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被讨厌的勇气-PC-1668855375
《被讨厌的勇气 》本书讲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主要内容有引言世界极其简单、第—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编辑于2022-11-19 23:00:51 甘肃被讨厌的勇气
引言 世界极其简单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时间的,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随所看到的世界,而且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心理学三巨头:阿德勒 弗洛尹德 荣格
因此就有了所谓的“世界观 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是一个个体,整体如何,与个体息息相关,因此,问题不在于世界是否简单(客观的),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心理学三巨头:荣格 阿德勒 弗洛伊德
人人可以改变,可以获得幸福
现在的我(结果)由过去的事情(原因)——决定论 由于…,所以…(因为不想做某件事情而制造出一系列不安的情绪)——目地论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
人们往往会因为不想做某件事,而编造出一大堆的理由,是因为人们先有了不做这个目地,所以才为达到这个目地而制造出许多理由情绪
人们无法改变,所以才会期待改变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并不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经历本身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过去对自身的人格影响很大,但是关键是经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我们自己所做出的一种选择,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自己如何生活。
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目的论
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在努力学习看书,为了……,确实,我们都在为某种目的而活着 突然对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止步不前,有了不同的见解,如果对于那些不好的,这一点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是相对于好的,我还是不赞成,比如,因为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我要看书学习,因为最后的结果,而才去积极有效的努力,也是合理的,所以要用辩证的思维来考虑问题
愤怒都是被捏造出来的
私愤:短时间冷却 愤怒是一种可放可收手段,人们是为了达到震慑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让别人曲阜的工具(目的论)
思考背后原因
被激怒:以怒制怒,进入权力之战
对方获胜 进入下一阶段:复仇
深思熟虑 不可上当
发怒只是一种交流方式
应该用发怒以外的交流方式,相信具于逻辑性语言的力量
即使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也不可责难对方,容易陷入权力之争 如果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就应该无所谓 承认错误,道歉,退出权力之争都不是失败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败了P61
公愤:超越自身的利益,长时间持续
人际关系的权利斗争中提到 P58
弗洛伊德说错了
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无论过去发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赋予已有事件的意义
人并不是受过去的原因所支配的,而是朝自己已经定下的目的前进的
你想变成别人吗?
为什么会想变成别人? 没有幸福感。是因为不爱自己,且为了能够爱自己,希望变成他人,舍弃现在的自己——一味的关注别人“被给于了什么”
不想变成别人,也能取悦目前的自己
如果真的不幸福,就要有所改变——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且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一味地执着于我们被给予了什么,并不能改变现实
不幸皆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无人想作恶——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有其相应的内在理由
在人生某一阶段选择了“不幸”并不是生于不幸的环境中,而是你认为的不幸,对你来说是一种善
•不是特别理解 如果是后天形成的不幸,那确实是一种自我选择,因为目前的状态相对于做出改变比较舒适,走不出舒适圈,同时又感到自我不幸,这确实是咎由自取,一种自我选择和自我消耗,那如果是与生俱来的不幸呢?比如缺胳膊少腿,哦,我懂了,天生的不幸,没有办法改变,但是可以改变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用积极的态度取面对,不会感到不幸,如果是消极的,那这就是自己对生活的一种选择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生活方式: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主动选择的结果)
如何看世界
二者赋予意义的方式
侠义:性格或秉性 不可改变
与生俱来的东西没有改变,但是当我们长大到一定的阶段,有选择继续或者做出改变的权利,刚开始性格确实难以改变,因为我们懵懂无知,等我们意识到这种秉性不好的时候,完全有能力选择做出改变,毕竟性格有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也有后天形成的一部分
广义:世界观或人生观=人生的状态 可以改变
如何看自己
无法改变?
下决心不改变
有些人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自己把自己的生活过的乱七八糟,感觉所有的不幸都在自己身上,我们之所以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更不是能力不足,之只是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对于目前的状态轻车熟路,即使有困难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解决 做出改变:遇到新问题新困难,难以预测,更加痛苦更加不幸
即使心怀不满,还是认为保持现状,留在舒适圈更加悠然自得,也就是对自己是一种善
为何会这样? 因为没有勇气---勇气心理学
人生取决于当下
不能过在“如果怎样怎样,我就可以…”的的假设中——根本无法改变
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认认真真的活在“此时此刻”
应该去做:改变生活方式 (不自我改变,我还是我)
改变和世界的沟通方式
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如何看自己
接纳自己,取悦自己
无法改变? 阿德勒目的论:无论之前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此时此刻的自己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只看到缺点)
下定决心不要喜欢自己 保持其缺点(善 好处)
目的:避免受到伤害否定拒绝
怎么做? 鼓励 承认和接受“现在的自己”树立信心向前迈进
自卑感
劣等感 即 价值感更少,是一种自我价值得判断
学会价值转换(各有各的好)
在于如何看待 赋予什么样的价值
比较之下产生的(归根结底是人际关系),是一种主观 性解释,可自我选择(生活方式)
自卑情节是借口
人希望摆脱无力感 有了普遍欲求 即“追求优越性”(更进一步 追求理想状态)
未实现:自卑感产生
认清现实,并非病态 处理得当,是催化剂
认不清现实,越消极,越自卑
自卑情结产生: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 常当作某种借口使用,如因为有A做不到B 如果有 一定能做到(特殊状态:优越情结) 是一种外部因果律:原本没关系的事情强行解释在一起 不是做不到B,是不想做到(1.害怕迈进,不想真正的努力 2.不愿为改变自我放弃目前乐趣,即使不满更愿意维持现状 ———好处 善) 做不到,又无法接受 简单补偿方法(虚假的优越感):表现的很优秀,沉浸在虚假的优越感中,如权势张扬(展示自己特别的存住,活在他人的价值观里)
另一种表现:自大(若不做,得不到认可 是 优越情结)
尖锐化实现异常优越模式:夸耀不幸——处于弱势(具有特权,如婴儿) 以此显示自己特别存在,压住别人 以不幸为武器支配对方
人生并不是与他人比赛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我们不是走在一个纵轴的水平面上,竞争的价值在于不断的超越自我
当一个人想做自己的时候,竞争会成为障碍(从于他人的竞争中全身而退,进行自我竞争)
竞争
外部
有胜负之分---自卑感和优越情结产生
他人/世界看作敌人(逃避人生课题)
心存恐惧,即使成功感觉不到幸福
无法真心祝福他人--他人的成功看作自己的不幸
内部
胜负欲中解放出来
拜托恐惧心理
人人都是伙伴
可以真心祝福他人,并对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
人生三大课题 (人际关系)
目标
行为方面
1.自立
2.与社会和谐共处
要克服三大课题
心理方面
3.我有能力
4.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工作课题
不存在不需要与他人合作接完成的工作 (一份工作完完全全的成立需要他人的参与)
工作这一节点把人联系在一起(人际关系)
出现问题的核心:人际关系
不是讨厌工作,而是讨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交友(脱离工作以外)课题
脱离工作以外的交友
数量没有价值,考虑深度和距离
爱的课题
与家人的关系
勇敢面对 不可止步不前
恋爱关系
不束缚对方(束缚是支配 不信任对方的表现)
对方幸福,真诚的给予祝福 平等
人生谎言:以某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勇气心理学=使用心理学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自我意识过剩
体现:害怕被嘲笑、被评论,不允许无拘无束的行动
怎么办?共同体感觉
具体:把自己的执著转换为对他人的关心
如何建立?
自我接纳(不是自我肯定)1.3
人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欢自己
自我肯定:明明做不到,暗示自己可以 优越感 自我欺骗
自我接纳:接受事实,并为能够做到的方向努力,不自我欺骗
关注可以改变的
分清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接受不能改变的,拿出勇气改变就可以改变的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他者信赖2.4
他者贡献2.4
信赖和信用的区别
信用:有附加条件
信赖:无条件的相信 把他人看作伙伴(他者信赖)
克服背叛的勇气从何而来?
自我接纳
认清能够做到的和不能够做到的 背叛是他人的课题
工作的本质是他人贡献
不是舍弃自我为他人贡献
是体现自我价值的手段
我为他人(看作伙伴)做了什么
贡献感即幸福感
可以是看不见的,主观感觉即可
追求理想前面的两条路
相同的目的,不同的手段,不同的人生
优越性追求
希望进步/追求理想状态
1.希望特别优秀
2.希望特别差劲
成为特别存在
不付出健全努力下获得关注,是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由1无法实现转换为2
其目的都是:引起他人关注
甘于平凡的勇气
自我接纳的重要一步
普通不等于无能
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书中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笔记
潜在性人生 现实性人生
潜在性:一条线的人生,有目的地,有长度,有计划 注重计划
现实性:点状连线的人生,不存在真正的目的地,当下完成即结束(过程本身看作结果),无计划 注重此时此刻(过去与未来不存在,聚焦此时此刻)
人生中处于完结状态
人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昨天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整体论:人不可分割和人作为整体来考虑的方式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共同体感觉:他人看作伙伴,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幸福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
起点: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认可欲求实质:表面---别人,实际---自己 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如何看我?如何评价自己?自己欲求满足程度如何?)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人: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自己人生的主人公,而不是世界的主人公
归属感:积极参与(指:直面人生课题)到共同体中才能得到
归属感不是与人俱来的,而是要靠自己去获得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人属于很多个共同体中,不要拘于泥眼前的共同体
如果因为你的反对就崩塌的关系,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自动舍弃也无所谓。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工具之中,这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在的生活方式。
在眼前的共同体中受挫,应该寻求更大的共同体(越大越广阔)
杯中风暴:只要跳出被子,猛烈的风也会变成微风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阿德勒立场:不批评 不表扬
表扬:实质:纵向关系(上下级关系)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作出的评价 目的:操纵比自己弱的一方(无感谢无尊重) 自卑感的缘由
课题分离如何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
横向关系:虽不同平等
有鼓励就有勇气 有价值就有勇气
人为什么会干涉别人的课题?
实际是纵向关系,希望通过干涉把对方引入自己所希望的方向
背后就是操纵心理、认可欲求、自卑情结
如何建立横向关系?
1.课题分离,横向关系 2.对别人的课题给予援助,而非干涉
援助(鼓励):不居高临下,帮助当事人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 直面课题的是当事人
鼓励不等于表扬
干涉:朝自己的希望发展,代替他人做决定,想方设法达成 直面课题的是自己
建立横向/纵向人际关系是生活方式的问题
要有意识上的平等和坚持自己应有主张
害怕面对人生课题,不是没有能力,是缺乏勇气
如何获得勇气? 有价值就有勇气
如何感觉自己有价值?(主观感觉,非客观评价) 对共同体有用即我对他人、社会有用
存在即有价值(存在标准,非行为标准) 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在寻求“认可”
阿德勒否认“认可欲求”
要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中(寻求认可)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写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因此只需要做好自己,为自己而活,活在自己的期待中,而并非他人的口舌中 才女房琪也说过:我们终其一生是不是为了满足每一个人,而是要找到与自己同屏共振的那一部分 这个世界很喧嚣,做你自己就好 2022-11-18
受赏罚式教育影响
寻求他人认可、在意他人的评价,不想被别人讨厌,就会活在他人的人生中,扼杀了自由
不寻求认可,他人的行为言行引起不适是也没必要愤怒
犹太教义中的话:倘若我们自己都不是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会谁会为自己而活。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离开来
人际关系的矛盾起因乱加干涉别人的课题
苦恼于人际关系:1.分清谁的课题,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课题(他人评价与自己无关) 2.抛开他人的课题(不干涉他人课题,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学会为自己减重
学会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不是为疏远他人,而是解开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入口
方法:问题/选择的后果由谁来承担
他人课题:给予援助,但不可妄加干涉
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自由就是被他人讨厌
真正的自由
不随追奔流而激流勇进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勇往直前
人际关系之卡
原因论(无法改变)转换目的论(改变目的即可解决)
因为被打所以不想和父亲和好 为了不与父亲和好,所以想起被打 因为不想改变 所以不想面对改变带来的困难 因为不想面对改变带来的困难 所以不想改变 因为惧怕人际关系,所以不想上班 因为不想上班,所以惧怕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