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❷19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 虽然印象主义的影响深远而持久,但到了 19 世纪 80 年代后期的时候,一些艺术家开始意识到它有自身的局限性,需要加以改进和重构。“新印象主义”一词最早由作家和艺术批.
编辑于2022-11-28 12:06:52 广东❷19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400+
简介
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出现的美术流派,是印象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反驳,继承了印象主义对光的探索。
并且坚持用科学的方式看待自然,希望能够达到比印象主义造型更稳固、形象更持久的效果。
主张
试图用光学科学的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
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色彩,把不同的、纯色彩的点和块不经调混地并列在一起。
颜色的彩度和亮度可以获得最鲜明的效果,而中间色则是在观赏者眼中的视觉调和中形成的。
因为新印象主义根据这一色彩分割的理论作画,所以也被称作“分割主义”。也因为他们在具体涂色时用点彩的方法,所以又被称作 “点彩派”。
评价
“新印象主义”一词恰当说明了在追求绘画中光和色的表现上,新印象主义是进一步发展了。
新印象主义不仅是印象主义在技法上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对印象主义的经验写实的某种反拨,向艺术中灌注了古典理性精神。
修拉创建“点彩主义”体系,610+
《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是 19 世纪法国新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修拉的作品。
内容
画面主要描绘了人们在塞纳河畔的大碗岛上休息度假的情景。人们在休憩、散步,垂钓。
草地为黄绿色。远处为碧蓝的湖面,有人驾着轻巧的白色帆船,在湖中游玩。
午后的阳光拉下人们长长的身影。前景上大块暗绿色调表示阴影,中间夹着一块黄色调子的亮部,显现出午后的强烈的阳光。
阳光透过了树林,而投射在草地上的阴影,被色彩强调得界限分明。
分析
构图
人物排列上遵循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技法
采用了光学色彩分割原理,利用点彩画法,将细小的色点并列堆积,通过观者的视觉去“混合”。
表现
用精确的点彩方式,既创造了平面感的图样,又显示了空间的深度。
画面上呈现出一种静止持久、庄重而又疏离于现实的感觉。
造型
画面中的形象并没有融化在色彩笔触中。画家用近似圆柱体的造型塑造了各种形象,并把它们放入几何分割的空间里
色彩
画中的黄色和橙色占主导地位,黄色与绿色、白色、黑色相互搭配,形成了温暖鲜明的色调,色彩对比更加鲜明,整幅作品更加闪烁明亮。
评价
是新印象主义绘画体系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新印象主义的新追求。
他们希望用科学的方式把印象主义所描绘的日常生活的瞬间固定下来,使画面呈现出永恒的宁静美。
西涅克:290+
简介
修拉共同进行分割色彩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要艺术家还有西涅克
他的著作《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主义》阐述了新印象主义理论
《餐室》
光线从罩着白色纱帘的窗户中射入室内,制造了一种强烈的明暗对比,给予室内人物以剪影式的侧影效果。
这种有明暗对比的室内光线处理方式可以在德加的作品中看到,但是在其他印象主义作品中并不多见。
在西涅克的画面中,由浅入深的色阶制造了一种形式感。
其中橙黄和蓝紫构成的互补色占据了主导,深色的光影强调了造型结构,同时制造出一种冷漠的庄严感。
这种令人感觉有些怪异的庄严感似乎是对礼仪化、形式化的中产阶级生活的一种讽刺。
后印象主义:410+
简介
源于印象主义,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和印象主义并不一致。
主张
反对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者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
强调艺术要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观感情和情绪。
强调艺术家的创作的自主性和艺术语言的自律性。
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使艺术形象区别于生活的物像。
表现
重视造型,突出了构成形的线条、色块和体积。
代表
梵高、高更和塞尚,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艺术表现的本质。
塞尚反对印象主义因迷恋外光和色彩而破坏物像的实体结构和持久感,并深入研究自然中表现与自然相似的有真实感的图像。
梵高和高更侧重于精神性的表现,并且赋予画面象征的意味。他们还反对分割色彩,大胆地采用平面的鲜明色调,并且注重线的作用。
评价
后印象主义直接影响了 20 世纪初法国画坛几乎同时出现的两大新思潮
注重画面结果的立体主义受塞尚启发。
注重色彩、线条动力与节奏的野兽主义受梵高和高更启发。
后印象主义画家的艺术探索和追求从本质上说是对印象主义的否定,所以林风眠曾经将它译成“反印象主义”。
梵高260+
简介
梵高是法国 19 世纪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
是后印象主义者中最强调主观感情表达的画家,非科班出身。
风格
继承
吸收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追求画面形式的单纯感和极端个性化。
主张
通过色彩和变形来表达主观情感,被誉为“表现主义”的先驱。
技法
大胆、明亮、充满想象力的色彩和富有张力的笔触表达一种不可遏制的激情和矛盾。
擅长使用纯度较高的颜色,将色彩和线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代表
《夜晚咖啡馆》
《星夜》
《向日葵》
评价
在 19 世纪末欧洲艺术情感表现的浪潮中成为登峰造极式的人物。
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
甚至对于 20 世纪初的抒情抽象派画家也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
《夜晚咖啡馆》:310+
简介
《夜晚咖啡馆》是 19 世纪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的代表作品。
内容
描绘的是一间咖啡厅的夜景,在这幅画中,凡·高倾注了极大的精力。
他在给提奥的信里写道:“我想要用红色和绿色表达可怕的人性的热情。”
画面传达了一种压抑的气氛,“在这里有人想要毁灭自己,变得疯狂,甚至犯罪。”
站在台球桌边的店主像是一个幽灵,而倾斜的台球桌仿佛要冲出画的边缘。
分析
表现
虽然它的基调是温和的,但充满了感情和活力。表达了一种孤独的、疯狂的感受。
技法
用浓厚的色彩、充满力度的笔触来表现主观情感。
画面中能清晰看到凡·高笔触的厚度、方向,甚至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颜料,在画中形成点状或条状,这极大加强了色彩的强度。
《星月夜》:285+
简介
《星月夜》是 19 世纪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创作于圣雷米精神病院的一幅油画。
内容
作品从高处远望圣雷米小镇的夜色。
天空中的星星巨大明亮,随着拉长的云朵卷成汹涌的星云,右上角的月牙金黄耀眼。
下方是被层层山峦包围的宁静小镇,近处如火焰一般的柏树直入云端,凸显了画面的神秘感。
分析
构图
构图独特,以顶天立地的柏树打破天空和矮山小镇组成的斜线。
给作品带来强烈的运动感和眩晕感的同时以“十字”形增强了画面的稳定性。
技法
大面积运用蓝紫色表现夜间的静谧,同时点缀与之对比强烈的黄色。
加之作品中呈现歪曲的长线和破碎的短线两种线条风格。
线条与色彩的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眩目的奇幻景象。
评价
作品已经达到了作者凡高艺术成就的巅峰,对 20 世纪的艺术影响深远。
《向日葵》:360+
简介
《向日葵》凡高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浮世绘的启发后创作的。
吸收了印象派和东方艺术的养料,寻找到一种新的艺术语言。
内容
描绘了 15 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
盛开的明艳动人,生机勃勃,枯萎的软弱无力,萎靡向下, 含苞的充满希望,蓬勃向上。
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耀眼的感受,强烈的表达了向日葵旺盛的生命力,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
分析
构图
构图饱满,主体突出,花朵的大小和距离处理的恰到好处。
表现了向日葵大小、正斜、疏密、浓淡灵巧有致的排列。
技法
耀眼的黄与棕的色调使画面基调高昂,表现出画家心中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
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
评价
《向日葵》是凡高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这种创造的热情不亚于宗教情感。
高更:310+
简介
高更是 19 世纪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
风格
继承
吸收了东方艺术、黑人雕刻、中世纪宗教艺术和民间版画的手法。
主张
与梵高一样,反对客观再现,倾向于主观表现。
完全抛开了印象主义客观再现的色彩,用表现性的艺术语言创作,认为色彩是艺术家创造力的主要体现。
技法
与梵高不同的是,高更不用厚重的笔触色彩,显得平面化、抽象化,有一种平面的装饰感和象征性。
把色彩和线条当做抽象的表现形式,从而加强了绘画的精神张力。
表现
绘画具有神秘感和象征意义,体现出平面化趋势和原始宗教回归,充满浪漫色彩和宗教意识。
藐视透视对形体的规范,摆脱了空间透视,没有明暗过渡,描绘舍弃细节,是观念、印象和视觉经验综合压缩后的集中表现。
代表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去?》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去?》:430+
简介
是画家对塔希提岛多年生活经验的综述,也是对其一生的总结。
内容
描绘了热带风光和当地土著人的生活。
此画反映了高更完整的人生观,表现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画面右侧的婴儿意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的青年是暗示亚当摘取智慧之果实与人类生存发展的过程。
左侧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形象,代表着生命的死亡和终结。画中其他形象也都隐喻画家的社会的、宗教的理想,颇具神秘意趣。
分析
构图
运用横构图的形式,灵活自由。
色彩
不借助明暗对比,而用色彩对比来表现距离感和纵深感。
色彩用法也异常大胆,采用了平面装饰性手法,色彩单纯,富有东方的装饰性与浪漫色彩。
采用平涂的艳丽色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一种虔诚的、原始崇拜的神秘气息。
评价
整幅画面是对不同文化、宗教和历史时期的非凡综合。
是高更创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油画,描绘了人类理性文明的悲剧和对原始文明的美好想象,也是反映人的内心对人生疑问的哲理性巨作,也是他献给自己的墓志铭。
塞尚:540+
简介
塞尚是法国 19 世纪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
因其探索对现代主义美术的重要启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风格
主张
与其他后印象主义者不同,并不强调主观感情的表现。
他认为印象主义的观察法和表现方法太表面、轻浮,缺少形式和结构。
运用静物画来进行艺术实验。塞尚对于静物的选择本身就是对印象主义瞬间性观念的反叛 。
塞尚不再像传统画家那样在画室中作画,不再用传统的透视和素描。
技法
吸收印象主义外光与色彩的成就基础上,更专注于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
发展了印象派的色彩理论,用冷色来表现暗面,用暖色来表现亮面。通过色块的层次关系来创造体积、空间和深度。
用线、形、色的秩序感来概括自然。
塞尚仔细地研究了线条、平面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并通过它们来重新架构出三维空间的视觉感受。
构图
打破了单一的视点,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各种不同的物象,开创性地把二维和三维空间的图像同时呈现在观众眼前。
代表
《圣维克多山》
《苹果篮》
评价
塞尚的艺术探索对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影响深远。
《苹果蓝》:480+
简介
布面油画作品,现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
内容
一张粗陋的木桌,放上一块桌布,上面陈设些苹果、酒瓶、盘子。
分析
造型
苹果、酒瓶等各种物象已经失去了个体特征,几乎完全变成了球体、圆锥和圆柱体。
追求物体的立体感,认真地寻求每一物体的体面结构,着眼于物体的厚度与立体深度。
色彩
画面通过白色的桌布与鲜艳水果的强烈对比,反衬出冷暖的色彩对比。冷色:暗面,暖色:亮面。
当画笔不能体现色彩的强烈质感时,他就用调色刀厚厚地直接抹上去。
通过色彩并置,层次关系,创造体积、空间、深度。
表现
为了造成更坚实稳固的视觉效果,塞尚的画面经常是断裂的。
比如桌子的边缘不在同一直线上,酒瓶是变形的,苹果似乎随时会滚落,却又像石头一样坚实稳定。
评价
这幅画以其脱节的透视效果出名,被认为是靠不平衡的组合构成了平衡,连左右两侧的桌面都不一样。
这幅画构连接起了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