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教师观
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的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一是因材施教。二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三是教育机制。主要包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教资:教育目的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中学综合素质 第一章 教师职业理念
第三节 教师观
教师职业概述
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上确认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征。
教师职业的职责
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
教师职业的价值
教师职业的价值主要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个人价值也称自我价值,是教师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开研放促)
从师生关系看,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生发展的促进者。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和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要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课程与教学是彼此分离的。新课程改革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程积极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学反思的实践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一般是相互分离的。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反思,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的角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还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赞助合反)
在对待学生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表现为不体罚,不辱骂、当众批评等,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方法和思维还包括如何实现价值和如何做人。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在对待其他教育者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合作的对象有教师、学生、家长。
材料分析题
教师劳动的特征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目的
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对象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均有差异性。
方式
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好,还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和合作。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自学态度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延续性是指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广延性是指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周期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教师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是指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建立专业理想。
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
本体性知识指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
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教学行为中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解决具体怎么教的问题?
条件性知识是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文化知识。
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制,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
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本身形成比较成熟的、有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重视沟通,提升交往与合作能力。
勇于创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求和不同时期教师关注问题的不同,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伯利纳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阶段理论,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
斯德菲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缺憾。整个生涯划分为预备生涯,专家生涯,退缩生涯,更新生涯和退出生涯五个发展阶段。
叶澜提出的五个发展阶段。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专业引领
同伴互助
自我反思。
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