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关键点提炼,一个知识工作者与管理者的基本素养和能力都在这里,希望对大家有用!
编辑于2022-12-09 09:19:17 广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当今社会存在两种需求: 对组织而言,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 对个人而言,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 只有管理者的有效性,才能使这两种社会需求相辅相成。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管理
to effect: 使某项工作产生效益
to execute: 完成某项工作
通过有条理的、有系统的工作,才能产生效益
智力、想象力及知识,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重要资源,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有效性 只是 知识工作者 的一种特殊技能,体力工作者 只需要重视 效率。 工作是否有效,是无法用衡量体力工作的方式来衡量的。 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对督导,我们只能协助他们,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
to do things right: 把事情做对
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 做对的事情
谁是管理者
“监工”对其下属对工作方向,工作内容,工作质量及工作方式既无责任,也为职权,并不算管理者。 知识工作不能用数量来衡量,也不能用成本来衡量。 衡量知识工作主要应看其结果,而不是看机构对规模或管理工作的繁简。
贡献: 对组织富有贡献对责任,能实质地影响组织对经营能力及达成对效果,就是管理者
决策: 具有做正确决策的能力
责任: 做贡献的责任,对决策负载,责任在我
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很难做到卓有成效。不致力于工作卓有成效必将一事无成。
组织以外的知识工作者的现实问题
医生: 以恢复病人的健康为目标,不需要什么组织能力
机构管理者的四类非本人所能控制的现实问题
组织是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一种工具。个人的知识一旦被组织吸收,就可以成为其他知识工作者做好工作的动力和资源。 组织绝不能像生物以自身生存为目的,组织是社会的器官,只能以为外部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算有所成就。 对于外部情况,真正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无法计量,无法界定,无法分类的,但必须要有所觉察。
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
管理者从工作情形来定义:组织的囚徒。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来找他。
管理者往往迫于忙于“日常连串事务”,除非敢于改变周围的一切
管理者处于一个组织之中,而知识工作者彼此最难协调,不能互相利用资源,就没有有效性可言
身处一个组织内部,收到组织的局限
对有效性的认知
不管我们多么急需具有广博知识的人才,在知识改进上所花费的努力,往往大于我们可能获得的成果。
学习卓有成效
要知道自己的时间该用在什么地方
重视对外界对贡献,别人期望我做什么
善于利用长处(自己、上司、同事、下属)
精于少数重要领域,坚守优先次序
善于做有效对决策
处理要有条理和秩序
不同意见讨论
快速决策多为错误决策
掌握自己的时间
1. 计划并不是起点,清楚自己的时间该用在哪里才是起点; 2. 减少非生产性工作占用的时间; 3. 将零星的“可自由运用的时间”集中成大块连续性时段。 认识你自己对一般人来说比较哲学化,很难理解,但认识你的时间是任何人只要肯做就能做到的,这是有效的必要条件。
记录时间
人与财不是限制生产最稀缺的资源,时间才是,租不来,借不到,没有手段能获得额外时间。 想要管理好时间,首先需要知道自己的时间实际是怎么耗用的。 必须在处理某一工作的“当时”立即加以记录,而不能时候凭借记忆补记。
管理者的时间需求
想要有效就必须能将时间做整块的运用
知识工作者要想取得成果和绩效,就必须着眼于整个组织的成果和绩效
人事决策值的多花时间考虑
管理时间
诊断自己的时间
将非生产性的和浪费时间的活动从时间表排除出去
审度事情对组织有无贡献,对本人有无贡献,对对方组织有无贡献。
授权:将可以由别人待办而又不影响效果的事交出去
管理者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
有哪些浪费别人时间而又不产生效果的事情。 要求某某。。开会讨论。。问题,如哪位需了解这个问题或愿参与讨论,亦请届时出席。如无法出席,将与会后立刻呈送记录,供各位参考并希望提供宝贵意见。
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
消除缺乏制度或远见而产生的时间浪费因素,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同样的“危机”,绝不应该出现第三次
通过例行作业,让本来要靠专家才能处理的事情,无需研究判断,人人均可处理。 同一个危机重复出现,往往是疏忽和懒散造成的。
人员过多,也常造成时间浪费(浪费在人员之间的协调)
某工作 2 人在 2 天内可以完成,4 人一起做,需要几天? 这样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答案应该是 1 天。但是在一个组织里,正确答案可能是 4 天,甚至于是永远无法完成。 管理者不得不将 1/10 时间花在处理所谓“人际关系问题”上,即标识组织人员过多。
组织不健全(表现:会议太多,1/4 会议时间)也是浪费时间的原因
臻至理想的组织,应该没有任何会议(只能是理想而已),会议应该是不得已的例外,不能视为常规。 一个人人都随时开会的组织,必是一个谁都不能做事的组织。 会议太多,标识本应由一个职位或一个单位做的工作,分散到几个职位或单位去了。同时标识职责混乱,以及未能将信息传递给需要信息的人。 会议是为了靠彼此合作完成某一特定任务,为了将装在一个人头脑中的一些知识和经验传播给他人,集思广益。
信息功能不健全也是浪费时间的因素
统一安排时间(90 分钟为单位)
时间分成很多段,等于没有时间。 集中时间的方法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时间如何使用。 对时间的控制于管理不能一劳永逸,要持续不断的做时间记录,定期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 - 完成期限表,一旦完成时间超出预期,说明可支配时间有溜走迹象: -- 有关紧急事件的 -- 无兴趣但非做不可的
每周安排一天在家工作/每天安排一段时间(完全自主的一段时间)
集中处理琐碎和例行工作,其他时间每天空出一些用于处理真正重大的事务
估算并保留一段连续性“自由时间”,一旦发现还有别的“蚕食”所保留时间的事情,重新过滤次要的工作
根据自己可以支配时间的多少,给一些重要工作定下必须完成的期间
我能贡献什么
一个管理者如果总是强调自己的职权,那不论其职位多高,也只算是别人的“下属”;反过来,一个重视贡献的人,对成果负责,即使位卑职小,也应该算是“高层管理人员”。 重视贡献,从“内部事务、内部工作和内部关系”转移到“外部时间”,转移到组织的成果。就是重视有效性。
自己的工作(内容、水准、影响)
关系(上下同事)
管理手段的运用(会议、报告)
管理者的承诺
对贡献的承诺就是对有效性的承诺,没有这项承诺的管理者等于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必将有损于自己的组织,及其共事的同事。
直接成果
树立和实现新的价值观
适应不同的价值观承诺而变。
培养明天需要的人才
下一代的人是站在前辈的箭头,再开创新的高峰,并未他们的下一代准备更高的基准线。
如何使专业人员的工作卓有成效
知识工作者不生产“实物”,他生产的是构想、信息和观念。一个知识工作者的产出必须与其他人的产出结合在一起,才能产出成果。 愿以贡献为目标,就必须是自己的“产品”(知识)为他人所用。
必须考虑产出供什么人使用
必须了解用户应该知道什么(才能使用这份产出)
知识分子有责任让别人了解自己。只与少数专业人员沟通是傲慢自大的。这将是专业人员的工作变得无用,也是专业人员的知识学问变成卖弄玄虚的手段。
正确的人际关系
把人际关系建立在“贡献”的基础上。 从来没有受到所谓人际关系的困扰,所有人事决策,都被人人视为理所当然。
互相沟通
反问: 我们的组织和我,应该期望你有怎样的贡献呢?我们该期望你做些什么?如何才能是你的知识和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下属经过思考提出他认为可以做出的贡献之后,主管才有权利和责任对他所提出的建议是否可行做出判断。谁对谁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已经建立了有效沟通。
团队合作
在一个知识型组织中,知识不同和技术不同的专业人员自动自发,依循情势的逻辑和任务的需要,而非依赖正式的组织结构,工作才能有效。 “谁需要我的产出,并使它产生效益?” -> 看清于管理者责任范围无关的一些重要的人。 精于他的本行,承担特定任务为中心。
自我发展
重视贡献 我能为组织做什么贡献?
培养他人
启发他人寻求自我发展。 一般人都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要求成长起来的,知识工作者更是如此。
有效的会议
围绕主题和要达成的贡献,重视贡献。 不要即主持会议,有高谈阔论。
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正直的品格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一个人如果缺乏正直和诚实,则足以败事。所以人在这方面的缺点不能仅视为绩效的限制,这种人没有资格做管理者。 用人着眼于机会,而非着眼于问题。 主管无能,不啻剥夺了下属发挥长处的机会。 任何一项人事任命都是一个赌注,但只要抓住某人的长处是什么,至少这是合理的赌注。 找出有条件做出吐出贡献,并起带头作用的人,赋予他们领导人的地位,把他们安置在能“指定标准”并能创造成绩的位置上。 管理这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在于运用每个人的才干,从而是组织的整体效益得到成倍增长。
要用人所长
他贡献了什么? 他能做些什么? - 否则相当于实现对下属的不称职采取了宽容态度,这样的管理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卓越通常只能表现在某个方面,或个别的几个方面。 组织的特殊在于,它可以使人的长处得到发挥,使人的短处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因事用人(非因人设事)
提供各种人才,容忍个色人才; 以任务为重心,而非以人为重心。 因人设事 -> 恩怨派系
不设置“常人”不能胜任的职位
一个职位先后两三人担任都失败了,那这个职位就有必要重新设计,而不是设法去寻找天才来担任,让平凡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这样的组织才是好组织。
职位要求严格,涵盖要广
职位要对有才干的人具有挑战,要具备将与任务有关优势转化为确实的成果的条件。 职位涵盖太窄,无法转化确实成果,年前人不是离职就是变成“老油条”,一个接一个消沉下去,这是主管冻结了年轻人的热情。
考虑某人能做什么(非职位要求是什么)
1. 哪方面的工作他确实做得很好? 2. 因此,哪方面的工作他可能会做得更好? 3. 为了充分发挥他的长处,他还应该再学习或获得哪些知识? 4. 如果我有个儿子或女儿,我愿意让我的子女在他的知道下工作吗? a. 如果愿意,理由是什么? b. 如果不愿意,理由是什么?
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与英雄接近的人,总能发现英雄的缺点,仆从眼中无英雄。 三个臭皮匠,往往还比不上一个臭皮匠,各行其是。
如何管理上司
运用上司的长处,将精力集中在自身贡献上,协助上司发挥其所长,取得希望的成就。 “我的上司究竟能做些什么呢?他曾有过什么成就?要发挥他的长处,我需要知道些什么?他需要我完成什么?” 不必细究他不能做些什么。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僚机自己的长处,关心自己所面临的局限性(大部分“别人不让我干”是惰性和没有勇气的借口),勇往之前。
要事优先
first things first, do one thing at a time. 每次只集中尽力干好一件事,所用时间将少的多。 1. 对时间需求的评估宁可有余,不可不足 2. 按部就班,稳定前进 3. 保留足够的整块时间 成为时间和任务的“主宰”,而不是成为它们的奴隶。
摆脱昨天
专心一志,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 不是非办不可,考虑放弃或搁置。不再投入不再产生价值的过去。 吧今天的资源投入创造未来中去。 必须不停地花费时间、精力、才智,来弥补及跳出昨天的行动和决策。(这比其他任何任务消耗的时间都多) 昨天的成功留下的影响是无尽的,也是需要检讨的。这会演变成“管理者的自我主义资产”,并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一定先删除一项愿有的业务。
正确的看待过去的成功和失败
推陈才能出新
先后次序的考虑
1. 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2. 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 3. 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 4. 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非按压力决定优先
新任务 -> 达到明天的目的; 压力 -> 解决昨天的问题。
牺牲许多重大的要务
管理者将不肯做任何决定
许多“暂行缓办”等于“永远不办”
将主要精力放在正在进行的工作上
不再去兼办其他工作,一件事情完成后,再根据情况的变化,决定下一步的优先事项。
决策的要素
对整个组织、绩效和成果具有特殊影响的决策。
决策的案例研究
决策不是为能适应当时的临时需求,而是战略性的考虑
决策的五要素
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经常性的问题,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解决
短暂性的事物往往具有永久性。
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解决某一问题应有什么最低需求? 最危险的决策:勉强可行,但唯有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次啊能达成的决策。不应该依赖奇迹。
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方案必须满足的条件,必要的妥协、适应、让步事项,以期决策能被接受
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而不是“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
决策方案需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得可以被贯彻执行
思考:每一决策需要怎样的行动承诺,怎样的工作划分,怎样的人才可用。
在执行过程中重视反馈,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有效的决策
思考而非只知适应;凭知识和分析而非只凭感觉。
个人见解和决策的关系
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 见解是“尚待证实的假设”,先有不同的见解,再有决策。 -> 激发反对意见 要验证某一见解,需要怎样的事实?
反面意见的运用
唯有反面意见能保护决策者不致沦为组织的俘虏
见解经过争辩、掌握实据、经过深思熟虑,可以避免被某方面俘虏。
反面意见本身也是决策所需的“另一方案”
多方思考与比较,进可攻,退可守。
反面意见可以激发想象力
管理者处理问题通常“不确定性”极高,需要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来开创新的局面。
有时不做任何决策就是最好的决策
1. 如果利益远大于成本及风险,就该行动。 2. 行动或不行动,切记制作一般或折中。
不因优柔寡断再去浪费别人的时间
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
必须开展有效的工作。 有效性虽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 有效性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自我训练。自我提高往往要比卓有成效的训练更为重要。
记录好时间的使用情况,分析时间记录
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
要事优先,达成专心、决心、目标(而非智慧和天赋)
有效的决策,合理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