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包括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解构学派,美国翻译培训学派,阐释学派。希望对小伙伴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文艺学派
西塞罗 Cicero 古罗马
“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即直译与意译
贺拉斯 Horatius 古罗马
“忠实原作的译者不适合逐字死译”
哲罗姆 Jerome 古罗马
第一部“标准”拉丁语《圣经》的翻译;“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
德莱顿 John Dryden 1631-1700
逐字翻译
“戴着脚镣在绳索上跳舞”
意译
重意义,轻语言形式
拟作
创造,脱离了原作
泰特勒 Alexander Tytler 1747-1814 《论翻译的原则》
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译作应具备原作所有的通顺
语言学派
奥古斯丁 “能指”,“所指”,译者的“判断”;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理论
布拉格学派和雅各布森
《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翻译三分法:语内、语际、符际
首次提出对等,信息对等,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
伦敦学派
社会学角度,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决定
卡特福德 Catford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翻译的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解释什么是翻译
纽马克 Peter Newmark
语言的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的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段,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语义翻译 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意义
交际翻译 指译作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关联翻译法 原作或译语文本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翻译批评
交际理论学派与奈达 Eugene A. Nida
“翻译的科学”
“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翻译时不要求文字表面上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分析”“转换”“重组”“检验”
翻译思想概括:翻译是交际活动;翻译主要是意译,为了意译,必须改变语言形式
德国功能学派
赖斯 Reiss 创始人
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建立在对等理论上,实质是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弗米尔 Vermeer
目的论 Skopos theory
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性法则;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提出“翻译行为”
诺德 Christiane Nord
工具性翻译 译入语文化新的交际行为中独立信息的传递工具
文献性翻译 翻译作为原作者和原文接受者在源语文化交际中的文献
翻译研究学派
早期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Holmes
《翻译研究的名与实》;翻译研究三大分支:描写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
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Itamar Even-Zohar
接受文化的社会和文学标准决定了译者的美学假设;多元体系派认为文学与超文学世界可以划分为多层结构系统,文学作品是一个系统,社会环境又是一个系统,相互作用
“多元体系”是指在一定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主要和次要的文学系统,而高雅文学在其中又居于主要地位。
描写学派与图里 Gideon Toury
指出任何翻译都不可能与原文完全契合,忠实的标准因此只能是相对的,引入了“翻译规范”的概念,强调译语文化规范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致力于描写译学的构建和方法论的探讨,认为翻译理论的主要任务不是评定译文,而是阐述译文形成的过程,发现目标文化系统的文学趋势对译文的影响。
文化学派
勒弗维尔 Andre Lefevere
赞助人理论;翻译看作“重写”,重写就是“操纵”; “文化转向”,即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翻译本身,而应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 探讨翻译与意识形态、诗学等的关系,提出“翻译实际上是文化融合”
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
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流行于加拿大 ,“差异的凸显”,差异一是指不拘泥于原作的一致,二是强调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的差异;借翻译的领地构建女性话语的壁垒
谢莉西蒙 Sherry Simon 《翻译的性别:文化等同和传递政治》,考察了性别与翻译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特定领域
后殖民主义
“翻译是帝国的殖民工具”成了后殖民视角下翻译研究的一个重大命题; 将翻译与政治联系到一起,探讨弱小民族语言的文本被翻译到强大民族的语言时,译者因意识形态、权力等因素的影响而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阐释学派
施莱尔马赫
“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首次提出区别口译与笔译,区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翻译。
斯坦纳 George Steiner
《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理解即翻译;阐释学翻译步骤:信任、攻占、吸纳、补偿。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解构学派
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开放式的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
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翻译应该重新定义,即翻译不仅仅只定义为掌握某种内容的跨越活动,同时更主要的是为“播散”和“逃遁”escape等跨越时间所提供论坛;解构主义认为,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创作本身是一个无数形式的文本互相抄印翻版的无限循环的过程,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
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被判了以往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提出来反对译文通顺的抵抗式解构主义翻译策略;《译者的隐身》即在译文中看不见译者的痕迹,即所谓“不可见性”;异化翻译
本雅明
美国翻译培训学派
庞德 Ezra Pound
倡导精确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形象描绘
策德内斯
翻译时主观思维活动,旨在阐释文学。
法国释意派
区分语言和话语的相对独立作用和相互关系,区分翻译过程中的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之间的关系;一种口译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译员是创造者而不是另一种语言符号的模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