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节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节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一、课程目标的内涵二、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三、三维课程目标等。
先秦 战国的帛画,秦汉,的T字形帛,画像石,画像砖,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本篇导图详细的阐述了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班级概述、班级管理概述以及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工作
这是一篇关于第七章 德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三节德育原则、第四节德育模式、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教资:教育目的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 课程目标的内涵
(1) 课程目标的概念
地位
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含义
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2) 特点
时间性
时间的限制
持续性
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
操作性
实践性
整体性
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都是相互关联
层次性
总目标和从属目标
递进性
低年级是高年级的基础
阶段性
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每个阶段的特定目标
二、 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
1. 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
.首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发展需要
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
②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
③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2.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
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3.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学科为依托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三、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 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是新课程目标的核心。
过程与方法
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 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
四、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舒伯特)
普遍性目标
一般的教育宗旨的原则
eg.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括性、原则性对所有学科都有普遍自标的指导价值
行为目标
博比特——行为目标提出者;泰勒——行为目标之父;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预期的学习结果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能够可以)
生成性目标
杜威——教育即生长;斯腾豪斯——过程模式;人本主义课程论是生成性目标发展的极端
反对预订的外在目标 关注学习活动的过程,过程中参与、目标的生成
eg:尝试,参与、制作
表现性目标
艾斯纳——表现性课程目标观
个性化表现创造,反映多元性
五、 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主要运用再知识领域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活动过程中的感受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个性的创新
第三节 课程内容
一、 课程内容的概念
逻辑序列组织编 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课程内容的基本性质是知识性,它具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两种状态
间接经验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
二、 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课程内容应该贴近社会生活
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三、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的三种物化形式)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国家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教学科目设置,学生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培养目标
口诀:科科分手一周年
地位: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 课程设置(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和中心问题。
原则:完整性,基础性,多样性,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强制性,普及性,基础性 义务教育: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中小学课程设置
①小学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②初中课程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③高中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地位:直接依据,重要标准
特点: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统一的基本要求,最低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
要求:是所有学生基本要达到的要求,而非最高要求。
课程标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内容。
教材(教科书)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新课改将教材视为跳板,而不是圣经。
作用
①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②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原则
首要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
一般原则:方向性、完整性、适切性
构成
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四、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强调知识深度
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学生发展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强调知识广度
纵向组织(课程序列): 直线式和螺旋式(布鲁纳)。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传统教学派观点
心理顺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现代教育学派观点
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在呈现
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后面学习内容是对前面学过内容的不断扩展与加深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