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中想绽放出的最美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编辑于2022-11-22 16:39:28 广东被讨厌的勇气
简介
作品亮点
通过小故事,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的形式总结了“心理巨头”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心理学)
思考
阿德勒对“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个哲学问题给出了具体的“答案”,了解完他的思想,你对生活的感悟会发生变化吗?
阿德勒心理学
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自我思考
人是否可以改变, 且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阿德勒思想
反对
决定论
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依靠原因去解释事物, 会得出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 而且无法改变
提出
目的论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 ---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主张
人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目的论
故事1
青年的朋友因为童年创伤多年闭门不出,踏出房门就会恐慌不已,无法改变
青年观点
朋友因为过去的心灵创伤无法到外面去,过去(原因)导致了现在(结果)无法改变
哲人辩
人生不是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友人为了“不出门”的目的才制造出不安
故事2
青年因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撒到自己新买的衣服上,平时很斯文的他大发雷霆
青年观点
愤怒是一瞬间的情绪,青年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是原因导致的行为,“目的论”讲不通
哲人辩
愤怒其实是一种收放自如的“手段”,青年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 ,青年讲道理的话服务员也会道歉。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人可以改变
故事3
青年的朋友Y很开朗,青年是否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
青年观点
讨厌自己现在沉闷的性格,觉得如果变成Y会很幸福, 但因为秉性不同自己很难变成Y那样的人
哲人辩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青年“如果变成Y”这句话正是在为不做改变找借口
小结
人生本不复杂,是“我”的主观作用把人生弄得复杂了,故而很难获得幸福
应立足于目的论去理解事物,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
目的论的前提是“人可以改变”,人们时常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我和你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思想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自己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将消失
阿德勒心理学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状况有所改变,而是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否定“认可欲求”,即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人在意别人的视线是因为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该是别人的课题看成是自己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是阿德勒给出的具体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人为什么会有自卑感
青年问
我浑身缺点,找不到喜欢自己的理由,如果用“目的论”解释,我为什么讨厌自己呢?
哲人答
自卑情结: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缺乏勇气的人会陷入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青年害怕被他人否定,用自己浑身缺点为由,“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自卑感:感觉目前的“我”有欠缺的状态
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的部分
为什么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人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如果能体会“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我们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 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人际关系烦恼的来源
认可欲求
是什么
寻求他人的认可
危害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里
怎么理解
青年问
通过相互的认可,我们才建立起“社会”,认可欲求是人与他人交往形成社会的最大动机,否定“认可欲求”不是诱导人们孤立甚至对立吗
哲人答
否定“认可欲求”,并不是旁若无人地任意横行,而是学会“课题分离”。干涉甚至负担起别人的课题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是不是自己的课题”,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对于亲密的人可以告诉他,你随时准备提供援助,但是在对方没有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怎么做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
学会“课题分离”,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这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左右。我只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是什么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就叫做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包括了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作用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
怎么做
以“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归属感要靠自己去获得,需要自己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的课题
“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要意识到更多更大的共同体,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发展路线
人际关系
反对“纵向关系”
是什么
即上下关系。评价他人的话全出自于“纵向关系”
为什么
表扬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表扬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
判定某种行为“好”还是“坏”是以他人的标准,那么希望得到表扬,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
提倡“横向关系”
是什么
虽不同但平等,“横向关系”是平等关系
为什么
建立横向关系,自然会说出一些更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怎么做
最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价值
对于自己,不要用“行为”标准去考虑,而要从“存在”标准上去接纳
是什么
从零起点出发,对“存在”本身就可以表示喜悦和感谢了
小结
学会“课题分离”,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这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左右。我只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的轻松起来
获得幸福的勇气
怎么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
自我接纳
是什么
真诚地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
区别
自我肯定
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自我接纳是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怎么做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
他者信赖
是什么
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
区别
信用
有附加条件
信赖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疑问
青年问
无条件信赖别人可能会遭到背叛
哲人答
背不背叛是他人的课题,剪断关系是“我”的课题。无条件的信赖是“我”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我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
他者贡献
是什么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疑问
青年问
贡献是发扬自我牺牲精神为周围人效劳吗
哲人答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 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正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 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成合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奉献
获得幸福的勇气中“勇气”的具体状态是什么
是什么
幸福的定义是贡献感
区分
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幸福不等于所有人都幸福
怎么理解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即可
疑问
青年问
也许我可以通过他者贡献喜欢上自己,但是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成就一番事业的话,我怎么可能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呢
哲人答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聚焦“此时此刻”并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人生很简单。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底某一个地方。
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
岸见一郎
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入大学后屡次到老师府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与专业哲学(西洋古代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同时开始,于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
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译著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著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作品。本书由其负责原案。
内容简介
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的形式总结了阿德勒对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个哲学问题的答案---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做到聚焦“此时此刻”,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开始转变
摘录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既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能让时针倒转。但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人生很简单。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底某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