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明确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奠基人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教育家
编辑于2022-11-16 23:48:08 湖南从广义上说,知识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从狭义上说,知识理解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或把某个具体的事物纳入相应的概念和法则中去。 总之,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理解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指导掌握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加深的思维活动
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错误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广义的知识应用,是指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狭义的知识应用,是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从广义上说,知识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从狭义上说,知识理解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或把某个具体的事物纳入相应的概念和法则中去。 总之,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理解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指导掌握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加深的思维活动
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错误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广义的知识应用,是指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狭义的知识应用,是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赫尔巴特
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明确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奠基人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教育家
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1806《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全稱:《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
教育实践活动
1797-1799
应聘担任瑞士贵族冯•斯泰格尔的家庭教师,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
1800-1802
在不来梅主要从事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他进一步总结自己的实验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
1802/10
他开始在哥廷根大学任教,先后写了《世界审美启示》和《普通教育学》等,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较为详尽地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1809-1933
应聘担任哥尼斯堡大学教授,24年里他对心理学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 先后完成1811《心理学论文集》、1816《心理学教科书》、1824-1825《科学心理学》和1831《关于心理学应用到教育的书信》,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除了系统研究心理学外还继续致力于教育问题的研究,尤其侧重把心理学的成果运用到教育过程中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
5种道德观念作为伦理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5种道德是一个不可偏废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应该按照一定比例构成,各个要素之间要平衡
内心自由
指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对真善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自觉的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合理性的原则
完善
指人调节自己的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调节个人道德行为
仁慈
“绝对的善”,要求为人无私的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
正义
“守法”,要求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解决冲突
公平或报偿
若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上述观念就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应该受到相应报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调节社会道德行为
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
指出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 他系统研究了观念、统觉、兴趣和注意力等心理学问题,建立了自己的观念心理学
观念
是人的心理活动基本要素,观念不断的变化构成了人的全部心理活动
统觉
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
统觉过错就是新观念与旧观念的同化和吸收的过程
统觉理论
当新的刺激发生时,表象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阀中
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的观念相结合形成统觉团
如果表象具有足够强度,便可以唤起意识阀下已有的类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
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赶此前在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
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阀上
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
道德教育理论
教育目的
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和德育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可能的目的
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可以称为“多方面的目的”,即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必要的目的
指教育要达到最高的目的-道德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养成5种道德观念
教育性教学原则
揭示了智育与德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开创性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这一原则,明确了教学是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教育性教学是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的原则 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之间具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因此他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他认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有教育作用,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
他认为要通过教学来进行道德教育
要求教学目的与整个教育目的保持一致,因此教学的最高目的是养成德行
为实现最高目的,教学必须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即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教学和道德教育之间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教师应该寓教育于教学
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和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其局限性是把教学完全等同于教育,把教学当成实施德育的唯一途径,视知识真正与品德提高为无条件的同步运动,没有认识到德育与智育的相对的独立性,具有严重的机械化倾向
儿童管理与训育论
道德教育包括两方面
儿童管理:防止恶行
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秩序,为教学和训育创造必要的条件,使教学更好地进行
教育过程应该有一定顺序:管理、教学和训育三阶段
训育:形成美德
训育主要是道德教育的主张
训育指“有目的进行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
训育分成4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
道德判断是道德的基础,必须转化成“同勇气与智慧相协调的热情”,才能把“道德化为性格”。
道德决定是指用“道德的眼睛”对事物、环境等进行观察和理解,并以此行动
道德自制是对自我的认识
课程理论
关于经验、兴趣与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保持一致,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经验保持联系
主张在课程内容中进一步剔除脱离儿童经验与忽视儿童实践体验的内容, 认为只有与儿童经验建立起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其兴趣, 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解释教材
兴趣
经验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
自然、物理、化学和地理
思辨的兴趣
数学、逻辑和文法
审美的兴趣
文学、绘画
同情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
外国语(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语
社会的兴趣
历史、政治和法律
宗教的兴趣
神学
统觉和课程
统觉理论: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观念和知识的基础所产生的
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当使儿童从熟悉的材料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还不熟悉的材料
进一步提出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来进行课程设计
相关:不同课程的安排与设置应该遵守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原则
集中:在所有开设的课程中应该选择一门学科作为学习的中心,其他学科作为辅助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
比如历史和数学被作为所有学科的中心,目的是保持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系统性
儿童发展与课程
儿童的个性和认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
儿童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期
加强对身体的养护,同时应该大力加强儿童的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受性与察觉的能力
第二阶段:幼儿期
教学内容主要以《荷马史诗》等为主,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第三阶段:童年期
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知识,以发展其理性思考的能力
第四阶段:青年期
继续学习数学、历史等,仍以发展和培养理想为目标
教学理论
教学进程理论
与统觉三个形成环节呼应,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单纯的提示教学,即直观教学
目的在于通过感官的运用,得到一些与儿童已观察过的事物相类似、并与之有关联的感觉表象,从而为观念的联合做准备
分析教学
即对不同的观念和表象进行区分,有助于形成观念的复合和融合,为观念的联合做好准备
分析教学有两个阶段
教师要求学生指出并命名当前出现的事物,然后转向尚未出现的事物
讲述某一个整体分割成的各主要部分、部分的相对位置、之间的联系与变动
综合教学
即形成观念的联合,获得新知识和概念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为了建立一种明确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严格按照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的抽象
将兴趣活动分为4个阶段
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根据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两种思维状态
专心和审思
由此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
教师应该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进一步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
明了阶段
教师讲解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以便领悟和掌握
联想阶段
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
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
系统阶段
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
方法阶段
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
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开拓者,也是近代教育心理学化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他强调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
其教育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确立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水平
在近一个世纪的世界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赫尔巴特的学说始终作为教育思潮的主要流派之一持续的出现,对各国教育科学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他的力量不足之处,比如其教育体系充满思辨和神秘色彩,许多论述中也带有一定程度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他的教育思想在美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赫尔巴特学派运动,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齐勒尔、斯托伊、莱因等人为首的赫尔巴特学派不仅使其教育理论通俗化、简明化与具体化方面作出了努力,还在某些方面发展了赫尔巴特思想
四个教学阶段~“五步教学法” 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
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加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一致、关联”,他们提出“集中中心说”
把人文学科作为各科教学中心,使其他学科教学人文科学进行
后来进步教育学派也有人赞成,发展了所谓“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等
按照应当引起儿童学习的准备状态,使教学材料接近儿童发展阶段的思想,他们提出“文化阶段说”
认为儿童成长过程同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相类似,并为此选编了适合各年级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