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胸部损伤
一张思维导图带你快速了解胸部损伤相关知识!下图归纳总结了外科胸部损伤的护理,包括气胸,血胸,肋骨骨折等方面的内容。跟着本图一起复习,轻松高分通过期末考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胸部损伤
概述
分类
闭合性损伤
开放性损伤
临床表现
症状
胸痛
呼吸困难
咯血
体征
损伤区触痛,压痛
肋骨骨折触及骨擦感
气胸,血胸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处理原则
以抢救生命 为首要原则
急救
基本生命支持
致命性胸部损伤的处理
张力性气胸需行胸腔穿刺排气
开放性气胸需迅速包扎和封闭胸部吸吮伤口
连枷胸有呼吸困难予机械辅助呼吸
院内处理
非手术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有效血容量
镇痛和防止感染
手术治疗
气胸
病因与分类
闭合性气胸
多并发于肋骨骨折
开放性气胸
多发于胸部穿透伤
张力性气胸
病理生理
胸膜腔内负压部分抵消,患侧肺部分萎陷
呼吸功能障碍
胸壁缺损直径>3cm时,患侧胸膜腔内负压完全抵消,患侧肺完全萎缩
双侧胸膜腔内压力失衡,患侧胸膜腔内压力高于健侧,纵隔向建侧移位
纵隔扑动
影响静脉回心血流,导致循环功能障碍。
低氧气体重复交换
胸膜腔内压力高于大气压, 又称为高压性气胸。
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气肿形成
形成纵隔气肿等
肺萎陷程度<30%→小量气胸
肺萎陷程度30%~50%→中量气胸
肺萎陷程度>50%→大量气胸
明显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口唇发绀
颈静脉怒张,“嘶嘶”声(胸部吸吮伤口),捻发音
严重呼吸困难,意识障碍
颈静脉怒张,多有皮下气肿
胸腔闭式引流术
积气
在前胸壁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1cm的塑胶管
积液
腋中线与腋后线第6肋或第7肋间隙
脓胸
脓液积聚的最低位置
1.5~2cm的橡皮管
小量气胸者无需特殊处理,1~2周内可自行吸收
中量或大量气胸者,行胸腔穿刺抽尽积气,必要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抗生素。
紧急封闭伤口
首要急救措施,在病人深呼气末时封盖吸吮伤口,加压包扎固定,转送医院
安全转运
急诊处理
及时清创,缝合
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迅速排气减压(首要措施)
安置胸腔闭式引流
开胸探查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
保持管道密闭
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引流通畅
观察记录引流
处理意外事件
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捏闭胸壁伤口皮肤,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
引流瓶损坏或者引流管从装置连接处脱落:双钳夹闭引流管,更换。
拔管护理
拔管指征:24h引流液量<50ml,脓液<10ml。 病人深吸气,在深吸气末屏气拔管
血胸
进行性血胸
大量持续出血所致胸膜腔积血
补充血容量,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开胸探查止血
凝固性血胸
血凝块机化形成纤维板,限制肺及胸廓活动
为预防感染和血块机化,止血后数日内手术清除
迟发性血胸
感染性血胸
最终可致脓血胸
改善胸腔引流,排尽积血、积脓;效果不佳尽早行手术清除。
小量血胸(出血量<0.5L)
无明显症状
中量血胸(出血量0.5~1L)
低血容量性休克(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呼吸急促等胸腔积液表现
并发感染(高热,寒战,出汗,疲乏)
叩诊浊音,肋间隙饱满,气管向建侧移位等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小量血胸仅显示肋隔角消失;大量血胸见大片阴影,纵隔移向健侧;合并气胸见液平面
胸部超声:明确积液位置和量
胸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确诊
肋骨骨折
单根或多根肋骨单处骨折
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
可产生气胸,血胸,皮下气肿,血痰,咯血等
刺破肋间血管可引起大出血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
失去肋骨支撑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连枷胸)
闭合性肋骨骨折
固定,控制反常呼吸
镇痛
建立人工气道
预防感染
开放性肋骨骨折
清创与固定
胸腔闭式引流
心脏损伤
钝性心脏损伤
多发于右心室。心脏在等容收缩期遭受钝性暴力最为严重。
心肌挫伤
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为严重心肌挫伤的主要致死原因
心脏破裂
实验室检查
传统监测方法: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和磷酸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活性测定。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的质量测定和心肌肌钙蛋白Ⅰ或者T测定。
心电图检查
心动过速,ST段抬高,T波地平或倒置,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等
超声心动图
穿透性心脏损伤
好发部位依次为右心室,左心室,右心房和左心房
低血容量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早期生命体征平稳,易延误诊断和最佳抢救时机
心脏压塞症,表现为beck三联症
静脉压增高(>15cmH2O),颈静脉怒张
心音遥远,心搏微弱
脉压小,动脉压降低
心脏杂音
室间隔损伤:收缩期杂音
瓣膜损伤: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
吸气时软化区 胸壁内陷, 呼气时外突。
护理: 病情稳定者取半坐卧位,使膈肌下降,利于呼吸。 咳嗽咳痰双手按压伤口减轻震动产生疼痛。 开放性伤口遵医嘱用破伤风抗毒素和抗生素。
纵隔扑动: 随着呼吸两侧胸膜腔压力差变化, 纵隔位置出现左右摆动, 吸气时纵隔向健侧移位, 呼气时纵隔向患侧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