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3.
编辑于2022-12-19 19:06:53 内蒙古自治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导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a.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内容
内容
b.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奋斗目标
c.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d.是指引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3个基本组成部分
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应用
科学社会主义
核心
目标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①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②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③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经济社会根源(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现实需求)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思想渊源
批判地继承、吸收,在其合理成分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矛盾、运动变化和发展(唯心主义体系)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来源
圣西门
傅里叶
欧文
自然科学前提
19世界3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国外
一战中,列宁深刻分析了19世界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列宁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变为现实
国内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
科学发展观(胡锦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最新理论成果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主义社会理论体系概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本质和使命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绝对)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实践性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其开放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而丰富和发展自己
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当今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产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
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五、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正确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唯物论、辩证论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辩证的唯物论
1个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研究世界的本原)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物质=存在 意识=思维
根据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其二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补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研究世界如何存在)
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联系、全面、运动、发展
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孤立、片面、静止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4个观
物质观(哲学的物质范畴)
物质概念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纪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
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的涛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恩格斯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认为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物质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
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0世纪初,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确立物质概念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一元论就是一个本原;二元论就是有2个本原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界(物质)社会(意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均只在自然界唯物,故为半截子唯物主义
运动观(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2个关键词+2个错误)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它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2个关键词+1个关系)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也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矛盾)关系
运动是变动、无条件,绝对的;静止是稳定、有条件、相对的
对立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统一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对立:不同,有差异 统一:相同,有关联
时空观(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连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绝对性=无条件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时空的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而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意识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形成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
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逐渐递进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这种反作用也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体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改造主观世界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与人工智能
第一、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
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
总结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个基本原理
第1个: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特别提示
常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指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第2个: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分析题)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第一,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依存于自然界,并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界
第二,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第三,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补充: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内涵都是以此为依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一切从实际(物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我们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唯物辩证法
2个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第1个总特征:联系
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第一,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第二,普遍性(3个内涵+1个中介)
万能原理
内涵1:任何事物的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
内部联系
内涵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内涵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个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和桥梁
第三,多样性
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第四,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2个条件)
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在条件面前并不是消极无为的。 经过努力,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3.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前提是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1个前提)
补充:考察应用-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
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第2个总特征:发展
事物的变化发展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定义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并添加了就是无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新事物在本质上优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3大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分别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1个: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地位和作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作用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特别提醒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对立即斗争性,统一即同一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内涵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有关联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有不同
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前提)。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和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求同存异)
注意!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内涵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空间),无时不有(时间)
承认矛盾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前提,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所以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每个人不一样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不同阶段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在复杂事物) 1、一个,决定,主要矛盾(重点论) 2、N-1,影响,次要矛盾(两点论)
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注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3个难点
矛盾中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2个:质量互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统一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非连续性)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阶段性-时间;局部性-空间)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纸点燃)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 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方法论意义
一方面,当事物的发展处在量变阶段时,要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为未来重大改变作准备
另一方面,当质变来临的时候,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使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3个: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否定观)
肯定和否定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存在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灭亡
积极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意义
(1)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作用) 这一原理对于人们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向新阶段,事物发展的基本趋是前进的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 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5个范畴(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 对于这些环节的逻辑反应,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
这些基本范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他们是各种事件的世界性的相互依存、联系和相互连接的环节,只是物质发展这一链条上的环节
内容与形式
内涵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A决定B B对A有反作用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现象与本质
内涵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
对立统一关系
两者的区别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假象不等于错觉)
本质是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的
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是表面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两者的统一
现象和本质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原因与结果(1个内涵+4点关系)
内涵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辩证统一关系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确定性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在事物运动变化
意义
我们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通过自觉的努力,消除不利的原因,使因果关系运动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运行,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
必然和偶然
内涵
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衰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就是规律性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得几个瓜?
对立统一关系
必然和偶然的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则是不确定的,暂时的,不稳定的是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个别表现
两者的区别还表现在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的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属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到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两者的统一表现为必然性、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受内部必然性的支配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意义
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我们的目标和计划,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 善于敏锐地识别和把握机遇,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可能与现实
内含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的发展总是在现实性中产生出可能性,而可能性又不断变化为现实性的转化过程
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现实和可能的辩证关系, 要求我们一方面立足现实,对可能性作出全面的分析和预判; 另一方面着眼长远,止坏的可能变为现实,同时善于创造条件,促使好的可能获得实现。
概念区分
可能和不可能
有无条件实现
抽象的可能和现实的可能
条件是否充分
抽象可能性、有条件,但是不充分 现实可能性:有条件,但是充分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辩证法的3个运用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第一个运用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认识方法中的运用
在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是属于核心地位。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1.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同一性和斗争性)
2.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本)
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主次)
5.批判与继承相统一(扬弃,否定之否定)
第二个运用
四对辩证思维方法
在思维方法中的运用
(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
(3)抽象与具体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第三个运用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在提升思维能力中的运用
1.辩证思维能力
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2.历史思维能力
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3.系统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 就是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4.战略思维能力
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5.底线思维能力
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严守原则,坚守底线,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6.创新思维能力
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实践与认知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个基本(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3项基本要素
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和认识进行比较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实践能够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这一特征,把实践同人的意识活动区别开来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人和动物比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过去和现在比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实践又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
这一特征,把实践同人之外的物质运动,动物活动区别开来
实践的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决定了生产和再生产的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
它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例如人们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社会管理等
科学文化实践
它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但不是基本类型
1个决定作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呼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来源来说,直接和间接经验都很重要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既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3个论(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第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意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先于物质先于经验的东西,坚持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两者本质上都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 即认为认识来源于天赋,不承认客观世界和实践,但承认辩证法。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动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他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承认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也承认实践和辩证法
1个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具体性)。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合伙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机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谷 开普勒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
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注意
注意1
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理性因素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一、指导作用;二、解释作用;三、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激活作用;二、驱动作用;三、控制作用。
注意2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经历两次飞跃实践和认识的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说他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说他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 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注意3
如果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现象 理性认识-本质——唯理论——教条主义
感性认识-现象——经验论——经验主义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