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整节的知识框架,巧记和记忆方法,知识脉络清晰,好记。
编辑于2022-11-27 19:31:21 河南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全攻略:掌握核心技巧,轻松解题!内容涵盖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基础、二次函数平移规律、解析式确定方法(顶点式/交点式/一般式)及实际应用。重点解析图像性质、对称轴公式(x=-b/2a)、顶点坐标求法,以及通过自变量取值判断a±b c符号的诀窍。教你三种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并强调建立坐标系实现数形结合的关键作用融合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几何知识,通过最值分析解决利润优化等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精讲:掌握核心,轻松解题!本文系统梳理反比例函数要点:从坐标系基础到k的几何意义(k决定面积),详解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的三步操作设式、代点、算k。重点分析双曲线特性:图象对称性(y=±x为对称轴)、象限分布规律(k>0在一三象限,k<0在二四象限),以及跨象限比较坐标的技巧。特别强调坐标法在几何问题中的高效应用,通过典型例题揭示如何利用图象特征快速求解函数解析式。
"初中数学整式与因式分解精华指南来啦!掌握这些核心知识点,代数难题轻松破解: 1 整式运算:从单项式到多项式,涵盖加减乘除步骤、幂的运算法则(零/正/负指数),重点突破去括号符号变化规律与合并同类项技巧。 2 因式分解:紧扣"一提二套"核心方法,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将多项式转化为整式积的形式。 3 求值策略:先化简再代入数值计算,代数式求解事半功倍。 附方法总结与符号变化口诀,基础考点一网打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全攻略:掌握核心技巧,轻松解题!内容涵盖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基础、二次函数平移规律、解析式确定方法(顶点式/交点式/一般式)及实际应用。重点解析图像性质、对称轴公式(x=-b/2a)、顶点坐标求法,以及通过自变量取值判断a±b c符号的诀窍。教你三种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并强调建立坐标系实现数形结合的关键作用融合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几何知识,通过最值分析解决利润优化等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精讲:掌握核心,轻松解题!本文系统梳理反比例函数要点:从坐标系基础到k的几何意义(k决定面积),详解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的三步操作设式、代点、算k。重点分析双曲线特性:图象对称性(y=±x为对称轴)、象限分布规律(k>0在一三象限,k<0在二四象限),以及跨象限比较坐标的技巧。特别强调坐标法在几何问题中的高效应用,通过典型例题揭示如何利用图象特征快速求解函数解析式。
"初中数学整式与因式分解精华指南来啦!掌握这些核心知识点,代数难题轻松破解: 1 整式运算:从单项式到多项式,涵盖加减乘除步骤、幂的运算法则(零/正/负指数),重点突破去括号符号变化规律与合并同类项技巧。 2 因式分解:紧扣"一提二套"核心方法,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将多项式转化为整式积的形式。 3 求值策略:先化简再代入数值计算,代数式求解事半功倍。 附方法总结与符号变化口诀,基础考点一网打尽!"
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1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成因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加上地球的自转出现昼夜交替
周期
1个太阳日
晨昏线(圈)
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判断方法
自转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
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为昏线
正值日落
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为晨线
正值日出
特点
晨昏线(圈)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圈)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圈)永远平分赤道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时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同为0
晨昏线(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为0°~23°26′
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夹角变化范围为66°34′~90°
晨昏线(圈)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重合
晨昏线(圈)自东向西移动,每小时移动15°,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意义
昼夜的不断交替,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炎热,黑夜不会过于寒冷,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知识拓展
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地球上同样存在昼夜交替现象,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年
时差
产生时差的原因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因此,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早
地方时
概念
因经度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即同纬度地区,经度不同,见到太阳的早晚不同)
特点
同一纬度,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同一瞬间,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同
知识拓展
南北半球的同一纬度,昼长等于对方夜长相同
地方时计算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
公式:所求经度地方时=已知经度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区时
产生原因
地方时使用起来不方便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
划分办法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零时区,国际标准时)
中时区以东,依次是东一区至东十一区
中时区以西,依次是西一区至西十一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度,合为一个时区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中央经线的度数为15的倍数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由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向西为西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为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时区计算
某地时区= 某地经度÷15°(余数小于7.5度,商值为时区,余数大于7.5度,则时区为商+1)
区时计算
时区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
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若求出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求出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
方法技巧
知三求一
已知两地区时(或地方时)和经度的四个数据中的三个,则可求未知的一个
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求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
两地同在东经度(时区),大的在东
两地同在西经度(时区),小的在东
一地在东经度(时区),另一地在西经度(时区),东经度(时区)在东
日期变更线
自然日界线
0时经线
不固定,可以是任何一条经线,并自东向西移动,速度为15°/h
自西向东或者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加上一天的是自然日界线
国际(人为)日界线
180°经线
固定不变,大致是180°经线
自西向东或者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减去一天的是人为日界线
确定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围的分析思路
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先求出0时所在经线,然后求出新的一天(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的经度数,旧的一天(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的经度数
地转偏向力
原因
地球自转
表现
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表现的最为明显
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边转,赤道不偏转
北半球水旋涡逆时针,南半球水旋涡顺时针,赤道不偏转
特点
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
大小
地转偏向力随纬度升高而增大,赤道地转偏向力为零
知识拓展
太阳直射点移动1个纬度,约需4天,一个月移动约8°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产生
地球公转→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因时因地而变化
昼夜长短
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
昼弧和夜弧
概念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叫夜弧
变化规律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夏半年)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弧大于夜弧,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至北极四周为极昼。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皆为极夜
答题示例
北半球
昼先变长后变短,夜先变短后变长,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北为极昼
南半球
昼先变短后变长,夜先变长后变短,夏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以南为极夜
自秋分日至春分日(冬半年)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弧大于昼弧,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至北极四周为极夜。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夜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皆为极昼
答题示例
北半球
昼先变短后变长,夜先变长后变短,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北为极夜
南半球
昼先变长后变短,夜先变短后变长,冬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及以南为极昼
春分日和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时
判断方法
看太阳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看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距春(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
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太阳直射赤道,无极昼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点周围出现极昼,南极点周围出现极夜;太阳直射南半球,正好相反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
根据日出日落地方时定昼夜长短状况
日出时间早于6时,日落时间晚于18时,则该地昼长夜短
日出时间晚于6时,日落时间早于18时,则该地昼短夜长
根据日出日落方位定昼夜长短状况
根据日期的对称性
关于夏至日、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A与B、C与D):两地昼长、夜长相等
关于春分日、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日期(B与C、D与A):一个日期的昼长与另一个日期的夜长相等
计算
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
注意事项
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同一纬度(除赤道外)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在一年有两天相同,这两天近似于关于冬至日或夏至日对称
同一纬度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
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
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一天内,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基本规律
就纬度分布而言
春分日和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
冬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夏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就季节变化而言
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达到最小值,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每年受到太阳直射两次
南、北回归线每年受到太阳直射一次
判断方法
看直射点的位置,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远小近大”
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距离越近,则越大
同线相等规律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对称规律
以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看直射点的移动,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来增去减”: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看区域位置,归纳不同区域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
回归线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看纬度位置,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南北回归线之间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到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
回归线至极圈之间
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极圈以内地区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52′减小到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
计算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H:观测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两点:太阳直射点、观测点。
纬度差:“同减异加”,即若两点在同一半球,用较高纬度减去较低纬度;若两点分属于南、北半球,将两点的纬度求和。
四季和五带
四季
四季的形成
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四季更替
四季的划分
北半球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南半球
3、4、5月为秋季,6、7、8月为冬季,9、10、11月为春季,12、1、2月为夏季
夏: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春:过渡季节;秋:过渡季节;
冬: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四季更替的纬度差异
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较大,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大,且二者同时达到极值,获得的太阳辐射变化幅度最大
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达24小时,正午太阳高度终年很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
昼夜长度变化幅度不大,正午太阳高度终年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
五带
五带形成的原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地球表面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
五带的划分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五带的范围受黄赤交角影响
黄赤交角变大
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黄赤交角变小
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