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微生物总论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
编辑于2022-12-16 22:12:43 河北省微生物
绪论
支原体:无细胞壁,最小,可体外培养
衣原体:体内寄生,细胞内/外周期
螺旋体:较大,鞭毛长
细菌大小常用单位:um
细菌
形态与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细胞壁
革兰阳性菌(蓝紫色)
细胞壁
肽聚糖
聚糖骨架
溶菌酶(β-1,4糖苷健)
四肽侧链
肽交联桥(阴性没有)
青霉素
磷壁酸
壁磷壁酸
膜磷壁酸(致病性)
中介体
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
类似真核细胞的线粒体
革兰阴性菌(红)
外膜
脂蛋白
脂质双层
脂多糖(内毒素)(致病性)
脂质A
核心多糖
特异多糖(O抗原)
细菌L型
高渗低脂培养基
功能
保护细菌维持菌体形态
物质交换
致病性
耐药性
静电性
细胞质
核糖体
70S 50S 30S
质粒
胞质颗粒
易染颗粒(白喉棒状杆菌)
RNA和多偏磷酸盐
特殊结构
荚膜
1.抗吞噬作用 ( 肺炎链球菌 ) 2.黏附作用 (铜绿假单胞菌) 3.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大部分为多糖,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尔森菌为多肽
不耐热 粘液性(M)或光滑性(S),失去荚膜后成为粗糙型(R)
鞭毛(H抗原)蛋白质
1.运动 2.致病性 3.细菌鉴定和分类
菌毛
普通菌毛
黏附 致病性
性菌毛
结合
芽孢
革兰阳性菌 休眠形式
炭疽芽孢杆菌在有氧下形成,破伤风梭菌在无氧下形成
抵抗力强 不直接引起疾病,发芽后形成繁殖体后致病 杀死细菌的芽孢是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高压蒸汽灭菌法
生理
主题营养物质
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环境
病原菌PH 7.2~7.6 细菌:6.0-8.0
温度 37℃
气体
专性需氧菌
结核分枝杆菌
微需氧菌
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兼性需氧菌
伤寒沙门菌,大部分病原菌
专性厌氧菌
脆弱类杆菌,破伤风梭菌,脆弱拟杆菌
缺乏呼吸酶,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
分解代谢产物生化反应
细菌的生化反应实验: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
糖酵解试验
吲哚试验
甲基红试验
VP试验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硫化氢试验
甲硫氨酸(蛋氨酸) 胱氨酸
尿素酶试验
IMViC实验: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
合成代谢产物
热原质
革兰阴性 脂多糖 耐高温 250℃干烤可破坏
毒素与侵袭性酶
外毒素
内毒素
侵袭新的酶
产气荚膜梭菌的软磷脂酶, 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
色素
水溶性
弥散到培养基或周围组织
脂溶性
不溶于水,只存在于菌体
抗生素
放线菌,真菌
细菌:黏细菌产生的多粘菌素, 枯草杆菌产生的杆菌肽
细菌素
作用范围小(与致病性无关)
大肠埃希菌的大肠菌素
维生素
大肠埃希菌产生维生素B和K
生长繁殖
迟缓期
对数期
研究细菌生物学性状
稳定期
代谢产物产生
衰亡期
二分裂
多数细菌20-30分钟
产气荚膜梭菌8分钟 结核分枝杆菊18-20小时
营养类型
自养菌
异养菌
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为寄生菌
遗传与变异
噬菌体
溶菌周期(毒性噬菌体)
吸附
穿入
生物合成
成熟
释放
溶原周期(温和噬菌体)
前噬菌体
溶原性细菌
基因转移与组合
转化
直接摄取游离DNA
结合
性菌毛
F质粒
R质粒
转导
噬菌体为媒介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转导流产
供体菌DNA片段未能与受体菌DNA重组,其本身不具有复制功能
溶源性转换
前噬菌体
原生质体融合
两种细菌混合
产外毒素的白喉棒状杆菌,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红疹毒素,肉毒梭菌产生肉毒毒素,沙门菌的特异性O抗原
致病机制
侵袭力
黏附素
菌毛黏附素 革兰阴性菌
非菌毛黏附素 都有
A链球菌的M蛋白,F蛋白
肺炎支原体的P1蛋白
荚膜和微荚膜
A链球菌的M蛋白
伤寒杆菌的Vi抗原
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
侵袭性酶类
血浆凝固酶
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
侵袭素
大肠埃希菌
福氏志贺菌
鼠伤寒沙门菌
空肠弯曲菌
淋病奈瑟菌
假结合耶尔森菌
细菌生物被膜
细菌毒素
外毒素
内毒素
不会食物中毒
传播途径
感染类型
不感染
隐性感染
潜伏感染
显性感染
病情缓急分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发生部位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毒血症
细菌不入血,外毒素入血
菌血症
细菌入血不繁殖
伤寒杆菌
败血症
入血且繁殖
鼠疫耶氏菌,炭疽芽孢杆菌
脓毒血症
脓
内毒素血症
入血,繁殖,崩解,内毒素
病毒
基本结构
病毒结构
基本结构
核心
DNA
单链
双链
RNA
单链(正)
单链(负)
双链
分节段RNA
病毒的复制,决定病毒的特性,具有感染性
衣壳(壳粒组成)
螺旋对成型
20面体立体对称型
顶角有五个壳粒叫做五邻体
复合对称型
痘病毒,噬菌体
保护病毒核酸 参与病毒感染过程 具有抗原性
辅助结构
包膜
蛋白质,脂类,多糖
包膜表面有突起,称为包膜子粒或刺突
维护病毒体结构完整性, 具有与宿主细胞融合的性能 具有病毒抗原的特异性
病毒体
裸露病毒
核心
衣壳
包膜病毒
核衣壳+包膜
增值
复制周期
吸附
穿入
胞饮(无包膜病毒)
融合(包膜病毒)
直接穿入(少数无包膜病毒)
脱壳
生物合成(隐蔽期)
dsDNA:宿主细胞的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ssDNA:先复制后补链,形成dsDNA
+ssRNA:=mRNA,直接于核糖体上翻译
-ssRNA:依赖RNA的RNA多聚酶
dsRNA:负链RNA在自身的RNA多聚酶转录出病毒mRNA,翻译蛋白,核酸以-ssRNA复制出+ssRNA,然后复制新的-ssRNA结合
逆转录:单正链双体RNA,不具有mRNA功能
装配与释放
异常现象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由于缺少成分或酶,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
非容许细胞
容许细胞
缺陷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发生改变而不能增殖
辅助病毒, 缺陷干扰颗粒(DIP)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灭活:病毒受理化因素影响而失去感染性的作用
物理因素:温度,酸碱度,射线和紫外线
化学因素
脂质剂:破坏包膜
消毒剂
其他:醛类,甘油,中草药,(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感染与致病机制
传播途径
入侵方式
呼吸道
流感病毒,副粘病毒,鼻病毒,腺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
消化道
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眼及泌尿生殖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乳头瘤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8型
皮肤损伤
乙型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狂犬病病毒,
血液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
胎盘,产道
风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
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体内播散
血液散播
神经系统撒播
直接通过细胞和细胞的接触撒播
感染类型
隐形感染: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病毒免疫,病毒携带者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一周后进入恢复期
持续感染
慢性感染:1.经显性或隐形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 2.病毒不断排除3.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反复发作
潜伏感染:1.初次感染后,无症状 2.长期潜伏 3.免疫机能低下会出现症状
慢发病毒感染:1.初次感染后 2.长期潜伏 3.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后,病程多呈慢性,进行性加重,常导致死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AIDS)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致病机制
对宿主细胞的作用
溶细胞感染(杀细胞效应)
稳定状态感染
细胞凋亡
病毒基因组整合
细胞的增殖与转化
包涵体的形成
子主题
遗传与变异
遗传物质的变异
基因突变
条件致死性突变株
温度敏感性突变株(ts突变株):28~35℃可增殖
宿主范围突变株
耐药突变株
基因重组与装配
分节段RNA病毒更容易变异(重配),流感病毒,轮状病毒
病毒基因组与宿主细胞基因组的整合
肿瘤病毒,逆转录病毒
非遗传物质的变异
基因产物的互补作用
病毒的表型交换和表型混合
消毒,灭菌
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焚烧
烧灼
干烤
160~170℃,2h,灭芽孢
玻璃,瓷器
红外线
0.77~1000um,1~10um最强
医疗器械,碗筷
湿热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
61.1~62.8℃,30h 71.7℃,15~30秒
煮沸法
1~2h,芽孢死
流通蒸汽法
不能杀死芽孢
间歇蒸汽灭菌法
含糖或牛奶的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法
103.4kPa(1.05kg/cm2) 121.3℃ 15~20分钟
辐射灭菌法
紫外线
250~270nm
破坏细菌DNA
电离辐射
干扰DNA合成,破坏细胞膜,引起酶系统紊乱
一次性医用用品,药品,生物制品
微波
非金属器械,餐具消毒
滤过除菌法
不耐热的血清,抗毒素,抗生素,药液等
不能除去病毒和支原体,L型细菌
常用:0.22~0.45um
化学消毒灭菌法
种类
醇类
70~75%乙醇
蛋白质变形凝固
皮肤消毒
50~70%异丙醇
干扰细胞代谢
体温计消毒
金属盐类
1%硝酸银
灭活酶类
新生儿滴眼,预防淋球
表面活性剂
1%新结尔灭(苯扎溴铵)
损伤细胞膜,灭活酶类
外科手术洗手,皮肤粘膜,手术器械
0.05~0.1%杜米芬
蛋白质沉淀
皮肤创伤冲洗
影响因素
性质,浓度,作用时间
温度,酸碱度
种类,数量
有机物
浮动主题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