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
编辑于2022-11-14 17:49:06 甘肃这是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答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答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有关药物作用的几个基本概念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
药物进入体内后与机体细胞上的靶位结合时引起的初始反应
药理效应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使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或形态变化的表现。
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
局部作用
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全身作用
药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
药物直接对他所接触的器官,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作用
间接作用
药物直接作用后引起的进一步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
兴奋
功能增强
咖啡因——兴奋
肾上腺素——心率加快
抑制
功能降低
乙醚——麻醉
普萘洛尔——心率减慢
三、药物作用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
概念
药物对某个器官或组织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另一个器官或组织没有作用(或作用弱)的现象
氢氯噻嗪——肾脏——利尿
倍他乐克——心血管——降压
有高低之分
异烟肼——结核杆菌,对其他细菌无影响
选择性高
药物选择性高,作用范围窄,不良反应少
四环素——G+,G-,立克次体,衣原体等
选择性低
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临床应用多,不良反应也多。
选择性会变化
小结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有高低之别
选择性是会发生变化的
药物的作用有选择性
变化的规律:用药量增加,选择性降低
差异性
概念
同一种药物,相同的剂量在不同的个体上表现出不同的作用,也叫“个体差异”
表现形式
高敏性
注意:高敏性患者有时连续用药后也可表现为对药物反应下降,出现耐受现象。
对药物反应性强
耐受性
对药物反应性弱
两种形式
先天耐受
与遗传有关
后天耐受
临床上大多数情况属于后天耐受,主要表现为连续用药一个阶段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减弱,导致治疗效果下降。
获得性,之间过程中逐渐出现
相关概念
耐受性
人体对药物的耐受现象
耐药性/抗药性
病原体对药物的耐受现象
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剂量的个体化
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
概念
符合用药目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作用(课本:具有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
分为
对因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素,彻底治愈疾病
治本
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针对改善疾病的症状
治标
基本原则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兼顾
不良反应(ADR)
概念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副作用
概念
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不良反应。(课本: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产生原因
药物的选择性低
规律
选择性越低,药物副作用越多
特点
药物所固有的,不可避免的
举例
毒性反应
概念
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主要形式
急性毒性
概念
大剂量给药在短期内出现的毒性反应
特点
一般情况下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举例
慢性毒性
概念
长期给药对机体造成的损害比较严重的毒性反应。
特点
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和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一次性口服大量镇静催眠药导致急性中毒,表现为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
首先出现功能性的损害,可由量变导致质变而引起器质性损害
特殊毒性反应 三致作用→
致畸作用
致癌作用
致突变作用
变态反应
概念
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课本: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特点
仅见于少数特异质病人,一般与剂量无关
机理
D+P(半抗原)结合形成DP(全抗原)
类型
过敏反应
溶细胞反应
免疫复合物反应
迟发型变态反应
举例
青霉素,链霉素,磺胺
后遗反应
停药后残留药物引起的生物效应(课本: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而残留的药理效应)
举例
苯巴比妥催眠——次晨头晕,困倦
停药反应/反跳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
长期服用可乐定突然停药,次日血压急剧升高
继发反应
药物治疗作用发挥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特异质反应
概念
特异体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其产生的作用特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原因
遗传因素
其反应性质与药物的固有药理作用相关,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药物依赖性
概念
患者连续使用某些药物以后,产生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分类
生理依赖性/躯体依赖性/成瘾性
中枢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的药物所产生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
心理依赖性/精神依赖性/习惯性
使用某些药物以后可产生快乐满足的感觉,并在精神上形成周期性不间断使用的欲望
根据ADR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将药品不良反应分为
A型反应
与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关,可预测,常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
通常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
B型反应
与药理作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
包括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药物过敏反应
C型反应
A型和B型反应之外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无明确时间关系,难以预测。发病机理有些与致癌,致畸以及长期用药后,心血管疾患,纤溶系统变化等有关
第二节 药物的量效关系
一、与剂量有关的概念
二、量反应与质反应
量反应
反应强度可分别用不同的数量级来表示
血压:70mmHg,80mmHg
心率:60次/min,70次/min
质反应
反应结果只有两种表示方式
阴性/阳性
死亡/存活
量效关系
概念
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关系
最大效应(Emax)
增加剂量,可产生最大效应
达最大效应后,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强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
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效能与效价强度
效能
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效价强度/作用强度
引起等效反应的药物剂量(课本: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半数有效量 ED50
引起一半个体产生效应的剂量(课本:能引起百分之五十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量 LD50
引起一半个体死亡的剂量
治疗指数 TI
LD50/ED50的比值,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TI越大,药物的安全程度越大
LD50越大越好,ED50越小越好
安全范围
ED95和TD5之间的范围
治疗窗
产生治疗效应的药物浓度范围
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一、有关受体的概念
受体
存在在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介导生物信号传递的功能性蛋白(课本: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分)
配体
能够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课本:内源性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物)
受点
受体上与配体结合的点位。(课本:受体某个部位的构想具有高度选择性,能正确识别并特异性的结合某些立体特异性配体,这种特异的结合部位称为受体)
二、受体的特点
特异性
药物或配体必须符合受体所要求的结构才能与受体结合。(课本:受体对配体具有高度的识别能力,只能和特定的分子大小,形状,电荷的药物分子结合,而且有严格的构象关系,包括空间构型,光学构象等。受体对配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也就是药物的特异性)
灵敏性
微量浓度配体即可引起效应
饱和性
受体数量的有限性(当配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受体可被全部结合而产生最大结合,随配体浓度提高不再增加与受体的结合量)
竞争性
药物与药物之间或药物与内源性配体竞争与受体的结合。
可逆性
结合后可解离,可置换(内源性配体和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可被其他特异性配体所置换因此拮抗药与激动药同时存在时,若和受体的亲和力相仿,则可出现竞争性拮抗作用)
高度亲和力
药物和受体结合的能力
课本
可调节性
受体数量可因药物的反复应用而改变,连续应用激动药可使受体数量减少,称向下调节,连续应用拮抗药可使受体数量增加,称向上调节
课本
选择性
三、受体和药物结合方式
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方式
离子键
氢键
范德瓦夫斯力
共价键
四、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1、受体结合量与效应的关系
2、亲和力与内在活性
亲和力
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作用强度
内在活性
激活受体的能力→效能
五、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激动药
亲和力,内在活性(α) α=100%
拮抗药/阻断药
亲和力,无内外活性 α=0%
竞争性拮抗
特点
降低激动药的亲和力,而不改变内在活性
增加激动药剂量后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拮抗激动药的作用,且其拮抗作用可随增大激动药浓度而逆转,而激动药仍可达到与其单用时相同的最大效应,故拮抗作用是可逆的。
非竞争性拮抗
特点
降低激动药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增加激动药剂量后也不能恢复到无拮抗药时的Emax
六、受体的调节
机体为了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而产生的反应
受体下调
长期用激动药后受体数量的减少
引起反应性下降,成为脱敏(受体脱敏: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受体上调
长期用拮抗药后受体数量的增多
引起反应性增强,称为增敏(受体增敏: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