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ppt,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及其分类 一、知识的概念 狭义的知识:是指能贮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 ...
编辑于2022-12-19 16:57:03 福建省第五章 心理测验 第一节 心理测验概述 一、心理测验的定义 ◆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和标准 化的测量 通俗地说,心理测验就是借助心理量表,对心理特征和行 为的典型...
第四章心理测验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1心理测验及作用1-1-1心理测验的定义1-1-2心理测量的用途1-1-3心理测验在人员素质测评中的优势1-1-4意义1-1-5心理测验分类1-2常用的心理测验的应用1-2-1认...
心理测量学的第三部分,内涵选择题考点、重点、难点,适用于312统考,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全国统考312测量心理学第三章 测量理论的新发展思维导图知识要点框架。心理测量是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第五章 心理测验 第一节 心理测验概述 一、心理测验的定义 ◆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和标准 化的测量 通俗地说,心理测验就是借助心理量表,对心理特征和行 为的典型...
第四章心理测验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1心理测验及作用1-1-1心理测验的定义1-1-2心理测量的用途1-1-3心理测验在人员素质测评中的优势1-1-4意义1-1-5心理测验分类1-2常用的心理测验的应用1-2-1认...
心理测量学的第三部分,内涵选择题考点、重点、难点,适用于312统考,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全国统考312测量心理学第三章 测量理论的新发展思维导图知识要点框架。心理测量是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
分类学习心理
知识的表征与分类(2011.26/30,2017.78,2019.30)
知识的表征
含义
指知识在人脑中记载和贮存的方式
包括
①概念
代表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一种简单的表征形式
②命题和命题网络
是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
命题和命题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主要表征方式
③表象
命题
表征事物的抽象意义
表象
表征事物的知觉属性
④图式
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E▪加涅认为图式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含有变量、具有层次、能促进推论
分类
物体图式
事件图式
动作图式
陈述性知识
⑤产生式
如果某种条件满足,那么就执行某种动作
是程序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
程序性知识
知识的类型
知识的概念
广义
指人们所获得的经验
狭义
仅指个体获得的各种主观表征,包括技能和策略等
狭义的知识分为
依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划分为
陈述性知识
也称为描述性知识
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
反映事物的内容、变化、发展的原因
即说明事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可用口头、书面言语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
程序性知识
也称操作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或方法性知识
反映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即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
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际操作
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
显性知识
可以说清楚的知识
隐形知识
无法言明或难以言传的知识
具体知识、方式方法知识和普遍原理知识
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
教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主观因素
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学生的能力水平
学生的能力水平(认知、言语)
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概念的转变(2011.28,2015.78)
1.概念原理的理解与保持
1)概念的学习
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概念的获得
一般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
概念的形成
直接观察一类事物找出共同的关键特征,并用词来表示
概念的同化
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以定义的方式直接传授概念的特征
③概念学习的方式
规则一例子一规则
例子一规则一例子
④正例与反例
正例防止概括不足和窄化范围
反例防止概括和范围过宽
一般来说,先呈现正例后呈现反例
⑤变式
正例无关特征上的变化(若变动的是有关特征则概念改变)
2)原理的学习
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
详见第三章学习的理论
2.错误概念的转变
1)错误概念及其性质
错误概念
自发概念中有一些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的概念
自发概念
对客观世界已有的一些看法和解释
性质
广泛性、隐蔽性和顽固性等特点
2)错误概念的转变
概念转变
含义
原有知识受到不一致的新知识影响而发生的重大转变
实质
认知冲突的引发
认知冲突的解决
3)波斯纳概念转变的条件
原有概念
不满
新概念
可理解性
合理性
有效性
以上四个条件满足才能形成新概念
4)促进错误概念转变的步骤(非考点,看看就好)
①引发认知冲突
创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②营造为概念转变而教的情境
③承认学生,促使其形成积极的态度
5)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
①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
②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经验
③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认知方面
④学生的动机,对知识、学习的态度
动机方面
学习与迁移(选择题,大题最多)
学习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1.学习迁移的类型
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正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
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阻碍
零迁移
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影响
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
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
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
一种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或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例子
名词+名词
具体迁移
一种学习中的具体特殊性经验直接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中
例子
eye+ball=eyeball(眼球)
近迁移、远迁移与自迁移
自迁移
所学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景中的任务操作
近迁移
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相似的情境中
远迁移
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极不相似的情境中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
同一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
垂直迁移
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
低通路迁移与高通路迁移
低通路迁
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地迁移
高通路迁移
有意识地将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2.学习迁移的应用
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性密切相关
3.学习迁移的理论
学习迁移的经典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认为
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迁移的实质
迁移要经历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迁移效果
学习内容不重要,重要在于形式训练效果好,达到官能的永久发展,才能迁移到其他的知识学习上去
局限
过分夸大了官能(能力)的作用,忽略了知识本身的意义
②相同(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提出
迁移的实质
只有两个机能之间有相同元素时,才可能有迁移
迁移效果
相同元素越多,迁移效果越好
刺激与反应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多
后来,伍德沃斯将相同元素改为共同成分
③概括化理论(经验泛化说)
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说明
迁移的实质
关键是原理和经验
迁移效果
对原理了解得越好,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
④关系转换说
格式塔学派,事物间关系的顿悟是迁移产生的决定因素
迁移的实质
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
个体对关系的顿悟是获得迁移的真正本质
迁移效果
取决于能否理解各要素间的整体关系
经典实验
柯勒-小鸡找米实验
⑤奥斯古德的逆向曲面模型
迁移的实质
两个维度的组合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反应的相似性
用三维曲面图表示
迁移效果
最大的正迁移
两个学习活动刺激相同,反应也相同
最大的负迁移
刺激相同,反应为对抗时
零迁移
无关刺激与对抗反应时
局限
实验数据来自机械学习一对偶联想学习,不能说明高级学习的实质
⑥能力论
迁移的实质
把迁移解释为能力的增加
迁移效果
新学习中需要的能力和旧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越相似,迁移效果越好
⑦分析一概括说
鲁宾斯坦认为
迁移的实质
概括是迁移发生的基础
迁移效果怎样才好
必须首先把两课题相互联系起来,使之包括在一个统一的分析和综合过程中
⑧布鲁纳的迁移观
迁移的实质
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事例中
迁移效果
正迁移
编码系统适当的应用于新事例
负迁移
编码系统错误地应用于新事例
迁移分为两类
特殊迁移
机械学习的迁移
非特殊迁移
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⑨奥苏伯尔的迁移观
迁移的实质
取决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
迁移效果
取决于认知结构的
可利用性
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
在认知结构中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对于新的学习能提供最佳关系和固定点
可辨性
新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们的观念系统可以辨别的程度
稳定性
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促进学习迁移
设计“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指
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同化新的学习内容的观念时
让学生先来学习适合的先行组织者,之后学生使用先行组织者同化新的学习内容
⑩认知迁移理论
提出者
美国—罗耶
迁移的实质
两个假设
人类记忆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储存系统
人类是以一种系统方式储存和提取信息的
迁移效果
取决于知识的丰富性
指知识结构内各单元之间交互联结的数量
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并非始终一致
学习迁移的现代理论(人名对应上理论即可)
符号性图式理论
霍利约克
原有表征与新表征相同或相似就会产生迁移
产生式理论
安德森
产生式是决定迁移的一种共同要素
结构匹配理论
金特纳
事件的结构特征或本质的关键特征的匹配在迁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情境性理论
格林诺
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
4.学习迁移的条件与促进
条件
个人因素
智力
智力越高迁移的质和量越高
年龄
不同年龄思维方式不同,迁移的条件和机制就不同
认知结构
质量越高,迁移量越多
心向或定式
优先于活动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可能造成的影响
促进(正迁移)
阻碍(负迁移)
客观因素
学习材料的特性
教师的指导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迁移的媒体
如何促进迁移的发生
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整合学科内容(横向迁移)
加强知识联系(从向迁移)
强调概括总结
重视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培养迁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