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致知格物之论
关于《大学》格物致知,朱熹与王阳明的理学与心学之争几百年来经久未息。近来阅读相关书籍,读到阳明先生对致知格物的论述,自认为既简洁,又分明,用脑图区别层次摘录于此,供喜好传统文化学习的同仁们参考。 朱熹之说,即物穷理,析心与理为二。阳明之说,心即理,合二为一。欲解其详,通过本脑图可深入了解,以至明白。
《天下无局》是一本实用智慧的书。正如封面所示,一部《战国策》,百世道与术;人生如局,风云变幻。英雄当识纵横之术,懂和合之道。
对技术法规体系与施工脚手架通用规范的内容进行脑图化梳理,涵盖了施工脚手架从设计、安装、验收、使用到拆除的全寿命周期中的各项要求,便于相关人员学习于查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全文,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所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的安全生产。可供相关人员保存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致知格物之论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理也。
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也;
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
如求孝这理于其亲之谓也
求孝之理于其亲
则其孝之理果在于吾之心邪
抑果在于亲之身邪
假而果在于亲之身邪
则新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欤?
见孺子入井,必有恻隐之理
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
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
其或不可从之于井欤
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
是皆所谓理也
是果在于孺子之身欤
抑果出于吾心之良知欤
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
所以知析心与理为二之非也。
夫析心与理为二,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之所深辟也:
务外遗内,博而寡要
吾子既已知之矣,是果何谓而然哉?谓这玩物丧志,尚犹以为不可欤。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
致吾心之良知与事事物物也。
吾心 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