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章6 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六章生物氧化知识点概述,包括线粒体氧化体系与呼吸链、氧化磷酸化与ATP生成、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章三 药事组织2的思维导图,为了实现药学社会任务所提出的目标,经由人为的分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组织机构的总称
这是一篇关于章三 药事组织的思维导图,药事组织是为了实现药学社会任务所提出的目标,经由人为的分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组织机构的总称。
病理生理学疾病概论的思维导图,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 而导致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章6 生物氧化
概述
生物氧化(细胞氧化)
遵循氧化一般规律
脱H、加O、失电子
概念
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过程
主要是指糖、脂类、蛋白质 在体内氧化分解 生成CO2、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能量是逐渐释放并储存在 ATP
特点
需要有酶催化,而且是分阶段 、逐步完成
场所
线粒体内
称为细胞呼吸
其产物是 CO2 H20, 要消耗氧并伴随能量的产生,能量主要用于生成 ATP 等
在线粒体外(微粒体 、内质网
是对底物进行氧化修饰、转化等,并无 ATP 的生成
真核生物
线粒体中
原核生物
细胞膜上
分为三阶段
糖、脂、PR分解为相应的基本组成单位
上述物质经一系列反应 生成乙酰CoA
释放1/3能量
三羧酸循环
大量能量
线粒体氧化体系
呼吸链
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 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 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由于此过程与细胞摄取氧的呼吸过程相关,故称呼吸链
递氢体
传递氢的酶、辅酶
电子传递体
传递电子的酶、辅酶
电子传递链
两者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组成递氢或递电子的体系
呼吸链的主要成分
呼吸链的4种复合体
有5类组分
NAD+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辅酶I/CoI)
含维生素PP(烟酰胺),核糖、核酸、腺嘌呤AMP
是许多脱氢酶的辅酶,有传递氢和电子的功能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辅酶II/CoII)
通过相同的机制接受氢后生成NADPH+H+,再将还原当量转移给NAD+
黄素蛋白FP
2种辅基
黄素单核苷酸FMN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比FMN多含一分子核苷酸AMP
都含维生素 B2(核黄素)
可催化代谢物脱H,H可被FMN/FAD接受
铁硫蛋白(铁硫中心)
含 铁原子、硫原子
泛醌(UQ/辅酶Q)
多个异戊二烯组成
1H1e-→半醌
2F2e-→二氢泛醌
细胞色素体系
细胞色素Cyt
位于线粒体内膜
含铁电子传递体
辅基为铁卟啉
三类
a、b、c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1)各组分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低到高) (2)吸收光谱的改变 (3)抑制剂 (4)体外将呼吸链拆开和重组
呼吸链中电子传递方向
还原性低→还原性高
NADH→UQ→Cyt→氧
细胞色素在呼吸链中的排列顺序
b560→b562→b566→c1→c→a→a3→O2
两条呼吸链
NADH 呼吸链
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β羟丁酸脱氢酶
FADH2(琥珀酸)呼吸链
琥珀酸脱氢酶、α-磷酸甘油脱氢酶、脂酰 CoA 脱氢酶
ATP生成、利用、储存
ADP
二磷酸腺苷
ATP
三磷酸腺苷
高能磷酸化合物
含高能磷酸键(~P)的化合物
高能硫酯化合物
由酰基、硫醇基构成
如乙酰CoA、脂酰CoA、琥珀酰CoA
高能化合物
体内ATP等有机化合物 在水解时释放出 大量的自由能
ADP-ATP系统
ATP循环是生物体内 能量转换的基本方式
ATP生成
底物水平磷酸化
直接将代谢物分子中的能量转移至 ADP(或 GDP),生成 ATP(或 GTP)的过程
与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无关
生成6/30(32)molATP
氧化磷酸化(偶联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经氧化分解时通过呼吸链电子传递,该过程中偶联 ADP 的磷酸化,生成 ATP
是体内 ATP 生成最主要的方式
解偶联
只有代谢物氧化
P/O 比值
每消耗 1 mol氧原子所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消耗 ADP 的摩尔数=生成 ATP 的摩尔数)
丙酮酸脱氢反应产生 NADH+H+, 通过 NADH 呼吸链传递, P/O约等于2. 5,生成2.5分子ATP
琥珀酸脱氢,P/O约等于1.5
自由能变化
生成1molATP需能约30.5kJ
偶联部位
NADH呼吸链存在三个偶联部位(复合体 I、III、IV), FADH2呼吸链存在两个偶联部位(复合体III、IV)
用于产生 ATP
偶联机制
化学渗透假说
P172
ATP合酶(球状颗粒突起)
由F0和F1两部分组成
F1:球状的头部和茎部,突向基质液,水溶性(亲水性)
F0:亚单位 埋在内膜的底部,是疏水性蛋白,构成 H+ 通道
在生理条件下,H+ 只能从线粒体内膜外侧流向基质,通道的开关受柄部某种蛋白质的调节
ATP生成部位
线粒体内膜
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主要)ADP的调节(呼吸控制)
ADP 浓度↓速度↓
抑制剂
解偶联剂:阻断 ADP 磷酸化过程
阻断电子传递过程
氰化物
含有氰基-CN的化合物
中毒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措施
CO中毒
机理
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 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
口唇呈樱桃红色
用药
甘露醇、高渗葡萄糖、利尿剂、地塞米松
治疗
呼吸新鲜空气;保温;吸氧;
甲状腺素
促进ATP分解产生ADP
ADP↑氧化磷酸化速度↑
线粒体DNA(mtDNA)突变
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功能,ATP生成↓而致病
盲、聋、痴呆、糖尿病、帕金森病
ATP利用、储存
ATP直接供能
磷酸肌酸(高能磷酸化合物)
是肌肉组织中能量的储存形式
细胞质(胞液)中NADH的转运和氧化
a-磷酸甘油穿梭
主要存在于 脑和骨骼肌中
线粒体内以FAD作受氢体,循FADH2呼吸链,产生2(1.5)分子ATP
1molG→30ATP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主要存在于 肝和心肌中
线粒体内以NAD+作受氢体,循NADH+H+呼吸链,产生3(2.5)分子ATP
1molG→32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