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①法国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繁琐的装饰的厌恶,罗马庞贝遗址的发掘,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编辑于2022-11-28 12:05:51 广东法国新古典主义
19世纪概况450
社会变革无产崛起
19 世纪的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巴黎公社的革命运动更表明无产阶级正在崛起并成为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法国引领欧洲政治思想文学艺术
法国不仅引领了 19 世纪整个欧洲的政治和思想运动,而且在文学艺术领域掀起的新兴思潮和运动,如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等,也对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艺术也对法国艺术的变革也有影响,例如东方绘画尤其日本浮世绘版画的表现手法,以及英国风景画在光和色彩方面的探索成果,推动了法国画风的变革,促进了印象主义的产生。
俄国批判
在 19 世纪,美国的美术开始向欧洲的潮流靠拢,而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美术和文学、音乐一样在世界艺坛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社会生活市民世俗
19 世纪西方美术的大趋势是从反映社会生活、推动社会变革到反映市民的世俗趣味,从崇高走向平凡,从严肃走向轻松。
语言艺术形式美感
艺术家们更关注艺术语言的表现力,更关注形式美感,反叛学院和古典的思潮逐渐兴起。到 19 世纪最后 30 年,美术领域中更重视语言的表现性、象征性和抽象性,关注夸张、变形美和装饰性效果。
新古典主义背景131
在西方美术史上曾经有几次以复古面貌出现的文艺革新运动。
第一次是文艺复兴。
第二次是 17 世纪法国以普桑和洛兰为首的巴洛克古典主义。
第三次大规模的古典主义运动开始于 18 世纪中叶,作为罗可可风格的对立面出现的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成为与浪漫主义相抗衡的风格。
新古典主义为什么能够取代洛可可?496
总述
新古典主义是 18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中期源自于法国的艺术运动。
他反对洛可可艺术的反复琐碎,寻求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的艺术理念。新古典主义之所以能够取代罗可可艺术,原因是多方面的。
罗马理想反对专制
首先,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从古希腊罗马的社会中看到了他们渴望的理想社会,因此他们借古喻今来反对专制的君主政权。(社会因素)
耗费财富反对奢靡
其次,洛可可风格的奢靡耗费了国家的财富,主张社会变革的人对这种奢华的风格进行了抨击。事实上,18 世纪 50 年代,反对罗可可的热潮在法国、德国和英国几乎同时出现。(社会因素)
古代文物的发掘
第三个原因就是对古代文物的发掘。18 世纪中期,有两件事曾引起轩然大波。
一是重新发现希腊艺术才是古典风格的源头,由于希腊曾长期被士耳其占领,欧洲人很少有机会见到希腊的艺术品;
二是对意大利两座废墟古城的考古发掘,这一考古发掘首次向人们展示了古代人日常生活的场景,以及古人艺术作品和工艺制品的整体面貌。其宏大气魄和简练、质朴的表现手法与洛可可艺术琐碎、浮华的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整个欧洲文化界流行起模仿古希腊、罗马艺术的风气,这种模仿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且进入了美学和道德领域。 (美学因素)
新古典主义581
简介
兴起于18世纪后半期。流行于 19 世纪前半期。
在法国的表现尤为典型,它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相结合,成为具有时代革命意义的美术流派
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服务,因此又被称为革命古典主义。正是这种现实性、时代性使之成为新古典主义。
主张(复古理性时代精神)
它力求恢复古典美术的传统,它以古代的理想美为典范。
同时又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受理性主义美学的支持。强调理性原则,又富于时代精神和思想热情。
风格
题材(历史现实共和英雄)
多表现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或借古喻今,宣扬共和理想,或直接表现斗争宣传英雄主义。
形式(理性宁静精准)
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注重古典式的宁静,考古式的精确。但不是对17世纪古典主义的简单复古。
手法(构图色彩造型)
在艺术手法上,构图上强调完整性。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
仿效古代艺术—刚健有力的轮廓,简洁明快的构图,用以取代罗可可艺术的繁缛性与错觉性。
代表
大卫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开创者,代表作《马拉之死》等。
安格尔《大宫女》《泉》
评价
新古典主义被 19 世纪的学院派视为典范,长期成为正统,是古典主义的发展的极端完善。
构成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成为具有时代革命意义的美术流派。
代表着一股借复古以开今的潮流,并标志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与启蒙运动和理性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样式。
大卫271
简介
大卫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创始人。也是法国大革命意识形态的实践者。
他历经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执政、波旁王朝复辟等政治变革。
特点
题材侧重于英雄伦理内容,坚持古典主义立场和观点,强调古典绘画原则和造型素描。
理念
他赞同启蒙运动的艺术理念,认为艺术的主题应该有道德意义。
在艺术中再现古代英雄的高贵行为和事迹具有现实意义,可以激发现实生活中人们革命的热情和美德。
代表
《马拉之死》
《荷加斯兄弟的宣誓》
评价
培养了大批学生。安格尔等许多新古典主义画家都是大卫的学生。
作为新古典主义艺术大师,他在艺术界的影响极为深远。
《马拉之死》606
简介
完成于法国大革命期间,是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重要代表作,或许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幅“政治性”绘画。
内容
这幅画表现的是大革命期间领导人马拉在浴缸中被刺死后的场景。
画面中,马拉刚刚被人刺杀,凶手已经逃离现场。
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带血匕首掉落在浴缸外,一只手无力地垂落在缸外,另一只手拿着字条,脸上表情平静。
分析
场景真实
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大卫用精练、凝重、朴素的古典主义写实技法给观众造成了如临现场的真实感。
细节详实
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画风极为写实。局部刻画也很详实,没有直接渲染死亡的痛苦,但是画面中每一个细节:匕首、鲜血和用来骗取马拉信任的信封都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激发起对凶手的谴责和对死者的同情。
悲剧情绪背景压抑
这是一幅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作品,整个画面的情绪内敛、造型明确、凝练,背景上大面积阴暗的色彩造成可怕的压抑感。
哀悼基督崇高敬重
他还成功地表现了这一悲剧的崇高性。着意刻画马拉之死的崇高和宁静,反映了大卫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引用了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哀悼基督》中基督的姿态,把马拉的牺牲表现得如同圣人的殉难。
评价
它即是一幅肖像画又是一幅历史画。大卫成功地把人物肖像描绘与历史的精确性结合起来。
《马拉之死》是大卫的代表作品,是一幅具有新古典主义美术绘画风格的伟大油画作品。
着意刻画马拉之死的崇高和宁静,反映了大卫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是服务于新时代、新理念的祭坛画。
《荷加斯兄弟的宣誓》202
简介
布面油画 巴黎卢浮宫
是绘制于法国大革命前夕的作品,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典范之作。
内容
画面故事来源于古罗马神话,主要描绘了荷加斯兄弟为国出征前宣誓的场景,体现了一种崇尚简单、崇尚真理的英雄世界。
画面分为三组人物,正中间的是老荷加斯,他面目坚毅,高举三把利剑。
画面左侧是荷加斯三兄弟,他们身着战袍,并肩站立,伸手接受父亲手中的利剑,显示出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气概。
画面右侧是一群女眷,她们悲痛欲绝,掩面而泣。
安格尔435
简介
安格尔是法国 19 世纪新古典主义美术后期代表画家,安格尔是大卫的学生,新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大师。
继大卫之后,他把新古典主义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风格
主张
遵循古典主义原则,他追求“绝对的美”,认为古希腊和拉斐尔的艺术是“完美无瑕”的典范。
造型的形式美才是绘画的根本,认为在一切形体中,最美的是圆形。
形式
注重线条和素描,吸收了从古希腊瓶画到 18 世纪绘画中运用线条造型的经验,创造出自成一体的、稳健的富有变化的勾线风格。
忽视色彩的作用,反对直接表达感情和想象。
题材
创作包括历史画、女性人体画及肖像画。
受学院派正统观念的影响,安格尔称自己是“历史画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历史画创作上。
代表
最能体现安格尔追求古典理想美的女人体作品是《大宫女》、《泉》。
评价
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确立了古代希腊罗马艺术和拉斐尔的范例,以理性为创作指导,以素描为基础的古典主义法则。
安格尔在 19 世纪 30 年代主导了皇家美术学院的教学,奠定了法国 19 世纪中期学院派的基础。
《大宫女》304
简介
布面油画巴黎卢浮宫
属于安格尔后期作品,最好地体现了安格尔的美学观。
内容
在这幅画中,安格尔继承了乔尔乔涅和提香的传统,描绘了斜倚的女人体,体现了古典理想和异国情调的结合。
分析
人物安排在画面前景之中,画中女人体造型唯美,脸型和面部特征来源于拉斐尔的理想化图式,画面上柔和的线条和平面的装饰感借鉴了古希腊瓶画。
为了达到更完美的视觉效果,安格尔甚至运用了表现性的变形,有意拉长女人体背部,反映了受样式主义的影响。(对于安格尔这种画家来说,绘画并非解剖学,美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为了展现异国风情,安格尔把人物转换成了一位宫廷女奴,这是对当时浪漫主义的极大让步。
《泉》150
简介
布面油画
内容
画面描绘的是在深色的岩石构成的背景中,一个裸体的少女正扛着一个水罐在洗澡的情景。
分析
她的身体呈现 S 型的曲线,整个身体的重心落在左脚上,右腿微曲右脚点地。
少女的双手扛起一个棕色的水罐,有水从其中流出。画面的下方开有水仙和雏菊,岩石上生有藤蔓,蜿蜒到少女头顶。
整个画面烘托出一种安静、纯洁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