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儿推拿学
本篇导图与中医有关,其内容主要涉及小儿推拿学,内容详细全面,通俗易懂,并且也方便广大相关专业本科室、研究生及中医爱好者使用
编辑于2022-12-20 20:24:48 云南小儿推拿学
基础篇
概论
概念
小儿推拿疗法基本概念
小儿推拿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以推拿手法为主,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及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
小儿推拿学
研究和阐述小儿推拿疗法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是在中医推拿学和中医儿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 学习小儿推拿学对防治疾病及儿童保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本特点
1.强调中医理论指导,讲求理、法、方、推结合
2.强调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选择推拿特定穴位
3.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广,疗效明显
4.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
发展史
1.秦汉-中基奠基期,小儿推拿萌芽期
扁鹊-小儿医
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推拿治疗儿科疾病的最早记载; “婴儿病痫”;汤匙边摩边拭病变部位(惊风抽搐)
2.晋唐宋元(奠基期)
1.晋唐-重要阶段 2.宋元-儿科发展鼎盛阶段
晋·葛洪-捏脊法(首提)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膏摩法,开小儿推拿保健先河
宋:我国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纯阳”、小儿脉法、小儿惊、疳、癫、痫证治法
北宋·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创立五脏证治法则
3.明清(形成期)
《小儿按摩经》-我国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
1.(又名《保婴神术》、《四明陈氏按摩经》) 2.于1601年收录至《针灸大成》,故又称《针灸大成·按摩经》(故,不是单行本) 3.总结了明代以前的小儿推拿成就,创立了小儿推拿学的理论体系,其问世标志着小儿推拿学的形成
龚廷贤《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推拿最善之本”(曹炳章);最早发行单行本
清
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
骆广龙-《幼科推拿秘书》
徐崇礼-《推拿三字经》
夏云集-《保赤推拿法》
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首提小儿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
夏禹铸-《幼科铁镜》
陈复正-《幼幼集成》
唐元瑞-《推拿指南》
4.近现代
民国时期(艰难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发展)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吴鞠通“稚阴稚阳”学说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颅囟经》(中“纯阳”是指脉法-搏动快)
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随拨随应”)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P7
辨证论治概要
病因概要
先天因素
禀赋胎产因素 出生之前 遗传因素为其主要病因
外感因素-肺常不足
内伤因素-脾常不足
诊法概要
以常衡变
四诊合参(望诊为主)
望诊
望神色
精神面貌&面部气色 面呈红色-主热证(多为实热) 白色-寒证、虚证 黄色-脾虚证/湿浊困阻中焦 青色-寒、痛、惊风、淤血 黑色-寒、痛、水饮、淤血
望形态
审苗窍
舌、目、口、鼻、耳、二阴 舌质:红-热 淡-气血亏虚 紫-瘀证 舌苔:白-寒 黄、薄-热 黄、腻-湿热 厚腻-痰湿 少、干-伤阴 地图舌-胃之气阴两伤
辨斑疹
察二便
“清、稀、淡、白、薄”-虚证/寒证 “浊、稠、深、黄、厚”-热证/实证
察指纹
浮沉分表里 红紫辨寒热 淡滞定虚实 三关测轻重(风、气、命、指尖-透关射甲) 临床意义: 健康-隐红色 深红色-主外感风寒,婴儿会鼻塞、流涕 色紫变深-体内有热,婴儿会发热、便秘、烦躁、啼叫不安 色黄红变细浅-脾胃虚弱,幼儿会腹胀、厌食、消瘦 色变青粗长-主惊,小儿会腹痛、惊厥、咳嗽;肺炎、心脏病严重时,还会出现紫黑色指纹
闻诊
听声音:啼哭声、言语声、咳嗽声、呼吸声 嗅气味:口气、呼吸之气、大小便及呕吐物的气味
问诊-临床考
·主要症状 ·持续时间 ·就诊经过:在哪里看过、诊断、用药 ·先天条件:足月、体身高、遗传病史 ·喂养方式:饮食、量、时间、饮食结构 ·睡眠:入睡时间、睡眠深度、睡眠姿势 ·二便:时间、频率、性状、难易程度 ·汗:自汗、盗汗 ·母亲的情况,或者有需要了解的家庭情况
切诊
脉诊 按诊 7岁以下:一指定三关
治疗概要
辨证特点
八钢辨证
以阳证、实证、热证为多
五脏辨证
心肝常有余,以实证热证为多
肺脾常不足,以虚症寒证多见
脾实常为“湿困脾胃” 肺实常为“痰热壅盛”
肾常虚,故有肾无实证之说,多见虚证寒证
论治特点
治则治法特点
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原则
恰当运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内治法
结合脏腑经脉五行相关证治法拟定合理治疗处方施治
手法应用特点
强调轻快柔和
强调平稳着实
注重手法补泻
穴位应用特点
经穴
经外奇穴
经验穴
阿是穴
小儿特定穴
注意事项
操作对象
0~14岁
6岁以下小儿特定穴比较多
其中0~3岁特定穴效果更为明显
7~14岁运用小儿推拿特定穴相对少,以躯干为主
适应证&禁忌症
√:常见病症:感冒、发热、咳嗽、厌食、腹泻 疑难病症:小儿脑瘫、小儿肌性斜颈 预防保健:强身健体、助长益智 ×:1.诊断不明确的疾病 2.正在出血/有出血倾向的疾病 3.骨与关节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4.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 5.烧、烫伤&皮肤病皮肤破损的局部 6.骨折早期&截瘫初期 7.极度虚弱的危重病&心、肝、肾疾病患儿 注意:急性传染病需治疗时,应注意隔离治疗
操作顺序
1.头面→上肢→胸腹&下肢正面→腰背&下肢后面 2.先重点后一般/先一般后重点,最后用刺激量较大的手法 3.特殊情况可酌情调整顺序 注:通常在临床中,上肢穴位只取单侧手操作,胸腹腰背和下肢多同时左右两侧操作
操作时间&疗程
每次时间不宜太长,15~30min,视情况而定 急性病可每日操作1次,也可2次,1~5天为一疗程 慢性病可每日操作/每周2~3次,以周/月为一疗程
推拿介质
1.作用:保护皮肤,通过介质的投皮吸收,加强治疗作用。 2.剂型:汁、乳、水、粉、油、膏剂 3.常用介质及作用
作用原理
手法→刺激→穴位&经络: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激活调动小儿机体,由机体自身改善体内状态,达到脏腑组织间的平衡及与自然的和谐
影响疗效的因素
辨证准确
组方精确
补泻得当
手法熟练
时间合适
推拿手法
常用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 + 捏法、拿法、捻法、擦法、抖法、振法、捣法、刮法... P21-30
按法
指按法、掌按法 按而留之 刺激量较强,故可与揉法一起使用,称按揉法 作用: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治疗:头痛、胃脘痛、腹痛等各种痛症 + 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功能性脊柱侧弯&后凸畸形 临床应用: 1.疏经通络,活血止痛 2.按之则热气至。温补法的代表手法,如按肾俞、按小腹可聚元气、散寒邪。 3.按而散之。消散之功效,如便秘、腹胀、厌食等。
摩法
指摩法、掌摩法 不可用力下压带动皮下组织 100次/分钟 轻柔缓和,刺激量小 作用:和中理气、消积导滞、散瘀止痛 用于:胸腹、胁肋、颜面部 治疗:脘腹胀痛、食积胀满、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胸胁迸伤、软组织损伤.. 配合药膏,称膏摩法(借助一定介质,以增强疗效) 攻补兼施: 温阳行气:摩囟门、关元、神阙 和中理气,消积导滞:摩中脘、摩腹 散瘀止痛:摩肿痛处
掐法
刺激量较强,应适可而止 作用:开窍、镇惊、息风 用于:点状穴位(以指代针) 治疗:惊风抽搐
揉法
掌揉法:大鱼际揉法、掌根揉法 指揉法:单指揉法、双指揉法、三指揉法 带动吸定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 120~160次/分钟 轻缓柔和 作用: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缓急止痛 治疗:胸闷胁痛、脘腹胀满、腹泻、便秘、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小儿脑瘫后遗症.. “揉以和之”-调和阴阳气血 揉法消散能力强,如掌揉腹部用以治疗小儿腹痛、腹胀、食积、便秘..
推法
操作:用指、掌或肘部在体表做单方向推动的手法。 小儿推拿中常用指面着力即指推法。 作用:清热散结,疏经通络,理气止痛 频率:240~300次/分 施术时需要借助一定介质,但蘸药汁干湿适宜
直推法
操作方法:以拇指桡侧缘/螺纹面,或食、中两指螺纹面在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频率200~300次/分,用力较揉法轻,表皮操作 用于:线状穴位,如开天门、推坎宫、推大肠、推三关..(有通散之功)
旋推法
操作方法:用拇指螺纹面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摩,频率160~200次/分,不带动皮下组织 用于:面状穴位,如推脾经、肺经、肾经..(通和脏腑)
分推法
操作方法:用双手拇指桡侧/螺纹面,或双手食、中指螺纹面自穴位中间向两边做单方向的分向推动,200~300次/分 操作要领: 1.动作宜轻快; 2.可直线也可弧线推动; 3.直线推动时幅度小速度宜较快约250~300次/分;弧线分推时幅度大,约200次/分 ; 4.两侧用力均等,部位对称,速度均已一; 5.头面、手腕、背部多用拇指,腹部可用拇指/大鱼际 用于:线状穴位,如分推坎宫、分腕阴阳、分胸阴阳、分背阴阳 轻快柔和,能通利气血; 因向左右分向推动 ,又称分阴阳; 多用于起式,激活经络与穴位; 能消积导滞,化痰行气,消肿止痛
合推法(合法)
操作方法:用双手拇指螺纹面从穴位两旁向中间做单方向的合向推动,又称为合法、和法,160~200次/分 操作要领: 1.发力与分推法相反; 2.动作幅度小,推时不要向中间挤拢皮肤; 用于:线状穴位,如合推坎宫、合腕阴阳、合胸阴阳、合背阴阳
运法
搓法
摇法
小儿推拿八法
捏法(捏脊,捏积,翻皮肤)
拿法
捻法
擦法
抖法
振法
捣法
刮法
常用复式操作法
手法+穴位=操作法 n.复式操作法:具有特定的名称,特定的治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操作法按一定的操作程序组合而成的操作法。(又:大手法;十三大手法《幼科推拿秘书》) 特点: 1.规范化的动作结构和操作程序; 2.特有的治疗作用; 3.形象而朴实的特定名称.
黄蜂入洞
按揉:先迎香,后鼻孔下缘,各50~100次 作用:开肺窍,通鼻息,发汗解表 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无汗;鼻塞、呼吸不畅
开璇玑
分推胸胁30~50次→直推胸部(鸠尾→神阙)100次→摩挪神阙2min→直推下腹50次→直推七节骨100次 开通脏腑,理气化痰,消积导滞 痰邪壅盛、食积不化引起的胸闷气促、咳痰不畅、食积腹痛、积滞胀满、呕吐、泄泻、发热等实热证
按弦走搓摩
两腋下胁肋处→肚角处(自上而下,边搓摩边移动) 理气化痰,健脾消积 积痰积气引起的胸闷痞满、咳嗽气急、痰喘不利
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揉脐/揉脐及天枢+托揉龟尾,50~100次→直推七节骨100次 通调任督二脉之经络气,调理肠腑,止泻导滞 泄泻、脱肛、痢疾、便秘 推上七节骨-补-温阳止泻 ; 推下七节骨-泻-泻热通便
打马过天河
运内劳宫50~100次→(凉水)总筋穴-洪池穴,边弹打边吹气10~20遍 性凉大寒,行气活血,清解里热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上肢麻木、惊风抽搐等实热证
水底捞明月
滴凉水到内劳宫→蘸水由小指根-掌小横纹-小天心-内劳宫,边推运边吹气,50~100次 大寒大凉,清热凉血,宁心除烦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邪入营血的各类实热病证
运水入土
土干了 单方向反复推运小指根(水底穴)→掌小横纹→小天心→拇指端脾土穴,100~300次 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久病、虚证,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泻痢、便秘、疳证
运土入水
水多了 单方向反复推运大指根→小天心→掌小横纹→小指端肾水穴,100~300次 清利湿热,利尿之泻 新病、实证,湿热内蕴引起的少腹胀满、小便赤涩、小便频数、泄泻、痢疾
二龙戏珠(摇法)
法性温和,调理阴阳,通阳散寒,清热镇惊 寒热不和、四肢抽搐、惊厥
凤凰展翅(摇法)
祛寒解表,宣通气机 寒性咳喘、呃逆、惊悸
总收法
肩井,食指&无/中指 调阴阳,通经络,通行一身之气血 推拿结束手法,关门
影响补泻手法的因素
补:顺经、向上、向内、向心;轻;慢;旋推为补,揉法为和
泻:逆经、向下、向外、离心;重;快;直推为清,掐法为泻
常用穴位
分类
经穴
经外奇穴
经验穴
阿是穴
特定穴
特点
1.穴位的表面形态多样化:有点、线、面之分
2.穴位分布特点:“百脉皆会与两掌”,多分布于肘关节以下
3.操作形式多样性
4.定位模糊性及多重性
eg. 38个穴位“同穴异名” 20个穴位“同名异位” 4个穴位“同名异穴”
5.归经较难
6.内容及名称均较朴素
命名原则
脏腑命名
脾、肝、大肠、小肠
穴位作用
精宁、端正、精明、止泻
古代哲学
八卦、阴池、阳池、肝木、肺金
人体部位
腹、胁、乳根、乳旁、七节骨
江海河流
山根、天河水、洪池、水底
动物名称
老龙、黄蜂、百虫、龟尾
建筑物体
天庭、天门、三关
取穴原则
近取
选取病痛局部和邻近的穴位
远取
选用远隔病痛部位的穴位
随证取穴
选取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可起到对症治疗作用的穴位
配穴原则
前后(摩腹+捏脊,膻中+肺俞)、上下、左右、表里(脾俞+胃俞)、远近配穴; 脏腑——经脉相关配穴法,五行生克制化.
头面颈部14
1. 天门(攒竹)
2. 坎宫
3. 太阳
4. 山根
5. 人中
6. 迎香
7. 牙关
8. 耳门(耳风门)
9. 百会
10. 囟门
11. 风池
12. 桥弓
胸腹部11
1. 天突
2. 膻中
3. 乳根
4. 乳旁
5. 胁肋(胁)
6. 中脘(胃脘,太仓)
7. 脐(神阙)
8. 腹
9. 丹田
10. 肚角
11. 天枢
腰背部10
1. 肩井
2. 大椎
3. 风门
4. 肺俞
5. 脾俞
6. 肾俞
7. 腰俞
8. 脊柱
9. 七节骨
10. 龟尾(尾闾,长强)
上肢部36
1. 脾经(脾土,脾)
拇指螺纹面/拇指桡侧缘 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三字经流派:桡侧缘-屈指向心直推为补,伸指离心直推为泻) 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虚证,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清脾经—清利湿热,化痰止呕→实证,脾经湿热,体壮邪实之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 注意:脾经一般只补不清,若需清时用清胃经代替/清后加补 推脾经100~500次
2. 肝经(肝木,肝)
清肝经(离心直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高热神昏、烦躁不安、五心烦热 泻肝经(掐肝经)—息风镇惊→惊风、抽搐 肝经一般只清不补,若需补时用补肾经代替/补后加清(肝常有余;滋肾养肝,滋水涵木)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为推肝经
3. 心经(心火,心)
补心经—养心安神→心血虚 清心经—清心泻火→心火旺盛 泻心经—息风镇惊→惊风、抽搐 注意:心经多清和泻,若需补时用补脾经代替/补后加清(气血生化)
4. 肺经(肺金,肺)
补肺经—补益肺气→肺气虚损,肺经虚寒证 清肺经—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肺经实热证
5. 肾经(肾水,肾)
补肾经—补肾益脑、温养下元→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遗尿、自汗、盗汗、虚心性咳喘.. 清肾经—清利下焦湿热→下焦蕴热(小便短赤、尿急、尿频) 注意:肾经一般只补不清,清时用清小肠经代替/清后加补(肾常不足;小肠-清利下焦湿热,泌别清浊)
心肝常有余(多清),脾(肺)常不足肾常虚(多补);肺虚实皆具,补泻皆可
6. 胃经
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补胃经—健脾助运,补益气血→虚证,脾胃虚弱(厌食 、腹泻、纳呆、腹胀) 清胃经—清利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止呕→实证,脾经湿热,体壮邪实(脘腹胀满、潮热烦渴、便秘、纳呆,胃火上亢之口唇生疮、齿龈衄血) 注意:胃经一般只清不补,补时用补脾经代替(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7. 大肠(大肠筋,大肠侧,指三关)
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清大肠—清利肠腑,泻热通便→腑实证,发热、便秘、湿热泻、食积(咳嗽) 补大肠—涩肠固脱,温中止泻→肠腑虚寒证,虚泻、遗尿、脱肛(固涩、升提作用) 大肠临床上称指三关时,还可用于小儿望诊(诊断)
8. 小肠(小肠筋)
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小肠:泌清别浊 补小肠—温补下元→下焦虚寒(腹泻、多尿、遗尿) 清小肠—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利小便实大便,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心火下移小肠诸症 代替清心/肾经,帮忙补肾经
9. 五经
拇指→小指:脾肝心肺肾 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三字经流派中:线状穴直推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掐法为泻 补和清统称推 “五经穴”在小儿推拿体系中,是代表五脏的特定穴位,具有沟通内外,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作用。 通过推拿作用于五经穴,可达到“泄其有余、补其不足、平衡阴阳”的作用。
10. 肾顶
经验穴 揉肾顶—收敛元气,固表止汗→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
11. 肾纹
经验穴: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掌面) 揉肾纹—祛风明目,散瘀消结→心脾积热之目赤肿痛、鹅口疮、高热
12. 掌小横纹
特定穴 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横纹头 揉掌小横纹 清热散结,宣肺化痰止咳—心肺热结→咳喘、流涎、口舌生疮 +刮大椎→消除湿性啰音有一定作用 为治疗肺炎、百日咳要穴位
13. 小横纹(横纹)
特定穴 掌面,食、中、无名、小指关节横纹处 掐、推小横纹(食→小)—退热、消胀(腹胀)、散结 +清胃经、清天河水、开璇玑→脾胃热结之口舌生疮、口唇破烂、腹满胀痛等 推小横纹+清肺经→消除干性啰音有一定作用
14. 四横纹(四横、四缝)
特定穴,四缝穴 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掐(揉)四横纹—清热除烦、散瘀消结→积滞、疳证 推四横纹(食→小)—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胸闷、脘腹胀满 点刺出血治疗疳积,为治疳要穴
15. 大横纹(腕阴阳)
特定穴 仰掌,腕后横纹,阳池(太渊穴)→阴池(神门穴),线状穴 分腕阴阳(分推大横纹)—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乳食积滞,腹胀、腹泻、呕吐 合腕阴阳(合推大横纹)—行痰散结→痰结喘嗽、胸闷胀满 用作起式和收式 24次(对应节气)
16. 总筋(黄筋,内一窝风)
掐总筋—清热散结→实热证
17. 一窝风(乙窝风)
揉一窝风—温中行气、止痹通、利关节→食积/寒邪所致的气机阻滞(腹痛、肠鸣;上肢、腕部痹痛) 该穴以温通见长,为止痛要穴
18. 膊阳池(支沟)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一窝风上3寸 掐、揉 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三焦经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上中下) 便秘
19. 抖(⺝斗)肘
滑利关节,行气顺气
20. 板门(版门,昄门)
特定穴 手掌大鱼际平面(面状穴) 揉推板门—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运达上下之气 推板门对胃肠道的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 板门推向(大)横纹→升提、止泻 (大)横纹推向板门→降逆、止吐 捏挤板门食积化热用之(挤痧)
21. 小天心(天心)
特定穴 手掌大小鱼际交界处凹陷中 揉小天心—清热、镇惊、明目、利尿(惊风夜啼的小孩) 掐小天心—镇惊安神→惊风抽搐 捣小天心—牵正,配伍眼周穴位治疗斜视
22. 内劳宫(内牢宫)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指端中点 揉内劳宫—清热除烦→心经有热,口舌生疮、发热、烦渴,100~300次 运内劳宫—清虚热→心、肾两经虚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10~30次
23. 外劳宫(外牢宫)
特定穴 掌背,第三、四掌骨歧缝间,与内劳宫相对处 掐外劳宫—发汗解表→外感风寒发热无汗 揉外劳宫—温阳散寒,升阳举陷,本穴性温,揉之能治一切寒证
24. 内八卦(八卦)
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掌心到中指根横纹的2/3为半径作圆圈,八卦即此圆圈上的八个方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对小天心者为坎,对中指者为离)(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乾西北,艮东北,巽东南,坤西南,男女皆推左手)
顺-宣肺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逆-降气平喘
25. 外八卦
宽胸理气、通滞散结
胸闷、腹胀、便秘
26. 三关(大三关,臂三关)
自腕推向肘 临床多用于虚证、寒证,若非虚寒病证,宜慎用 性温热,能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一切虚寒证
性温热,能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一切虚寒证
27. 天河水(天河)
前臂正中,总筋到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自腕推向肘,清天河水,100-300次 性微凉,清热解表、泻火除烦,主清卫分气分之热,清热而不伤阴
28. 六腑
前臂尺侧,阴池止抖肘成一直线 特定穴 退六腑-清热、凉血、解毒,性寒凉,主清营分血分之热,适用于一切实热病证 配伍推三关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清热而不伤正气 本法虚证慎用
29. 十王(十宣)
食指尖端赤白肉际 先掐中指,再逐指掐之,称掐十王,各3-5次/醒后即止 清热、醒神、开窍→高热惊厥、神昏谵语、双目上视等急症的抢救
30. 老龙
中指甲根后正中1分处 掐老龙,3-5次/醒后即止 醒神开窍→高热惊厥、四肢抽搐、不省人事等急症的抢救 可用于初步估计疾病的预后:掐之痛有声者,易治;掐之不知痛无声无泪者,一般难治
31. 端正
中指甲根两侧近第二指间关节赤白肉际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特定穴 拇、食二指对掐,称掐端正,3-5次;对揉称揉端正,50-100次 揉右端正-降逆止呕;揉左端正-升阳止泻(左清升右降浊) 揉端正-牵正(右→左斜视;左→右斜视) 掐端正-醒神开窍 细绳绕扎端正扎中指(不可太紧)→鼻衄
32. 五指节
掌背,五指中节(第一指间关节)处 掐3-5次-镇惊安神;揉-祛痰平喘,滑利关节;搓捻-有利于小儿的智力发育,可用于小儿保健
33. 二扇门
掌背,食指与中指、中指与无名指指根交接处 特定穴 掐、揉-发汗解表、退热平喘,为发汗要法→体虚外感
34. 二人上马(上马,二马)
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 特定穴 掐上马3-5次-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为滋阴补肾要法→阴虚阳亢之证 配伍推小横纹治疗干性啰音,配伍揉掌小横纹治疗湿性啰音
35. 威灵
36. 精宁
下肢部14
1. 足膀胱(箕门)
2. 百虫
3. 鬼眼(膝眼)
4. 足三里
5. 丰隆
6. 三阴交
7. 前承山(中臁)
8. 后承山(承山,鱼肚,鱼腹,后水)
9. 委中
10. 解溪
11. 昆仑
12. 仆参
13. 大墩
14. 涌泉
治疗篇
常见脏腑病证
1. 感冒·
2. 发热
3. 咳嗽
4. 泄泻
5. 便秘
6. 呕吐
7. 腹痛
8. 厌食
9. 积滞
10. 疳证
11. 惊风
12. 夜啼
13. 汗证
14. 遗尿
15.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16. 小儿肌性斜颈
17. 产伤麻痹
18. 小儿功能性脊柱侧弯
19. 小儿脑瘫
20.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
2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22. 婴幼儿运动发育迟缓综合征
23. 鼻渊
24. 斜视
25. 近视
26. 疝气
主题
操作测试目录
小儿推拿操作法测试题目: 1、开天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镇静安神,30-50次 2、推坎宫,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治眼疾,30-50次 3、揉太阳,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100-300次 4、摩囟门,镇静,安神,通窍,2-5min 5、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膏状介质,宝宝霜),50-100次 6、推天柱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婴儿油),100-300次 7、揉天突,理气化痰,降逆平喘,(提壶揭盖),50-100次 8、分背阴阳(分推肺俞/肩胛骨),(掀衣服,蘸介质:膏类)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热性咳喘), 100-300次 9、揉肺俞,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50-100次 10、分腹阴阳,2种,隔衣服,理气消食,健脾和胃,100-300次 11、摩腹(掌摩好,腹部气血深在),理气消食,健脾和胃,2-5min 12、揉天枢,疏调肠腑,理气消滞,50-100次 13、捏脊,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3-5遍 14、推脊,自上而下(温凉水),清热,100-300次 15、推(上下)七节骨,L2(命门)-龟尾,↑温阳止泻,↓泻热通便,100-300次 16、擦肾俞,指擦/掌擦,横擦,温阳补肾,局部充血为度 17、分手(腕)阴阳(大横纹),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30-50次 18、推小横纹(横纹),退热,消胀,散结,100-300次(干性啰音) 19、掐揉四横纹(四横),清热除烦,散瘀消结,各5-10次;(推四横,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100-300次;点刺出血治疗疳积,治疳要穴) 20、揉掌小横纹,清热散结,宣肺化痰止咳,100-500次(湿性啰音;肺炎、百日咳要穴) 21、补肾,补肾益脑,温养下元,100-500次 22、揉肾顶,收敛元气,固表止汗,100-500次 23、揉肾纹,祛风明目,散瘀消结,100-500次 24、清肺,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100-500次 25、清心,清热退心火,100-500次 26、清胃,清利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止呕,100-500次 27、清(补)大肠(指三关),清: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补:涩肠固脱,温中止泻,100-300次 28、清小肠,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100-300次 29、顺运八卦,宣肺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100-500次 30、揉板门,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可运达上下之气,50-100次 31、捣小天心,牵正,治疗斜视,20-30次 32、运内劳宫,清虚热(心肾两经虚热)10-30次 33、揉二人上马,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滋阴补肾要法),100-500次 34、掐揉二扇门,发汗解表,退热平喘(发汗要法),掐5-10次,揉100-500次 35、推(上)三关,(爽身粉,甘油,婴儿油)能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性温热100-300次 36、退(下)六腑,(用凉水),清热、凉血、解毒,性寒凉,100-300次 36、(上)清天河水,(用凉水),清热解表、泻火除烦,性微凉,100-300次 37、运水入土,健脾助运,润燥通便,久病、虚病,100-300次 38、运土入水,清利湿热,利尿止泻,新病、实病,100-300次 40、打马过天河,行气活血,清解里热,性凉大寒,运内劳50次→凉水总筋至洪池穴(天河)弹打10-20遍 41、黄蜂入洞,开肺窍,通鼻息,发汗解表,先迎香后两鼻孔下缘,各50-100次 42、推箕门(足膀胱),性平和,利尿,1000-300次(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 43、揉一窝风,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100-300次 44、揉胸锁乳突肌(桥弓),舒经通络,5-10遍 45、擦膻中,治疗寒性咳喘,食中无沿胸骨自上往下摩擦,透热为度 46、水底捞明月,清热凉血、宁心除烦,大寒大凉,50-100次(内劳滴凉水,蘸水自小指根推运→掌小横纹→小天心→内劳宫,边推边吹气)
次数
推法:100~500次;横纹:100~300次
掐法:5~10次(师说3~5次)
揉法:100~500次(50~100次)
分/合推:30~50次;腹背100~300次(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