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肺功能训练
这是一篇关于心肺功能训练的思维导图,训练机制,通过反复进行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可以产生肌肉和心血管适应,提高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改善机体代谢。
物理治疗学 绪论,是研究如何通过功能训练、物理因子、手法治疗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改善或重建机体功能的一种医学相关类学科。
这是一篇关于物理治疗中的循证医学的思维导图,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将医生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经验与当前可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病人的选择意愿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为每个病人作出最佳医疗决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心肺功能训练
心功能训练
生理基础
(1)体循环 (2)肺循环 (3)心排出量 (4)靶心率
训练机制
(1)核心是避免绝对卧床休息的不利影响 (2)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 (3)延缓和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4)降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5)缩短和减轻心脏移植术后的体能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冠脉血运重建术(如冠脉旁路移植术)、 心脏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等患者、 慢性心衰、高血压病患者
禁忌症
血压严重升高肺动脉高压、中度瓣膜病变、心肌病、明显心动过速或过缓、中至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重度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重度窦房阻滞、严重肝肾疾病、贫血、未能控制的糖尿病、晚期妊娠或妊娠有并发症等
实施
第一期(院内康复期) ①目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日常生活及运动能力的恢复; 增加患者自信力,减少心理痛苦,减少再住院; 避免卧床带来的不利影响; 低水平运动试验阴性; 运动能力能够适应家庭生活; 提醒戒烟并为Ⅱ期康复提供全面完整的病情信息和准备。 ②治疗方案:运动疗法、心理康复与健康教育
第二期(院外早期康复期) ①目标:患者评估,患者教育,日常活动指导和心理支持; 增加每周3~5次心电监护或者血压监护下的中等强度运动; 患者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轻度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运动能力达到4~6METs,提高生活质量; 对体力活动没有更高要求的患者可停留在此期; Ⅱ期患者的康复在家庭中完成; ②治疗方案:制定运动处方(形式、时间、强度、频率以及注意事项)
第三期(院外长期康复期) ①目标:维持已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 中高危患者的运动康复仍然需要医学监督; 低危及部分重危患者可持续进行Ⅲ期康复,高危及部分重危患者应转上级医院继续心功能康复; 纠正危险因素和心理社会支持。 ②治疗方法:有氧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作业训练、医疗体操、气功等
心理康复及康复宣传教育
(1)医学常识教育 (2)对象:患者及其家属和照顾者,相关医疗护理人员
肺功能训练
呼吸由肺通气和肺换气组成,称为外呼吸;组织换气又称为内呼吸。
呼吸康复的机制
减少通气的需要:有氧运动 、吸氧、能量保持技术
提高呼吸交换的效率:改善呼吸模式、减少阻力负荷
改善吸气肌功能:、变换姿势、吸气肌训练、部分通气支持
适应症:稳定的肺部疾病、呼吸困难症状、活动受限的
禁忌症:病情不稳定,感染未控制;呼衰,心衰;可导致病情加重的,肋骨骨折;咯血,心梗
注意事项:个体化;周围环境;观察患者反应;注意酸中毒,碱中毒;避免过度换气;酌情吸氧
呼吸训练的实施
膈肌呼吸训练,重建腹式呼吸模式
呼吸肌练习
局部呼吸
缩唇式呼吸
预防及解除呼吸急促
胸腔松动练习
咳嗽体位引流
全身训练
物理因子治疗
中国传统康复方法
促进心理康复的放松训练
重视压力、情绪管理和控制
放松训练
启发性心理治疗
美化环境,创造气氛,开展文娱活动
呼吸康复宣传教育
患者需了解自己的病情和自我管理的原则
患者需了解影响呼吸功能的病因
康复教育应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有氧训练
通过反复进行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可以产生肌肉和心血管适应,提高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改善机体代谢。
心血管疾病 代谢性疾病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其他慢性疾病状态 中老年人的健身锻炼
各种疾病急性发作期或进展期 心血管功能不稳定 肢体功能障碍而不能完成预定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严重骨质疏松,活动时有骨折的危险 主观不合作或不能理解运动,精神疾病发作期间或严重神经官能症 感知认知功能障碍
(1)制定运动处方 (2)有氧训练方式:步行和慢跑、骑车、游泳、有氧舞蹈 (3)合理运动的判断:运动强度指标、运动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