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 四至六
这是一篇关于教学 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与教学的思维导图,想要了解的小伙伴可以点赞加收藏
编辑于2022-12-03 17:08:46第六章 教学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二、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五)班级授课制的特殊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发展
1. 十七世纪初,乌克兰兄弟会学校兴起了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
2.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
1. 1862 年
2. 京师同文馆
3. 广泛推行
1. 1903年
2. 《奏定学堂章程》
1. 癸卯学制
形成
1. 思想的萌芽
1. 昆体良
2. 系统的理论总结/理论基础
1. 夸美纽斯
1. 《大教学论》
3. 进一步完善
1. 赫尔巴特
4. 实践中基本定型
1. 赫尔巴特
5. 提出课的类型的结构
1. 赫尔巴特
6. 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 凯洛夫
7. 西方学校的主要形式
1. 工业革命后
“班级”的最早提出者
1. 埃拉斯莫斯
基本特征
1. 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
2. 按“课”教学
3. 按时授“课”
4. 统一授“课”
5. 全班统一开学、统一上课、统一考试、统一升级、统一结业、统一毕业
缺点
1.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
复式教学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主要特点:
直接教学
学生自学
做作业
交替进行
复式教学的优缺点
优点
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培养
便于儿童就近入学,最大限度地节约师资
节约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缺点
学生得到教师单独指导的时间较少
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备课压力较大
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不同年级学生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在一起,干扰较大
(六)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
1.个别教学(古代中国、埃及、希腊)
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弥补因材施教的缺点
⒉.现场教学
弥补理论联系实践的缺点
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一)分组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外部分组:完全按照能力和学习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在年龄编班的基础上再按照学习成绩和能力分组;
能力分组:根据学生的能方发展水平来分组教学,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
作业分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分组教学,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有不同。
(二)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造
签订“工约”
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因材施教。
补充∶教室改成作业室;废除课堂讲授,各科学习内容制作成分月的作业大纲,由学生自学;学生学习进度自定。
原则:自由与合作、 时间预算
(三)特朗普制
三种教学形式
把大班、小班和个人
步骤:
大班集体教学
小组课研究讨论大班课上的教学材料;
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
教学时间分配为
大班上课占40%
小组研究讨论大班课上的教学材料占20%;
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4O%,
(四) 设计教学法(克伯屈、杜威)单元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之父
它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
重点
1 .根据学生的知识和兴趣组成以生活为中心的学习单元,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在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⒉.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因材施教。
缺点
忽视系统知识,影响教学质量。
核心:有目的的活动
(五)贝尔———兰卡斯特制(英国,导生制)
知识传授过程:
教师——年龄大的学生——优生“导生”——年幼或成绩差的学生
地位
对班级教学的实施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导生制是一种真正能兼顾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六)文纳特卡制(美国人华虚朋)
将课程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按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另一部分是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集体)
(七)走班制 又称“跑班制”
含义:
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班级上课,不同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具体表现:
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流动听课;
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
以兴趣为导向。
行政班+教学班
四、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翻转课堂
老师提供视频,学生自学
特点:
·视频短小精悍
·信息清晰明确
·重建学习流程
·复习检测方便
(二)(微课(5-8分钟)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短小精悍。
(三)微格教学(5-20分钟)
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少数学生为对象,再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四)慕课(MOOC)
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
五、当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4)探索个别化教学
第五节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二、当代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
(一)程序教学(斯金纳)
内容: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过程程序化,对学生按程序进行独立的、个别化教学
原则:(记忆:小鸡自己低)
小步子:一关关地过
及时强化:Excellent
自定步调:自己调控进度
积极反馈:成功过关
低错误率:步数限制
(二)发现教学(布鲁纳)
内容:以问题为中心,为学生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尝试找到解决的办法。
基本步骤: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评价:
优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缺点:花费时间较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不利于学科系统知识的学习,很难大规模实施。
(三)掌握学习教学(布卢姆)
观点: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
基本程序:定向-单元掌握-形成性测验-终结性测验。
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能达80%———100%的水平。
(四)暗示教学(洛扎诺夫)
观点:运用暗示手段,激发心理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暗示”是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一种不知不觉的交流,产生“熏陶”作用
在外语教学方面,尤为突出,上课如同游戏、表演。
基本程序
①入境(通过对话、游戏进入学习氛围)
②说明内容,揭示教材
③播放音乐,朗读
④角色承担
⑤拓展活动
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但是对教学条件和教师要求较高。
(五)范例教学(瓦·根舍因、海姆佩尔)
1.教师利用范例教材教育学生。
基本程序(个-类-规律~经验)
⒉.有利于学生抓事物本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常用理科中
3.范例的条件:基本性(学科)、基础性(学生)、范例性(有利于迁移)
双基范
(六)非指导性教学(罗杰斯)
观点:学生为中心,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助产士、催化剂,学生自我发起学习
教学原则:“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
创设情境--提出向题--提供资源--共同讨论
(七)自主学习模式(巴特勒(信息加工理论)
基本含义: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工,最后生成学习结果。
基本程序: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
(八)抛锚式教学(情境性教学)
1.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性教学。建立在真实有感染力的事件或者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⒉.基本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三、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一)传递—接受模式
源于赫尔巴特四段
(二)示范—模仿模式
(培养技能为目的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
(三)情境─陶冶模式
又叫情—知互促模式,利用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理论基础:暗示教学法
(四)自学—指导模式
基本含义:主张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
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
(五)问题—探究模式(引导发现模式)
基本含义: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理论依据:
①杜威及其五步教学法。
②布鲁纳及其发现法等教学理论。
③我国的教学认识论。
基本程序:
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拟定计划-验证假说-总结。
(六)目标—导控模式
基本含义:该模式认为学习是按由低到高的不同水平逐步递进的。
基本程序:前提诊断-明确目标-达成教学-教学评价-强化补救
第六节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含义
师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特点 : 实践性、双边性、继承性
(二)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注入式、启发式)
衡量教学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陶行知——小先生制
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
杜威: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 克伯屈是杜威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