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个体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个体社会化知识梳理,包括个体社会化含义、个体社会化的内容、个体社会化过程三部分。
编辑于2022-11-02 20:45:45 江西个体社会化
自然人/社会人
个体社会化含义
狭义: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广义: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美。【分别从文化角度,社会结构角度,人格发展角度理解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该教材编者对社会化的定义
个体社会化是指人类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学习社会文化而使自己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该定义强调了社会化时人类个体与社会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指出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个体社会化通过学习社会文化而实现;2.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两个结果——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3.个体社会化是一个伴随个体终身的过程(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其实质是社会文化在个体心中的内化过程
个体社会化的内容
个体社会化与学习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
文化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通俗的解释是,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
个体置身于社会文化中,而社会文化纷繁复杂,因此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内化的社会文化只是那些能代表特定文化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
社会文化的核心
价值体系
含义: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及较为持久的信念。
作用:对个人社会行为其定向作用和稳定作用
社会规范
属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表现为一种标准或规定,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活规则。比价值观念具有更大更明确的强制性和制约性。
需要借助教育与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信念、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学习社会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途径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道德文化
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对所处社会文化的内化是最主要的内容,价值标准是社会文化的核心,而核心价值标准体现在道德体系中,所以个体内化社会文化的过程中包含了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指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社会道德标准来进行,就实现了道德社会化
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中学得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内容,对于个体的人格、自我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总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德性文化,德是成人的依据
西方学者关于个体社会化主要内容
政治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过程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布朗分布伦纳的“社会神态系统理论”
微系统
指与个体直接的、面对面水平上的交流系统
中系统
指几个微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
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同样群体
外系统
指两个或更多的环境之间的连接与关系,其中一个环境中不包含这个个体
学校体系、政府机构、大众媒体、文化因素
大系统
指与个体有关的所有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的交互作用关系
文化价值、信仰、标准
长期系统
指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有的社会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学校的影响
教师威信
学生信任
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并转化为主观需要
教师的表扬和批评能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并引起一定的情绪体验,学生对于有威信的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都易于接受
学生把有威信的教师当作认同对象并加以模仿
教师期待
影响学生学习,学生的动机、成功的期望和自我评价(皮格马利翁效应)
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对青少年尤为显著,他们在各个同辈群体活动中,从不同的侧面相互影响
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播报,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方式的传播,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环境
此外还有宗教团体、青年组织、军队、工作环境、志愿团体等
不同因素的影响并不总是相辅相成的,反而常常是公开冲突的,比如教会和军队的价值观迥然不同;同辈群体和学校的价值标准可能也大不一样
中国人的个体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过程
狭义:个体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掌握一定的技能,在社会生活中维持自己的生命历程时,即成为社会人(完成社会化)
广义:自然人(社会化/学习做人) → 社会人 (继续社会化/道德与行为重构)→ 死亡
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指个体经历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过程以及成为社会人之后,仍需要不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来解决个体在生存和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各种问题
再社会化:指当个体原来的思想、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与其所属的社会环境要求不协调,甚至冲突时,社会要求其重新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形成对该个体来说完全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过程
两者区别
1)前者是在原先社会化基础上通过学习是自己对社会文化的内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和完善;后者是通过重新学习社会规范,抛弃原先形成的错误的价值观,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前者基本方向和内容与原先的社会化结果相一致;后者在方向和内容上与原先的社会化结果不一致
3)前者在思想、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等方面是逐渐的、部分的变化,往往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后者是一种在思想、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迅速改变,伴有很强烈的不适应感
个体社会化与独特人格形成的相互关系
由于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差异,以及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的差异,同一时期、同一文化中的不同个体的社会化必定会表现出每一个个体特有的人格特征(个性特征)
个体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个体个性化或人格形成的过程,它与个体社会化是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它们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同等重要,个体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连续与文化的传承;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理想个人应当是既可以较好的适应社会,又能有充分的个人风格与独创性
个体与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个体反作用于社会
人格
含义: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对人对己对事物的观念、态度、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等,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