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有两条 一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规律 二是教育和人发展关系规...
编辑于2022-12-05 22:31:42 北京市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上层建筑
一定的社会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
教育是生产力
教育已间接或直接地参与了物质生产过程
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多质的
多层次的
多水平的
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提出的依据
1.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2.教育有四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3.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使教育影响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精神财富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培养人的过程。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教育者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
教育者是主导型的因素
受教育者
教育的对象
学习的主体
具有主观能动性
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的中介
从内容上分类
教育内容
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从形式上分类
教育手段
教育方法
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的功能
作用的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作用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
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
伴随着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可转化为显性教育功能】
教育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
非独立性
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原始性
古代社会
特征
阶级性
道统性
等级性
专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
古代中国
夏
“序”和“校”
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
商代
“大学”、“小学”、“庠”、“序”、瞽宗
有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
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西周
国学、乡学
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学在官守”
礼乐为中心的“六艺”
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战国养士之风盛行
两汉时期
太学、鸿都门学
太学为最高教育机构
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隋唐
六学二馆
科举制
宋
书院
四书五经
明
社学
八股文
清
学堂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
古代外国
古代埃及
宫廷学校
职官学校
文士学校
古代希腊
雅典教育
斯巴达教育
中世纪西欧
教会教育
“七艺”
骑士教育
“骑士七技”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
人文主义教育
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近代社会
教育国家化
初等教育义务化
教育世俗化
教育法制化
现代社会
终身化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全民化
全体国民都接受且必须接受
民主化
教育机会均等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
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多元化
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全球化
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
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教育具有科学性
教育价值
社会性价值
政治价值
主要表现为教育主权
文化价值
传承、保存、创新、更新文化
经济价值
提高个体的知识拥有量
个体性价值
教育者层面
受教育者层面
教育性价值
教育对自身也会呈现巨大的意义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
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
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知现象
教育问题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
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包括教育内部诸因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萌芽阶段
中国
孔孟等
孔子
核心:“仁”和“礼”
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世界最早】、因材施教、学思并重、温故知新
孟子
性善论【内发论】
教育目的:明人伦
理想人格:大丈夫
荀子
性恶论
化性起伪
闻-见-知-行
墨家
亲知、闻知、说知
道家
教循自然原则
《学记》
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战国末期
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
豫时孙摩
启发诱导-启发式教学
长善救失
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西方
苏格拉底
“产婆术”
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
西方教育史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独立形态阶段
培根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归纳法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
卢梭
《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性善论;对教育年龄进行划分
康德
《康德论教育》-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的控制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西方教育史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洛克
《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论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教育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学原则: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
“从做中学”: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多元化阶段
实验教育学-霍尔、桑代克-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儿童发展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卡连柯、凯洛夫、杨贤江-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批判教育学-鲍尔斯-教育的目的是对师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的解放
现代化阶段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五育并举;教育独立思想
陈鹤琴-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活教育”
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上层建筑
一定的社会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
教育是生产力
教育已间接或直接地参与了物质生产过程
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多质的
多层次的
多水平的
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提出的依据
1.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2.教育有四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3.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使教育影响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精神财富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培养人的过程。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教育者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
教育者是主导型的因素
受教育者
教育的对象
学习的主体
具有主观能动性
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的中介
从内容上分类
教育内容
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从形式上分类
教育手段
教育方法
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的功能
作用的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作用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
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
伴随着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可转化为显性教育功能】
教育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
非独立性
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原始性
古代社会
特征
阶级性
道统性
等级性
专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
古代中国
夏
“序”和“校”
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
商代
“大学”、“小学”、“庠”、“序”、瞽宗
有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
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西周
国学、乡学
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学在官守”
礼乐为中心的“六艺”
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战国养士之风盛行
两汉时期
太学、鸿都门学
太学为最高教育机构
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隋唐
六学二馆
科举制
宋
书院
四书五经
明
社学
八股文
清
学堂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
古代外国
古代埃及
宫廷学校
职官学校
文士学校
古代希腊
雅典教育
斯巴达教育
中世纪西欧
教会教育
“七艺”
骑士教育
“骑士七技”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
人文主义教育
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近代社会
教育国家化
初等教育义务化
教育世俗化
教育法制化
现代社会
终身化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全民化
全体国民都接受且必须接受
民主化
教育机会均等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
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多元化
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全球化
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
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教育具有科学性
教育价值
社会性价值
政治价值
主要表现为教育主权
文化价值
传承、保存、创新、更新文化
经济价值
提高个体的知识拥有量
个体性价值
教育者层面
受教育者层面
教育性价值
教育对自身也会呈现巨大的意义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
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
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知现象
教育问题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
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包括教育内部诸因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萌芽阶段
中国
孔孟等
孔子
核心:“仁”和“礼”
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世界最早】、因材施教、学思并重、温故知新
孟子
性善论【内发论】
教育目的:明人伦
理想人格:大丈夫
荀子
性恶论
化性起伪
闻-见-知-行
墨家
亲知、闻知、说知
道家
教循自然原则
《学记》
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战国末期
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
豫时孙摩
启发诱导-启发式教学
长善救失
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西方
苏格拉底
“产婆术”
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
西方教育史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独立形态阶段
培根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归纳法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
卢梭
《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性善论;对教育年龄进行划分
康德
《康德论教育》-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的控制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西方教育史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洛克
《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论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教育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学原则: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
“从做中学”: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多元化阶段
实验教育学-霍尔、桑代克-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儿童发展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卡连柯、凯洛夫、杨贤江-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批判教育学-鲍尔斯-教育的目的是对师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的解放
现代化阶段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五育并举;教育独立思想
陈鹤琴-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活教育”
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