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反应时法
实验心理学学习第三部分,内涵心理学选择题大部分考点、重点、难点,适用于312统考考生,1850年生理学家Helmholt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 经的传导速度。 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 间的实验(减数法)。 1879年,Wundt及其学生以反应时间为指标进行...
第五章 心理测验 第一节 心理测验概述 一、心理测验的定义 ◆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和标准 化的测量 通俗地说,心理测验就是借助心理量表,对心理特征和行 为的典型...
第四章心理测验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1心理测验及作用1-1-1心理测验的定义1-1-2心理测量的用途1-1-3心理测验在人员素质测评中的优势1-1-4意义1-1-5心理测验分类1-2常用的心理测验的应用1-2-1认...
心理测量学的第三部分,内涵选择题考点、重点、难点,适用于312统考,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全国统考312测量心理学第三章 测量理论的新发展思维导图知识要点框架。心理测量是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反应时法
反应时概述
反应时的含义
反应时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也称为反应的潜伏期。
反应时的研究始于天文观测时间的差别。(贝塞尔——人差方程B-A=K)
赫尔姆霍茨成功测定了蛙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反应时的种类
唐德斯
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
单一刺激—单一反应,触觉反应时<听觉反应时<视觉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
多种刺激+多种反应,辨别+选择+反应(默多克-对数关系RT=lgN)
辨别反应时(C反应时)
多种刺激+一种反应,辨别+反应
tips
辨别反应=RTC-RTA,选择反应=RTB-RTC
防止“假反应”,插入空白刺激,准备信号后无刺激呈现。
反应数目要和刺激数目相等
速度—准确性权衡
速度-准确率权衡现象:反应时实验中两个基本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
速度-准确率权衡范式(SAT范式):通过控制被试作为反应的时间长短作为实验自变量,测定在各种时间条件下的反应准确率。
反应时的速度与准确率的分离技术(SAD技术)
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刺激强度:随着刺激强度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极端时出现“生物墙”现象。
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作用于感官的时间增加,造成时间的累积作用,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
刺激的面积增加,空间累积作用
刺激的复杂程度:刺激越复杂,反应时越长
内部因素
刺激的感觉器官:反应时从短到长依次为触觉、听觉、视觉
被试的机体状态
机体的适应水平与反应时
被试的准备状态与反应时:最佳准备时间1.5s
额外动机与反应时:惩罚引起反应时最短
被试的年龄与反应时
练习与反应时:生物墙
个体差异与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2011.73)
刺激—反应间的相似程度越高,反应时越长
选择刺激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但不呈线性关系
准备状态
反应时技术
减法反应时技术
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特定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两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用
证明心理旋转存在的实验
研究者:库柏、谢柏德
材料/过程
材料:非对称的字母或数字为实验材料,根据“正”、“反”以及不同的倾斜度,构成12种情况。
过程:让被试判断R字母是正的还是反的,并做出反应,记录被试的反应时。
结果:字母倾斜程度越大,反应时越长。
证明短时记忆编码实验
研究者:波斯纳
材料:字母类型,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方法都一样,即为同一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Aa)。
过程: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然后要被试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录反应时。
结果: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小于Aa对;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对的反应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并且AA对和Aa对的反应时的差也在逐渐缩小。
解释:短时记忆时,先发生的是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后,才发生了听觉编码。随着两个字母之间插入时间间隔的逐渐增大,视觉编码的效应逐渐消失,听觉编码的作用逐渐增强。
加法反应时技术
斯滕伯格利用相加法探讨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研究者:斯滕伯格
材料:1-6个数字
过程: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请被试判定其是否为刚才识记过的,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随即停止,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
测试项目的质量较低时(残缺的或模糊的),反应时间较长;
记忆集越大,反应时越长,表明顺序编码阶段主要是系列扫描的;
“是”反应快于“否”反应,这说明两类反应的难度不同,“否”反应难度较大;
反应类型的相对概率影响反应时间,一般某种反应概率增加时,其对应的反应时间会缩短。
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因素
测试项目的质量(刺激编码阶段)
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阶段)
反应类型(决策阶段,二择一决策:肯定<否定)
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阶段)
“开窗”技术
实验逻辑:通过一种字母转换实验,根据反应时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加工阶段。
研究者:汉米尔顿、霍克基
材料:1-4个字母或字母串,数字
过程:在字母转换实验中,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或字母串,字母串后面标有一个数字,要求被试将这一数字之前的字母或字母串中的每个字母都按英文字母表中的位置转换到该数字所指的位置上的字母,字母由被试自行控制,一个一个继时出现。被试首次按键就可以看见一个字母,计时同时开始,并要求作出声转换,直到所有字母都转换完毕并作出总的回答为止,四个转换结果一起说出来,计时也就结束。
结果:3个加工阶段
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中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的位置;
转换阶段:被试进行字母转换所需的时;
储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结果储存到记忆中。
反应时研究新进展
序列反应时
实验逻辑:以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以序列规则下的操作成绩和随机序列下的操作成绩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学习量。
研究者:尼森、比勒姆
材料:大屏幕,1-4及对应按键,五角星图形-刺激
过程:按固定的位置序列呈现,一般来说,固定序列循环6-10次构成一个组段。(被试不知道实验实质)主试会在多次重复该固定位置序列的情况下(通常是8-12个组段)插入一个随机的位置序列,之后再恢复固定的位置序列。
结果:尽管被试没有意识到序列规则的存在,其反应时还是会随着固定序列的重复而逐渐下降。
内隐联想测验
实验逻辑: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人的内隐态度进行间接的测量。相容任务的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
研究者:格林沃德
材料:概念词、属性词
过程
先对被试呈现概念词,出现花的图像按左键,出现昆虫的图像按右键;(试验20次)
对被试呈现属性词,出现褒义词按左键,出现贬义词按右键;(试验20次)
进行联合任务一,出现花的图像+褒义词按左键,出现昆虫的图像+贬义词按右键;(试验20次)
进行联合任务一测试-40次(测试反应时)
概念词交换左右键,联合任务二(出现昆虫的图像+褒义词按左键,否则按右键),最后进行联合任务二测试并记录反应时。
结果:两种联合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相对一致性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