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文写作能力如何炼成
梳理了提升公文写作能力的几个方面,为那些急于提升公文写作能力提供方法路线,值得一看。
编辑于2022-12-14 13:40:13 甘肃公文写作能力如何炼成
途径之一 持续学习
学习的首要方式是读书。
因为公文涉及领域多,需要知识面广,所以公文写作者要立志做“通才”,善于当“杂家”,什么都要学一点,什么都要懂一点,“博学而不穷”。
脑子里装的东西越多,肚子里的货越多,那么你的底子就越厚。
深度学习本行业、专业内容,成为专家
要懂得本行业
掌握结构性的知识
基础性的原理
要熟悉相关行业的基础原理、基本架构、历史脉络和重要趋势
学习的方法
看本行业的具体材料
原始素材
典型材料
总结材料
专题报告
行业分析等
不断加深对行业具体情况的了解和掌握
抓住关键点
练出透视力
公文需要有思想才能出彩,这需要思想力的支撑。
思想力是从普通思考上升到思想高度的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思想力?
研读经典原著
学习经典原著中学习大师们认知世界、透视世界、表达世界的胸襟、视角和方法,气度、逻辑和风格
在实践中脚踏实地不断观察积累,丰富认知。
要到一线去,看、听、问、论。
看和听是基本功,要会看、会听,否则就是熟视无睹、充耳不闻。
要会问,问到事情内在的、敏感的、关键的“神经”上去,抓住节点、焦点去问。
做好案头工作,深入研究与这项工作相关的上级工作思路、重要文件、信息简报等资料,把重要的情况搞清楚,把主要的观点掌握好,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在学习方式上,要注意几个关系:
第一,既要深度学习,也要善于利用碎片化学习。
第二,既要注意平时学习,也要有针对性的及时学习,提高快速学习能力。
途径之二 勤于积累
广泛积累,建好“仓库”
一是知识的积累
公文写作需要一定的社会洞察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需要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包括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否则不可能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讲得准。
理论知识
专业知识
各种社会知识
二是能力的积累
组织能力
协调能力
沟通能力
写作能力
思维能力
三是方法的积累
必备的方法技巧
借鉴别人的或者自己琢磨的一些有用的方法
四是观点的积累
各种评论的观点
对一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看法
五是语言的积累
生动的语言
精彩的语句
凝练的说法
一些“提神”的话
六是信心的积累
在一次次磨炼当中积累了信心,增强了底气。
四处浏览,练好“眼神”
一要“盯世界”,把握本领域工作的世界发展大势及其对本地区、本领域工作的影响。
二要“盯中央”,及时学习党和国家的最新部署,找出其与本领域工作的关联。
三要“盯上级”,弄清楚同自己关系密切的相关部委、上级部门有什么行动和举措。
四要“盯自己”,熟稔本单位和所属各单位有什么工作举措和进展。
五要“盯各地”,看看有什么典型性做法、创新型经验。
要成为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看究竟,在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多看多想,不光“看热闹”,更要“看门道”。
分类施策,用好“抽屉”
对于常规性的工作
要多浏览已有资料,详细掌握工作的情况和侧重点,加强同领导沟通,多向同事学习,搞好调研,多搜集素材,多做一些研究性的思考,花点精力去掌握一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历史脉络、最新变化,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创新性的工作
要通过平时的积累和对工作规律的探索,不断提升被动状态下主动做好工作的能力。要养成剪报、摘抄和记笔记的习惯,平时搞好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分门别类建立资料库,确保在需要时能迅速找得出、用得上,力争把创新性的公文写得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对于紧急性的工作
心中要时刻装着一个预案,始终处于“备战”状态,特别对某一时期的重点工作,要时刻保持深入全面的了解,需要时能从容应对,确保各项工作紧而不松、忙而不乱,力争把时间要求紧迫的公文写好,彰显扎实的功底。
积累既要持之以恒下硬功夫,也要运用一些软技巧。
一是掌握套路,备足“锦囊”,有备而无患。
“套路”
很多被大家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锦囊”
一些实用性的知识技巧
例如
有一些常用的分析研究方法,分范畴研究法、解剖麻雀法、对比分析法、情境假设法等,以及归类、比较、提炼、沙盘推演等方法,都应该逐一掌握,在工作中针对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
有一些有用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系统循环图、金字塔原理、MECE原理等,都应该熟练运用。
不同文种的基本格式,常用的开头与结尾方式,主要的结构方式,标题制作方式,这些“锦囊”性的素材可以选择好的加以保存。
二是学会检索,提高工作效率。
把记忆让给“外脑”,把思考留给自己。
三是做好知识管理,有效运用资料。
用活资料的前提是学习资料。
对资料做分类
对重要的思想、观点、事例要做上记号
有启发意义或直接能用的资料还要记在脑子里,认真思考,反复领会
对一些有联系但又不能直接用的资料,要进行粗加工
一些重要的观点、表述等要认真查找出处,确保准确无误,做到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就能找得到、用得上
四是善于借力,用好“外脑”。
任何一项重要政策的出台、经验模式的推出、改革举措的实施,事先都经过多方的科学论证,反复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
必须敏锐捕捉这些重要信息,提前做好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储备,全面掌握有关方面权威人士和专家学者的文章和观点,当需要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信手拈来。
途径之三 有效思考
写公文的人,一定要勤于思考,善于琢磨,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行不行,多问几个怎么做,不能流于表面,不能人云亦云。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深层次问题提出来,把最本质的东西抓住,努力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文写作中,“写”只是最后一个程序,从有效思考的角度来说,在写之前还有几个前序性的工作。
第一,要研究清楚了再写。
写作前除了树立“领导者”“接受者”意识外,还要树立“研究者”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文写作者比研究人员更需要搞研究,因为这是正确决策的需要,如果对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就草率决策,造成的破坏性后果非常严重。
起草大型的报告、领导讲话和综合性工作汇报,则要对全盘工作做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
一是研究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能、职权、职责,将应该做什么工作,可以做哪些工作研究透。
二是研究本单位的历史
至少是最近五年的历史
深入了解已经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问题和不足,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什么固定的工作模式和行之有效的工作
要了解哪些是经常性、常规性、持续性工作,哪些是临时性、紧急性工作。
可借助《年鉴》、本单位本部门的各种资料汇编以及机关历年的内部刊物获得。
三是要研究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规划、工作安排、工作要点。
四是要研究本单位本部门的运作机制,掌握本单位是怎么开展工作的
本单位的内部机构、二级单位、指导单位的运作情况,以及单位的工作制度
办公会议、党组会议、常委会、全会、代表大会召开的频率和主要议程,以便提前收集相关资料和素材
五是要研究上级机关对本单位工作的要求、指示、批示,弄清上级机关希望本单位本部门怎么开展工作。
上级单位下发的文件
主办的网站和刊物
上级单位领导人的讲话了解
六是要研究外地兄弟单位兄弟部门的工作情况,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了解外地工作进展情况
外地工作是否有所创新,是否有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
在进行研究时,要把握两点:
一是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或者叫研究问题比研究材料更重要。
文章是为工作服务的,工作就是为解决问题的。
这不仅仅是揣摩领导的喜好,研究领导的性情脾气和言语习惯,更重要的是研究领导所担负的工作。研究工作,就要经常想着工作进展得怎么样
我能为领导决策做些什么?
如果我是领导,我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我希望下边怎么干?
向上级汇报,就要想着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上级领导想听些什么,怎样汇报才能更出彩。
对问题思考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公文的高度和深度;
对工作的关注度、融入度,决定了公文的适用度和瞄准度。
公文必须围绕工作、围绕问题,特别是中心工作、主要问题、重大问题来进行构思和写作。
二是研究规律比研究技巧更重要。
例如
阶段性工作报告无非是现在什么情况、存在什么问题、下步怎么办;
调研报告,无非是调研经过、经验做法,然后是几点体会、几点建议。
第二,要“悟”到了才写。
讲悟性,要讲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功到自然成”,就是平时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历练,以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
第二句话是“功夫在诗外”,更多是通过我们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来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质,培育我们独到的思维习惯。
悟性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作为领导的“外脑”“智囊”,必须围绕领导的“大脑”转,尽可能地学习领悟领导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艺术。
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悟。
一是从领导的讲话、谈话中悟。
反复学习研究一段时间内领导的各类讲话,悉心领会、潜心揣摩,争取每阅读一篇文章、每起草一篇文稿,都能悟出领导的一些思想,悟出领导讲话的艺术与风格
二是从领导参与的政务、事务活动中悟。
尽可能多地参与领导的各类公务活动,减少信息不对称,近距离感受领导待人处事的方法,从中体悟领导思考问题、谋划工作的风格,把握领导处理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原则,摸准领导办理政务、处理事务的特点。
三是从领导阅读的书报、关注的信息中悟。
在平时与领导的接触和交谈中,注重了解领导某一时期的研究方向,对领导阅读的有关书籍、重要文章、收集的资料和关注的新闻报道等,也要学习、研究,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信息。
四是从领导批示、交办的事项中悟。
领导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平时要注重从细节中捕捉,见微知著,日积月累,努力做到在思想上与领导合拍、工作上与领导合调、行动上与领导同步。
第三,要问到点子了再写。
公文写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提问。我们常说的问题意识,就是一种提问题的能力,是一种主动思考的思想准备。
树立问题意识,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
提出新问题,从新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思维。
严格说来,起草每一份文稿,都应该或者能够提出或者回答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问题意识的树立,离不开学术意识和怀疑精神。
学术意识,就是把写作的议题当作学术课题加以研究,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欲,运用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促使自己不断地从问题出发寻求答案,为了解决问题而欲罢不能,而不是为了写而写。
怀疑精神是问题意识的前提,只有不人云亦云,敢于独立思考,不盲从,才能见人所未见,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四,调查研究到位了再写。
调查研究既是一种实践的方式,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从思考的角度,调查研究要做到动脑动口动手。
一是善于动脑
看问题不仅要看正面,更要注意反面,进行逆向思维。
在众口一词的环境中,要捕捉其中的差异,常常是表面的细微差距,反映了深刻的实质矛盾。
在了解情况时,不仅要找亲历者,还要找旁观者;
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听受益者的意见,还要听受害者的意见,且更要重视受害者的意见。
要从众多常见的现象中捕捉新生事物的萌芽,从微小的征象中找到真实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二是敢于动口
就是敢于提问,敢于一针见血地把问题挑明,敢于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与对方讨论。
要解放思想,消除顾虑,学习“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三是勤于动手
勤于搜集
在资料和信息的搜集、整理上,要尽可能广泛、全面、实在,特别是一些基础材料,尽可能做到有备无患。
勤于记录
记重要的资料线索,记调查中的问答,记研究中的各种意见,通过记笔记,强化记忆,强化分析和归纳,使思考更深入、头绪更清晰
勤于写作
写作的过程其实是思考提炼的过程,是分析归纳的过程,是运用文字准确精练地表达思想的过程,那种不下苦功夫就想写出好东西的浮躁思想是要不得的。
第五,想好了再写。
公文写作的关键不是技巧和文字水平,而是对事实、对资料的价值判断力。
往往一个命题,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资料,最应该做的就是从这些海量的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字句、观点中,把最有价值、最有内在张力、最有改造拓展空间的部分敏锐地区别、提炼出来。通
过外在形式的重组、内在逻辑的重构,成就文稿的立意之新、表述之新,以及形式之新。
所以公文写作中,“想”的功夫下了还是没下,下到了还是没下到,效果大不一样,过程体验也绝不一样。
长周期的稿子
时间相对充裕,有条件在思考谋划上多下些功夫,但还是要强化“想好了再写”的意识,不要因为时间够用,就一遍一遍地写、一遍一遍地改,这样很容易陷入低层次重复的怪圈。
对短周期的稿子,或许没有那么多时间调研
进行头脑风暴的活儿不能少,可以大家一起讨论,或者安排座谈调研,请一些专家学者一起讨论。
需要一晚上甚至几个小时就拿出稿子来
更需要坚持“想好了再写”。时间越紧,越要想明白、拿得准。因为稿子交给领导时已没有调整修改的时间,如果“不靠谱”,领导只能将稿子弃之不用了。
有时遇到这类急用的稿子,逼着自己去想,大脑快速运转,往往还能急中生智,冒出些火花来。
当然,思考的功夫最好下在前面,如果再往前延伸一些去理解,就是功夫下在平时。
没有平时看似不经意的积累,等到急用的时候,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得出有深度思想观点和有价值的判断,要做到几点。
一是基于事实归纳进行分析
不能从迎合时髦的概念、精心过滤后的汇报、道听途说的信息出发,去分析实际存在的问题
而应从未经别人加工的原始材料着手进行剖析,从大量鲜活生动的现实事例入手搞好提纯,努力把掌握的情况归纳清楚、总结到位,使之成为经过理性分析和研究的有用素材
二是经过独立思考做出判断
要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做出抓住本质、符合实际的正确判断,防止拾人牙慧,避免人云亦云;
要通过检视所有素材,做出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客观判断,分清主次,防止先入为主,避免以偏概全;
要通过自己审慎分析、严谨思考,做出抓住特征、把握特点的清晰判断,防止盲从草率,避免简单武断;
要从艰苦扎实的理性分析中,得出经得起各方追问的有力判断,为写好调研报告打牢基础。
三是排除干扰深究确证结论
敢于排除权威之定见干扰,勇于提出合理建议,拒绝强加观点;
敢于排除源自经验之成见干扰,勇于挑战陈规陋习,拒绝固守既往定论;
敢于排除缘于喜好之偏见干扰,勇于摒弃私利纠缠,拒绝拘泥本位发声,力求结论中包含更多的理性认知。
途径之四 刻意练习
一是要乐于写。
只要愿意写,愿意吃这个苦,就没有写不好的材料。
二是要善于写。
很多人经常感到材料不好写,原因其实就是积累不够、底气不足。
三是要勤于写。
写材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组合,一句话一句话地排列,没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搞不好文字工作的,没有刻意练习的韧劲,水平也是难以提高的。
要勤写、多写,沉下心来,深入进去,静得下心,吃得起苦。
四是要甘于写。
公文写作者地位特殊,不是领导却有领导的影响,没有权力却是权力的见证,所以要调整好自己的心境,浮躁不得。
要甘坐冷板凳,始终以一种平静、平和的心态对待工作,在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修养,用辛勤的笔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公文写作的刻意练习归纳出一个“一二三四”法。
第一,践行一个定律,就是一万小时理论。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能手和专家,需要一万小时的练习
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对公文写作能力的训练。
第二,秉持两个原则,就是删繁就简和标新立异。
删繁就简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公文写作要简洁清楚、流畅自然,要精准表达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要养成简约生动叙事、清楚明白说理、形象准确描绘的习惯。
标新立异,就是每篇公文,无论立意谋篇还是遣词造句,都要有独创,要在现象背后纵深一步探究原因,在相关的事物之间进行联想,把一些意念、想法和见解重组,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
第三,把握三种笔法。
一是用公文的语言写公文。
公文是严肃、严谨、严格的文体,通常情况下,公文语言要庄重、准确、朴实、精练、严谨、规范,慎之又慎,实话实说。
二是用散文的语言写公文。
公文也讲究文采,为增加可读性,适当运用散文语言也是可以的,但决不能把公文刻意写成散文。
三是用杂文的语言写公文
当要揭示落后、腐朽、消极现象时,使用杂文语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一定要把握好度。
第四,力求“四个一样”。
一是像理论家一样理性思考。
把一些思想提炼出来,使它成为妙笔生花之句、画龙点睛之笔。
二是要像文学家一样浮想联翩。
把思维调动起来,让思想活跃起来,就可能碰出新的火花,这样,文章的高度、深度、立体感就有了。
三是像教育家一样细致入微。
公文是用来交流经验、促进工作的,要明确对象,要细微观察、认真总结,要善于传授,教人方法、让人明白。
四是像史学家一样深刻深邃。
没有对历史的正确把握,就不可能很好地昭示未来。写公文要有历史眼光,分析问题要知缘由、思结果,要从纷繁世事中探寻规律,从历史沿革中彰显厚重。
具体到一篇公文的写作要注意在三个重点环节上进行刻意练习
一是拟定提纲,方法是“闭上眼睛”。
开写之前,要起草提纲,在掌握基本素材、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合上参考文章,合上各类材料,越过纸面深思考,闭上眼睛想清楚,合上书本写提纲。
切忌翻阅各类材料,这里摘一个意思,那里找一个想法,拼凑提纲
二是起草稿件,方法是“一气呵成”。
长期用计算机写作,很多人会养成“先写容易的”和“复制粘贴”的习惯。
但如果先写材料丰富的、容易的、想清楚了的,会使文章看上去是“拼凑”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这是公文写作的大忌。
因此,在公文写作的培养阶段,就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想清楚、写清楚,按照提纲,从头到尾写下来、顺下来,一口气完成,先“热写作”,再“冷处理”,就是放一会儿,回头再去修改。
三是反复修改,方法是“逼着自己改”。
刚学习公文写作的人在写完初稿后,往往会感觉“不知道改什么”“不知道怎么改”“不会改”“改不动”
这时候就需要对自己“狠一点”,进行自我否定、自我提升,要强迫自己多换角度、加深思考、提高站位,对已有的文稿反复琢磨,反复修改,有时甚至还要推倒重来。
一篇文章每突破一次“改不动”的困境,就会上升一个水平,自己的写作能力也会提高一个层次。
途径之五 拼到最后拼思维
公文写作的高下,最终是思想的体现,是思维能力的反映
对于公文写作来说,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是结构化思维
按现代科学理论来说,认知世界有且只有两种思维形态,
结构化思维
即逻辑思维,一般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
结构化思维的概念
是构建与客观世界相对称的体系框架,并将分析对象置于其中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结构化思维的目的
一是还原
世界本是纷繁复杂而多变的,而世界万物的运转又是有逻辑、有规律可循的,所以运用结构化思维,能得到对事物相对完整、系统和深入的认识。
二是加工
有些人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或者是散点式的,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事物,得到的结论也往往是不缜密、不完整的。
对于公文写作来说,结构化思维主要体现
辩证思维
战略思维
全局思维
底线思维
系统思维
创新思维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点
系统性
就是观察事物全面,分析问题周延,得出结论中肯,没有重大缺失和遗漏,能够反映事情的全貌,不是以偏概全,也不是挂一漏万。
创造性
就是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话不在多,但要切中要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震动和警醒;
把阐述的问题剖析深透,论述问题能往深处开掘,抽丝剥茧,逐步递进,不满足于抓次要的,更要抓主要的;
不满足于掌握事物的外在特征,更要挖掘内在联系;
不满足于眼前的情况,还要预测发展趋势,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在论述中赋予辩证哲理,用雄辩的逻辑力量增强思想性;
把具体的问题概括升华,把具体的事物理性化,把零乱的观点系统化;
从个别问题中引出一般性规律,从而给人以条理性、思考性的东西。
逻辑性
逻辑是人们正确思维、论证和表述的重要工具,是思想力的表达形式。
公文本就是在运用概念,所以离不开逻辑,概念、判断、推理、归纳、演绎,这些既是逻辑学的基本要素,也是公文起草的基本方法。
逻辑关系不清,必然导致思维混乱,结构不清,表述失当。
在公文写作中,重点需要把握七种逻辑关系
总分关系
主次关系
并列关系
递进关系
因果关系
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虚实关
感官化思维
也就是形象思维,一般具有音乐、绘画、想象、情感等功能。
与结构化思维对应的感官思维鞥增加表达效果
故事思维
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烘托内容,阐述观点,引出结论。
美学思维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对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加以研究,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它更多地运用于文艺创作和评论当中,但在公文中,也可以运用美学思维来增加公文的可读性和美感。
公文的美主要体现在
内容上,有思想美
一是站位要“高”
紧紧围绕公文的主题,从历史的、辩证的、全局的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是理论要“深”
紧紧结合学习、工作、生活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具有深刻内涵、独到见解的论述;
三是语言要“新”
多讲自己思考后得出的新话,多讲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话,少讲他人讲过的老话,少讲假大空的话。
写法上,有表意美。
一是比喻要“切”
用恰当的比喻,增强具体性、生动性、鲜明性,更好表达对事物的感情和态度
例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比喻生动形象、非常贴切,引人深思、使人警醒
二是排比要“强”
用结构整齐、节奏鲜明的排比,形成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抒情强烈、表意酣畅的效果,从而吸引人、说服人、感染人
例如,《反对党八股》中写:“它们不是生动活泼的东西,而是死硬的东西了;不是前进的东西,而是后退的东西了;不是革命的东西,而是阻碍革命的东西了。”用排比把问题说得非常透彻。
三是引用要“好”
恰到好处地引用名言、警句、典故等作为论据,能更好地表明观点,增强说服力、感召力,
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讲话引用了不少典故,包括“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等等,既言简意赅、寓理深刻,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形式上,有整饬均衡之美
一是标题要“活”
做到准确、鲜明、简洁。
概括主题“活”
例如,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的讲话,标题是《组织起来》,概括了讲话的主题思想和基本观点。
表达观点“活”
1982年1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会议上的讲话标题是《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直接、干脆、响亮地表明了整个讲话的核心观点,一语中的。
二是结构要“匀”
做到均衡、匀称,各级标题在确保能引领、概括所属内容的前提下,应尽量做到句式、层级大致相近,使语言整饬,相互映衬,呈现出形式美和表现力。
三是字数要“近”
每个部分、每个层次之间,尽量做到字数大体相近,不能做到,也不宜相差太多,避免失衡。
当然,要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任何时候,都要以内容为根本。
追求形式美,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
其他思维方式
多学科思维
多学科思维也是公文写作中需要掌握的重要思维方式。
公文写作本身就是多领域的知识汇集,需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背景和学科积累,而多学科思维不仅仅在于使用几种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公文的写作,更在于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观点来分析问题,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
公文写作通常可能会运用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律、文学等学科知识
传播学思维
因为公文的发布和流转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从传播内容、传播者、接受者、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多个角度加以审视;
信息化思维
从信息的角度来理解公文,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信息内容与信息技术的互动在公文中也有明显体现;
哲学思维
来增加思维的深度,拓展哲学视野;
历史思维
增加现实与历史的对照与反思,增强历史纵深与厚重感,达到以史为镜的作用。
修辞学思维
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公文与修辞学思维也密不可分。
合适的修辞,如排比、层递、对偶、回环、反复、反问、设问、象征、明喻、暗喻、比拟、拟人等,能使语言陡然生辉,焕发出魅力,这是包括公文在内的任何一种文体都梦寐以求的艺术境界。
但并不是所有的修辞都适用于公文写作,如反语、夸张、双关、婉曲、衬托、顶真、拈连、仿词等,公文则一般不采用或极少采用。
总的来说,一切修辞活动都必须以写作的实际思想内容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去选择表达方式,而且要掌握好分寸,用得轻重得当,恰如其分。
他者思维
就是从使用者和写作者之外的“他者”的视角,对公文的立意、内容、观点等进行考量和审视,以判断其合理性和适宜性。
写作者和使用者是公文的内部视角,接受者是公文的外部视角,而除此之外,公文的外部视角还包括旁观者、相关利益者、潜在影响者等,这样的“他者”视角如果充分纳入公文写作当中,无疑能更好地提高公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靶向思维
这是从医学中借鉴的一个词,“靶向治疗”是指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病位点,设计出相应的治疗药物,对致病位点精准施治,促使病变细胞死亡。
简单来说,就是哪里有病药物就打到哪里。
这种思维,在公文写作中其实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始终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写作,这对于想问题、作决策、干事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量化思维
小数字能说明大道理,对于不容易说透的问题,用数字说话,是非常简捷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