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文化传承和创新
这是一篇关于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
编辑于2022-12-10 12:32:56 广东这是一篇关于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知识汇总,由于本人还没有完全参透这一课的知识点,这次主要就是把老师的大纲挪过来。做的不是很完善,请多多谅解。
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整理归纳。这一课的只是容量是真的不小啊,整理的过程使人头秃。发现好像几乎没有人整理好哲学原理以及方fa论(这居然会被屏蔽)并发表在网络上,自己尝试一下。赶在回学校的前一秒完成,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欢迎交流沟通!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知识汇总,由于本人还没有完全参透这一课的知识点,这次主要就是把老师的大纲挪过来。做的不是很完善,请多多谅解。
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整理归纳。这一课的只是容量是真的不小啊,整理的过程使人头秃。发现好像几乎没有人整理好哲学原理以及方fa论(这居然会被屏蔽)并发表在网络上,自己尝试一下。赶在回学校的前一秒完成,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欢迎交流沟通!
第四单元 文化传承和创新
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
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含义
广义: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文化特点
从产生过程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文化的主体是人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一定的文化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化的核心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的功能
对社会: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对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对个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丰富精神世界
增强精神力量
促进全面发展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中国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民族性)
中华文化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包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博大精深(从涵盖内容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源远流长(从时间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
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民族性、包容性(补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对世界: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 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为人 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 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继承)
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发展)
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a.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b.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对今天解决问题的借鉴意义:
a.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1)创造性转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创新性发展: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作用: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矩。
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如何弘扬的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
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文化具有民族性
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民族文化的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
文化具有多样性
含义: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原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对内),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对外)。
②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①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③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④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
⑤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
前提: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意义: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原则: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要求: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文化交融
作用
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②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意义
①对本国而言: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②对世界而言: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如何推动文化交融
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正确态度:保持开放的心态,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原因
必要性: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
重要性: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正确做法
①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P98)
②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内涵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作用
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基本要求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根本目的
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中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
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①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②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④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②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