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屈辱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近代屈辱史,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等。
编辑于2021-12-20 16:27:03近代屈辱史
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封建制度的衰弱
基本特点
经济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社会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政治
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
儒家思想为核心
封建制度的优缺点
优点:巩固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的稳定与延续
缺点:使其前进缓慢甚至停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农民起义
原因: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发展逐渐陷入于停滞状态
意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腐朽,黑暗的统治秩序,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社会发展
17世纪下半叶到至18世纪
经济:生产凋敝,土地高度集中
对外:实施“海禁”(收复台湾后解除了海禁允许商人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1795年仅留广州一个口岸)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6世纪至19世纪初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
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至18世纪美国法国等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的前提与保证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以英国为首陆续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19世纪末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
鸦片战争的爆发
鸦片战争
背景
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中国成为主要侵略目标
原因
直接原因
禁烟运动
间接原因
扭转贸易逆差
1825和1837英国爆发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嫁接危机转移人民视线,英国迫切需要发动一场侵略战争
结果
签订《南京条约》
意义
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因
半殖民地的原因
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已被控制。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化了。
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中国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
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手工业与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
外国资本以及依附于他的官僚资本居于主要和支配的地位
在中国农村
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
基本特征
子主题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被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存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的很缓慢。
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阶级关系的变动
地主阶级(封建统治阶级)
旧: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
新
城居地主
投资资本主义工商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
创办或参股民营企业成为资本家
农民阶级(被统治阶级)
贫农或雇农转化
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工人阶级(新兴阶级)
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资产阶级(新产生阶级)
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
来源
官僚买办资本家
民族资本家
社会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矛盾
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
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
支配地位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西方列强的侵略
军事侵略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1894.11旅顺大屠杀(日)
1900.7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俄)
1900.8八国联军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条约
1842英《南京条约》香港岛
1860英《北京条约》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49葡萄牙强占澳门1887《中葡和好通商条例》“永久管理澳门”
1858俄《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俄《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1881俄《改定伊犁条约》和五个勘定议定书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95日《马关条约》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强租,势力范围
1898德国强租山东胶州湾
1898沙俄强租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长城以北为势力范围)
1898英国强租山东威海卫和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及附近岛屿(新界)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
1899法国强租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广东,广西,云南为势力范围
日本把福建作为势力范围
租界
1845英国租借上海外滩837亩土地设立上海英租界
16个城市30多个租界
领土驻兵
《辛丑条约》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
日本在旅顺设置“关东总督府”,并派兵驻守从俄国攫取的领土和“南满铁路”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南京条约》2100w
《马关条约》20000w+“赎辽费”3000w+威海卫“守备费”150w
《辛丑条约》45000w
火烧圆明园
肆意抢掠
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的外交
1861宫廷政变,奕䜣和慈禧太后掌握政权,北京政变(辛酉政变)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馆常驻北京
领事裁判权
控制中国海关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列强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反侵略斗争
有中国人民掀起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发生“教案”,外国侵略者便指使清政府屠杀中国人民,惩办对人民镇压不力的官员
扶植,收买代理人
经济掠夺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1842《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1858《天津条约》开放牛庄(营口),登州(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
1860《北京条约》开放天津
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噶尔等商埠
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1842《南京条约》“秉公议定则例”
1843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固定具体税率
1844《望厦条约》《黄埔条约》:更改关税要“议允”
1858《天津条约》洋货只需要交一次税,中国商品“逢关抽税,过卡抽厘”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贸易入超极大
中国民族企业的产品和传统手工业品受到排挤
鸦片依然占据进口货物的重要地位
在通商口岸开设洋行,垄断性经营
在中国自由开设工厂,办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获取超额利润,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外国资本垄断中国的近代工业
列强不仅勒索中国赔款而且迫使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这些赔款,控制了关税和盐税
资本输出的枢纽: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银行
控制交通运输业
对中国农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加速了中国传统农业的萎缩和衰败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文化渗透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传教
传教士用卑劣的手段建造教堂,霸占土地,剥削佃户,出租房产
包揽诉讼,包庇教徒中的不法分子
强迫中国教民抛弃中国传统礼俗,公开干涉中国内政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广学会
《万国公报》
兴办教育,传播价值理念
大肆宣传“种族优劣论”
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
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841.5三元里抗英
太平天国运动
1862.5 江苏奉贤(现属上海)击毙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卜罗德
1862.6 青浦(现属上海)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
1862.9 浙江慈溪击伤“常胜军”统帅华尔(不久后死亡)
1863.1 浙江绍兴打死“常捷军”统帅勒伯勒东
1884中法战争,香港制造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码头工人不送货
1895《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895.6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守军沉着应战
1884.8法国军舰进犯台湾基隆,1884.10又犯淡水,都被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击退
1885法国进犯浙江镇海炮台,也被守军击退
1885.3法军进犯中越边境镇南关,直扑关前隘长墙,老将冯子材尽力抗击,取得镇南关大捷
1894.7.25中日甲午海战,提督丁汝昌,”致远号“管代邓世昌,”定远“号管代刘步蟾,”镇远“号管代林泰
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19世纪70至80年代,列强由侵占中国周边领国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中国陷入“边疆危机”。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并侵犯中国台湾
《马关条约》前日本提出瓜分方案
各国的野心被不断刺激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重要原因)
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反侵略斗争(最根本)
义和团运动
优点
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缺点
笼统的排外主义
认识不到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人民的实质
曾蒙受帝国主义的欺骗
迷信落后的倾向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战争失败及其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
从皇帝到权贵不懂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主张妥协的官员却得到重用,主张“防民甚于防寇”
中法战争后期清政府极力避战,导致中国不战而败
慈禧太后等统治阶级消极避战,积极求和,昏庸无度
清军勾结外国势力
经济技术的落后
19世纪中叶中国闭关锁国,创新和工业制造落后
(重要因素)决定因素在人而不在物
民族意识的觉醒
“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
19世纪70年代后期,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求吸纳西方政治,经济学说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口号
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战败
康有为
严复《天演论》
孙中山——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