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超声波治疗
康复物理因子超声波治疗技术、超声波使液体介质中气泡生长-闭合-破灭,在闭合的瞬间产生发光、放电、高温及冲击波等物理效应、弥散作用:提高生物膜的通透性,使药物容易进入细胞内,提高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中医学导论思维导图:历史沿革:萌芽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两汉时期)、充实、融合和临床学科发展阶段(两晋隋唐时期)、学术争鸣、理论突破、流派纷陈阶段(宋金元时期)。
中医学藏象学说思维导图、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运化水液: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升清: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超声波
概述
概念
超声:频率大于20kHz的声波
正常人耳:16-20kHz
次声波<16kHz
性质
声场
介质受到超声振动能作用的区域
声压:介质中有声波传播时的压强与没有声波传播时的静压强之差
声强: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声波能量(临床:0.1-2.5W/cm²)
声阻
两种介质的声阻相差越大,反射程度越大
耦合剂:使声头与治疗部位能密切接触,避免空气层
吸收与穿透
吸收能力:气体>液体>固体
治疗时声头下应避免任何空气泡的存在
半价层
超声波在某种介质中衰减到原来能量一半时的厚度(表明一种介质对超声波的吸收能力)
频率高,半价层越小,吸收越多,穿透能力越小
常用:800-1000kHz
生物学效应
机械效应
压力差(“声压”效应)
行波场中的机械作用由压力差产生
疏密:正负压的波动
对组织“细胞按摩”或“微细按摩”作用
速度差(“摩擦”效应)
驻波由前进波和反射波的干涉形成,产生速度差,相互间摩擦而产生能量
生物效应
改善组织营养
镇痛
软化瘢痕,松解黏连
杀菌
热效应
原因:“内生热”,主要是组织吸收声能的结果
影响因素
特点
产热不均匀
血液循环影响局部升温
理化效应
空化作用
超声波使液体介质中气泡生长-闭合-破灭,在闭合的瞬间产生发光、放电、高温及冲击波等物理效应
弥散作用:提高生物膜的通透性,使药物容易进入细胞内,提高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触变作用
分散质和分散相重新分配
组织凝胶状态变为溶胶状态
对类风湿关节炎,肌肉、肌腱、韧带等退行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氢离子浓度的改变
对酶活性、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对自由基的影响
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皮肤
美容:充血,增加汗腺分泌,促进真皮再生
大剂量:上皮、真皮肿胀、充血,甚至出现大疱
肌肉
中小剂量:解痉
大剂量:改变肌肉形态
结缔组织
小剂量:刺激增生
中等剂量:软化、消散
骨
小剂量:刺激骨痂生长,利于骨折愈合
大剂量:延缓愈合,使未骨化骨骺发育不全,幼儿骨骺处禁用
泌尿生殖系统
其它
临床应用
适应证
禁忌证
慎用范围
注意事项
治疗技术
治疗设备
主要结构:主机(超声发生器)、声头(换能器)
声头选择:不超过声头面积的2-3倍,超过则分区域分次治疗
辅助设备
水槽
水袋
漏斗
反射器
耦合剂
治疗方法
直接接触法
移动法
固定法
移动加固定法
间接接触法
水袋(水枕)
治疗处方(FPPT)
频率F(frequency)
3MHz:吸收强,穿透差
1MHz:吸收弱,穿透深
输出形式P(pulsing)
连续
脉冲
急性:20%/25%
亚急性:33%/50%
慢性:50%/100%
强度P(power)
急性:0.1-0.6W/cm²
亚急性:0.2-0.5W/cm²
慢性:0.3-1W/cm²
时间T(time)
每个探头覆盖的面积需要超声波在合适的强度和频率作用1min
T=1min*S(治疗区域)*通断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