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毒学
本文包括多个章节,主要有: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病毒的增殖、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等。
编辑于2022-11-04 20:07:26 湖北省病毒学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的大小
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 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和感染性。
大小: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以纳米(nm)作为计量单位。20~300nm
病毒的形态
球形、砖形、杆状(丝状)、子弹状、蝌蚪形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病毒的结构和功能
病毒体
核心
衣壳
核衣壳(基本结构)
裸露病毒
包膜(突刺)
包膜病毒
病毒的核心
成分:核酸(DNA、RNA)、功能蛋白
功能:①决定病毒的特性②病毒复制③具有感染性
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复制; 分类依据
病毒的衣壳
成分:蛋白质、壳粒
功能:①保护病毒核酸②参与感染过程③具有抗原性
保护、介导、抗原性
病毒的包膜
成分:蛋白质、脂质、多糖
功能:①维护病毒体结构完整性②与宿主细胞膜亲和及融合的性能,与病毒入侵细胞和 感染性有关③具有抗原性,诱发免疫应答
保护、介导、抗原性
病毒的刺突
成分:糖蛋白,是包膜表面的不同形状,由病毒基因编码。
功能:病毒表面吸附蛋白,具有种、型的特异性,是病毒鉴定和分型的依据之一
病毒的化学组成
核酸
成分:病毒体的中央,DNA或RNA,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只含其中一种)
构成形式多样:线形或环状(闭环、缺口环)
是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蛋白质
病毒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病毒基因组编码
结构蛋白:衣壳蛋白、包膜蛋白和基质蛋白。
功能①保护病毒核酸②参与病毒的感染过程③具有良好抗原性,可特异性诊断。
非结构蛋白
①病毒编码的酶类②存在于被感染细胞中的特殊功能蛋白
脂类和糖类
①主要存在于包膜上,大部分来自宿主细胞膜。②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 ③脂质对干燥、热、酸、脂溶剂敏感。④包膜破坏后,病毒失去感染性,可用于病毒的鉴定。
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复制周期
特点:①必须侵入易感的活细胞②由宿主细胞提供病毒缺乏的酶系统、能量及原料和生物合成的场所。
方式:自我复制,以病毒基因为模板进行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再装配成子代病毒体,最终释放出大量子代病毒。
定义:从一个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基因组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称为病毒的一个复制周期
步骤:
1、吸附:①静电结合:先接触,非特异性、可逆。②特异性结合:特异,不可逆。
2、穿入①吞饮②核酸直接进入③融合
3、脱壳:病毒核衣壳进入细胞,经细胞溶酶体作用,蛋白衣壳被水解,释放出基因组核酸,并进入细胞的一定部位
4、生物合成:无完整病毒,不能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分7类:①双链DNA病毒②单链DNA病毒③单正链RNA病毒④单负链RNA病毒 . ⑤双链RNA病毒⑥逆转录病毒⑦嗜肝DNA病毒(DNA逆转录病毒)
5、装配成熟与释放:装配部位:①DNA病毒大多在细胞核,RNA病毒大多在细胞质 . ... 释放方式:①破胞释放②出芽释放③细胞间传播:通过细胞间桥或细胞融合
病毒的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①宿主细胞不能提供复制必要条件,病毒不能完整复制感染性病毒颗粒。②宿主细胞称为该病毒的非容纳细胞
缺陷病毒
定义: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
辅助病毒:在复制时,需要伴随着另一种病毒以弥补缺陷病毒的不足,使之增殖出完整的病毒体。
缺陷干扰颗粒(DI颗粒):细胞被感染后大量病毒粒子的基因组不完全
病毒的干扰现象
定义: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
类型:①异种病毒间干扰②同种病毒间干扰③同型病毒间干扰④同株病毒间干扰:自身干扰,缺陷干扰颗粒⑤灭活病毒干扰活病毒
机制:①干扰素产生②竞争干扰③改变宿主细胞代谢途径
医学意义①阻止、中断发病,也可以使感染终止,导致宿主康复②使用疫苗预防病毒性疾病时,注意疫苗病毒与野病株之间的干扰,避免影响效果。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基因突变
病毒基因的特点①基因组简单(3-10)②多种基因互相重叠存在③病毒基因转录与翻译在细胞内进行
病毒变异的类型:①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与重配③基因整合④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基因突变:①基因组碱基序列置换、缺失或插入②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③突变株:基因突变导致表型改变
基因突变的类型:①条件致死性突变株②缺陷型干扰突变株③宿主范围突变株(hr突变株)④耐药突变株
基因重组与重配
条件:有亲缘关系或宿主敏感性相似的病毒。
重组: 两种基因组不分节段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核酸片段互换, 产生有两个亲代特征的子病毒,并能继续增殖
重配:发生率高于重组,分节段的病毒基因组之间(如流感病毒),通过交换基因节段,使子代基因组发生变异
发生类型:活病毒之间,活病毒与灭活病毒,灭活病毒之间
结果:①交叉复活②多重复活
基因整合
定义:病毒基因组与宿主细胞基因组的整合
多种DNA病毒、逆转录病毒均有整合宿主细胞染色体的特性。
结果:①引起病毒基因的变异②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的改变导致肿瘤
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定义: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产生子代病毒的表型变异
类型:①互补作用和加强作用②表型混合与核壳转移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物理因素:①温度②pH③射线和紫外线
化学因素:①脂溶剂②化学消毒剂③中草药
灭活: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灭活
仍能保留其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等。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分类原则:①病毒的结构②生化特性③疾病④传播方式⑤组织和器官嗜性⑥宿主范围
病毒的命名原则:①病毒的特性②疾病③首次分离鉴定的地点
与人类疾病有关的DNA/RNA病毒
亚病毒
定义:一类比病毒还小、结构、化学组成和复制过程不同于常规病毒的致病因子。
卫星病毒:①500-2000个核苷酸的单链RNA分子②具有自己的蛋白质衣壳③复制地点与辅助病毒一致④与辅助病毒基因组无同源序列. . ⑤干扰辅助病毒的增殖⑥多数属植物病毒,少数与噬菌体和动物病毒有关
类病毒:具有感染性的RNA分子①200-400个核苷酸棒状二级结构的单链环状RNA②无包膜或衣壳及蛋白质③在细胞核内复制④均为植物病毒
朊粒:本质为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朊蛋白,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染性
与动物和人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传染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