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复习体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复习体系图,主要内容有第一章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变迁、第二章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艺、第三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第四章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五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编辑于2022-11-26 17:58:02 江苏省新航路开辟,殖民活动的详细知识清单,详细梳理了15世纪到17世纪中期欧洲历史的主要事件和趋势,特别关注了欧洲的经济、政治、社会变革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互动。,从经济角度看,欧洲经历了从积累财富到商业中心转移的过程。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通过海外探险活动获取了大量财富。政治和社会层面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欧洲国家通过海外探险和殖民扩张,不断拓展势力范围,逐渐确立了各自的殖民霸权。
高中历史两次工业革命详细知识导图,详细概述了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的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深远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导致了工厂成为主要的工业生产组织形式,而经济结构则显著地向工业化方向转移,农业比重减小。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如发电机、电动机等,引发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详细概述了从1949年至今的新中国经济史,主要聚焦于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变迁。划分了几个关键的历史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年)、探索十年(1956-1966年)、文革十年(1966-1976年)、徘徊两年(1976-1978年)和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新航路开辟,殖民活动的详细知识清单,详细梳理了15世纪到17世纪中期欧洲历史的主要事件和趋势,特别关注了欧洲的经济、政治、社会变革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互动。,从经济角度看,欧洲经历了从积累财富到商业中心转移的过程。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通过海外探险活动获取了大量财富。政治和社会层面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欧洲国家通过海外探险和殖民扩张,不断拓展势力范围,逐渐确立了各自的殖民霸权。
高中历史两次工业革命详细知识导图,详细概述了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的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深远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导致了工厂成为主要的工业生产组织形式,而经济结构则显著地向工业化方向转移,农业比重减小。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如发电机、电动机等,引发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详细概述了从1949年至今的新中国经济史,主要聚焦于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变迁。划分了几个关键的历史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年)、探索十年(1956-1966年)、文革十年(1966-1976年)、徘徊两年(1976-1978年)和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复习体系
第一章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变迁
百家争鸣
背景:政治、经济、文化、阶级、学术环境
含义、特点、实质、意义
流派
儒
法
道
墨
各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秦汉儒学
秦朝:焚书坑儒,加强集权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内容、特点、评价)(佛教传入,道教产生)
魏晋南北朝-唐朝:佛道冲击儒学
魏晋南北朝:佛道冲击儒学
唐朝:三教合一、韩愈讲“道统”、柳宗元开理学之端
宋明理学
理学
北宋五子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核心思想、与影响
心学
陆九渊
王阳明
核心思想、意义
明末清初新思想萌发
背景
代表人物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核心思想、评价
意义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艺
科技
四大发明
指南针
战国发明司南,北宋应用于航海
造纸术
西汉前期出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
隋唐: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火药
唐末用于军事、北宋军事上广泛运用
数学
《九章算术》东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计算工具:算筹--算盘
天文
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仪器:浑仪、简仪
历法
夏朝:《夏小正》 商朝改进为:“殷历”
元朝:郭守敬《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农学
西汉 :《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朝:王祯《农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医学
西汉《黄帝内经》中医学奠基之作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后世临床医学院理论基础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文学
《诗经》
西周至春秋中叶
现实主义
楚辞
浪漫主义
代表作:《离骚》
汉赋
特征:内容丰富、手法夸张,洗澡华丽,润色太平
例子:《子虚赋》、《上林赋》等
唐诗
繁荣原因、成就、代表人物
宋词
繁荣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派别:婉约,豪放
元曲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
特点:题材广泛,可雅可俗
明清小说
背景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思想:质疑和批判儒学的反封建思想的出现
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作品: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艺术
汉字
中国原始文字成为“图画文字”。商朝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最早最早最完整的成熟文字
演变脉络: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总趋势:由繁到简(频繁使用的需要)
书法
魏晋: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
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使用价值高。
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绘画
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魏晋: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吸收外来风格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两宋:风俗画成就突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文人画成绩突出--王冕《墨梅图》、郑板桥《墨兰图》
戏曲
明代:昆曲流传甚广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形成京剧,
百家争鸣
背景:政治、经济、文化、阶级、学术环境
含义、特点、实质、意义
流派
儒
法
道
墨
各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特点:1、内容上:实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研究法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3、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并进一步推动科技发展的意识。4、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领域。
第五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科技
两弹一星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核威胁
成就
1964年原子弹
1964年中近程导弹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
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1973袁隆平杂家水稻--南优2号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取得成就的原因:
教育
建国初期:建设人民教育事业
全面建设时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文革开始后: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年夏高考废止,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破坏教育事业,人才断层,民族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复兴
1977年高考恢复
改革初: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
80年代:1、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2、制定《义务教育法》3、中高等教育改革
90年代:“211工程”计划、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
另:希望工程、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力度
文艺
1956年双百方针: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文化大革命中: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和作者被错误批判
文革结束后继续坚持双百方针
第四章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
三民主义
背景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主张屡屡碰壁
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的思想
提出过程:1905,同盟会纲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动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没有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没有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实践
1911年武昌起义(狭义辛亥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新三民主义
诞生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进步之处
明确提出反帝,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比起旧三民主义增加--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毛泽东思想
国民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抗日战争:《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思想成熟、1945中共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论联合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
新中国成立后:1956《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
背景:1978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同年底邓小平发表讲话冲破“两个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过程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的工作是非标准
1992年中共十四大-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5年中共十五大-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
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三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地主阶级
抵抗派
背景:一鸦造成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地主阶级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统治。
人物:林则徐、魏源《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
背景:二鸦之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
人物: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奕
主张:“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背景:洋务运动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人物:王韬、郑观应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局限: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维新派
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以及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人物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结合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学说
梁启超:《变法通译》
严复:《天演论》
激进派
背景
经济: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直接原因:袁世凯“尊孔复古”,恢复帝制
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
主张: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马列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