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总论(下)
本篇导图与药理学部分有关,其有较详细内容,并且包括药动学和影响药物效应因素知识点考点重点及笔记 注释部分建议大纲看
编辑于2022-12-20 18:06:05 山东省总论(下)
药动学
研究内容
揭示药物的体内过程,即体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药代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体内药物随时间动态变化的速率过程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转运体:有些蛋白质嵌入膜内部或贯穿至膜两侧,构成的膜孔(直径约0.8nm)及跨膜转运蛋白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
消化道吸收
口服给药(最常用,吸收部位为胃肠道
药物发面影响因素:理化性质&剂型
机体方面
胃肠内ph:弱酸性药物易在胃吸收,弱碱性药物易从小肠吸收
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胃肠内容物
首关效应: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具有饱和性
舌下给药(血流丰富吸收较快;避免首关效应
直肠给药(①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②部分药物可避开肝脏的首关效应,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自皮肤吸收(经皮给药,也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注射药物的吸收(达到最高值先后:静脉、肌肉、皮下、口服
药物自呼吸道的吸收
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影响因素
血浆蛋白结合率
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器官血流量
体液的PH
药物和组织的亲和力
药物转运体
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主要在肝脏
生物转化的方式与步骤(第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第Ⅱ相反应:结合,生成易溶于水且极性高的代谢物
生物转化的部位(主要是肝)及其催化酶【专一性酶&非专一性酶(药物代谢酶,简称肝药酶)】
生物转化的意义
绝大多数药物经过生物转化后,药理活性减弱或消失,称为灭活
极少数药物被转化后才出现药理活性,称为活化
有些药物经过转化后生成的代谢产物,具有毒性,称为增毒
大多教药物经Ⅱ相代谢后,生成的Ⅱ相代谢物,水溶性加大,有利于排泄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排泄(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主动分泌
肾小管被动重吸收(重吸收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如极性、pKa等,也受机体生理学改变如尿量或尿pH改变的影响
胆汁排泄(有的药物再经肠粘膜上皮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称为肝肠循环。肝肠循环能延迟药物的排泄,使药物药理作用时间延长
肠道排泄
其他途径
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房室模型
药物消除类型
一级动力学(等比消除 Kc为消除速率常数 不变;血液浓度和时间呈指数关系
零级动力学(恒量消除 -K0为常数 不变;血液浓度和时间呈直线
非线性动力学(高浓度零级,低浓度一级
基本动力学参数
吸收参数—生物利用度: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即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和给药量的比值。用曲线下面积AUC表示,血管给药AUC最大
分布参数—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推测药物在体内分布范围
消除参数—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在一级动力学中为一常数,t1/2=0.693/Ke
多次用药—时间曲线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因素
剂量
剂型、生物利用度
给药途径
给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及疗程
反复用药
药物依赖性
耐受性:同一药物连续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药效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产生相同药效;但在停药一段时间以后仍可恢复原有敏感性(分快速耐受性和交叉耐受性
耐药性:化疗药长时间使用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此时往往需加大剂量才能有效,或不得不改用其他药物(同样有快速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
联合用药
机体因素
生理因素:年龄、性别、个体差异(高敏、低敏、特异质反应)、种族、精神因素
病理因素:严重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衰、其他功能失调、营养不良、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
其他因素
营养状态
嗜好、饮食和习惯
总论(下)
药动学
研究内容
揭示药物的体内过程,即体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药代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体内药物随时间动态变化的速率过程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转运体:有些蛋白质嵌入膜内部或贯穿至膜两侧,构成的膜孔(直径约0.8nm)及跨膜转运蛋白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
消化道吸收
口服给药(最常用,吸收部位为胃肠道
药物发面影响因素:理化性质&剂型
机体方面
胃肠内ph:弱酸性药物易在胃吸收,弱碱性药物易从小肠吸收
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胃肠内容物
首关效应: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具有饱和性
舌下给药(血流丰富吸收较快;避免首关效应
直肠给药(①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②部分药物可避开肝脏的首关效应,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自皮肤吸收(经皮给药,也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注射药物的吸收(达到最高值先后:静脉、肌肉、皮下、口服
药物自呼吸道的吸收
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影响因素
血浆蛋白结合率
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器官血流量
体液的PH
药物和组织的亲和力
药物转运体
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主要在肝脏
生物转化的方式与步骤(第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第Ⅱ相反应:结合,生成易溶于水且极性高的代谢物
生物转化的部位(主要是肝)及其催化酶【专一性酶&非专一性酶(药物代谢酶,简称肝药酶)】
生物转化的意义
绝大多数药物经过生物转化后,药理活性减弱或消失,称为灭活
极少数药物被转化后才出现药理活性,称为活化
有些药物经过转化后生成的代谢产物,具有毒性,称为增毒
大多教药物经Ⅱ相代谢后,生成的Ⅱ相代谢物,水溶性加大,有利于排泄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排泄(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主动分泌
肾小管被动重吸收(重吸收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如极性、pKa等,也受机体生理学改变如尿量或尿pH改变的影响
胆汁排泄(有的药物再经肠粘膜上皮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称为肝肠循环。肝肠循环能延迟药物的排泄,使药物药理作用时间延长
肠道排泄
其他途径
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房室模型
药物消除类型
一级动力学(等比消除 Kc为消除速率常数 不变;血液浓度和时间呈指数关系
零级动力学(恒量消除 -K0为常数 不变;血液浓度和时间呈直线
非线性动力学(高浓度零级,低浓度一级
基本动力学参数
吸收参数—生物利用度: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即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和给药量的比值。用曲线下面积AUC表示,血管给药AUC最大
分布参数—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推测药物在体内分布范围
消除参数—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在一级动力学中为一常数,t1/2=0.693/Ke
多次用药—时间曲线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因素
剂量
剂型、生物利用度
给药途径
给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及疗程
反复用药
药物依赖性
耐受性:同一药物连续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药效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产生相同药效;但在停药一段时间以后仍可恢复原有敏感性(分快速耐受性和交叉耐受性
耐药性:化疗药长时间使用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此时往往需加大剂量才能有效,或不得不改用其他药物(同样有快速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
联合用药
机体因素
生理因素:年龄、性别、个体差异(高敏、低敏、特异质反应)、种族、精神因素
病理因素:严重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衰、其他功能失调、营养不良、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
其他因素
营养状态
嗜好、饮食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