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一章内分泌
生理学内分泌总结(期末复习自己总结的,超级全)作用: ① 使两栖类动物颜色变浅,但对哺乳类不明显。② 增强中枢抑制过程,促进睡眠。(白天 ③ 抑制性腺发育,防止性早熟。少夜间多)
编辑于2022-12-23 23:20:13 山西第十一章 内分泌
概述
激素的概念
概念
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组织液或血液运输→局部或全身靶器官(细胞/组织)→诱导特殊生理效应
激素传递信息的方式
远距分泌(telecrine)或内分泌(endocrine)
旁分泌(paracrine)
自分泌(autocrine)
神经分泌(neurocrine)
激素的分类
含氮类激素 肽类/蛋白质类、胺类
脂类激素
类固醇激素(steroid):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固醇激素(sterol):1,25 - 二羟维生素D3
脂肪酸衍生物(fatty acid derivatives):前列腺素
注意:多数激素属含氮类激素,其次是类固醇激素
激素的作用及其特点
作用
1.信息传递 2.新陈代谢 3.生长发育 4.生殖泌乳 5.配合N系统
特点
1.分泌的方式和速度不同。 2.特异亲和性。
3.作用后经代谢清除。 4.微量高效性。
5.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同。 6.只调节不发动。
7.激素间的协调统一性。(协同、拮抗、允许)
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激素本身不发挥作用,但能增强另一激素的作用,即作为另一激素作用的前提。
如,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素具有允许作用。
激素作用的机制
受体分类
胞膜受体(membrane receptor):如G蛋白耦联受体和酪氨酸激酶受体。
胞浆受体(cytoplasmic receptor)
核内受体(intranuclear receptor):包括激素结合域、DNA结合域和转录激活域。
受体调节
上调(up regulation):激素在某一水平时,会引起相应受体的数量或亲和力(affinity)增加。
下调(down regulation):激素在某一水平时,会引起相应受体数量或亲和力(affinity)下降
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 第二信使学说(second messenger hypothesis)
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 — 基因表达学说(gene expression hypothesis )
注意:以上机制并非绝对。
① 并非所有含氮类激素都属于第二信使学说:如:胰岛素为酪氨酸激酶受体 甲状腺素为基因表达学说
② 有些类固醇激素虽属基因表达学说,但不需通过胞浆受体。如:性激素(雌、雄、孕~)
下丘脑和垂体
下丘脑
下丘脑-N垂体(neurohypophysis)
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 VP)或 抗利尿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催产素 (oxytocin, OXT)
作用: 促进分娩和受精——刺激子宫和阴道收缩、促进排乳——刺激乳腺收缩
调节: 吸乳、交配、分娩st→神经反射→OXT↑ 雌激素(孕激素) →体液调节 →OXT↑(↓)
下丘脑-促垂体区
2型: 释放激素(因子) —— 促进腺垂体的分泌 释放抑制激素(因子) —— 抑制腺垂体的分泌
6类9种: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4.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与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抑素)
5.催乳素释放因子和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6.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和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调节:下丘脑-腺垂体-X轴 (如:甲状腺轴、皮质轴、性腺轴)
垂体
垂体:神经垂体和腺垂体(adenohypophysis) 分泌6种激素 —— 与下丘脑-促垂体区相应。
促甲状腺激素 (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
作用:促进甲状腺的生长;促进甲状腺素的合成和分泌。
调节: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
作用: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调节: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促性腺激素( gonadotropic hormone,GTH )
分类及作用
① 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
作用:雌→促进卵泡增殖、生长发育和卵泡液的分泌 雄→促进精子生成、成熟和生精上皮的发育(精子生成素)
② 黄体生成素 (luteinizing hormone,LH)
作用:雌→促进卵泡发育成熟、排卵,雌激素合成和黄体生成。 雄→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增殖和雄激素合成(间质细胞刺激素)
调节: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
生长激素 (growth hormone, GH)
作用
促进生长:骨骼、肌肉、内脏。(对神经系统不明显)
缺乏或多余症: 侏儒症(dwarfism)、巨人症(giantism)、肢端肥大症(acromegly)
作用机制:由生长素介质(somatomedin,SM)——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介导
促进代谢:促进Pr合成、F分解;抑制G的摄取和利用。
调节:下丘脑-腺垂体-X轴(下丘脑-腺垂体-肝脏轴) IGF
催乳素(prolactin,PRL)
作用
乳腺:促进乳腺生长发育,发动并维持泌乳。
性腺:促进黄体形成 高浓度时抑制卵巢和睾丸的发育和功能。
调节:下丘脑-腺垂体
促黑激素(melanophore stimulating hormone,MSH) --促黑素细胞激素
作用:促进黑色素的生成(哺乳类和两栖类)
调节:下丘脑-腺垂体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种类: T4 (甲状腺素)、T3、rT3
原料:碘和酪氨酸
过程
1. 甲状腺腺泡聚碘 聚碘是逆电化学梯度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2. I的活化
3. 酪氨酸碘化 (甲状腺过氧化酶) (甲状腺球蛋白)酪氨酸残基+I2 → 一碘酪氨酸( MIT ) 二碘酪氨酸( DIT )
4. 碘化酪氨酸的耦联 (甲状腺过氧化酶) 2 DIT → T4; MIT+DIT → T3
甲状腺激素的储存、分泌、转运和代谢
1. 储存
与甲状腺球蛋白(TG),共同储存在甲状腺的腺泡腔中。
2. 分泌
TSH 刺激→ 与TG一起被胞饮摄入细胞→溶酶体蛋白水解酶水解,释放出游离的T4 、T3、 MIT、 DIT → T4 、T3由胞质扩散到血液 ;MIT、 DIT 多数留在胞质而脱碘并再利用;TG在细胞内进一步分解。
3. 转运
T4 、T3在血液中99%处于结合态(储存备用);1%处于游离态(发挥作用)
结合蛋白: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60%)、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30%)、白蛋白(10%)
4. 代谢
半衰期长。 T4 在外周组织(肝、肾)中脱碘→ 转化为T3、rT03→ T3、rT3可进一步脱碘 →进一步形成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1. 促进代谢,增加产热。
① 产热效应:提高Na+-K+-ATP酶活性;促进脂肪酸氧化。甲亢时喜凉怕 热;甲低时喜热恶寒。
② 蛋白质代谢:生理剂量促进合成;过多则加速分解。
③ 糖代谢: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吸收,升血糖;增强糖利用,降血糖
④ 脂代谢: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氧化;对胆固醇分解>合成。
⑤ 水盐代谢:维持的正常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利于组织内外水盐平衡。甲低时皮下组织水盐潴留、粘蛋白沉积,表现粘液性水肿(myxedema)
2. 促进生长发育。
生殖、神经、骨骼等系统
甲低时,呆小症、生殖障碍、变态发育异常。
3.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甲亢时烦躁,甲低时抑郁
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
钙磷代谢调节激素
甲状旁腺素(PTH)
作用 降血钙和降血磷
(1) 抑制破骨细胞活动,促进成骨细胞活动和钙盐沉积。
(2) 抑制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3) 抑制1,25-二羟维生素D3的形成,抑制小肠对钙的吸收。
调节 血钙↑血磷↑→甲状腺C细胞→CT →血钙↓血磷↓
降钙素(CT)
作用 降血钙和降血磷
(1) 抑制破骨细胞活动,促进成骨细胞活动和钙盐沉积。
(2) 抑制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3) 抑制1,25-二羟维生素D3的形成,抑制小肠对钙的吸收。
调节 血钙↑血磷↑→甲状腺C细胞→CT →血钙↓血磷↓
VD3( 1,25-二羟维生素D3 )
作用 升血钙和升血磷
(1) 促进破骨细胞活动,使钙磷溶解;促进成骨细胞活动和钙沉积。但总体是升血钙。
(2) 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3) 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
调节 血钙↓血磷↓→肾脏→ 1,25-二羟维生素D3 →血钙↑血磷
胰岛
胰岛素(insulin)
1. 作用:促进合成代谢
① 促进血糖的摄取利用和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降血糖)
② 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
2. 调节
胰高血糖素(glucagon)
1. 作用:促进分解代谢
① 抑制血糖的摄取利用,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升血糖)
② 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
2. 调节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胰多肽 (pancreatic polypeptide)
生长抑素
抑制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糖素的分泌;抑制胃泌素分泌,等。
胰多肽
抑制胆囊收缩素和胰酶的排放
抑制餐后胰液和胆汁分泌;
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动素分泌
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adrenal cortex)
盐皮质激素 -- 醛固酮(mineralocorticoid-aldosterone)
1. 作用(function)
① 保钠、保水,排钾;
② 允许作用:提高小A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类激素的敏感性。
2. 调节(regulation)
① 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联系血循、泌尿两章)
② 血钾和血钠浓度;
③ 下丘脑 - 腺垂体 - 肾上腺皮质轴(应激时)
糖皮质激素 -- 皮质醇(glucocorticoid,GC-cortisol)
1. 作用(function)
(1)对物质代谢
*糖代谢:促进糖异生,抑制糖利用,升高血糖。
*蛋白代谢:促进蛋白分解,抑制蛋白合成。
*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分解和重新分布。
向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四肢/头躯脂肪对GC/胰岛素敏感。
*水盐代谢:保钠,排钾、排水
(2)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和免疫抑制
(3)对组织器官:血细胞、血循、消化、神经等。
(4)允许作用: 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发挥能量代谢的前提。
(5)参与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概念:应激源(stressor)→ 应激反应
途径:下丘脑 - 腺垂体 - 肾上腺皮质轴
2. 调节(regulation)
下丘脑 - 腺垂体 - 肾上腺皮质轴 (包括反馈)
肾上腺髓质(adrenal medulla)
合成
作用(function)
1. 对呼吸和心血管活动
2. 对代谢: 糖、脂肪分解
3. 对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 参与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 )
途径:交感 - 肾上腺髓质系统
调节(regulation)
1.交感 - 肾上腺髓质系统
2.下丘脑 - 腺垂体 - 肾上腺皮质轴
3.自身反馈调节
应急反应和应激反应的异同
性腺
睾丸(testicle) 间质细胞→雄性激素(male hormone) 支持细胞→抑制素(inhibin)
雄激素:主要是睾酮(testosterone,T)
作用:① 生殖器官发育。 ② 睾丸生精机能。③ 雄性副性征。 ④ 正常性欲。⑤ 蛋白质合成及红细胞生成。
调节: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
抑制素(inhibin)
作用:抑制FSH的分泌,而对LH的影响不明显。
卵巢(ovary):
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 estradiol,E2):
作用: ① 生殖器官发育。如:卵泡发育;子宫粘膜增生;阴道上皮增生。 ② 卵巢生卵机能。③ 雌性副性征。④ 正常性欲。⑤ 蛋白质合成。⑥ 提高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⑦ 乳腺导管生长发育。
调节: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
孕激素(主要是孕酮,progesterone)
作用:① 子宫内膜增生增厚。② 促进乳腺腺泡的发育。③ 降低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④ 抑制LH分泌,抑制发情和排卵。⑤ 增强母性行为。⑥ 子宫粘液减少并变稠,抑制精子通过。
松弛素(relaxin)妊娠黄体分泌
作用:骨盆松弛,子宫和阴道扩张,利于分娩。
其他内分泌腺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
分布:广泛存在于全身。
本质: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类型:A-B九种类型
作用:极其广泛。
PGE2 和PGF2α对生殖系统作用:
① 溶解黄体,缩短发情周期。
② 促进子宫收缩,有催产作用。
松果体激素 松果体位于中脑四叠体和丘脑之间的凹陷处。
褪黑素(melatonin,MT)
本质:吲哚类
作用: ① 使两栖类动物颜色变浅,但对哺乳类不明显。 ② 增强中枢抑制过程,促进睡眠。(白天 ③ 抑制性腺发育,防止性早熟。少夜间多)
肽类激素 GnRH、TRH、OXT等
胸腺激素
分布:胸腺位于胸骨下面,器官腹侧。
胸腺素(thymosin)、胸腺生长素(thymopoietin)等: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免疫机能。
抑制素(inhibin) :抑制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免疫机能。
胎盘
促性腺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与LH相似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与FSH相似
胎盘催乳素(hPL)
孕酮(P)、雌二醇(E2)、前列腺素(PGE,PGF2α)
其它内分泌部位
胃肠道、肾、心血管系统、肌肉、脂肪、骨骼等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的影响
神经系统能分泌激素
如:下丘脑、神经垂体和腺垂体分泌激素(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神经系统能调节内分泌
如: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迷走-胰岛素系统
内分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内分泌(激素)调节神经系统
如:甲状腺激素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肾上腺素(递质或激素)提高中枢兴奋性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免疫细胞上存在神经递质和激素结合的受体
内分泌-应激反应(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释放神经递质而调节免疫(如儿茶酚胺:免疫抑制作用)
免疫系统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免疫细胞产生激素和神经递质样物质
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神经和内分泌细胞上的受体,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