种药物游离性增加,不良反应增加
大部分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呈可逆性结合。血浆中的药物有结合型(药库),游离性(发挥药理作用),两者动态平衡。
特点:差异性、可逆性、暂时失活和暂时储存、饱和性和竞争性
药物与组织亲和力
体液PH
弱酸性药物,细胞外液浓度高 弱碱性性药物,细胞内液浓度高
酸酸碱碱性易吸收,酸碱碱酸易排泄
器官血流量
生理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
药物转运体
代谢(metabolism):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
称为生物转化
部位:主要发生在肝
药物代谢的时相
1相:变成极性变大的代谢物
2相:使药物分子生成易溶于水且极性高的代谢物,有利于排出体外
代谢的意义:1、活化大多数药物2、灭活少数药物3、易于排泄
排泄(excretion):是血液中的药物及其排泄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称为药物转运
代谢+排泄成为消除
肾排泄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意义: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药物代谢动力学
血药浓度曲线时间-血药浓度:静脉给药无潜伏期。斜率越大,吸收越快
药物消除与浓度-时间曲线
一级动力学(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
0级动力学(衡量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药量,消除量与血药浓度无关
非线性动力学(米氏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生物利用度F
绝对生物利用度--反应药物的吸收率。静脉给药生物利用的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反应药物制剂的质量
AUC:曲线下的面积,静脉给药的AUC最大
表观容积Vd(只是理论容积):指体内药量按血药浓度计算所需的体液量。 Vd=D0/C0(D0表示静脉注射剂量,C0表示为0时血药浓度)
Vd 0.14-0.29 表示药物主要在细胞外分布 0.3-0.4表示药物主要在细胞内分布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般所需时间
意义:1、反映了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 2、可根据4-5个半衰期药物从体内消除95% 3、4-5个半衰期后药物在体内达到稳定浓度
稳态血药浓度:指大多数药物是通过重复给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在一定浓度。
坪值浓度:多次用药采用等量等间隔给药,4-5个半衰期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对于有效浓度与中毒浓度相似的药物,少量多次使用
毒理学
新药研发阶段
临床前阶段
临床阶段
1期:健康人体 2期: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3期:治疗作用确证阶段
4期:新药上市后监测,上市吼在社会人群大范围进行后续治疗和不良反应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