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公平、分配与贫困
发展经济学第五章:改革开放前,中国基尼系数一直低于0.2,属于低度不平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基尼系数一路飙升。上个世纪末达到0.4国际警戒线。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保持在接近0.5的高位。近几年有所趋缓,但到2017年为0.467。
库兹涅茨:分别采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种方法,得出了“库兹涅茨法则”:第一,农业部门产值和劳动力比重下降;第二,工业部门产值比重上升,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第三,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上升,但产值比重却未必同步上升。
发展经济学第十章: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又称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空间集聚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并通过这种原因与机制的解释,探讨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发展经济学第七章: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通过优先发展的产业的强大联系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费用结算流程
租赁费仓储费结算
E其它费用
F1开票注意事项
F2结算费用特别注意事项
洛嘉基地文件存档管理类目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第五章 公平、分配与贫困
第一节 公平与发展
公平的含义与实现途径
机会公平
实质是指起点处每个人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实现机会公平有赖于政府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人人享有的权利平等
有差别的机会平等
过程公平
核心是对一切合法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的财产和其他权利的有效保护
核心在于权利保护
需要政府通过有效的公共治理,特别是建设以法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
结果公平
指的是收入和财富的均等化分配
在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的条件下,也会产生结果的不公平,这里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公共政策的关键在于平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公平观(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
发展是实现公平的基础
第二节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的概念与度量方法
概念
功能分配
由要素对产出的贡献来划分
也称收入的要素分配,它解释的是在总的国民收入中,每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份额,其原则是按贡献分配
规模分配
也称收入的个人分配或家庭分配,它主要涉及个人或家庭所得到的总收入的相对份额情况,它反映一个社会财富和社会收入的分配均等化程度。社会公平正义是其分配原则
功能分配和规模分配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短期内,由于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来源于生产要素的报酬,规模分配由功能分配和生产要素的分配情况所决定。在长期内,规模分配会影响对产品的需求,进而影响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引起各种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从而改变功能分配。 发展经济学关注的收入分配通常是规模分配
度量
洛伦兹曲线
反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y=x这条线是绝对平均线,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基尼系数
=A/(A+B),面积之比
一般介于0.2-0.7
较为平等0.2-0.35
高度不平等0.5-0.7
收入分配不平等警戒线0.4
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
观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呈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
倒U形曲线形成原因
部门发展的不平衡
在发展初期,一国存在规模巨大的传统部门(通常以农业部门为代表)和规模较小的现代部门(通常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部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传统部门生产率和工资低,因此造成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居民收入差距大,而且随着工业化加速,这种差距会扩大。 当现代部门变大,而传统部门缩小时,各个部门的生产率和工资水平差距就逐渐缩小,收入不平等下降。
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
在发展初期,一国资本稀缺而劳动力丰富,因此资本收益高,而劳动工资相对较低,导致资本所有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上升,而劳动份额下降,使得收入分配不平等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越来越丰富,资本收益率就会下降,劳动收入相应提高,而且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收入上升更快,从而导致资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下降,相应地,劳动的份额上升,从而使收入分配不平等下降。
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的变化
当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活力,也不能对企业和居民征收很高的税收,因此收入转移的能力有限,无法对收入分配进行有效的调节。 当一国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政府征税的税基提高了,征税的对象也增加了,税率也可以适当提高,这时调节收入的能力大大提高,如通过累进税对高收入者多征税,然后政府将一部分收入向贫困家庭和低收入者转移,还可以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平的教育和保健体系,以此缓解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派观点认为,不平等能起到优胜劣汰作用,具有激励功能,从而促进增长
另一派观点认为,分配不平等不利于经济增长,其论点有三:投资机制;高税收机制;社会稳定机制。
投资机制——收入不平等导致比较贫困者面临信贷约束,无法进行投资
高税收机制——在民主社会,收入差距扩大会使更多中位数选民拥护高税收,以促进收入再分配
社会稳定机制——分配不平等会导致社会阶层矛盾扩大,造成投资环境恶化
中国高速增长下收入分配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前,中国基尼系数一直低于0.2,属于低度不平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基尼系数一路飙升。上个世纪末达到0.4国际警戒线。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保持在接近0.5的高位。近几年有所趋缓,但到2017年为0.467。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实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有些关系,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改革开放后经济结构转变导致的快速经济增长引起的
第三节 贫困与反贫困
贫困概念及其演变
收入贫困
按照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来定义贫困,就叫作收入贫困(income poverty),有时也称为物质贫困,它通常是从生物学上人对消费品的最低生存需要来定义和度量的。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能力贫困
能力贫困是指人的能力被剥夺而产生的贫困。 能力贫困由阿玛蒂亚·森首先提出。阿玛蒂亚·森所说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可以获得的各种功能性活动的不同选择组合。因此能力是一种自由,是获得各种功能性活动的选择组合的实质自由”。UNDP构建了一套反映能力贫困的指数。
人类贫困指数HPI-1:健康的剥夺、接受教育的剥夺和体面生活的剥夺
人类贫困指数HPI-2:HPI-1+社会参与
多维贫困指数MPI:健康、教育与生活水准的加权
权利贫困
权利贫困(entitlement poverty)是指一批特定的群体和个人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和基本人权的缺乏导致的贫困。
总结来看:贫困可以归结为两种形式的剥夺: 生理形式的剥夺,包括营养、健康、教育、住所等物质或生理上的基本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社会形式的剥夺,包括脆弱性、无发言权、社会排斥等 这两种剥夺概括了贫困概念的基本内涵,它们并不是相互替代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及其产生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
大范围的绝对贫困
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
巨大的收入差距
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
低下的教育水平
贫困产生的原因
缓解贫困状况的各种途径
中国减贫取得的成就、经验与未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