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妇科学:9.妊娠病
中医妇科学妊娠病重点归纳总结。包括妊娠恶阻,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胎死不下,滑胎,鬼胎,胎萎不长子晕,子肿,子痫,胎水肿满,胎气上逆,妊娠小便不通,妊娠小便淋痛,妊娠咳嗽等等
编辑于2022-12-13 17:18:50 山西9.妊娠病
概述
妊娠病概念: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
妊娠病的发生机制
素体阴血不足
素体脾肾不足
胎体见长,气机升降失调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运化失司
治疗前提:胎元正常与否
治疗原则:治病与安胎并举
治法:补肾健脾,调理气血
禁忌
禁汗,禁下,禁利小便
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妊娠恶阻
概念
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
病因病机
发病机制: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胃虚
肝热
痰滞
治疗原则:调气和中,降逆止呕
分型论治
胃虚证——香砂六君子(健胃和中,降逆止呕)
香砂➕六君子(参苓术草半夏陈)➕姜枣
肝热证——加味温胆汤(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痰滞证——青竹茹汤(化痰除湿,降逆止呕)
竹茹茯苓陈半姜
妊娠腹痛
概念
妊娠期间,以小腹疼痛为主。又称“胞阻”
病因病机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血虚
虚寒
气郁
诊断
诊断依据
在妊娠期间,出现下腹疼痛,一般不甚剧烈, 但常反复发作者为主要诊断依据。检查多无明显的体征。
病史: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
症状:妊娠期出现小腹部疼痛,或小腹绵绵作痛,或冷痛不适,或小腹连及胁肋疼痛。
检查
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变软,腹部柔软不拒按,或得温痛减。 其他检查:必要时作血常规、B超、后穹穿刺等检查,以除外其他疾病的腹痛。
鉴别诊断
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与妊娠腹痛均有停经史,早孕反应,尿或IhCG检查阳性,异位妊娠在破损前也出现小腹疼痛。通过B超检查以鉴别是宫内孕或宫外孕。 异位妊娠破损后,腹痛剧烈呈撕裂样,并有晕厥、出冷汗、心悸等休克症状,可通过妇科检查、B超、后穹穿刺等检查以鉴别
胎动不安:
除小腹疼痛外,同时有腰痛、小腹下坠、阴道出血等症状。
堕胎、小产
小腹呈阵发性疼痛,阴道出血由少到多,最后胚胎或胎儿自然陨堕娩出。可与妊娠腹痛仅有小腹疼痛相鉴别。
4.胎盘早剥 5.妊娠合并附件炎 6.妊娠合并卵巢囊肿蒂扭转 7.妊娠合并阑尾炎 8.饮食积滯所致胃脘痛腹痛
辨证要点
虚痛者多绵绵作痛,实痛者多为胀痛。绵绵而痛,按之痛减为血虚;小腹冷痛,得热痛减者为虚寒; 胀痛,拒按者为气滞; 刺痛,拒按,素有疲疲者为血瘀。
治疗原则
以调理气血为主,使胞脉气血通畅而达到止痛安胎目的。
辨证论治
血虚证
主要证候:妊娠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或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滑弱。
治法:养血安胎止痛。
概要
代表方:当归芍药散加首乌、桑寄生。
当归芍药散川芎,茯苓白术泽泻同
方药: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
虚寒证
主要证候:妊娠小腹冷痛,喜温喜按;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腰酸,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滑。
治法: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代表方:胶艾汤
胶艾汤中四物先,阿胶艾叶甘草全
方药:当归、川芎、干地黄、白芍、艾叶、阿胶、甘草。
气郁证
主要征候:妊娠后小腹疼痛,胸胁肿胀,或小腹胀痛;情志抑郁,嗳气吐酸,或烦躁易怒;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安胎。
代表方:逍遥散。
方药: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薄荷、煨姜。
异位妊娠
概念
是指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
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占95%左右,俗称“宫外孕”
输卵管妊娠的病因
输卵管炎症:黏膜炎、周围炎
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
输卵管手术史:节育复通、吻合后
受精卵游走:一侧排卵对侧宫外孕
避孕失败:IUD
其他:肿瘤压迫、内膜异位症
病理发展与结局
输卵管妊娠
流产
破裂
内出血→贫血/休克
陈旧性宫外孕
继发性腹腔妊娠
子宫的变化
增大变软,小于停经月份
内膜蜕膜化
A-S反应
腺体高度增生,呈锯齿状
腺细胞胞浆高度分泌,呈空泡状
细胞核浓染,参差不齐
病因病机
冲任不畅,孕卵异位着床
气虚血瘀
气滞血瘀
湿热瘀结
临床表现
停经
腹痛
阴道流血
内出血极少:欲大便
内出血较少:下腹痛
内出血较多:全腹痛
内出血更多:肩胛骨痛
晕厥与休克
腹部包块
诊断
辅助检查
血HCG测定:早期诊断
后穹窿穿刺:最简单可靠
超声诊断
子宫内膜病理检测
腹腔镜检查:诊断金标准
分型论治
未破损期
新宫外孕1号方
杀胚消癥,化瘀止痛
不稳定型
新宫外孕Ⅱ号方
活血消癥杀胚
已破损期
新宫外孕Ⅱ号方
化瘀止血,杀胚消癥
包块期
新宫外孕Ⅲ号方
活血化瘀,消癥散结
胎漏
概念
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者,称为“胎漏”
病因病机
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气虚
血热
治疗原则:补肾安胎
分型论治
气虚证
益气养血,固冲止带
固下益气汤
血热证
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保阴煎
气血虚弱证
胎元饮
胎动不安
概念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病因病机
冲任气血失调,胎元不固
肾虚
气虚
血虚
血热
血瘀
外伤
治疗原则:补肾安胎
分型论治
肾虚证
补益肾气,固冲安胎
寿胎丸➕党参,白术
寿胎丸中用菟丝,寄生续断阿胶施。
气虚证
益气固冲安胎
举元煎➕续断,桑寄生,阿胶
景岳全书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
血虚证
补血固冲安胎
苎根汤➕川续断、桑寄生
血热证
清热凉血,固冲安胎
保阴煎
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山药芍断续。
外伤证
益气养血,固肾安胎
加味圣愈汤
血瘀证
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桂枝茯苓丸➕续断,杜仲
堕胎、小产
概念
堕胎: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为“堕胎”
小产:亦称,“半产,”是指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
病因病机
肾气虚弱
气血不足
热病伤胎
跌扑损伤
治疗原则:下胎益母
逐瘀祛胎
刮宫术去胎
引手术去胎
接产科去胎
分型论治
胎堕难留证
祛瘀下胎
脱花煎➕益母草
归芎肉桂脱花煎,红花牛膝车前子。
胎堕不全证
益气祛瘀
脱花煎➕人参,益母草,炒蒲黄
胎死不下
概念
妊娠20周以后胎死宫内,不能自行产出者。
病因病机
气血虚弱
瘀血阻滞
分型论治
气血虚弱证
益气养血,活血下胎
救母丹(傅青主女科)
瘀血阻滞证
活血祛瘀,燥湿行气
脱花煎🈴平胃散➕芒硝
滑胎
概念
是指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又称“屡孕屡堕”或“数堕胎”。
病因病机
肾虚
气血虚弱
血瘀
治疗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孕前重在调,孕后重在养
分型论治
肾虚证
补肾固冲丸
补益肾气固冲
气血虚弱证
泰山磐石散
益气养血固冲
血瘀证
桂枝茯苓丸
祛瘀消癥固冲
鬼胎
概念
妊娠数月,腹部异常增大,隐隐作痛,阴道反复流血,或下水泡者,亦称“伪胎”
病因病机
气血虚弱
气滞血瘀
寒湿瘀滞
痰浊凝滞
分型论治
气血虚弱证
益气养血,活血下胎
救母丹➕枳壳,川牛膝
气滞血瘀证
理气活血,祛瘀下胎
荡鬼汤
寒湿瘀滞证
散寒除湿,逐水化瘀下胎
芫花散
痰浊凝滞证
化痰除湿,行气下胎
平胃散➕芒硝,枳壳
胎萎不长
概念
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病因病机
气血虚弱
脾肾不足
血热
血瘀
分型论治
气血虚弱证
补益气血养胎
胎元饮
脾肾不足证
补益脾肾养胎
寿胎丸➕四君子汤
血热证
滋阴清热,养血育胎
保阴煎
血瘀证
祛瘀消癥,固冲育胎
桂枝茯苓丸
子肿、子晕、子痫
子肿
子肿: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肿胀者,称为“子肿”亦称“妊娠肿胀”
病因病机
脾肾阳虚,水湿不化
胎阻气机,气滞湿停
治则:利水化湿
分型论治
脾虚证
白术散
健脾除湿,行水消肿
肾阳虚证
济生肾气丸
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气滞证
正气天香散加减
理气行滞,化湿消肿
子晕
子晕:妊娠中晚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亦称“妊娠眩晕”
病机:肝阳上亢
分型论治
阴虚肝旺证
杞菊地黄丸➕龟甲,牡蛎,石决明
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脾虚肝旺证
半夏白术天麻汤➕白蒺藜,钩藤,石决明
健脾利湿,平肝潜阳
子痫
概念
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子痫。
治疗原则
中医
平肝熄风,安神定痉,豁痰开窍
西医
控制抽搐
纠正缺氧,酸中毒
控制血压
防治并发症
分型论治
肝风内动证
羚角钩藤汤
养阴清热,平肝熄风
痰火上扰证
半夏白术天麻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清热开窍,豁痰息风
胎水肿满
概念
妊娠5~6个月出现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胸膈胀满,甚或遍身浮肿,喘不得卧,称为“子满”
发病机制
水湿无制,水渍胞中
脾气虚弱
气滞湿阻
治疗原则
利水除湿
分型论治
脾气虚弱证
当归芍药散➖川芎,或鲤鱼汤
健脾渗湿,养血安胎
气滞湿阻证
茯苓导水汤➖槟榔
理气行滞,利水除湿
胎气上逆
概念
妊娠期间,腹痛胀满,甚或喘急,烦躁不安者,亦称“胎上逼心“子悬”
病因病机
肝气犯肺
肺胃积热
分型论治
肝气犯肺证
疏肝健脾,理气行滞
紫苏饮
肺胃积热证
清肺胃热,降逆化痰
苓术汤➕瓜蒌,桑白皮,栀子,枳壳
妊娠小便不通
概念
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又称“转胞”
病因病机
肾虚
气虚
分型论治
肾虚证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肾气丸➖牡丹皮,附子➕巴戟天,菟丝子
气虚证
补中益气,导溺举胎
益气导溺汤
妊娠小便淋痛
概念
妊娠期间,尿频、尿急、淋漓涩痛者,亦称“子淋”
病因病机
阴虚津亏
心火偏亢
湿热下注
分型论治
阴虚津亏证
滋阴清热,润燥通淋
知柏地黄丸
心火偏亢证
清心泻火,润燥通淋
导赤散➕麦冬,玄参
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润燥通淋
加味五淋散
妊娠咳嗽
概念
妊娠期间,咳嗽不已。亦称“子嗽”“子咳”
病因病机
阴虚
痰饮
痰火
外感
分型论治
阴虚证
养阴润肺,止咳安胎
百合固金汤
痰饮证
健脾除湿,化痰止咳
六君子汤
痰火证
清热降火,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外感证
祛风散寒,宣肺止咳
桔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