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学与胚胎学-016呼吸系统
组织学与胚胎学、(1)占鼻黏膜的大部分,包括下鼻甲、中鼻甲、鼻道及鼻中隔中下部的黏膜,因富含血管而呈淡红色。、(2)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杯形细胞较多。
目的:病史采集是疾病诊治的重要步骤,要做到准确、完整,同时重视沟通技巧及尊重患者隐私。包含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妇科疾病常见症状的鉴别要点。
外科学下肢骨、关节损伤思维导图,总结了 解剖特点、 分类、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等。
外科学下肢骨、关节损伤思维导图,介绍了概述、 解剖特点、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洽疗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16章 呼吸系统
一、鼻腔
1.前庭部
1). 上皮为复层扁平。
2).近外鼻孔处上皮出现角化,与皮肤相移行,并有鼻毛和皮脂腺。
3).鼻毛能阻挡空气中的尘埃等异物。
2.呼吸部
(1)占鼻黏膜的大部分,包括下鼻甲、中鼻甲、鼻道及鼻中隔中下部的黏膜,因富含血管而呈淡红色。
(2)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杯形细胞较多。
(3)纤毛向咽部摆动,将黏着的细菌及尘埃颗粒推向咽部而被咳出。
(4)固有层内有黏液腺、浆液腺和混合腺,丰富的静脉丛与淋巴组织。
(5)腺分泌物与杯形细胞分泌物共同形成一层黏液覆盖于纤毛上。
(6)丰富的血流通过散热和渗出而对吸入的空气加温或加湿。
3.嗅部
(1)嗅细胞
1)呈梭形,夹在支持细胞之间,为双极神经元,是惟一存在于上皮内的感觉神经元。
2)其树突伸至上皮表面,末端膨大成球状的嗅泡。
3)嗅毛属于纤毛,但由于其内含的微管主要为单微管,故不能摆动,而是倒伏、浸埋于上皮表面的嗅腺分泌物中。
4)其轴突穿过上皮基膜入固有层内,被一种称为嗅鞘细胞的神经胶质细胞包裹,构成无髓神经纤维,并组成嗅神经。
5)嗅毛为嗅觉感受器,有不同的受体接受不同化学物质的刺激,使嗅细胞产生冲动,传入中枢,产生嗅觉。
(2)支持细胞
1)呈高柱状,顶部宽大,基部较细,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
2)细胞核位于胞质上部,胞质内可见黄色色素颗粒。
3)支持细胞起支持和分隔嗅细胞的作用,相当于神经胶质细胞。
(3)基细胞
1)呈锥形。
2)位于上皮深部,可增殖分化为嗅细胞和支持细胞。
3)固有层富含血管,并有许多浆液嗅腺,分泌的浆液可溶解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刺激嗅毛。
4)嗅腺不断分泌浆液,可清洗上皮表面,保持嗅细胞感受刺激的敏感性。
二、喉
1.喉以软骨为支架,软骨之间以韧带和肌肉相连。
2.会厌表面为黏膜,内部为会厌软骨(弹性软骨)。
3.会厌舌面及喉面上部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内有味蕾,喉面基部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4.固有层的疏松结缔组织中有较多弹性纤维,并有混合腺和淋巴组织。
5.喉侧壁黏膜形成两对皱襞,上为室襞,下为声襞,两者之间为喉室。
6.固有层和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许多混合腺和淋巴组织。
7.声襞即声带,其较薄的游离缘为膜部,基部为软骨部。
8.膜部覆有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较厚,大量弹性纤维与表面平行排列,形成了致密板状结构,称声韧带。
9.固有层下方的骨骼肌为声带肌。
10.声带振动主要发生在膜部。
三、气管与主支气管
(一)气管
1.黏膜
(1)纤毛细胞
1)最多。
2)呈柱状。
3)游离面有密集的纤毛。
4)纤毛向咽部快速摆动,将黏液及其黏附的尘埃、细菌等推向咽部咳出,净化吸入的空气。
(2)杯形细胞
1)形态与肠道杯形细胞相同。
2)分泌的黏蛋白与混合腺的分泌物在上皮表面构成黏液性屏障,可黏附空气中的异细胞物颗粒,溶解吸入的SO2等有毒气体。
(3)刷细胞
1)呈柱状,游离面有排列整齐的微绒毛,形如刷状。
2)功能尚未定论。
(4)小颗粒细胞
1)是一种内分泌细胞。
2)数量少,锥形,单个或成团分布在上皮深部,胞质内有许多分泌颗粒,含5-羟色胺等物质,可调节呼吸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5)基细胞
2)位于上皮深部,为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上皮中其他各类细胞。
3)上皮与固有层之间,在光镜下可见明显的基膜。
4)固有层结缔组织中有较多弹性纤维,也常见淋巴组织,具有免疫防御功能。
5)其中的浆细胞与上皮细胞联合分泌,释放入管腔,对细菌、病毒有杀灭作用。
2.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固有层和外膜无明显界限,内有较多混合腺。
3.外膜
1)较厚,主要含16~20“C”字形透明软骨环,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维构成的膜状韧带连接,它们共同构成管壁的支架。
2)软骨环的缺口处为气管后壁,内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和平滑肌束。
3)咳嗽反射时平滑肌收缩,使气管腔缩小,有助于清除痰液。
(二)主支气管
1. 主支气管壁的结构与气管相似。
2.随着管腔变小,管壁变薄,三层分界不明显;环状软骨逐渐变为不规则的软骨片,而平滑肌纤维逐渐增多,呈螺旋形排列。
四、肺
表16-1 肺导气部和呼吸部的主要结构特点
(一)肺导气部(表16-1)
1.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
(1)管壁结构与主支气管相似,但随管径变小,管壁变薄,三层分界不明显。
(2)上皮仍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但逐渐变薄;杯形细胞、腺体和软骨片都逐渐减少;平滑肌纤维相对增多,呈现为不成层的环行平滑肌束。
2.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
(1)细支气管内径约1mm,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渐变成单层纤毛柱状,杯形细胞、腺体和软骨片逐渐减少或消失,环行平滑肌更为明显,黏膜常形成皱襞。
(2)终末细支气管内径约0.5mm,上皮为单层柱状,杯形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全部消失,有完整的环行平滑肌。
(3)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壁中的环行平滑肌可在自主神经的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调节进入肺小叶的气流量。
(二)肺呼吸部(表16-1)
1.呼吸性细支气管
(1)管壁上出现少量肺泡,故具有了换气功能。
(2)管壁上皮为单层立方,有克拉拉细胞和少许纤毛细胞,上皮下有少量环行平滑肌纤维。
(3)在肺泡开口处,单层立方上皮移行为单层扁平上皮。
2.肺泡管
(1)管壁上有许多肺泡,故其自身的管壁结构很少,在切片上呈现为一系列相邻肺泡开口之间的结节状膨大。
(2)膨大表面覆有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内部有被横切的环行平滑肌纤维。
3.肺泡囊
(1)实为若干肺泡的共同开口处。
(2)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无平滑肌,故无结节状膨大。
4.肺泡
(1)肺泡上皮
(1)I型肺泡细胞
a)细胞除含核部略厚外,其余部分扁平菲薄,于光镜下难辨认。
b)覆盖了肺泡约95%的表面积,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
c)胞质中可见较多的小泡,内有细胞吞入的微小粉尘和表面活性物质,细胞能将它们转运到间质内清除。
d)I型肺泡细胞无增殖能力,损伤后由 II型肺泡细胞增殖分化补充。
(2)II型肺泡细胞
a)细胞较小,呈立方形或圆形,散在凸起于I型肺泡细胞之间。
b)细胞核圆形,胞质着色浅,呈泡沫状。
c)电镜下,细胞游离面有短小的微绒毛,胞质富含线粒体和溶酶体,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核上方有较多高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因颗粒内含同心圆或平行排列的板层状结构,故称板层小体,其内容物多为磷脂。
d)肺泡上皮表面铺展形成一层薄膜,称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功能。
(2)肺泡隔
1)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肺泡隔,其内有密集的连续毛细血管和丰富的弹性纤维,其弹性起回缩肺泡的作用。
2)肺泡隔内还有成纤维细胞、肺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毛细淋巴管和神经纤维。
3)肺巨噬细胞具有活跃的吞噬功能,能清除进入肺泡和肺间质的尘粒、细菌等异物,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
4)吞噬了较多尘粒的肺巨噬细胞称为尘细胞。
5)吞噬了异物的肺巨噬细胞,有的沉积在肺间质内,有的从肺泡腔经呼吸道随黏液被咳出,还有的进入肺淋巴管,再迁移至肺门淋巴结。
(3)肺泡孔
1)是相邻肺泡之间气体流通的小孔,一个肺泡壁上可有一个或数个,可均衡肺泡间气体的含量。
2)当某个终末细支气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阻塞时,肺泡孔起侧支通气作用。
3)肺泡孔也是炎症扩散的渠道。
(4)血-气屏障
1)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2)有的部位无结缔组织,两层基膜融合。
3)血-气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16章 呼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