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佛法念修金刚萨埵、清净违缘罪障知识笔记
佛教佛法念修金刚萨埵、清净违缘罪障知识笔记,包括忏悔之理、四种对治力、实念修金刚萨堙、念修百字明、忏悔之功德等内容。
编辑于2022-11-04 13:42:11 广东佛教佛法念修金刚萨埵、清净违缘罪障知识笔记
《前行广释》第114课(百字明之具体修法)
课前开示
上师开示
一、百字明修法顺序
(一)《开显解脱道》:发心之后是供曼茶罗
(二)《前行》:发心之后先修百字明
二、劝修百字明
(一)总说:相比其他修法,修百字明的时间会稍长
(二)分说:
1、反面说:懒惰者
2、正面说:精进者
修法应具之心态
一、忏悔的必要
(一)罪业的角度
1、自性罪角度
2、佛制罪角度
3、遮破自认清净之想法
(二)心态的角度
1、正面说:有没有坚固的皈依心、菩提心
1)理证分析:以坚固的皈依心、菩提心为例,说明念诵十万遍的必要
① 没有坚固的皈依心、菩提心不算佛教徒
② 即使心态不具足,能念的心也很可贵
③、连十万都不肯念,无法利益众生
2)结论:修加行的必要
①、反面说:哪些人不用修
②、正面说:哪些人需要修
2、反面说:有没有经常生贪心、嗔心
1)标准:罪业深重的标准
2)功德:可令清净即是罪业的功德
3)引出下文:四种对治力的必要
二、四种对治力
(一)所依对治力
1、定义:观想所依对境
2、补充:还需要愿、行二种菩提心
(二)厌患对治力
1、比喻:以毒药之比喻说明对罪业应生追悔心
2、定义:强烈的追悔心
(三)返回对治力
1、比喻:以立誓不服毒说明应生断罪心
2、定义:再也不犯的决心
(四)现行对治力
1、举例:菩提心/空性/金刚萨埵三种忏悔法
2、定义:忏悔的修法
三、金刚萨埵是百尊之尊
(一)金刚萨埵是百尊之尊(劝生信心)
金刚萨埵和百尊之间的关系
(二)金刚萨埵的不共愿力(劝生信心)
1、正说:金刚萨埵的不共愿力
2、必要性:观修不共本尊是有必要的
具体修法
一、如何观金刚萨埵
(一)观想皈依境
1、摆放皈依境
2、具体观想方法(整体到细节)
1)整体:双身像/单身像
2)细节:
①、形象是金刚萨埵,本体是根本上师 ②、所有圣尊于一体的百尊之主 ③、如彩虹般显而无自性
A、要观想的非常清晰 B、细致观想的同时要去掉实执
(二)可参照《前行》观法观修
二、如何念百字明
(一)步骤
1、观想圣尊(大多数人观想咒轮旋转困难)
2、皈依发心
3、发露忏悔
1)功德:追悔罪业利益大 2)举例:惭愧心很重要(小偷为例/上师为例)
(二)劝修
1、情况1:开始好,后来不行 2、情况2:开始不行,罪业清净后,各方面都增上
3、结论:一定要认真忏悔
三、净除罪障,修行才有感应(教证/举例/结论)
(一)教证说明:《忠言心之明点》:“忽然障尘极遮蔽,难现深广等持影,故需四力布勤拭。”
(二)举例说明:相续被业障覆盖,不说甚深等持,可能连一般法义也理解不了
(三)结论:闭关时没有感应如何做
1、两种方法:
1)祈祷上师 2)忏悔
2、注意要点:
1)祈祷时要虔诚猛厉 2)忏悔时要具足四对治力,忆念罪障并念诵清楚
四、四座观修
(一)观修次数及方式
1、最好四座,至少两座
2、最好闭关,边做事边念效果不好
(二)观修时如何忆念
1、忆念自己的罪业
2、观金刚萨埵身像,思维其功德
3、观想利益众生
4、观想罪业清净
5、轮番修持四种对治力
6、有时只是念诵
(三)平时也要念百字明
1、功德1:每天21遍,可令堕罪异熟果不增长
2、功德2:一次念诵108遍,可补所失之戒,不堕三恶趣
宣说当重视之理
一、修行人要重视百字明修法
(一)罪障角度
(二)功德角度
1、例说:世间保安精进念诵百字明
2、结论:了知百字明功德的必要性
(三)修行角度
1、例说:以修房子为例,说明修百字明应重质量
2、结论:(重质量)为了令心堪能/如何令心堪能
1)以正知正念守护净戒,增上菩提心
2)结合四种对治力,念修百字明 ① 例说:堪布阿琼修十万百字明现验相 ② 消归自心:要重视金刚萨埵修法 A、反面说 B、正面说
(四)结论
应好好忏悔
(五)补充
1、念诵一遍功德也不可思议不了解其义也能获得加持
2、修百字明同时也可以修其他忏法
二、按仪轨观修百字明
(一)念修仪轨
1、《前行引导文》仪轨/《开显解脱道》仪轨
2、教证说明我们这次使用《开显解脱道》仪轨的原因
(二)观想内容
1、对境:主要是观想金刚萨埵
2、咒语:不要求观想咒文意义/最多观想文字轮
3、注意:按仪轨观想,不要随意增加
三、修行人要长期修百字明
(一)忏悔的重要性:上师以自身为例,说明应长期修忏悔
(二)如何有质量的修持
1、了知其功德生起信心,修持才有效果
2、要明白忏悔的目的
1)目的:为了清净相续,做个真正的修行人
2)如何做:真正的修行人什么样
① 正面说:以大德为例,说明真正的修行人最重视的就是修法(法王如意宝/藏地历代大德/热桑堪布)
② 反面说:很多人把学佛当做吃快餐面
③ 结论:佛教并不简单,要重视加行法门
A、例说:学院修过多次加行的常住法师和修行人,十分优秀 B、例说:意科喇嘛引导弟子时,最重视前行 C、结论:不能停留在文字上,要真实修行
3、修法时要有惭愧心,专注心
1)总说:修行时要随文入观
2)分说:
① 例说:每次念修时应认识自己的过失(要有惭愧心)
② 例说:学院法师忏悔的非常专注(要有专注心)
· 正面说 · 反面说
(三)平时不间断忏悔
1、功德:21遍百字明的功德
1)功德1:加持,不令堕罪增长 2)功德2:清净当天语障,使所念经咒更具加持 3)功德3:为别人说法,也能令其获得更大利益
旁述:为什么能令其获得更大利益
① 问:同样是语言,为什么价值不同? ② 答:说者相续有差别,语业清净,其能力自然超胜 ③ 补充:不仅能遣除语障,身心障碍都可遣除
2、结论:
1)应抓紧殊胜难得的忏悔机会
2)把忏悔融入日常生活 ① 以例宣说:以上师自身为例劝诫长期修持 ② 理证分析:对你重要的法不会轻易放弃
3)结论:重视百字明,长期修持下去
四、修行是最重要的(总说/分说)
(一)总说:按理来说,修行是最重要的
(二)分说:
1、反面说:生活更重要
1)正说:凡夫人只能把生活放第一,修行放第二
2)例说:以世间“道德”与“赚钱”之间的关系,说明“生活”与“修行”
2、正面说:修行更重要
2、正面说:修行更重要
1)正说:光认为自己是大乘佛教徒不行,还要作大乘的修行
2)理证:从难得因缘和长远利益角度说明修加行最重要
3)如何做:
① 多数人修得完
② 发心人员做好发心的同时尽心尽力修行
五、上师教诫
(一)《前行》需要广说
1、正面说:
1)例说:不管谁要走,《前行》都要讲圆满,大部分人也会听受圆满
2)例说:上师翻译大论时也曾担心能否完成
2、反面说:讲大经大论生活上和修行上会有压力
3、结论:《前行》是上师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法,也是我们重要的修行旅程,要修圆满
(二)修行需要次第
1、举例:很多人不想修前行,想直接求密法
2、破斥:传密法后,依然需要次第修行
3、对比:次第修行过/不按次第者
(三)忏悔需要重视
1、劝诫:修金刚萨埵要好好观想
2、功德:有福分的人才能遇到金刚萨埵法门
3、结论:不要错失机缘,念满十万
(四)无与伦比的修法
将金刚萨埵与上师瑜伽合修,清净罪业的同时又得到了上师的加持和悉地,是无与伦比的修法
114课
丁一、忏悔之理
顶礼句
离二障垢然示净除障,究竟胜道然现修学相。 超有寂边然显三有中,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顶礼句
一、总说:顶礼句的意义(义)与修辞(词)
二、分说:解释偈颂
1、离二障垢然示净除障 2、究竟胜道然现修学相 3、超有寂边然显三有中 4、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最关键的修行要诀
一、总说:念修忏悔前,应对传承上师恭敬顶礼
二、分说:为什么要对上师恭敬
1、理证:特殊缘起
2、教证:夏丹德格西(正面说/反面说)
(三)结论:这是最关键的修行要诀
1、应舍之行为:勿要舍本逐末
2、应取之行为
1)何时何地心存恭敬
2)生起不如理心念立即忏悔
3)始终安住“善知识即为佛”的正念中
忏罪之理
一、重视忏悔
(一)为何忏悔
1、原因1:学佛前:造许多罪业
2、原因2:学佛后犯很多严重罪业
3、结论:应好好忏悔
(二)如何忏悔
1、举例:学院四众弟子自觉念修
2、举例:堪布金旺要求道友参加法会
3、结论:应重视此修法
二、证悟之障
(一)喻说:以擦拭明镜作比喻,说明净除罪障是使阿赖耶显现证悟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详说:净除罪障使阿赖耶显现证悟
1、例说:修法
1)密宗:先净垢才能显现无上密境界/生圆次第境界
2)显宗:先净垢才能显现止观境界
2、教证:《圆觉经》:“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销灭,佛境便现前。”
三、洗浴不能清净罪障
(一)总说:不是所有方法,都能清净罪业
(二)公案:《杂譬喻经》儿子质疑洗浴净罪,皈依佛陀
(三)结论:要依止佛教的忏悔方法,尤其是金刚萨埵法门
四、金刚萨埵修法在藏汉经续中都有
(一)宣说念修上师金刚萨埵最殊胜
(二)来源
1、总说:金刚萨埵修法的来源(莲师、布玛莫扎等尊者开始弘扬)
2、遣疑
第一轮:
1)疑:金刚萨埵修法是从五明佛学院传出来的,《大藏经》里没有 2)遣:此修法源头来自诸多密续的记载
第二轮:
1)疑:有的人不认可,认为只是藏地续部的说法 2)遣:汉地的《大藏经》的密教部,介绍金刚萨埵修法的很多(以例宣说) 3)旁述:宣说译师的殊胜以证实来源可靠
第三轮:
1)疑:既然早就存在的法,为什么以前不知道呢? 2)遣:以珍宝等待有福报之人开取为比喻,说明之前没有发现
(三)结论:一定要珍惜此法门
五、只要忏悔罪业就能清净
(一)以教证说明
1、《大般涅槃经》:“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
2、古德教言:“本来罪业无功德,然忏可净为其德。”
3、《大集经》:“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
(二)结论:罪业再严重,通过忏悔也能清净
(三)以公案说明
1、指鬘王杀999人忏悔得果
1)略说:指鬘王屠杀了999人,但通过忏悔也清净了罪障,获得阿罗汉果位 2)广说:指鬘王受迷惑屠杀999人,准备杀害母亲时被佛陀度化,忏悔后获得阿罗汉果位,化缘时感受短暂苦果
3)结论:杀过999人的指鬘王都能忏悔清净,何况我们
2、未生怨王入地狱立即解脱
1)略说:未生怨王杀害了父亲,忏悔后堕入地狱时间极短 2)不广说的原因 3)教证说明结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若起殷重心,一念求忏悔,如火焚山泽,众罪皆销灭。”
再严重的罪业也能清净(对应前两个公案)
3、比丘投火坑灭淫罪
公案内容:比丘犯戒后生起极大惭愧,阇夜多尊者化现火坑,比丘义无反顾跳入而灭罪
此公案给我们指出了忏罪时应具有的心态,如果换做我们,破了根本戒后,会不会像这位比丘一样,有以死消业的决心?还是只想嘴上念念咒,以为轻轻松松就可以逃过一劫?能否灭罪的关键在于有没有这样强烈的畏悔心
4、能乐讲法灭杀母重罪
公案内容:能乐为了约会杀害母亲,醒悟后出家很快精通三藏,后被僧团开除。到偏远之地讲经说法,后感受极轻地狱果报
忏悔时一定要有强烈的向善心(对应后两个公案)
(二)结论:
1、再严重的罪业也能清净 (对应前两个公案)
1)举例:道友表示以前坏事干尽,再不好好修就完蛋了
2)结论:再严重的罪业也能忏悔清净
① 教证
A、《亲友书》:“何人昔日颇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能乐同。”
B、《别译杂阿含经》:“若人先造恶,后止不复作,是照于世间,如月云翳消。”
② 举例说明:有些高僧大德修行前,显现上也造过很多罪业
③ 结论:只要具足四对治力,认真忏悔就一定能清净
2、忏悔时一定要有强烈的向善心 (对应后两个公案)
1)反面说:如果忏悔时心里毫无惭愧,这样的忏悔不但无法清净罪业,反而有助长造业的趋势
2)正面说:忏悔时一定要有惭愧心
① 教证:米拉日巴尊者:“若想忏罪能净否?忆念善法则清净。”
② 理证:例如前面的公案,虽然罪业很重,但向善之心极为猛烈,这种心态即使短短时间也能够忏净
3、结论:忏悔时一定要具足四种对治力 此处强调尤其是厌患对治力和返回对治力一定要具足,也就是强烈的惭愧心、畏悔心、永不再造的决心
丁二、四种对治力
四种对治力
一、总说
引用《四法经》教证说明任何传承均需具足四对治力
二、分说:四种对治力
(一)所依对治力
1、总说:所依对治力是指
①将金刚萨埵作为皈依境
②具足愿行菩提心
2、分说:所依对治力是指
①将金刚萨埵作为皈依境
① 应以金刚萨埵为皈依境:修忏悔时将不共的佛尊作为对境,有殊胜的缘起
② 其他皈依境:
A、略说:佛像、佛经、佛塔,善知识
B、详说:三十五佛/《般若摄颂》、《大藏经》/上师(正面说/反面说)
②具足愿行菩提心
① 总说:忏悔时愿行菩提心必不可少 A、反面说:如果少了菩提心,即使具足四对治力,也只能稍稍减轻罪业 B、正面说:生起了无伪菩提心,不论往昔造了多少罪业,都会自然而然清净
② 原因:菩提心灭罪之理(教证说明)
A、《入行论》:“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B、《入行论》:“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C、《华严经》里比喻说明
③ 结论:忏悔时一定要发两种菩提心
④ 补充:摆放皈依境还是有必要的
A、原因1:单靠观想很难修起来
B、原因2:佛像会替你保密
(二)厌患对治力
1、总说:厌患对治力是指
①“对以往自己所造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
②如果既没有“将罪业视为罪业”
③没有“以强烈的追悔心发露忏悔”,就不能得以清净
2、分说:厌患对治力是指
1)对以往自己所造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
① 为什么要有追悔心:有了追悔心就有了破恶的力量
② 教证说明如何破恶:发露忏悔
A、《三聚经》:“发露忏悔,不覆不藏。”
B、《大般涅槃经》:“若覆罪者,罪则增长。”
C、古德:“一个善于修行的人,常常发露己过,却不宣扬功德。宣扬功德,善根则灭尽;发露己过,过失也会灭尽的。”
2)将罪业视为罪业
① 反面说:有些人没有将罪业视为罪业
② 正面说:对罪业有厌恶心才有机会
3)以强烈的追悔心发露忏悔
① 教证:乔美仁波切:“若无悔心忏不净,往昔罪业如服毒,当以大惭畏悔忏。”
② 补充:真正有智慧的人才生得起惭愧心
(三)返回对治力
1、总说:返回对治力是指
总说:返回对治力是指回想起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发誓从即日起,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再造这样的罪业
2、分说:返回对治力是指
1)正说:
① 教证1:《三聚经》:“从今以后,必断严戒。”
② 教证2:《极乐愿文》:“若无戒心不净故,发誓今后遇命难,亦不造诸不善业。”
2)结论:最关键的是纵遇命难也绝不再造的决心
3)劝诫:
① 以教证劝诫不再造:《地藏十轮经》
② 以理证劝诫不该造:以苏格拉底的名言说明不能再造的道理
3、总结:忏悔时一是要认识罪业,二是要有绝不再造的决心
(四)现行对治力
1、总说:现行对治力是指尽心尽力奉行一切能对治往昔所造罪恶的善业
2、分说:现行对治力是指
1)略说:七支供/愿行菩提心/护持无伪实相之本体
2)详说:护持无伪实相之忏悔
① 塔波仁波切弟子认识护持本性为甚深忏悔的公案
② 勇施比丘观无生息灭淫罪
3、总结
① 在净除罪业的方法中,没有比修菩提心及护持无伪实相更甚深的了
② 应在不离开这二者的基础上,观想金刚萨埵身相,降下甘露净除罪障,念诵百字明
丁三、真实念修金刚萨埵
上师开示
(一)重视五加行的质量
1、原因:修五加行的目的
2、结论:应注重质量,好好修持
(二)关于法本翻译的问题
1、略说
《大圆满前行》有两个在上师的译本上改造一番的其他译本
2、广说
1)说明
①第一个译本:只是换了译者的名字,花钱买了书号
②第二个译本:在别人的译本上修改
2)劝诫
①正面说:如果译的好,很随喜
②反面说
A、劝诫1:不要剽窃
例说:以上师自身为例说明
教证:以荣索班智达的教言说明
B、劝诫2:不要译错
现状:词句通顺意义搞错,非常可惜 原因1(图名):图名没有关系,能做好也可以 原因2(外行):非专业人员翻译佛法,会漏洞百出
上师在这里看起来是在说学院的道友为上师们发心,翻译一些佛法,译的过程中要谨慎,实际上点明了翻译佛法一定要通达教理的专业人士才能做,批评目前一些现象。要仔细揣摩,随学上师的讲话方式。
3)结论
①略说:藏传佛教广泛传播的今天,不好的现象也存在
②例说: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期间,印、藏直接的佛教交流状况
A、当时的藏地译师各方面都不如前辈译师
B、荣索班智达对前辈与当时译师,列举了六种差别
③结论:前辈译师的严谨和卓越,能学到一点也很好了
3、应如何做
1)译者角度:
①所译均为从上师们那里得过的法
②很少着力于华丽辞藻,以自己的一种风格
③将圣者语言原原本本译出
2)读者角度:应以智慧取舍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翻译的经论
真实念修金刚萨埵
(一)方法正确,忏罪才有效
1、正面说:如理忏悔,罪业一定会忏净 教证:《金光明最胜王经》“若人百千劫,造诸极重罪,暂时能发露,众恶尽消除。”
2、反面说:采用正确方法,罪业才能清净
公案:提违舍弃自焚修十善 1)内容:提违准备自焚时遇善知识,转修十善并广弘 2)结论:忏悔的基础是四对治力
(二)四种对治力(前三种)在金刚萨埵修法中的具体体现
1、金刚萨埵修法中的所依对治力——明观金刚萨埵
1)前行:忆念四对治力后,真正念修金刚萨埵
2)步骤
①自身:平常安住
②观想:
A、白莲花上圆月
B、月轮上光闪闪的白色吽字
C、吽字变成本体为根本上师,形象为金刚萨埵主尊,别说十三种报身服饰
③注意:
A、应舍:圣尊不能观为实有
B、应取:应观成显而无自性
2、金刚萨埵修法中的厌患对治力
1)总说:忆念在金刚萨埵面前,将一切罪业不覆不藏发露忏悔,愿此时此地全部清净
2)分说:所忏罪业
①略说:忏悔的是无始以来所有罪业
②详说: A、十不善业 B、五无间罪(相似的可能有) C、四重罪 D、八邪罪 E、别解脱戒(出家戒,居士戒) F、菩萨戒 G、密乘戒 H、背弃世间盟誓,无惭无愧等做人缺陷
3)分说:发露忏悔,不覆不藏
①如何做: A、发自内心忏悔 B、一个一个忏悔
②为什么: A、理证:没有覆藏心,罪业直接被清净了 B、教证:《涅槃经》:“若覆罪者,罪则增长;发露惭愧,罪则消灭。”
③结论:不覆不藏,以金刚萨埵为所依念修百字明,罪业必定清净
④劝诫:以功德劝诫,养成日日忏悔的习惯
3、金刚萨埵修法中的返回对治力
1)定义:从今以后绝不再造罪业
2)功德:以教证说明(《大方等大集经》:“若能于佛世尊前,忏悔发露一切罪,是人远离于邪见,能到生死之彼岸。”)
4、总结
1)概述:概括前三种对治力
2)理证:以世间道理说明,忏悔要从认识罪业开始
5、宁提派前行仪轨(相合于现行对治力)
(三)步骤3
2、遣疑:未害被害,如何偿还
116课
丁四、念修百字明
念修百字明
(一)步骤1
1、观想:
1)于金刚萨埵佛父佛母心间观想一轮明月,上面有白色吽字
2)百字明好似竖立的兽角,互不抵触,围绕吽字
2、念诵:以祈祷的方式念诵百字明
3、旁述:以祈祷的方式念诵百字明
1)定义:诵咒的方式及祈祷方式的定义
2)例说:道友们的课前念诵百字明
3)原因:(为什么能认真祈祷?)共同加行的基础很重要
①例说: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
②遣疑:带业往生
(二)步骤2:观想降下甘露
1、观想:
1)咒字降下智悲甘露,从佛父佛母双运密处流出,经自他一切众生头顶流入,疾病魔障变成各种形象被冲走
2)观想2:下方大地裂开,脓血等全部冲入冤家债主的口手爪中,同时念诵百字明
2、作用:除了前世定业,很多魔障附体都能消除
3、旁述:明观所缘境
1)有能力明观:这样细致观修最好
2)没有能力明观:如何做
①例说:上师安慰无法明观的弟子,只要忆念莲师在面前就可以
②窍诀:
A、乔美仁波切《山法集》里的简单修法
B、分开观想部分细节,分开心态念诵
(三)步骤3
1、观想:
1)冤家债主全部满足,化解了宿怨,偿清了业债
2)阎罗王等闭上了口手爪,裂开的大地恢复了原状
2、遣疑:未害被害,如何偿还
116课
一、课前开示
(一)修法部分可以讲得快一些
(二)继续宣讲“念修百字明”
二、念修百字明之观想
(一)观想脉轮充满甘露
1、观想脉轮
1)中脉 2)脐部 3)心间 4)喉间 5)头顶
2、对比其它修法
1)降甘露的区别
①、其他修法,头顶观想“杭”字,自它降下甘露
②、此处修法,金刚萨埵身体降下甘露
2)灌顶的区别
①、白玉派,依上师瑜伽得受灌顶
②、此处修法,金刚萨埵与上师瑜伽合修
3)灌顶种类
①、在上师前亲受
②、依观想得受(引出下文)
3、得受灌顶
1)总说:灌顶从头顶大乐轮开始,直到四轮充满
2)分说:
①得受宝瓶灌顶
②得受秘密灌顶
③得受智慧灌顶
④得受句义灌顶
⑤体内一切部分全部充满甘露,此时四灌顶圆满
4、成为法器
1)清净四种障碍
2)生起四种智慧
3)现前四身果位
4)成熟种种缘分
(二)观想罪业已清净
1、念诵仪轨,祈求上师金刚萨埵加持净罪
2、观想罪业已经清净
3、观想罪业清净之理
1)教证:《胜马游舞续》:“无上密咒王,仅一次念诵,亦灭一切罪,成办诸事业。”
2)结论:只要这样观想,罪业的确会被清净
(三)自身成金刚萨埵
1、观想自身变成金刚萨埵
2、观想月轮和咒文
3、旁述:圆满次第修法
1)正面说:听受《大圆满前行》不要求灌顶
2)反面说:涉及不共修法,有灌顶最好
(四)金刚萨埵心咒在《大藏经》里也有
1、遣疑:
1)疑:《大藏经》中没有金刚萨埵心咒
2)遣:法贤、般若等译师所译的经续中有,发音稍微不同
2、结论:暂未发现的,不能说没有
1)例说:宁玛巴续部来源
2)公案:阿底峡尊者惊叹前所未见的经续
3)总结:不要因一时之见,障碍行持善法
(五)自他二利之缘起
1、自利:观想供养诸佛,自利法身之缘起
1)承接上文:观想并念诵心咒
2)观想
①五咒字放光并上供
②观想佛菩萨化光融入自身,现前果位 •旁述:四种持明摄于有学道
2、他利:观想布施众生,他利色身之缘起
1)观想:五咒向下放光并下施 •旁述:念其他心咒都这样观想
3、总结:两种观想的功德
1)教证:《法行习气自解脱续》:“射收二利净除分别障。”
2)理证:依此方便,可一瞬间圆满资粮,成办事业
3)结论:应安住于这样的观想,尽力念诵金刚萨埵心咒
(六)依靠善巧方便修行
1、总说:善巧方便很重要
2、分说:
1)念咒依靠善巧方便(花同样时间质量更高)
①、对比:
A、反面说:昏沉或散乱,念的不清净
B、正面说:有的则念的很清净,观修次第很圆满
②、举例:
A、麦彭仁波切未曾在心、口散乱时念过一串咒文
B、上师以自身为例,说明凡夫人念咒的特点
③、结论:这是凡夫和圣者的区别,也和能否运用善巧方便有关
2)自利利他依靠善巧方便
①正说:懂得运用善巧方便,自利利他都非常容易
②举例:如果找不到眷属,依靠此处的观想可圆满功德
(七)收座回向
1、收座:
1)观想:依次融入,稍许放松入定
2)旁述:上师瑜伽的收座类似
2、总结:念修百字明的观修顺序
① 在不净身体上忏悔罪业
②自身成为清净的金刚萨埵
③金刚萨埵变成文字
④文字融入法界,一无所缘
⑤安住大圆满或大中观离戏境界,或毫不执著安住一会
3、回向
1)何时回向:起分别念时,再度将一切器情观为金刚萨埵刹土
4、出定
1)行住坐卧如何观想
2)上师瑜伽如何观想
三、念修的要诀和注意事项
(一)念诵时一定要专注
1、总说:念诵时专注所缘,不散他处,并且不夹杂闲言碎语相当重要
2、分说:念诵质量的差别(对应专注所缘,不散他处)
1)教证说明
①教证:“若无此等持,如海底磐石,诵数劫无果。” A、名词:无果——是指果很小,并不是毫无利益 B、对比:“净与不净差千倍,有无等持差十万。”
②结论:前辈大德念诵非常专注,即使每日课颂也不说话
2)举例说明
①举例:大德来学院化缘,念诵时不接见任何人,让供养者等待一小时
②结论
A、正面说:大德念诵非常专注
B、反面说:有些年轻和尚,居士念诵时说话
C、总结:有些杂念正常,但不要夹杂闲言碎语
念诵时要专注,专注到什么程度呢?上师在这里举了一个大德化缘的例子。我们可以想象,为了建寺院四处筹款有多难,而遇到有人愿意出资是多么喜出望外的事情,可是这位大德和他的侍者,宁肯让给自己钱的人等了一个多小时,在世间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可见前辈大德对法的重视程度。
3、分说:念诵时不应夹杂闲言碎语
1)不清净念诵的过患
①比喻:掺有闲言碎语的念诵只能被称为非金或伪银
②教证:莲师:“杂有绮语诵一年,不如禁语诵一月。”
•绮语的过患:《法苑珠林》:“但诸绮语,不益自他,唯增放逸,长诸不善,死落三涂。”
③结论:禁语是有必要的
•举例:学员开法会要求禁语
2)不如法超度亡人的过患(语言方面的过患)
①过患:如果口说绮语,心思散乱,中阴身会生起邪见堕入恶趣
②原因:中阴身有神通
③劝诫
A、正面说:有生圆次第功夫/心怀慈悲都对亡人有利
B、反面说:不如法超度还不如没有的好
•举例:超度时打电话
C、再次劝诫:
•正面说:有智慧的人提醒一次一生如法
•反面说:业力重的人再三劝说无济于事
此处上师正面宣说有功夫或有慈悲都有利,以及有不如没有的上师或僧人后,又提到有智慧的人被提醒一次会永远做到,业力深重的人再三劝说也不管用,让我们争做有智慧的人。我们能感受到上师流露出的悲心和善巧方便。
3)不如法对活人做佛事的过患(进一步:语言方面过患没有了,但心上没有专注观修)
①正面说:念诵时要随文入观,靠词句观修
②反面说
A、举例:只重视腔调,对所缘毫不关注
B、结论:做形象佛事,真不如以清净心念诵一遍经文
4、结论:
1)正面说:僧人居士念诵都很专心并禁语
2)反面说:不清净念诵和形象仪轨毁坏自他
(二)以菩提心摄持念诵是关要
1、不离菩提心
1、不离菩提心 1)总说:清净念诵同时,应不离菩提心 2)分说:如何做 ①有能力:以菩提心摄持,念修生圆次第 ②没能力:没有生圆次第境界,以慈悲心专心念诵 3)总结: ①发心清净是关键 •旁述:为病人念诵什么/为亡人念诵什么 ②利益众生的原理
1)总说:清净念诵同时,应不离菩提心
2)分说:如何做
①有能力:以菩提心摄持,念修生圆次第
②没能力:没有生圆次第境界,以慈悲心专心念诵
3)总结:
①发心清净是关键 •旁述:为病人念诵什么/为亡人念诵什么
②利益众生的原理
2、于人垫上净己障
2、于人垫上净己障 1)总说:于人垫上净己障 2)分说: ①正面说:应尽力为别人修行,将众生安置于解脱道 ②反面说:某些公认的贤良上师,不与众生结缘 3)结论: ①反面说:应舍 A、过于自我保护,不见得是好修行人 B、举例:只有大菩萨才能做到完全付出 ②正面说:应取 A、与人接触能自利利他 B、举例:闭关多年,出关后和别人格格不入 ③劝诫:机缘难得,不应舍弃
1)总说:于人垫上净己障
2)分说:
①正面说:应尽力为别人修行,将众生安置于解脱道
②反面说:某些公认的贤良上师,不与众生结缘
3)结论
①反面说:应舍
A、过于自我保护,不见得是好修行人
B、举例:只有大菩萨才能做到完全付出
②正面说:应取
A、与人接触能自利利他
B、举例:闭关多年,出关后和别人格格不入
③劝诫:机缘难得,不应舍弃
3、只重视自利者不得自利
1)原因:舍弃利他的原因
2)举例:
①例1:在施主家不为施主念经,反而认为自己的功课不能间断 •评价:他们认为只有为自己念才能积资净障,不考虑该救护的众生,这是很不应该的
②例2:有些发心人员把发心当成给上师做的,只重视自己的念修 •评价:不仅断了慈悲菩提心,也很难净除享用信财的罪过
3)结论:以慈悲菩提心为本,诚心诚意修行,无论在哪里都没有差别
117课
丁五、忏悔之功德
一、课前开示:速修百字明之理
1、总说:修行人最遗憾的事莫过于未忏悔而死去
2、教证:《入行论》:“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3、理证:用死期不定激励修行
二、百字明之功德
1、百字明的功德
(一)108遍百字明的功德
功德一:一次性念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一切罪障及所失毁的戒律得以清净 教证说明:《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显宗)
功德二:不堕恶趣,被诸佛视为胜妙长子而加以护佑 教证说明:《无垢忏悔续》(密宗)
结论:发愿每天108遍百字明,是今生来世的最好保险
劝诫:速修百字明
(二)21遍百字明的功德和10万遍百字明的功德
21遍:每天观想金刚萨埵而念诵二十一遍百字明,能令堕罪的异熟果不会越来越增长
10万遍:念诵十万遍百字明,则可彻底清净一切堕罪 教证说明:《庄严藏续》
2、劝修百字明
(一)修习的仪轨(藏/汉)
(二)修习的目的:清净我们无始以来的罪障
对境角度
1)正说:金刚萨埵在清净罪障方面最专业
2)教证:《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
有境角度
1)净障角度:以世间人(公安人员)努力忏悔为例,说明佛教徒更需要忏悔
2)功德角度:罪障深重,功德光明无法呈现
①理证宣说:罪业如阿赖耶明镜上的尘垢
②如何显现:应以四种对治力精勤忏悔
三、以自利角度劝修忏悔
1、入密者当常修忏悔
(一) 何为入密者:得过灌顶,就是入了密乘
(二)入密者的两条出路
总说:守持誓言可获得佛果,不守誓言堕入地狱
分说
1)比喻:竹筒之蛇说明此理
2)教证:《功德藏》:“入密士夫之去处,恶趣佛外无三处。”
3)补充:虽是从严格角度讲,但也应当重视
(三)密乘誓言众多
总说:密宗的三昧耶戒分类细致,种类众多,极其难以守护
分说:
1)教证:以阿底峡尊者为例说明难以守护
2)例说:上师自身为例说明,当反观自身
(四) 每天念二十一遍百字明
(以上之)结论:最起码每天不间断念诵二十一遍百字明
劝诫:需养成习惯
1)举例说明:以藏地修行人和上师自身为例,说明要养成习惯
2)为什么(要养成习惯)
①不积罪业:凡夫易造罪业,养成日日忏悔的习惯,罪业就不会累积
②大德强调:各大德强调此修法,意义重大
③随学圣者:以上师翻看《前行》为例,说明我们应随学圣者的心态,修行坚稳不变
2、不可与破誓言者接触
(一)总说:不仅要求自己誓言清净,还要注意不能与破誓言者接触
(二)分说:株连失戒
总说:与破誓言者交谈、往来,甚至同饮一个山谷的水,也会产生失戒的罪业
分说:需忏悔的原因
1)难以避免:以喝水为例说明难以避免(破誓言者)
2)难以成就: 现在人不易成就,不易现前境界(因为有破誓言者)
结论:
1)总说:务必精进忏悔、净除罪障
2)分说:忏悔哪些罪业
《无说义忏续》:“酬补失罪交往失戒者,于失戒非器者宣讲法,不加警惕彼等失戒者,必将染上冒渎晦气过,一切此生违缘来世障,以悔自过之心发露忏。”
①教证解释:酬补失罪交往失戒者 ②教证解释:于失戒非器者宣讲法 ③教证解释:不加警惕彼等失戒者,必将染上冒渎晦气过,一切此生违缘来世障,以悔自过之心发露忏
(三)破誓言者能毁具誓者
总说:成百上千的具誓言者也会被一个破誓言的人晦气所染,无法得到丝毫修行成果
分说
1)什么叫破誓言
①正面说:对自己的上师或者三恩德上师,不仅诽谤,甚至故意制造违缘
②反面说:与上师道友因为意见不统一吵架,过夜前忏悔就清净了,不是破誓言
2)破誓言的过患
①比喻:一滴坏奶能毁坏一锅鲜奶,一只带疮的青蛙能传染同住的全部青蛙
②教证:“犹如一滴腐奶汁,可毁一切鲜奶汁,失毁誓言之一人,能毁诸具誓言者。”
③结论:学院严格执行法王的规定
3)劝诫:最要警惕的是自己
(四)破誓言者染污成就者
略说:就算高僧大德,也避免不了被冒渎晦气染污
广说
1)以公案说明
①公案1:卓滚朗吉日巴尊者被破誓言的弟子染污,神志不清成了哑人 结论:在老上师身体不好时,提防破誓言者靠近
②公案2:《钦则益西多吉密传》中弟子前世被破誓言者染污,尊者用猛厉的方式令其智慧复苏
③公案3:法王开启珠日神山伏藏时的那个阻拦者,是公认的破誓言者
④结论:
正面说:若接触真正破誓言的人,对生命和修行都有非常大的障碍
反面说:不能凭个人判断,得是公认的破誓言者
⑤教诫:世间讲和谐,但从密乘角度看,破誓言者过失严重,千万不能交往
2)以教证说明
①颂词:“雪域乞人仁亲花,仅有失戒敌可害,唯有师尊能救护。”
②解释:只有破誓言的敌人才能伤害到我,只有上师尊者,才能救护我的今生来世
③旁述:要感恩自己的上师,只有上师才能真实救护我们
总结:不仅要防范破誓言者,更要守护好自己的誓言
3、极力忏悔
(一)密宗誓言难守护
为什么难守护
1)标准高:“三门即使一刹那离开三坛城之本性,也违越密宗誓言。”
2)种类多:誓言不下十万种
3)劝诫:要关注重视誓言
未护誓言的过患
1)教证:《三戒论》:“犯罪倘若未忏悔,今生之中遭不幸,后世转生金刚狱,痛苦无与伦比处。”
2)教证:续部:“金刚罗刹痛饮其心血,短寿多病失财畏怨仇,长久住于无间地狱中,极其恐怖感受难忍苦。” 守护誓言的功德:今生来世顺利圆满
总结:必须随时随地,兢兢业业观修金刚萨埵,念诵百字明
(二)三戒比较
略说:如果忏悔,失毁密宗誓言的罪业,也可轻而易举清净
详说:对比三种戒律
1)别解脱戒:违犯根本堕罪无法恢复
2)菩萨戒:破了菩萨戒可以酬补
3)密乘戒:依靠念修百字明等来忏悔,完全可以清净
结论:密宗誓言犯了也容易忏悔,这也是一种优势
(三) 忏悔的期限
总说:越快忏悔越容易清净,时间拖久有困难
分说:立即忏悔容易清净
1)期限:学院要求不过夜
①情况1: 两人都有正知正见,吵过之后马上忏悔,可得清净
②情况2:互不相让,别别扭扭
③情况3:一个想得开,一个想不开,嗔恨的人害的是自己
2)劝诫:贪嗔只能害自己,明白此理应立即忏悔 分说:超过三年即使忏悔也无法清净
1)期限:
①违誓:未过夜的罪业 ②失誓:未过一月的罪业 ③越誓:未过一年的罪业 ④毁誓:过了一年未过三年 ⑤超过了三年
教证:《誓言庄严续》:“倘若逾越三年者,永远无法再恢复,假设接受焚二者,必定堕入金刚狱,恒时唯有受痛苦。”
2)结论:了解誓言是很重要的
2)结论:了解誓言是很重要的 ①自身角度:不重视誓言,一旦失毁,三年过后没有恢复的机会 ②他人角度:对别人的染污也在所难免
举例:上师如意宝做整顿,开除一部分破誓言者
3)远离破誓言者 以上师如意宝整顿破誓言者为例
四、以利他角度劝修忏悔
1、利他者也要忏悔语障
(一)正说:想要利他的人,也要忏悔语障,清除语障最好的方法是念诵百字明
(二)以教证说明此理:
教证:如来芽尊者说:“想救护他众,享用信财亡财,必须净除语障。念诵一千万遍百字明是必不可少的。”
结论:
1)反面说:当时藏地想度化众生,享用信财亡财的人比较多,尊者这样说是有密意的
2)正面说:现代人念不动,如来芽尊者的弟子许多念了一两千万遍,最低二三十万遍
2、老喇嘛又发愿念一亿观音心咒
(一)略说:念咒当精进之理
(二)以公案广说:
老喇嘛如何念咒
1)十七年念了三亿观音心咒 2)三年时间,再念一亿 3)如果还有三年寿命的话,再念一亿 4)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念咒
衮却格西一生的修行
(三) 总结:我们要汲取力量,精进忏悔
五、百字明是咒王
1、略说
上师金刚萨埵是唯一的百部总集,一切寂猛本尊,无不包括在金刚萨埵中
2、详说
(一)十方诸佛如何从金刚萨埵的本体中散射、收集
(二)金刚萨埵修法包含“时轮金刚”、“密集金刚”、“大圆满”等所有传承
(三)上师瑜伽与金刚萨埵合修是珍宝总集的观修法
3、总结
密咒当中,没有超过咒王百字明的,没有比此更深的法了
六、总结偈
1、总结偈原文
闻益窍诀然却耽执句,稍许实修然为散乱欺, 我与如我迷相众有情,愿得生圆精华祈加持。
2、解释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