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客观阶层
这是一篇关于客观阶层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无危害行为,有危害行为。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认识错误对定罪的影响,并通过具体案例对比了具体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两种理论的应用及优缺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极限词查询
法律相关的英语词汇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
增值税法思维导图
民法债的担保保证
自考合同法整理
思修笔记
客观阶层
无危害行为
对象不能犯
有危害行为
主观阶层
缺乏犯罪故意型事实认识错误
具有犯罪故意型事实认识错误
具体的错误:预定目标与实害对象的法益种类相同 (eg:都是人的生命,只是杀人的身份认识错误,∈动机错误) ——同一犯罪构成内的认识错误
只考虑行为对象:人(上位概念)。 杀了A还是B即身份、姓名、年龄不重要,只是下位概念。 故意杀人罪不是动机的问题!
对象错误:打死人了,只是对象错误
打击错误——对实害对象及实害结果是过失心理
抽象的错误:预定目标与实害对象的法益种类不同(eg:想杀人,但是杀的是狗熊) ——不同犯罪构成间的认识错误(有可能两个罪:故意杀人和毁坏财物罪)
2.法定符合说:要达到“罪行法定相适应原则” ——所以把C的过失拟指成故意
B——预定目标,杀人未遂
C——故意杀人既遂
因为是A的一种行为,达成想象竞合。 即故意杀人罪既遂。 优点是:惩治了凶手。 缺点是:篡改了事实。
1.具体符合说:正常分析、正常办事
B——杀人未遂
C——过失致人死亡罪
因为是A的一种行为,达成想象竞合,杀人未遂>过失致人死亡罪。 有些便宜了A,最后只能定罪为杀人未遂,不符合罪刑法定相适应原则。
eg:A想杀死B,结果发现杀了C
C——实害对象,过失杀人,打击对象
对实害对象及实害结果持何种心理 不看预定目标是什么心理
过失(或者意外事件):打击错误
故意(包括间接故意)
行为时对实害对象的身份有无认识错误
有:对象错误
无:无任何事实认识错误 (可称为间接故意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