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三章 激励
专升本管理笔记,激励是由动机推动的一种精神状态,具有实效性 (3)激励过程的出发点是未满足的需要 2正确认识激励对象的意义: ①正确认识激励的对象有助于体现领导的管理学职能。 ②从激励...
编辑于2022-12-05 18:26:11第十三章 激励
考点一 激励
含义:
组织诱发个体产生满足某种需要的动机,进而促使个体行为与组织目标趋同的管理过程
要素:
努力,组织目标,需要
过程:
刺激—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满足(受挫)
行为:
非动机性行为:
不属于激励理论研究的范畴
动机性行为:
属于激励理论研究的范畴
动机性行为特征:
1.自发性:自我意识支配
2.目的性:指向一定的目标
3.持续性:行为持续到目标实现;目标实现之前,行为不会终止
4.可塑性:环境变化,主动调节,改变行为
5.因果性:行为动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对象:
是人,即组织员工或领导对象
起点:
为满足的对象
考点二 激励动因
模式: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行为:
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原因:
外因:
人所处的环境
内因:
人的认知知识构成
行为函数:
人的行为是人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的函数
场论:
1.勒温首次提出
2.场:环境
3.场内作用力:驱动力和遏制力
4.人的行为市场内诸内作用的结果
考点三 激励机理
机制:
揭示激发个体行为积极性的一般原理
基础:
人的行为规律和人性假设
变量:
1.刺激变量:外界诱因
2.机体变量:内部本身
3.反应变量:个体行为
关键:
找出并识别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环境下的优势需要并加以刺激(主导需要)
考点四 激励的意义
意义:
1.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个人目标和组织相结合
3.增强凝聚力
考点一 激励理论
行为基础理论:
激励的内容理论
着重研究人的需要
内容:
1.需要层次理论
2.双因素理论
3.成就需要理论
4.ERG理论
5.超Y理论
过程激励理论:
着重研究行为发生机制
内容:
1.公平理论
2.期望理论
3.目标设置理论
4.综合激励模型(公平+期望)
行为强化理论:
1.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2.着重研究行为的修正和固化
3.内容:
强化理论
旧因理论
考点二 需要层次论
代表人:
马斯洛
代表作:
《人类激励理论》
出发点:
1.人类是有需要的动物
2.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1.低级需要满足才会产生高级需要 2.满足之后无激励
依据:
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不是重要程度)
内容:
1.生理需要:
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如:衣食住行等
2.安全需要:
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 分为:现在的安全需要和未来的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
4.尊重需要:
外部尊重和内部尊重
5.自我实现需要:
成长与发展,发挥潜能,实现理想
优点:
1.得到管理者普遍认可,该理论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具有内在逻辑性
2.领导者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需要进行相应的有效激励,为组织激励员工,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
3.探索人的激励诱因,抓住了激励问题的关键
4.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
缺点:
1.缺乏普遍性(该理论是从社会文化系统出发)
2.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生来固有的
3.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需要基本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会显现,带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
观点:
1.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五种需要可分为高,低俩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是低层次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层次需要
3.较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4.各层次需要相互依赖,并以重叠波浪式形式演进的
5.为满足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以满足的非优势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结论:
1.主导需要最重要
2.层次性
3.满足——上升规律
4.满足之后无激励
5.需要各具特点
1.多样性
2.层次性
3.潜在性
4.可变性
考点三 双因素理论
代表人:
赫兹伯格
名称:
保健——激励理论
研究:
组织中个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
对象:
知识阶层
内容:
保健因素:
含义:
那些与人们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
那些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的因素
内容:
政策,人际关系,监督,工资薪资等
作用:
保持积极性维持现状,保健因素处理的好,会预防或消除人们的不满情绪,但不会使人满意,没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处理的不好,会引发部门情绪
激励因素:
含义:
那些与人们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那些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
内容:
成长,成就,责任,承认,晋升,挑战性,奖金(一般) (三成,一责,一晋升,外加一个挑战性,奖金一般奖励,防止奖金变保健
作用:
会产生明显的激励作用。激励因素处理的好,会使人产生满意情绪;处理得不好,最多是没有满意情况,但不会导致不满意
意义:
传统观点:
满意/不满意
赫兹伯格观点:
满意/没有满意 不满意/没有不满意
观点:
满意和不满意是截然分开的
是人们感到不满意的因素,被称为保健因素
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被称为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不满意,激励因素才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关键
启示:
1.首先是注意保健因素,防止不满意情绪的产生
2.更重要的是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
局限性:
1.缺乏普遍性
2.满意和工作绩效提高有必要联系,但实际满意和工作绩效无直接绩效
3.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截然分开,二者不是绝对的,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转换的
理论基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保健因素: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激励因素: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考点四 成就需要理论
代表人:
麦克利兰(麦克莱兰,麦克兰)
名称:
后天需要理论
内容:
成就需要:
1.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更好
2.渴望完成更好的事情,获得某种高的成功,掌握复杂工作以及超过别人
3.企业家
亲和需要:
1.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
2.渴望结成紧密的个人关系,回避冲突以及建立亲切的友谊
3.整合者
权力需要:
1.影响和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2.渴望影响和控制他人,为他人负责,以及拥有高于他人职权的权威
3.高级管理者
决定因素:
早期的生活阅历:
1.鼓励儿童做自己的事情——成就需要
2.加强形成温暖的人格关系——亲和需要
3.从控制别人那里获得满足——权力需要
观点:
1.人的高层次需要有三种——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
2.高成就需求者的主要特征有:事业心强,敢于负责,喜欢挑战性目标,关切处境,不断反馈
3.成就需要不是天生的,更多是受环境,教育,实践,综合作用的结果
4.成就需要是一种更内化的需要,是取得高绩效的主要动力
启示:
1.了解员工早期的生活阅历,分析其主导需求,判断其可能成功的领域,安排其适合的位置
2.设置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使其更多成就感和胜任感,激励其进取精神
考点五 ERG理论
代表人:
奥尔德弗
理论基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内容:
1.生存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
2.相互关系的需要:
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外部
3.成长发展需要:
尊重需要——内部,自我实现
观点:
1.主导需要不止一个
2.受挫—回归思想
3.满足后会增强
考点六 X Y理论(麦格雷格)
X理论:
1.好逸恶劳,躲避工作
2.自我中心,模式组织
3.逃避责任,缺乏创造
4.强制惩罚,实现目标
Y理论:
1.自觉勤奋,喜欢工作
2.自我控制,完成任务
3.承担责任,主动担责
4.正确决策,管理能力
考点七 人性假设理论——沙因(薛恩)
.经济人假设:
1.斯密提出
2.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3.性恶论,消极的X理论
社会人假设:
1.梅奥提出
2.人际关系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3.重视社会需求,社会关系,社会影响
自我实现人假设:
1.马斯洛提出
2.强调成就感,责任感,胜任感
3.性善论,积极的Y理论
复杂人假设:
1.沙因提出
2.需要多种多样,动机错综复杂
3.权变思想,随机制宜
4.超Y理论 莫尔斯和洛什
5.超Y的观点:
主体需求的差异性
组织方式的相异性
控制程度和应变性
目标确立的递进性
考点一 公平理论
代表人:
亚当斯
名称:
社会比较理论
性质:
不仅是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基本观点:
员工不仅关心自己自己的绝对报酬,更关心自己的相对报酬
研究:
奖励与满足的关系,即报酬的公平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相对报酬比绝对报酬更重要
参照类型:
其他人:
层次,经历,能力,职位等相似
制度
自我
俩类比较:
横向比较:
自己对自己的感觉/自己对自己付出的感觉=自己的他人报酬的感觉/自己对他人付出的感觉
纵向比较:
自己对自己过去报酬的感觉/自己对自己付出的感觉=自己对自己现在报酬的感觉/自己对自己现在付出的感觉
“=”公平 “>"不利的不公平 "<"不利的不公平
1.增加报酬 2.减少付出 3.离职 4.抱怨
观点内容:
1.公平理论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满意程度不仅取决于绝对报酬,更取决于相对报酬
2.相对报酬的比较体现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俩个方面
3.比较结果会产生公平感或不公平感
4.公平感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是一种心理体验
没有客观性
5.高估自己的投入和他人的收入
启示(意义):
1.社会比较是普遍的心理现象,利用公平感调动员工积极性
2.管理者必须遵循公平原则,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公平感
结论:
1.管理者要重视公平性的影响作用
2.注意实际工作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合理性,注意对组织知识积累和吸收有特别贡献的个别员工的心理平衡
局限性:
1.社会比较脱离客观实际
2.社会比较失去客观标准
3.社会比较难以进行
方法:
1.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公平观
2.信息,政策等透明,完善管理制度
3.及时反馈,沟通交流,消除误解
4.分析原因,客观因素造成的要改正,主观因素造成的要引导
考点二 期望理论
代表人:
弗鲁姆(或弗隆姆)
性质:
比较全面研究的激励过程理论
名称:
效价—手段—期望理论
研究:
需要和动机强弱与激励之间的关系
基本观点:
人们预期某一行为带来吸引力的结果时,人们会采取特别的行动
三种关系:
努力—绩效;绩效—奖赏;奖赏—个人目标(记顺序,是个人目标,非组织目标)
模式(公式):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1.乘积关系,就低不就高原则
2.最大启示是效价和期望值要优化组合
基础:
自我利益(自我需要的满足程度,自我效用的选择)
核心:
双向期望:
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
管理者期望员工的努力
关键:
正确识别个人目标和判断三种关系
主要内容:
1.人们预期行为带来的既定成果具有吸引力时,人们被激励起来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组织设置的目标
2.根据期望理论,效价高,期望值高,激励力高
3.工作能力要求略高执行者的实际能力(执行者的实际能力略低于工作能力要求)
考点三 目标设置理论
代表人:
洛克
观点:
目标本身特性对人们行为的激励作用(即目标具有激励作用)
内容:
1.目标对人们努力程度的影响取决于四个方面:
目标的明确性;目标的难易性;目标的责任程度;目标的接受程度
2.工作绩效主要取决于组织支持和个人能力,个人特点
3.目标实现后,员工应获得满意的内在报酬(工作本身)和外在报酬(外界的奖励)
考点一 强化理论
代表人:
斯金纳
名称: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修正理论
研究:
行为与结果的关系
观点:
人的行为是所获刺激的函数
内容:
人出于某种动机,人的行为会作用于一定的环境,当行为结果对人们有利时,行为就会反复出现或加强,当行为结果对人们不利时,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类型:
目的:
正强化:
1.鼓励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
2.表扬,晋升,增加薪酬
3.间断的,不固定的正强化,更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负强化:
1.惩罚,警告,禁止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
2.批评,降级,减少薪酬
3.连续的,固定的负强化为主
4.不进行正强化就是负强化
5.事前警告
惩罚:
处罚不利行为(事后惩罚)
自然消退:
对有利行为忽视
方式:
连续强化:
负强化
间断强化:
正强化
局限性:
1.忽视人内部的心理过程和状态
2.忽视人的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其他理论:
归因理论:
人物:海德和韦纳
基础:社会知觉
观点:失败:内因,降低积极性
考点一 常见的激励方式
常见方式:
工作激励;成果激励;批评激励;培训教育激励
工作激励:
工作扩大法
1.工作横向扩大:
同层级水平的扩大 如:一个负责一道工序——几个负责及各工序
2.工作纵向扩大:
垂直水平的扩大 如:员工参与工作管理
工作丰富法
增加工作技能和技术含量,工作具有挑战性,自主性。如:技术多样化,员工参与管理与决策,工作整体性
岗位轮换法
新员工,老员工,,管理者
成果激励:
1.物质激励:
最普遍的;工资,福利,股权等
2.精神激励:
最重要的
1.情感激励:
感情关系 如:思想沟通,慰问家访,排忧解难,共同商量,民族参与等
2.荣誉激励:
给予荣誉 如:授予称号,命名事务,公开表扬,晋升职位等
3.信任激励:
上级对下级的理解和信任 如:授予实权,委以重任
3.综合激励(辅助性):
1.榜样激励
2.危机激励
3.培训激励
4.环境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