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
中医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承载之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
编辑于2022-11-30 20:09:55 新疆中医
中医是什么
概念——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承载之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
临床医学学生为什么学习中医?
为了健康长寿,开拓临床思维,更好的治病救人
中医起源: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
中医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学说
经络学说
病因病机
诊法与辩证
治则与治法
养生与预防
诊断手段
望:面色,舌体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征象与病史
切;诊脉
医学分类
中医诊断
中医内科,外科
中医骨伤学
中医妇产科
儿科
五官科
针灸学
方剂学
药物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古代解刨及生理现象的观察
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
古代哲学思想的印象
中医学理论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中医学各专科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诊断
概念: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诊法、辨证、诊病、病案
基本原理: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衡变
基本原则:整体审察 诊法合参 病证结合 辨证求因
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萌芽 (殷商时代)----殷代甲骨文记载:记载心病、头痛、胃肠痛、蛊病。用药酒、汤液治病;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
奠基(春秋秦汉)----《脉法》,《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形成(明清)----薛己所著《内科摘要》是第一部以“内科”命名的著作,标志着中医内科学作为临床学科概念的形成。叶天士和吴鞠通分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和三焦辨证论治理论,充实了内科热病体系,补充了内科学术理论,进一步充实了内科学的内容。
现代---《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现代中医内科学》
范围:外感病、内伤病杂病。
中医外科
发展史
新石器时代:外科手术器械砭镰已产生,并出现外伤科名医俞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灑,镵石挢引、案抗毒熨,一拔见病之应。
《周礼·天官篇》把当时的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大类,
外科鼻祖的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
南北朝时有了我国现存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隋朝《诸病源候论》,书中有不少外科内容,有血管结扎、拔牙等手术方法的记
宋代外科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提出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太平圣惠方》提出应鉴别“五善七恶”,同时总结了内消、托里等内治方法
其他如用砒剂治疗痔疮,蟾酥酒止血止痛,烧灼法消毒手术器械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验总结。
中医骨伤科及发展史
中医骨伤学又称为接骨、正骨、折疡、伤科等
春秋战国时对诊治骨折、创伤及骨病有丰富的经验,包括手术、练功及方药
隋唐时期,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继秘方》为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中的正骨金镞科,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水平很高的骨科专论。元代对脊椎骨折采用的悬吊复位法是骨科史上的创举,早于英国医生达维斯600余年。
现代: 理论提高 手术进步专病专书
中医妇产科
发展史
萌芽阶段(夏、商、周):甲骨文中有“疾育”(妇产科病);《史记》(剖腹产);《周易》“妇孕不育”,“妇三岁不孕”;《诗经》、《山海经》“种子”和避孕的药物,
奠基时期(春秋战国):出现了“带下医”;《胎产书》最早记载胚胎发育;《黄帝内经》:基础理论,临床病证,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也是妇科病食疗第一方)等。
雏形时期(秦、汉):《难经》创命门学说及冲任督带理论;《神农本草经》指明治疗妇产科病88种中药,首见“子宫”之名;《金匮要略》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首载外治法;华佗: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
五官科
·甲骨文时代已有“疾目”,“疾耳”,“疾自(鼻)”的记载。战国扁鹊曾作“耳目痹医”。 ·晋代已有关于兔唇修补术的记载, ●明、清时期,五官科的发展比较显著。 ·明代《普济方》中耳鼻咽喉口齿科共18卷,内容相当丰富。·清初傅宇仁的《审视瑶函》是一部内容全面的眼科专著。●薛己的《口齿类要》是现存早期的中医齿科专书。 ●喉科名医郑梅涧的《重楼玉钥》,是一部实用的喉科重要书
针灸科
方剂学
药物学
中华医学 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分《素问》、《灵枢》两部)----系统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难经》----解释《内经》的疑难问题,并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如诊脉可“独取寸口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晋·王叔和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创立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六经辨证治。伤寒,以脏腑辨证治杂病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如中药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
先民实践 积累经验
饮食-药方
神农氏尝百草
取暖-热熨与灸法,生产-针刺疗法-经络学说
伏羲制九针
中医与西医的主要区别
(1)中医、西医的思维模式不同
(2)中医、西医归纳疾病的本质不同
(3)中医、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不同
(3)中医、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不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 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
◆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社会环境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行:行列、次序、运动变化
五:木、火、土、金、水
脏腑经络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病因病机
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邪
内因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不内外因 :饮食 ,劳倦
1.邪正斗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阴阳失调: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之简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3.气机失常: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诊法辨证
八纲辨证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总纲) 八纲辨证概念 脏腑辨证 ——内科杂病 疾病 类别 深浅 病位 六经辨证——外感病--风寒外感热病 疾病 卫气营血辨证 ——外感病-温热病 性质 盛衰 三焦辨证 ——外感病-湿热病
治则治法
治则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标本缓急
正治与反治
三因制宜
治法
汗,吐,下,和,温,青,补,消
预防养生
四季养生 十二时辰养生 饮食养生 五脏养生 体质养生 经络养生 运动养生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