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第五章
纯净,施工精确的钢玻璃盒子,清澈的反应材料、结构、内部空间、结构逻辑性,构造精确,技术美、自由分隔空间,很少有柱子。
编辑于2022-11-01 16:45:44 陕西五、战后40~70年代,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
第一节 理性&感性 艺术&技术
二战后现代派
是多种现代建筑派的综合提现 (二战前现代建筑派 只讲经济不讲人情)
派别间差异
理性派:
满足生理要求
经济成本低,合理性标准化
与政治、经济不可分
“功能城市”柯布西耶
欧洲
有机建筑
追求艺术,不计成本
新技术为艺术成果的重要因素
装饰物,生活情趣
美国
人情化&地域性
满足心理需求
介于理性&有机间
北欧
与现代派对立关系
学院派
新传统派
目的:政治宣传。一站后为行政权表达政治面貌——纪念性
学院派代表旧政权❌
现代派意识形不符❌
特点
手法保守
构图:学院派(轴线、主次、比例、韵律)
形体:现代派
无装饰
雄浑、纪念碑式
多应用于美国高层建筑(几何装饰、几何形层层收分)
二战后被反感
现代派特点
反对复古,新功能,新技术——创时代之新,几何美
提倡建筑艺术性&技术性结合
空间是主角
建筑表里一致,反对外加装饰
发展
二战前被压迫,包豪斯成员逃向美国
二战后成为主流
新传统派被谴责
经济、灵活、快捷,需要大量建筑
体现进步性
现代派倾向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第二节)
粗野主义倾向(第三节)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第四节)
典雅主义倾向(第五节)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第六节)
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第七节)
第三世界国家的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第八节)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第八节)
几何图形为象征
抽象的象征
具体的象征
结合人们的物质与感情需要
功能与技术结合的合理性
建筑艺术,个性表现
CIAM一般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国际现代派建筑师的国际组织(Congrès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缩写为CIAM。1928年在瑞士成立。发起人包括勒·柯布西耶、W.格罗皮乌斯、A.阿尔托等。最初只有会员24人,后来发展到 100多人。
第二节 对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
思想
使建筑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满足情感精神需求,方法上偏重理性,通过对功能、技术、环境、经济的综合提高来产生实践的进步
人物及作品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TAC(协和建筑师事务所),由格罗皮乌斯和其7个得意门生组成
皮博迪公寓——塞尔特
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塞尔特
何塞·昆西社区学校——TAC
普西图书馆——斯塔宾斯(美)
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凡·艾克(荷兰)
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赫茨贝格(荷兰),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第三节 粗野主义倾向1950—1960
特点
保持建筑材料本色,如毛糙的混凝土及其模版外露,不加粉饰
造型上大开大合大刀阔斧地处理体形,如一些沉重的构建组合
人物及作品
勒·柯比西埃
马赛公寓大楼、印度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给人感觉是颇具震撼力的巨大而雄厚的雕塑品;内部空间与墙体相互交织,就像是一次浇筑出来的,或是从一个实体中镂空出来的那样;对钢筋混凝土的构成、重量与可塑性的夸张表现
史密斯夫妇
亨思特顿学校
谢菲尔德大学设计方案
鲁道夫
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大楼
丹下健三
仓敷市厅舍
斯特林
兰根姆住宅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与戈文合作)
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斯特林逐渐脱离粗野主义的牵制
第四节 讲求 技术精美倾向1940—1960
特点
纯净,施工精确的钢玻璃盒子,清澈的反应材料、结构、内部空间
结构逻辑性,构造精确,技术美
自由分隔空间,很少有柱子
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
“少就是多”
简化结构,产生大、无障的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
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形成只由直角直线组成的规整、精确和纯净的钢和玻璃方盒子
人物及作品(密斯为主)
密斯•范•德罗
“隔而不断”
“全面空间”
高层建筑(矮墙、家具划分形成一体大空间)
“模数构图”
“纯净形式”
法恩斯沃斯住宅
玻璃盒子
芝加哥湖滨公寓
“全面空间”,用片段矮墙或家具来划分,隔而不断的一体大空间;
钢、玻璃,模数构图
西格拉姆大厦
紫铜窗框、琥珀色隔热玻璃幕墙,被认为是纽约最考究的大楼,优雅!对框架结构的深度解读;追求纯净、透明、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三段式构图,考究的细部。;退离红线,且建筑一定距离,入口处设有含两个水池的广场;装饰性工字构成直棂来表达结构;光影;古典主义的比例与尺度;端庄、典雅、超凡脱俗。
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
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小沙里宁(密斯追随者)
通用汽车技术中心
第五节 典雅主义(新古典主义)倾向(1950—1965)
与技术精美的区别
技术精美:钢+玻璃的精美
典雅主义:钢筋混凝土梁柱形式的精美
特点
现代材料&结构+传统美学=规整、庄重的庄严感
流行于美国
优:类似古典建筑有条理、有计划、安定
劣:缺乏时代感创造性,思想简单手法贫乏的无奈表现。 反感象征权利的做法
人物作品
约翰逊
谢尔登艺术纪念馆
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斯通
美国在新德里的大使馆
1958布鲁塞尔世博会美国馆
亚马萨奇
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
西雅图世界博览会科学馆
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大楼
主张“亲切与文雅”的建筑;使用尖券等
第六节 高度工业技术倾向(1950—1970)
特点
美学上鼓吹表现新技术,以材料、结构、施工特点为建筑美学。 包含技术精美&粗野主义
具体表现
取悦:使高度工业技术接近人们习惯的美学观
激进、未来主义:高度工业技术改变人们审美
巨型结构
试验性房屋
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幕墙、表现预制装配构件
人物作品
专题研究住宅
埃姆斯夫妇
科罗拉多空军士官学院教堂
SOM
旧金山圣玛丽主教堂
内尔维
山梨文化会馆
丹下健三
蓬皮杜艺术中心
皮亚诺、罗杰斯
第七节 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1920—1960)
特点
源于北欧
技术+形式+功能+经济+强调特点,反抗建筑互相雷同
追求独特个性&象征
现代建筑+传统
人情与心理需求
地域性——对当地自然气候、文化特点的适应、运用、表现
人物作品
阿尔托(北欧)
特点
传统建筑材料
曲线波浪线
空间布局有层次有变化
体量强调人体尺度
不严格从经济出发
珊娜特塞罗镇中心主楼
卡雷住宅
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
雅格森(丹麦)
苏赫姆联立住宅
厄斯金(瑞典)
拉普兰体育旅馆
丹下健三(日本)
日本香川县厅舍
仓敷县厅舍
地域性包含传统性,传统性是既有传统又有发展的
第八节 第三世界国家对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探索(1955—)1960
缘起
战后民族意识高涨
经济上升
留学生回国
人物作品
巴格达大学
格罗皮乌斯与TAC
德黑兰当代美术馆
迪巴、阿达兰
第九节 讲求个性与象征倾向/多元论(1950—1960)
特点
建筑手段
几何构图
运用抽象象征
运用具体象征
人物作品
赖特(美)——古根海姆美术馆、普赖斯塔楼
贝聿铭(美)——美国国家美术东馆
柯布西耶(法)——朗香教堂
沙龙(德)——柏林爱乐音乐厅
路易斯·康(美)——理查德医学研究楼
小沙里宁(美)——纽约肯尼迪机场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耶鲁大学冰球馆、圣路易斯大券门
乌特松(丹麦)——悉尼歌剧院
总结
基本精神:是一种设计手法而非一种格式,建筑可以有多重目的&方法而非一种——多元论
过程:由任务性质、环境特性出发设计能适应多种要求&内在统一的建筑,不是预先固定思想在某些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