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学考试重点
西方经济学:保证利润的最大化。因为利润最大化是指企业经验终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其讲求经济核算,加强管制, 改善技术,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降低产品成本。这些措施都能很好的帮助企业对资源进 行合理配置,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编辑于2022-12-12 21:59:22经济学考试重点
1.单选题*20
1.经济学的根源
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与发展。
2.不属于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转换成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
资本,劳动,自然资源,土地,企业家才能,信息
3.凯恩斯代表作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论货币改革》,《货币论》,《印度通货与金融》、《论概率》
4.商品需求收入弹性(与“1”的关系
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那么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那么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变动
6.储蓄函数问题
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大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储蓄函数主要反映收入与储蓄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即收入增加,储蓄增加,收入减少,储蓄减少。
7.利润最大化原则
利润最大化原则指企业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原则,即企业产量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其中边际收益指企业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边际成本指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当企业产量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继续增加产量以增加总利润;当企业产量的边际收益小于编辑成本时,意味着企业增加产量不仅无法增加利润,反而会发生亏损。
8.垄断竞争(特征、内容)
①市场中具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且消费者具有明显的偏好,商品与服务“非同质”;②市场的进入与退出完全自由的;③各生产者提供的众多商品是有差别,但并没有本质区别。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存在形式。
10.四个定义(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区分开来)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是一个国民概念,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GNP=GDP (本国居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是一个地域概念。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运用某一基期市场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 定义: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年以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运用生产要素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在实物形态上,它表现为各种消费品、服务和用于净投资的生产资料,是国民经济最终产出扣除国民经济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产品总量;在价值形态上,仅指产品价值中新创价值部分。
11.公开市场活动
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有价债券—国库券和债券。当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活动时,它是与银行或企业进行交易,但不与政府进行交易。即公开市场活动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中央银行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各种有价证券,从而增加和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以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目的,这种活动有防御型和进攻型两种方式。
作用
1.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2.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直接影响。
3.与再贴现率政策相辅而行。
优点
1.公开市场业务可以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控制得当,这方面的作用较之其它工具更为有效。
2.公开市场业务能够进行主动性的操作,使其效果无论在质上或在量上均达到中央银行预期达到的目标,而不象再贴现率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3.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按较少的规模和较小的步骤操作,使中央银行能够准确地调整准备金,且不会象存款准备率政策那样,产生过于猛烈的影响。
4.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因而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调整的比较理想的工具。
5.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强的逆转性,能够根据市场情况的突然变化,迅速作反方向的操作。
局限性
1.公开市场业务因操作较为细微,所以对大众预期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影响均较弱。
2.公开市场的随时发生和持续不断,使其预告性效果不大。
3.各种市场因素的存在,以及各种民间债券的增减变动,可能减轻或抵销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
4.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配合,因为交易的成立要取决于双方的意愿。
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被喻为“三大法宝”。它们的作用是控制和调节货币和信贷的总量,又被称为一般性货币政策,或总量性货币政策。
12.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的因素
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13.私人物品特征
1,竞争性,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既定的可供消费的产品而言,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就必然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
2,排他性,是指私人物品在财产所有权的独占性,某人合法的占有了某种商品,别人就不能同时占有它。私人物品可明确产权上的归属,而产权必然具有排他性。
14.无差异曲线(形状)
课本P115
它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们从中得到的效用程度却是相同的。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无差异曲线符合这样一个要求:如果听任消费者对曲线上的点作选择,那么,所有的点对他都是同样可取的,因为任一点所代表的组合给他所带来的满足都是无差异的。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在香港译为等优曲线,在台湾译为无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一般为负值(注意坐标轴表示的含义),这在经济学中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两种商品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同时减少或增多。
16.完全垄断厂商定价原则
保证利润的最大化。因为利润最大化是指企业经验终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其讲求经济核算,加强管制, 改善技术,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降低产品成本。这些措施都能很好的帮助企业对资源进 行合理配置,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1 、成本导向定价法;2 、竞争导向定价法;3 、需求导向定价法。
17.基尼系数大小与收入关系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收入基尼系数具体指的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占的比例。基尼系数最大为“1”,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基尼系数最小为“0”,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
18.通货膨胀(概念)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19.政府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利率的变化
财政政策
在凯恩斯模型下:(在短期,价格粘性)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刺激总需求,使得IS曲线右移,从而使得总收入增加,随着总收入的增加,货币交易性需求上升,因而货币总需求也增加,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会上升,投资也会下降,从而产生挤出效应.总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 →收入增加→消费增加 2. →利率增加→投资下降
在古典模型下:(长期,价格有弹性)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产生完全的挤出效应,对一国总收入无影响.即增加多少ZF购买,将会减少多少的私人投资,利率也会增加,其上升的原因,私人投资必须要减少.消费也不受其影响.总结:扩张性财政政策 1. →收入不变→消费不变 2. →利率上升→投资下降
货币政策
在凯恩斯模型下:(在短期,价格粘性)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刺激总需求,使得IS曲线右移,从而使得总收入增加,随着总收入的增加,货币交易性需求上升,因而货币总需求也增加,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会上升,投资也会下降,从而产生挤出效应.总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 →收入增加→消费增加 2. →利率增加→投资下降
在古典模型下:(长期,价格有弹性)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得价格水平同比例同方向的上升.在长期货币中性,对产出没有影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会对价格水平工资利率产生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之外,对经济没什么影响. 总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 →收入不变→消费不变 2. →利率上升(名义的)→投资不变(由于物价水平同比例的上升)
2.判断题*5
3.多选题*5
1.需求表述正确的是
需求是产品的约束条件,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也就是“需求=问题 & 解决方案”。
原始需求:来自公司内、外部客户的,关于产品与解决方案的所有需求。包括销售项目需求和非销售项目需求。 初始需求:原始需求经过分析的,站在客户视角,以准确的语言(完整的背景、标准的格式)重新描述的需求。 客户问题:客户面对的挑战与机会(客户战略痛点),该需求给客户带来的核心价值。 系统特性:产品为支撑客户问题所具备的重大能力,是产品的卖点集合。 系统需求:是系统对外呈现的,可测试的全部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2.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特征(正确)
1、数量众多、规模很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市场价格接受者。
2、产品同质。每一生产者的产品都是一样。
3、生产要素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生产者可以自由进出某行业。
4、信息完备。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及时获取市场的全部信息。
5、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产品差别。
6、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7、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扩展资料: 完全竞争市场全面排除了任何垄断性质和任何限制,完全依据市场的调节进行运行,因而可以促使微观经济运行保持高效率。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生产效率低和无效率的生产者会在众多生产者的相互竞争中被迫退出市场,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则得以继续存在。 同时,又有生产效率更高的生产者随时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生产效率更高的生产者则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因而,完全竞争市场可促使生产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高效率的生产。
3.从劳动供给上看,工资受到哪三个因素影响
劳动需求影响工资的因素
1、产品的需求弹性
2、劳动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
3、劳动的可替代性
劳动供给影响工资的因素
1、工会所控制的工人的多少
2、工人的流动性大小
3、工会基金的多少
工会提高工资的斗争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整个经济形势的好坏、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政府干预的程度与倾向性、工会的斗争方式与艺术、社会对工会的同情和支持程度,等。
工会在维护工人权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什么样(表的对比图)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企业或消费者的市场。是经济学中理想的市场竞争状态,也是几个典型的市场形式之一。可以证明,完全竞争的结果符合帕累托最优。 完全竞争是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在其中同质的商品有很多卖者,没有一个卖者或买者能控制价格,进入很容易,并且资源可以随时从一个使用者转向另一个使用者。例如,许多农产品市场就可以看成无限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但是并不等同,因为完全竞争市场是理想化的。
5.GNP&GDP的区分,并会举例子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比方说,中国的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的收入就应该计算在中国的GNP中。
4.主观题*2
1.边际效用递减
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一种规律。
在一个人饥饿的时候,吃第一个包子给他带来的效用是很大的。以后,随着这个人所吃的包子数量的连续增加,虽然总效用是不断增加的,但每一个包子给他所带来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却是递减的。当他完全吃饱的时候,包子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而边际效用却降为零。如果他还继续吃包子,就会感到不适,这意味着包子的边际效用进一步降为负值,总效用也开始下降。
2.消费&投资。两方面(观点)课本P339
扩大内需,如果不考虑政府支出,关键则在于消费与投资 : 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稳定性,它告诉我们,要刺激消费是困难的。前些年我国多次降息,但对内需的拉动有限,居民储蓄一直增加,这说明拉动消费不容易。 拉动内需的重点在于拉动投资: 第一,我们要区分投资与消费的差别。例如,我们过去一直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消费就是一个误区。应该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并用刺激投资的方法拉动这项投资。随着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要求改善住房条件。 第二,在我国经济中,私人经济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经济的半壁江山。投资中的企业固定投资应该以私人企业投资为主。这就要为私人企业投资创造更为开放宽松的环境。
消费目的是得到精神或物质享受,具有直接影响。
投资的目的是资产升值,具有一种间接的影响 1、投资是以让渡其他资产而换取的另一项资产。 2、投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之外持有的资产。 3、投资是一种以权利为表现形式的资产。 4、投资是一种具有财务风险的资产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具体说来,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 国民收入=投资+消费(两部门)
在促进经济发展时,是消费还是投资? eg(网上搜的)----我认为投资重要。林毅夫曾说中国不适合透支消费,因此单纯刺激消费无益于经济增长。这个说法是显然存在局限性的,因为消费本身并非透支消费,而是需求的增长。相反,投资无论怎样转化,最终都会以实体形式增加商品的供给。然而,若经济整体的需求供给是平衡的,则单纯增加供给只能导致过剩的产能。因此还是需要通过消费的促进才能长远发展。例如,一种新兴品种的商品或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带来的生活方式。现在人喜欢去四处旅游,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通过消费促进的经济必然是有长期发展前途的,而投资促进的经济体不可避免会遇到分配不公、产能过剩、结构性通胀等问题。 eg(自己的)----我认为首先是要分情况而言: 在经济发展初期,消费更利于刺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初期,人们总体收入不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少,花钱会更加注意,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因此,想要刺激经济发展,首先是要百姓愿意花钱,毕竟中国人口庞大,因此,在经济发展初期,消费更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后期,投资更利于刺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中后期,人们收入大大提高,且较为稳定,投资,让钱生钱,是绝大多数人的期望所在。同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内需强大,对高品质的商品需求越来越多,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后期,投资发展是最恰当之路。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初期,消费更利于刺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后期,投资更利于刺激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