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解剖与生理——泌尿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解剖与生理》泌尿系统部分的思维导图(根据老师提供的期末复习要点总结)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解剖与生理》绪论部分的思维导图(根据老师提供的期末复习要点总结)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解剖与生理》内分泌系统部分的思维导图(根据老师提供的期末复习要点总结)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解剖与生理》神经系统部分的思维导图(根据老师提供的期末复习要点及上课重点有选择性的总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泌尿系统
肾脏结构
大体解剖结构
肾皮质
肾髓质
肾乳头
肾小盏
肾大盏
肾盂
输尿管
肾脏组织结构
肾单位
组成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近球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细段
髓袢降支细段
圆球小管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分类
皮质肾单位
髓袢短,毛细血管网,用于滤过与重吸收
髓旁肾单位
髓袢长,毛细血管网+直小血管,用于尿的浓缩与稀释
集合管
肾血液循环
血流特点
血压高
血流量大
血流路径特殊
有门脉和伴行毛细血管
两次经过动脉,两次经过毛细血管
肾脏生理
正常尿液的理化性质
水
电解质
非蛋白氮化物(尿素、肌酐、氨)
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滤过作用
指标
肾小球滤过率(GFR)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滤液量
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滤过膜(特性)
机械屏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
足细胞
静电屏障
滤过膜上带负电的唾液蛋白
通透性:只允许水与小分子物质通过,蛋白质、血细胞等大分子不能通过
滤过动力
有效滤过压 = 毛细血管血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因素
滤过膜
滤过膜面积
滤过膜的通透性
有效滤过压变化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作用
吸收特点
选择性吸收
有限性吸收
各段吸收能力不同
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
Na+
运输方式
主要方式是主动运输(在近曲小管)
远曲小管的吸收也是主动运输方式,但受到醛固酮的调节
具体过程:
1. 管内钠离子随着浓度差与电势差扩散到管壁细胞
2. 管壁细胞通过钠泵将钠离子泵到细胞间隙
3. 细胞间隙的钠离子浓度提高,使得水向间隙扩散
4. 水和钠离子的进入使得间隙的压力增大
5. 间隙增大的压力使得钠离子与水一方面进入毛细血管回收,另一方面重新回到管内出现回漏现象
H2O
近曲小管:随溶质重吸收——等渗性重吸收
远曲小管、集合管:与机体水量有关,受ADH调节
HCO3-
先结合H+形成碳酸进而分解为CO2和水,跨膜扩散后再碳酸酐酶作用下有变回碳酸解离成H+和HCO3-
葡萄糖
与Na+协同转运
不依赖钠离子: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
吸收有限度:肾糖阈
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
H+、K+、NH3
K+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分泌;H+全长都可以分泌但主要在近曲小管;NH3由近球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维持电荷平衡、酸碱平衡
尿的浓缩与稀释
小管液量与渗透压的变化规律
身体缺水
小管液量减少
形成高渗尿
过多水
小管液量增多
形成低渗尿
肾髓质高渗梯度(浓缩尿形成的必要条件)
髓袢降支细段透过水,不通透NACl
髓袢升支细段、粗段只主动透过NaCl,不透过水
形成原因:(髓袢)逆流倍增
外髓:髓袢升支粗短主动重吸收NaCl
内髓:髓袢升支细段重吸收NaCl;集合管尿素扩散
使得组织液中的渗透压升高,促使降支水份渗透出小管
维持原因:(直小血管)逆流交换
作用:留住溶质带走水分
浓缩稀释尿形成机理
水分多
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远曲小管/集合管吸收水分减少
尿量增多
水分少
抗利尿技术释放增加
远曲小管/集合管吸收水分增多
尿量减少
影响肾小管功能的因素
小管内溶质的浓度:溶质越多,渗透压越大,水越难吸收,尿量越多
肾小球透过率
球管平衡
滤液重吸收/肾小球滤过率 = 固定值(65%-70%)
生理意义:终尿量不至于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变化
泵漏模式:回收量 = 泵 - 漏
泌尿系统的调节
肾血流量调节
自身调节
表示与肾脏自身机能相适应的一种调节
表现为: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肾血流量不发生变化
神经体液调节
表示与全身血液循环相协调的一种调节
体现在紧急情况下的血流分配(交感兴奋/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 肾血流量-)
肾小管功能调节
主要是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有效刺激
血浆晶体渗透压
循环血量
排尿调节
正反馈过程
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构成的具有排泄、维持水盐平衡等作用的生物学系统
排泄
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及身体的异物(毒素、药物)等物质的过程
方式
排尿
呼吸
皮肤排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