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俞军产品方法
“俞军的产品方法,是一个以微观经济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的概念: 理性决策 用户模型 交易模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其实践的意义,本会将结合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理性决策”重在信念与目标 理性决策的三个核心要素:理性的信念、理性的目标、理性的行动。
编辑于2022-11-21 17:11:38 广东
自序
价值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效用-成本>0
用户成本主要有两部分
直接成本
时间
金钱
认知
隐私数据
交易成本
搜索成本(了解和寻找合适自己的产品)
议价成本
学习成本
同理心是地基,想象是天空,中间是逻辑和工具。
本书总结:企业以产品为媒介,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产品经理要能在实践中理解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设计产品促成更多交易,以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关键点
什么是用户模型?
什么是交易模型?
用户模型如何跃迁到交易模型?
有效决策的思考维度有哪些?
产品经理应该创造怎样的用户价值?
好的产品经理是怎样的?
产品经理的成长方向?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什么是产品思维?
不同类型的产品经理
消费时代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主要负责销售
软件时代产品经理
软件公司主要分类
产品市场经理:主要负责调研和收集用户需求
产品经理:主要针对收集回来的需求,做解决方案
项目经理:把控整个项目进度,保证项目正常进行
传统产品经理
特性:整个周期比较长,无法短期内实现快速迭代;无法通过线上收集用户使用数据,只能通过访谈或问卷的形式去收集
需要产品经理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行业经验
互联网产品经理
产品生产周期不长,容易收集用户反馈,可在短期内进行快速迭代
可以通过AB测试或线上收集用户使用数据,得出数据支撑
产品经理是做什么?
产品经理四大工作职能
需求(定义产品):收集用户需求,判断真伪,权衡利弊定优先级
生产:编写方案、设计原型等等
销售:传统行业需要负责销售,互联网行业产品需要思考如何让用户使用起来,大部分公司有运营岗负责
协调:负责协调多部门通力合作,推送项目进行
人类四大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可进行验证,并且发现的规律有普遍适用性,如物理、化学
形式科学:自然界不存在,由人类抽象处理的规则,无法验证真伪但永远正确,如数学、逻辑、概率、编程语言
人文科学:研究人内心的主观世界和精神世界,无法证真伪,如诗歌、美术、音乐、宗教
社会科学:由人与人组成的社会,总结存在不确定性
用户模型
什么是用户模型
潜在用户和产品用户的偏好模型和行为反应模型
什么是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
现实世界
主要有物质、生命、意识组成
产品经理主要研究意识层面,但每个用户的意识都一样,还会受外界因素而变化,意识的背后是用户,只能研究用户的行为。
宏观世界
用户的主观意识是由先天基因和后天社会决定的
后天宏观因素:国家、宗教、家庭、教育
微观世界
根据用户实际的围观场景,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如打车:用户所处上班高峰期,会对时间要求高舒适度要求低;若非上班时间,则对时间要求不高,而舒适度、价格等都会是影响用于决策因素
交易模型
什么是交易模型?
以交易为单位来研究产品
用户每次使用产品都是一次交易过程,用户不一定付出金钱成本,可能付出的是时间成本,但也会获得对应的收益
每次优化体验其实都是为了降低用户使用成本,提高用户体验其实就是提高用户收益
好的产品必须做到 对用户有效用、对企业有收益、可持续
企业、用户、产品
用户和产品的关系
不能因为容易获得大量用户,而决定实现该用户需求,必须思考用户将会带来什么价值,并不是所有用户都能带来正向价值
在特定的条件下,选择满足用户的指定需求,让企业实现最高的边际收益和ROI,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如何理解用户?
用户的五个属性
异质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性、偏好、认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情境性: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下,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
可塑性:每个人的认知和偏好,会因为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而发生变化;
自利性:每个人都会通过各种行为将自己的行为利益最大化;
有限理性: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理性和认知的高度上去做决定;
大脑的两种工作模式
快思考:基于人的经验和习惯,能作速做出反应;
慢思考:需要经过理性深思、逻辑思考,才会做出反应;
如何理解产品?
产品的三个属性
有效性:对使用用户有价值
有利润:对企业能实现盈利
可持续:让用户利益和商业利益达到平衡,并且可长期发展
如何理解企业?
企业本质
发现市场获利机会
发现获利机会的三个方法
洞察:利用信息差去获利
试错:无论多准确的洞察都会有错误的时候,试错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
偶然性:因为信息的不确定性,很多事情是由无数个体和群体决策的,所以产品结果也具有偶然性;
生产效率高于市场
组织效率
共同目标
使命:终极目标
愿景:阶段性中长期目标
价值观:共同理念、取舍偏好
共同理念
共同知识
运行机制
激励
约束
交易
交易与交易模型
什么是交易?
在没有强迫和欺诈的情况下,用户权衡过付出和收益后,主动进行的交易行为。
为何需要交易?
世界上不存在等价的交换,买卖双方交易的那一刻,收益都是大于付出的。
让更多的交换行为发生的方法
持续发现和追加可交换的、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秉持相信客户原因,不能因为1%体验差的可能性,而放弃99%客户的良好体验!
创造和更高效率地创造这些用户价值。
持续降低生产成本和所有交易成本。
企业行为的权重,按影响用户交换行为的ROI排序。
维护企业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效用
效用
效用是欲望的满足程度,人通过消费物品和劳务来满足欲望
一个产品只要满足了多个需求,就会有多个交易,就会有多个用户
举例打车行为,拆解多效用
省时间需求
省钱需求
舒适度需求
安全需求
……….
边际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
吃第一个苹果时很开心很满足,当吃到第五个就不会有吃第一个时的满足和开心
边际成本
当企业出现规模效应时边际成本会降低,如生产10000辆汽车的成本肯定低于100辆(原材料批发,量越大价格越低)
极端情况,当市场供小于求时,原材料价格会应声上涨,从而导致企业边际成本增高
边际利润
边际利润是指在一个给定约束条件下,再多做一笔交易,增加的额外利润
成本
机会成本
为了做一件事情而放弃做另外一件事情的机会
交易成本的六项来源
有限性:进行交易的人因为身心、情绪等等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收到限制
投机主义:参与交易的人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采用欺诈手法,导致双方猜疑不信任,从而导致交易中的监督成本增高
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由于环境中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大家都那入至契约中,导致议价成本增高
少数交易
信息不对称
气氛:因为双方不信任,以致交易过程中困难成本增高
供需定律
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升;需求小于供给,价格下降
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相对价格
相对价格 =(直接成本+交易成本)÷ 效用组合
决策
决策的过程:收集、加工信息、分析、计算、判断、得出结论。
理性决策
价值判断的权衡视角
参照物
旧的参照物是什么,新的参照物是什么?如何定义新旧体验?影响的用户有哪些?他们满意或不满意时的参照物是什么?
成本和收益
需要考虑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成本;而且需要考虑收益减去成本后,结果是否大于零
不确定性决策
预判无数用户个体可能会发生的行为,或根据已知的规律确定未来的变化
概率(风险决策)
需要考虑事情发生的概率性和预期效用
(收益–各种成本)×概率 = 预期效用
非货币价值(跨效用决策)
例如找工作,除了需要考虑工资、期权外,也需要考虑公司氛围、升迁机会、加班情况、出差频率、地点远近等等
时间性(跨期决策)
如一个增长策略,在三个月内来看是正确的,但如果持续三年就有可能是错的
数据决策
数据决策属于表面行为,人们无法判断数据即为真实行为。
A/B测试获取数据进行决策,大部分企业不适用于A/B测试,获取数据的成本较高。
数据决策属于作弊行为,先看卷后做题,对于产品经理而言会弱化其产品判断思维,所以数据只能做辅助分析。
逻辑决策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判断都受限于其认知范围。
主观判断决策
只能基于关键用户变量和事件变量,在脑海中去模拟事件,模拟对比多个事件结果,从中择其最优的解决方案。
误区
归因偏误原因
自利偏误
把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于团队。把集体结果归因自己大于别人。
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
评价喜欢的人时,将他们做的好事归因个人因素,做得坏事归因环境因素。
群体归因偏误
把个人的特质当成团队的特质,把个人行为当成团队的偏好。
基本归因偏误
评价别人行为时,过度归因于其内在因素,而非外部环境因素。
锚定效应
幸存者偏差
过度关注在某些经历后幸存下来的人事物,忽略那些没有幸存的(沉默的数据),造成结论偏离实际情况。
峰终定律
我们对一项事物进行体验之后,印象最深的是在峰值与结束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影响很小。高峰之后,终点出现得越迅速,这件事留给我们的印象越深刻。
框架效应
同一资讯以不同方式呈现会使得人的想法不同,例如告知公众有一个做法将会“导致三分之一的人死亡”和“保护三分之二的人活下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禀赋效应
指人们拥有或即将拥有某物品或资产时,对其价值的评估会比没有时高出许多,因而不愿失去或放弃它。
心理账户
人们将消费分门别类(住宅、食物、服装、娱乐、投资等),且每一个类别对应各自的心理账户,每个心理账户都有自己的预算和单独的参照点,使得各个账户之间的替代性非常有限。如花100块吃饭没问题,但是却不愿意充值10元的爱奇艺会员。
损失厌恶
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人难以忍受。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观察偏误
人们在观察时不可避免受到前置条件的限制而筛选了样本,因而得出不适当的结论。例如问卷调查到的人一定是热心、愿意填问卷的人,因而其结果未必能反映不热心、不愿意填问卷的人的想法
观察者偏见
是指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期望导致的偏误。通常,人们看见的和听见的只是他们期望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
观察者期望效应
由于研究者期待某种结果,因而下意识中不当操作实验或诠释资料。
受试者期望效应
由于受试者期待某种结果,因而下意识地扭曲了回报内容。常见现象是安慰剂效应,即被给予无效的药物或治疗,病人却相信或觉得情况改善。
刻板印象
光环效应
一个人的某一个特性(特别帅、特别富有)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下其他不相关的品质,别人也会认为很好
外群体同质性偏见
认为自己的个性、行为、情绪是多变的,而他人是一成不变且容易预测的。
首因效应
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影响力远大于以后得到的信息。如:我和很多朋友都会讲粤语,但如果我和朋友首次见面讲了普通话,后面潜意识和他沟通都会主动讲普通话;
自我中心偏误
自我美化偏误
会美化回忆中的自己,往往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更好。
支持行选择偏误
回顾自己做过的选择时,倾向认为它是明智的,给出高于实际的评价。如购买后把之前的购买决定合理化,即使买下的商品太过昂贵或有瑕疵。
错误共识效应
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认同程度,认为所有人以同一方式思考。
投射偏误
不自觉地以为他人(或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有相似的情感、思想与价值观。
素朴实在论
相信自己所见所闻即是真相,是客观且不带偏见的,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控制错觉
高估自己对外在事件的影响力,认为事情是受自己控制或影响的,但实际上它可能与自己毫无关系。
达克效应
能力过差的人由于无法分辨能力好与能力差的不同,因而会错误地高估自己的真实水准,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
逆火效应
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
证实偏见
人们普遍偏向能够验证己方假设和观点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关注、寻找、诠释、记忆信息的方向多半是能证实自己假设和成见的方向,而那些可能推翻自己观点的信息往往会被忽视掉。
舒适区效应
对于过去常用的方案,高估效益或成功机会;对于过去少用的方案,低估效益或成功机会。
信念偏误
可得性偏误
对容易想到的事,会高估其发生概率。然而一件事是否容易想到还受发生多久、激起情绪的程度等因素影响,无法反映实际的发生概率。
频率错觉
因最近注意到一件原先没注意到的事,就觉得这件事到处都在发生。
后见之明偏误
又称“我早就知道了”“马后炮”“事后诸葛亮”。在事情发生或发展后,以为自己事前就能预测其发生与发展。
可获性层叠
一件事越常被公开谈论,人们就越相信其正确性,类似“三人成虎”。
货币错觉
专注于货币名目上(表面上)的价值,而非其实质购买力。
一致性偏误
记忆中他人过去的态度与行为会变得像目前的态度与行为。
巴纳姆效应
人们会把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人格描述评价为高度准确,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能放诸四海而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这个效应多出现于占卜星相、算命和个体性格分析等情境。
占本比率忽视
只关注针对性的信息,忽略一般性的信息(基本比率),导致不恰当的认知。例如因为酒驾较容易肇事,就认为肇事者中很多是酒驾,然而由于酒驾者占所有驾驶者的比例很小,肇事者中酒驾者的比例不会那么高。
赌徒谬论
认为某事多次发生则未来发生的概率较小,或多次未发生则未来发生的概率较大。就像赌徒认为掷骰子时连续几把结果是“大”,那么下一把是“小”的概率更高,而忽视了每一次掷骰子都是独立事件,有独立概率。
逆读图谬论
认为发生概率很小的事不会发生,如果发生了,一定是做了很多次。
决策类偏误
结果偏误
评价决策好坏时,根据其最终结果,而不是根据做决策的过程。
道德评价偏误
评价他人行为的道德时,根据结果而不是根据做出行为时的情境。
咨询偏误
倾向寻求更多资讯以做出决策,即使寻求的资讯对决策没有帮助。
共有资讯偏误
团队讨论倾向花较多时间与精力讨论所有成员都知道的事(即共有资讯),而花较少时间讨论较少成员知道的事。
集体错误
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
从众效应
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随大流”。
沉没成本谬误
当人们证实先前累积的投入(沉没成本)已经浪费掉了,仍然对这些已经不能回收的成本念念不忘,因而做出不理性的选择。
塞麦尔维斯反射
条件反射般地否定、拒绝新证据或新知识,因其有悖于现有的常规、信仰或价值观。
麦纳马拉谬误
过度相信数据,依赖数据评估事情,忽略难以量化的事。此典故源自美国前国防部长麦纳马拉,他相信能用量化数据(如击毙越军的尸体数量和减少己方人员的伤亡数量)衡量美国在越战中的成功,但忽略了其他因素。
能落地的决策才有价值
不能落地实现的优质判断和决策,只对个人成长有价值,对业务的价值可能是零。
推动决策的方法
合法性
依靠你的职权,或者强调你的要求符合组织的规章制度。适用于影响同事或下属。
理性说服
提出符合逻辑的观点和事实依据来证明某个请求的合理性。适用于影响老板、同事或下属。
鼓舞式诉求
通过呼吁某个目标的价值观、需求、希望和渴望来引起情感认同。适用于影响下属。
商议
通过让他人参与决定如何实施你的计划来增强他人对你的支持。适用于影响同事或下属。
交换
通过给他人提供某些利益或好处来换取其对某项要求的遵循。适用于影响同事或下属。
个人诉求
利用友谊或忠诚来获得他人的同意。适用于影响同事。
逢迎
在提出请求之前先采取吹捧、赞扬或友善行为。适用于影响同事或下属。
施压
使用警告、威胁和反复要求等手段。适用于影响下属。
联盟
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助或支持来说服目标对象同意。适用于影响同事。
引自罗宾斯《组织行为学》
产品经理选拔
按天赋进行ABC分类
有深度思考能力和超强的同理心
逻辑清晰且有产品心
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
评级标准
产品经理成长
发展路线
专业路线(权衡决策,交易模型)
管理路线(计划,组织,领导,协调;识人用人,分优先级)
业务路线(知识和经验的累加;to B)
做新产品或创业(高风险,高收益;ABCD轮融资)
给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分级
可行性
面对一个需求或问题时,要能给出高可行性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