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针灸作用技术的科学基础
针灸的作用基础(针灸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1、经络研究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有效地 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特别是针灸临床。古人所指经络的物质基础究竟是什么..
实验针灸学,针灸作用理论的科学基础,经脉穴位现象,经脉穴位探测,经脉穴位结构, 经脉穴位功能,经脉穴位假说。
实验针灸学绪论, 详细的总结了基本内容和任务,基本研究方法,实验针灸与传统针灸的关系,发展简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针灸作用技术的科学基础
针法
针刺要素及机制
针刺手法
客观显示
不同手法在针体上产生的拉压力与扭转力矩波性和数值具有显著差异;
不同的施术者在人体上实施同一针刺手法所测的数据相同或相似
针刺手法效应
局部组织形态
随着刺激量的加大,组织位移明显增加
微循环及皮温
提插补泻法更明显,且补法血流灌注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泻法。
热补使穴区皮温先下降后上升,凉泻手法使穴区皮温下降; 平补平泻除针刺时皮温下降外,其余温度基本稳定
言语诱导可增加其成功率
生物活性物质
脏器功能
脑功能成像
电针结束后20~30分钟期间脑区的激活最为明显
作用机制
不同针刺手法引起的传入神经纤维类别不同
不同针刺手法引起的神经电消息编码不同
不同针刺手法对交感神经紧张度的影响不同
针刺得气
效应
对全身的影响
针刺“得气”组对血压的调节明显优于不得气组
对脑功能成像的影响
针刺得气组的脑功能区激活范围较广泛, 而针刺不得气组仅见散在脑功能区激活。
机制
生理解剖学基础
针感点的定位
组织形态学方法
标记方法有美蓝法、墨汁法、蓝点法、改良蓝点法
影像学方法
X线、CT、MRI可用于针感点定位
针感点的结构
针感点的分布
大部分分布在深层组织
针感主要产生于深部组织,最浅在0.4cm,最深超过3cm。
包括肌肉组织、肌间组织、肌腱、骨膜、关节囊等。
穴位下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血管和某些包囊感受器与针感的形成密切相关。
当病变涉及血管、神经末梢感受器时,针感很差; 当病变损坏肌肉 而血管、神经末梢感受器无明显病变时,针感良好。
穴位针感点内血管壁上的自主神经和血管旁平滑肌也可能参与针感的形成。
针感性质与组织结构
神经(麻)、血管(痛)、肌肉(酸胀)、肌腱和骨膜(酸痛)
针感可产生于各个组织中,针刺作用于不同组织时产生的针感性质不同
同一组织内,不同的针刺手法可能产生不同性质的针感(一穴多针感)
针感与感受器
针感的感受器
•肌肉丰厚处—肌梭、游离神经末梢、环层小体 •肌腱—环层小体 •肌与肌腱接头处—肌梭、腱器官 •额头,耳穴—游离末稍 •关节囊处—Ruffini小体
针感与感受器电位
感受器都具有换能作用,把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化为动作电位。
针刺可以兴奋深部组织中的牵张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
游离神经末梢对局部化学环境的改变很敏感
一个穴位有多个感受器,所以同一个穴位用不同手法刺激可产生不同的针感
针感的外周传入途径
人体针感冲动和针刺阵痛冲动主要由二类,三类纤维传导
•电针针感的冲动主要由Aθ类(IV类)粗传入纤维负责传递 •手针针感的主要纤维相当于Aβ类(II类)、Aγ类(III类) •伴疼痛的过强“针刺”冲动,则除粗纤维外还有Aγ类(III类)、Aθ类(IV类)传入纤维参与传导
针感的中枢传入系统
针感的脊髓上行通路
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作用于脊髓背角细胞, 在脊髓内换元后其二级冲动主要经过脊髓丘脑前束、侧束向上级中枢传递
针感的脑内通路
针感信号经脊髓上行入脑后,必须行达丘脑,只有在丘脑更换神经元上行到大脑皮层后才能最后形成针感。 如丘脑感觉神经细胞的轴突与皮层联系中断时,则不能定出针感的位置。
手下感的形成
针刺手下感明显者主要发生在肌肉丰厚处穴位,而四肢井穴等组织较薄处不明显。
针下感主要是由于梭内肌收缩而形成
针刺时,由穴位处引导的肌电信号称穴位肌电
手下感到松空时多无肌电发放;有肌电发放时,手下多有沉紧感。
当手下感强烈时,肌电发放增多,幅度加大; 当手下感减弱时,肌电发放变得较少、较小, 不同的手下感和不同的针感之间有时相互对应。
脊髓有病变时针感和针处肌电活动可能分离。 即使正常人肌肉丰厚的穴位,有时针感和针处肌电也会出现分离。
巨刺与缪刺
巨刺
脊髓
中间神经元的中介作用
无论是在病变部位对应的对侧取穴,还是在上下交叉对应的部位取穴,均可产生疗效
某些后跟纤维的直接作用
脊髓上行传导束对高位中枢的影响
脑干网状结构
是针刺镇痛和调整功能的重要部位之一
是多种感觉冲动汇集之处,能接触到所有上下行传导的信息,包括针刺信息
丘脑
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包括中线核、板板内核以及腹前核的一部分
板内核的束旁核是痛信号传递的重要驿站之一。 中央中核是痛觉调制中枢之一。
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巨刺效应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
大脑皮层作用
在正常条件下,一侧半球的任何信息几乎都会通报给对侧,针刺信息也如此
子主题
缪刺
缪刺与巨刺均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针刺方法, 二者的区别在于针刺对深度、病位的深浅病邪中经或中络的不同。 缪刺多针络脉或四肢末端穴位。
缪刺刺激的主要是神经末梢,故刺激后感知能力较强,影响范围较大。
可治疗对侧血管活动异常的相关疾病。
灸法
施灸材质
艾绒
形态
成分
中国艾绒含铁量大于日本
艾的主要成分是精油,有一定挥发性,燃烧时可大量释放。
光谱
靠近近红外并以远红外为主
作用要素
灸温
温度幅值
直接灸>隔盐灸>附子灸>隔姜灸
升温速度
升温速度越慢,灸的效应越好。
作用面积
作用面积与灸的效应成正比关系
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
灸量
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大小也。衰老者少灸,盛壮强实者多灸。
大病灸百壮,小病不过三五七壮。
灸质
物理作用
温热作用
产生疗效的主要原因
辐射作用(红外辐射)
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学液循环,消除肉芽水肿
可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
为能量缺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进一步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神经功能,促进疾病恢复。
药化作用
创伤作用
灸疮起发,可判断疗效,
刺激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综合作用
调控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使机体内环境达到稳定状态,防治疾病。
其他刺灸法
电针法
调节神经功能
一抑制炎症反应
改善微循环
穴位注射法
具有高效、迅速的特点
规律
药物特异性
穴位特异性
与血药浓度相关
作用机理
是药物和针刺穴位的双重作用,机理上位明了。
刺络放血法
局部作用
改善微循环,消肿止痛
全身作用
改善血流动力学
调节免疫功能
保护脑功能
穴位埋线法
调控神经系统
增强免疫功能
改善机体代谢
拔罐疗法
局部效应
改善局部微循环,通络
整体调节
增强自身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