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总论(上)
本篇导图与药理学有关,其有较详细内容,并且包括绪论和药效学知识点考点重点和笔记,注释部分建议使用大纲模式看
编辑于2022-12-20 18:07:34 山东省总论(上)
药效学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进入体内后与机体细胞上的靶位结合时引起的初始反应称为药物的作用
药物作用是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药理效应
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在药物作用下,机体原有功能提高或增强称为兴奋作用
功能降低或减弱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特异性和选择性
特异:靶点结合;选择:全身用药情况下,药物对集体器官系统作用的有无或作用强弱的差异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强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
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
药物的治疗作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
药物的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反应
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产生原因:药物选择性低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包括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特殊毒性反应
三致作用
致畸作用
致癌作用
致突变作用
变态反应
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只发生在少数过敏体质患者
过敏反应、溶细胞反应、免疫复合物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而残存的药理效应
继发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发挥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特异质反应: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其产生的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药物依赖性:患者连续使用某些药物以后,产生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生理依赖性(成瘾性;一旦中断用药,会出现戒断症状
心理依赖性(习惯性
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也称”反跳“
药物的剂量与效应关系
量效关系: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关系
剂量
量效曲线
量反应的量效曲线
量反应:药理效应可用连续性数量值表示的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以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一先陡后平曲线;剂量转变为对数值,曲线成为近对称的S形
最小有效量
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效价强度(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能引起同等效应的药物,效价强度不一定相同
斜率
50%Emax的曲线坡度(斜率越大,药效越剧烈
质反应的量效曲线
质反应:药物的效应不能计量,仅有质的差别;常用阳性反应的频数或阳性反应率表示
横坐标采用对数剂量,以药物的某一反应在某一小样本群体中出现的频率为纵坐标(可呈常态分布曲线
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有效浓度EC50、半数中毒量TD50(半数中毒浓度TC50、半数致死量LD50
引起半数动物....
治疗指数TI =LD50/ED50,药物的安全性指标;药物的安全范围:ED95-LD5
药物作用的主要机制
受体途径
非受体途径
作用于酶、影响离子通道、影响转运、影响细胞代谢、影响免疫、理化反应、基因治疗
药物与受体
受体概念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随后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受点:特异性结合部位;配体:和受体结构互补的药物等化学物质
受体分类: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细胞内受体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异性: 特异性、高度亲和力、可逆性、饱和性、可调节性
受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
药物-受体作用学说(受体占领学说、速率学说、二态学说
受体激动药与拮抗药
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很强的内在活性,因而能有效激活受体,产生激动效应
拮抗药(阻滞药):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竞争性拮抗药: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拮抗激动药的作用,且其拮抗作用可随增大激动药浓度而逆转,而激动药仍可达到与其单用时相同的最大效应。故拮抗作用是可逆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不改变内在活性
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不可逆地作用于某些部位而妨碍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并拮抗激动药的作用。也可通过增大激动药浓度而逆转,但不可达激动药单用时最大效应。(量效曲线下移,斜率降低
部分激动药:双重特性。亲和力较强但内在活性弱,其单独应用时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
受体的调节
受体脱敏: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受体增敏: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
同种调节和异种调节:配体作用于特异性受体,使其自身受体数量和亲和力发生变化/对另一种配体的受体产生调节
细胞内信号的转移(第一、二、三信使
药理学
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药物:改变/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预防、诊断及治疗疾病、特殊用途的化学物质
研究主要内容
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规律的学说。
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变化规律。
新药开发
总论(上)
药效学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进入体内后与机体细胞上的靶位结合时引起的初始反应称为药物的作用
药物作用是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药理效应
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在药物作用下,机体原有功能提高或增强称为兴奋作用
功能降低或减弱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特异性和选择性
特异:靶点结合;选择:全身用药情况下,药物对集体器官系统作用的有无或作用强弱的差异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强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
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
药物的治疗作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
药物的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反应
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产生原因:药物选择性低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包括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特殊毒性反应
三致作用
致畸作用
致癌作用
致突变作用
变态反应
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只发生在少数过敏体质患者
过敏反应、溶细胞反应、免疫复合物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而残存的药理效应
继发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发挥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特异质反应: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其产生的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药物依赖性:患者连续使用某些药物以后,产生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生理依赖性(成瘾性;一旦中断用药,会出现戒断症状
心理依赖性(习惯性
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也称”反跳“
药物的剂量与效应关系
量效关系: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关系
剂量
量效曲线
量反应的量效曲线
量反应:药理效应可用连续性数量值表示的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以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一先陡后平曲线;剂量转变为对数值,曲线成为近对称的S形
最小有效量
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效价强度(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能引起同等效应的药物,效价强度不一定相同
斜率
50%Emax的曲线坡度(斜率越大,药效越剧烈
质反应的量效曲线
质反应:药物的效应不能计量,仅有质的差别;常用阳性反应的频数或阳性反应率表示
横坐标采用对数剂量,以药物的某一反应在某一小样本群体中出现的频率为纵坐标(可呈常态分布曲线
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有效浓度EC50、半数中毒量TD50(半数中毒浓度TC50、半数致死量LD50
引起半数动物....
治疗指数TI =LD50/ED50,药物的安全性指标;药物的安全范围:ED95-LD5
药物作用的主要机制
受体途径
非受体途径
作用于酶、影响离子通道、影响转运、影响细胞代谢、影响免疫、理化反应、基因治疗
药物与受体
受体概念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随后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受点:特异性结合部位;配体:和受体结构互补的药物等化学物质
受体分类: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细胞内受体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异性: 特异性、高度亲和力、可逆性、饱和性、可调节性
受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
药物-受体作用学说(受体占领学说、速率学说、二态学说
受体激动药与拮抗药
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很强的内在活性,因而能有效激活受体,产生激动效应
拮抗药(阻滞药):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竞争性拮抗药: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拮抗激动药的作用,且其拮抗作用可随增大激动药浓度而逆转,而激动药仍可达到与其单用时相同的最大效应。故拮抗作用是可逆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不改变内在活性
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不可逆地作用于某些部位而妨碍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并拮抗激动药的作用。也可通过增大激动药浓度而逆转,但不可达激动药单用时最大效应。(量效曲线下移,斜率降低
部分激动药:双重特性。亲和力较强但内在活性弱,其单独应用时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
受体的调节
受体脱敏: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受体增敏: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
同种调节和异种调节:配体作用于特异性受体,使其自身受体数量和亲和力发生变化/对另一种配体的受体产生调节
细胞内信号的转移(第一、二、三信使
药理学
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药物:改变/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预防、诊断及治疗疾病、特殊用途的化学物质
研究主要内容
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规律的学说。
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变化规律。
新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