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口腔技能课程 思维导图 龋病
有关于口腔技能的一系列课程,本次主要内容为龋病,框架清晰、重点明确
编辑于2022-12-30 03:01:15口腔技能课程 思维导图 龋病
概述
龋病的定义
龋病
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在牙体硬组织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
基本病理改变
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
感染的特殊形式
龋病是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生在没有血管的牙体硬组织中
临床特征
前言
患牙牙体组织色、性、质渐进性变化
初期
颜色改变
牙体龋坏硬组织发生脱矿,牙透明度下降,牙釉质早期出现白垩色改变
病损区可呈黄褐色或深棕色,病损进一步在窝沟处表现为浸墨样改变
中期
性质改变
无机成分脱矿、有机成分破坏地不断进行
牙齿脱矿,牙体缺损,形成龋洞
探诊质地非常松软
后期
龋洞形成
龋洞较大,对外界刺激有更明显的疼痛感
一旦形成龋洞,牙齿不能自身修复
好发部位
好发牙位
恒牙
常见于下6,其次是下7、上6、上7、前磨牙、第三磨牙
乳牙
常见于下V、其次是上V、上IV
好发牙面
咬合面点隙裂沟(最好发部位)
邻面接触点下方
唇颊面的近龈缘牙颈部
磨牙颊侧点隙
龋病的危害
病变继续发展可波及深部组织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等一系列并发症
牙硬组织的不断破坏,可逐渐造成牙冠缺损,导致牙丧失,影响消化功能
影响儿童牙颌系统的发育
可成为远隔脏器的感染病灶
病因及发病机制
前言
化学细菌学说
龋病是由寄生于牙面的产酸细菌与口腔内的碳水化合物作用产生酸,酸使牙中的无机物溶解,蛋白水解酶溶解有机物而使牙结构崩溃
蛋白溶解学说
微生物产生的蛋白溶解使牙体的有机物部位结构崩溃,形成了细菌进入的通道,继之细菌产酸,使无机盐溶解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细菌产生的蛋白溶剂酶分解形成的产物可与钙离子螯合,形成可溶性钙螯合物,造成无机成分的脱矿,龋病病损形成
四联因素学说
细菌
宿主
食物
时间
四联因素学说——细菌
前言
口腔内并非所有细菌都能致龋,龋病是由特异性细菌即致龋菌引起的,龋病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
什么可以称为致龋菌呢
具有强的表面黏附力
产酸力强
耐酸力强,酸性环境中能够生存代谢
能合成细胞内外多糖
胞外多糖能加速菌斑形成
胞内多糖为细菌提供能量,增强致龋能力
目前认为致龋菌主要有
前言
链球菌属、乳杆菌属、放线菌属等
链球菌属
血链球菌
是最早定植在牙面的细菌之一,能利用蔗糖合成细胞外多糖
变异链球菌
其主要能量来源是蔗糖,能产生细胞外多糖而使其在口腔中能选择性附着于平滑牙面
乳杆菌属
放线菌属
细菌在牙面上以菌斑的形式存在
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细菌、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胞外多糖构成的菌斑基质组成,其中还含有少量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
细菌在空间排列上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
生物膜
菌斑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此环境中生长、发育、繁殖、衰亡,进行着复杂的代谢活动,是细菌在空间上排列有序的复杂的生物膜
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
前言
牙菌斑生物膜是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细菌性斑块
是口腔微生物定植在牙面的口腔微生态,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繁殖与衰亡,并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引起龋病、牙周病、种植体周病等
依其所在的部位分为
龈上菌斑
位于龈缘上方(主要分布在近牙龈1/3的牙冠处、和其他不易清洁的窝沟、点隙、邻接面的部位,与龋病的发病关系密切),优势菌为G+需氧菌和兼性菌
龈下菌斑
附着性
暴露在牙周袋内的根面牙骨质
优势菌为G+兼性菌和厌氧菌
非附着性
龈沟上皮、结合上皮
优势菌为G-厌氧菌和能动菌
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
前言
以龈上菌斑为例,牙菌斑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包括基底层、中间层和表层
基底层
最常见的结构为细菌呈扇贝样排列于获得性薄膜表面
一般情况下,清洁的牙面一经接触唾液,唾液糖蛋白很快选择性地吸附在牙面,形成均质性薄膜,称为获得性膜
基底层是连接微生物与牙面的重要载体
最初由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于牙面,形成一层无结构、无细胞的薄膜,称为获得性膜
中间层
中间层是牙菌斑生物膜的主要结构
获得性膜一旦形成,口腔微生物很快定植在其表面
从菌落结构到膜状结构
最早在获得性膜上定植的细菌是链球菌
为了扩大细菌的黏附面积,保持牙菌斑生物膜内微生物的营养和氧的供给,中间层的细菌逐渐排列成栅栏状
栅栏状结构
是由丝状菌或杆菌为中心,球菌或短杆菌黏附在其表面,栅栏结构垂直于表面
是牙菌斑生物膜成熟的特征性结构
表层
牙菌斑生物膜表层靠近口腔,表层结构疏松,细胞间隙较宽,细菌相互附着形成谷穗样结构
栅栏状结构和谷穗样结构是成熟牙菌斑生物膜的标志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和发育
前言
牙菌斑生物膜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形成获得性膜、细菌黏附、菌斑成熟
形成获得性膜
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在牙齿表面形成的均质性膜称获得性膜
过程
清洁的牙面20min内即可形成获得性膜,之后细菌在其表面黏附
1h后细菌菌落数量增加,互相融合
24h内细菌菌落完全融合,覆盖牙面
获得性膜的功能具有双向性
修复和保护牙釉质表面的作用
为牙菌斑生物膜中的微生物提供了底物和营养,促进细菌在其表面黏附
细菌黏附
获得性膜形成后,很快细菌在其表面黏附,血链球菌是最早黏附的细菌
不同的菌种以不同的速率黏附至获得性膜上
菌斑成熟
已在获得性膜上牢固黏附的细菌自身繁殖,加之细菌附着力的影响,细菌在局部聚集为若干层
约2天后牙菌斑生物膜开始形成,早期以链球菌为主,继之有较多更为厌氧的细菌和丝状菌,特别是放线菌的数量增加
丝状菌与牙面垂直排列,形成栅栏状结构,扩大细菌附着面积,构成营养通道,在靠近牙面的部位氧气密度降低,适宜兼性厌氧菌繁殖
成熟菌斑的特征为细菌增多、种类增加、密度增大、渗透性降低、菌斑深处呈厌氧状态
四联因素学说——食物
碳水化合物(糖)
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的致龋作用与其种类、摄入量和摄入频率有关
单糖、双糖的致龋性大于多糖(单糖和双糖易被细菌利用产生酸)
蔗糖在龋病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较其他糖的致龋性强
蔗糖是寡糖中最简单的双糖,在致龋代谢过程中
为细菌生存提供营养
其终末产物(酸)又可造成牙的破坏
变异链球菌通过三条途径代谢蔗糖
将蔗糖转变为细胞外多糖
加速菌斑产生
经过糖酵解途径转变为乳酸,并为细菌活动提供能量
合成糖原作为细胞内多糖储存
为致龋菌提供营养,提高致龋能力
各种糖的致龋性
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糖醇>木糖醇
蔗葡麦乳果山木
蛋白质、维生素
发育阶段蛋白质缺乏,发育不良的牙抗龋能力低
缺乏微生物(A、B、C、D、K)能降低牙的抗龋能力
四联因素学说——宿主
前言
宿主因素是指宿主个体对龋病的易感程度
牙的形态
牙列结构
牙体组成
全身状况
营养、内分泌、遗传、免疫、环境
唾液成分
流速流量
流速
流速越大,缓冲能力(机械冲洗)越强,清除效率越高
三大缓冲系统
重碳酸盐、磷酸盐、蛋白质缓冲系统
四联因素学说——时间
由于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龋病发病的每个过程都需要时间
龋病的发病必须经过
获得性薄膜沉积
菌斑形成
细菌代谢产酸
维持低菌斑pH一段时间直至脱矿
从早期龋到临床所见的龋洞一般需要1.5~2年
所以即使致龋菌、可产酸的代谢底物、易感牙三者同时存在,龋病也不会立即发生
病理变化及分类
按龋损深度分类
补充
没有自发性疼痛(与牙髓疾病区别)
按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类
急性龋
又称猛性龋(旧称猖獗龋)、放射性龋
多数牙在短期内同时患龋,常见于面及颈部接收放射治疗的患者
又称湿性龋
病程进展较快,病变组织颜色较浅,呈浅棕色,质地较软且湿润,很容易用挖器剔除
因病变进展较快,牙髓组织来不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或者形成较少,病变累及髓腔,导致牙髓病变及严重疼痛
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
病变常累及许多牙或所有萌出牙
干燥综合征是一个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又名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上皮细胞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
猖獗性龋齿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约50%的患者出现多个难以控制发展的龋齿,表现为牙齿逐渐变黑,继而小片脱落,最终只留残根
慢性龋
也称干性龋,病变组织较干硬
病变进展缓慢,病变组织颜色深,呈棕褐色(黑褐色)
牙髓组织有足够时间产生防御反应,形成硬化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保护牙髓
一般成人和老年人多患此种龋
静止性龋
静止性龋是一种特殊的慢性龋表现
龋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变周围环境改变,原有致病条件发生了改变,最终龋病进展静止
可见于牙釉质龋、牙本质龋、根龋
外形呈浅蝶状,外口大而浅,质硬,呈棕褐色
按龋病累及的组织分类
牙釉质龋
牙本质龋
牙骨质龋
按龋损解剖部位分类
窝沟龋
窝沟是龋病的最好发部位,形成窝沟龋
发生于磨牙、前磨牙的咬合面,磨牙的颊面沟、上颌前牙的舌面
临床上早期病变的点隙裂沟变为深色、黑色,探针探诊时有质感
年轻恒牙多发
龋损形态也呈三角形
口小底大(正三角)
平滑面龋
部位
多见于牙邻接面接触区下方,颊舌面近龈缘牙颈部(邻面高发部位,仅次于窝沟点隙)
光镜下最早显示为病损区的釉柱横纹和生长线变得明显
当牙釉质龋继续发展,深层受累,病损呈三角形
口大底小(倒三角)
根面龋
在根部牙骨质发生的龋病损害,始于牙骨质或牙本质表面
常发生于牙根腭颊舌面
主要发生于牙龈退缩、根面外露的牙,老年人多见
根面变软,龋洞形成,龋洞范围较为广泛,较浅,碟形,边界不清
按龋损与治疗关系分类
原发龋
未经过充填治疗的龋
继发龋
不密合、有破损、未去净
也称复发性龋,发生于已经充填的修复体边缘或基底部的牙体硬组织
通常是由于修复体与牙体组织不密合,导致修复体边缘出现小的裂隙或渗漏,易于滞留细菌和食物而不易清洁
备洞或牙体预备时未去净腐质,病变继续发展,引起龋病的发生
诊断与治疗
龋病的诊断
前言
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
问诊、视诊、探诊、牙髓活力温度检查、X线检查及透照检查等
问诊
询问患者患牙有无敏感、疼痛、进食嵌塞等自觉症状
了解与龋病发生相关的因素,全面掌握患者口腔整体情况、卫生保健状态及全身健康状况
视诊
视诊前应将待查患牙进行必要的清洁,取出牙齿表面的软垢、菌斑,然后用气枪轻轻吹干牙面
在光线良好的条件下直视或口镜观察是否有牙列拥挤、牙齿畸形、有无龋洞或颜色、光泽的改变
探诊
用探针探查(大弯、三弯)
先检查平滑面,要从正常牙面开始滑动探针,感觉牙面的光滑度、连续性和牙齿硬度的变化(对比)
检查邻面时,应将探针的三弯端伸入邻面间隙并随时调整探查角度,如果挂住探针小弯头,提示该处可能是邻面龋洞的边缘
探诊着色较深或已显示浸墨状窝沟点隙时,注意探针尖头是否能卡住或勾住探针
探查龋洞时,要探查洞的深度和范围、洞内腐质的多少和质地,探诊洞壁、洞底时要注意牙髓的反应,浅龋和中龋一般无探痛,深龋时可出现敏感反应
叩诊
选用金属钝头器械
先从对侧同名牙或邻牙逐步叩诊到患牙
分别进行垂直和水平叩诊
垂直叩诊
根尖
叩击牙齿的切缘或牙合面且与牙长轴相同
侧向叩诊
牙周
叩击牙齿的唇颊、舌腭面
叩诊症状鉴别
牙髓活力温度试验
前言
当龋洞深达牙本质时,患者可能述说对冷、热或酸、甜刺激敏感,甚至有难忍的酸痛
医师可用牙髓活力温度检测和牙髓活力电测定,以此判断牙髓的病变状态和牙髓的活力
温度测验
主要用于反应患牙牙髓的病变状态
电活力测验
用于确定牙髓的活、死
X线检查
对于不能探及的邻面龋、隐匿龋、洞底继发龋,拍摄X线片能清晰显示病变,判断洞底与牙髓腔的关系
X线片所显示龋损范围一般小于临床实际病变范围
透照
用光导纤维装置进行,对检查前牙邻面龋洞甚为有效,可直接看出龋损部位和病变深度及范围
补充
龋病的治疗
一般治疗
刷牙、使用牙线、餐后漱口等方法有效清除菌斑
健康饮食,控制糖的摄入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药物治疗
适用于恒牙尚未成龋洞的浅龋和静止龋
常用药物包括硝酸银和氟化物等
银汞合金充填术
龋病发展造成的牙体组织的实质缺损,是不能进行自行修复的,必须选择充填术来治疗,以达到恢复牙齿原有形态和功能的目的
复合树脂充填
以复合树脂为填充材料修复牙齿缺损
适用于充填前牙和不承受咀嚼力量的后牙洞
最突出的优点是美观
窝沟封闭
是早期窝沟龋的有效防治方法
封闭剂通过隔绝窝沟与口腔环境、组织细菌、食物残渣等进入,达到防治的目的
嵌体
嵌体是一种嵌入牙体组织内部,恢复牙体缺损形态和功能的冠内固位体
具有机械性能优良和美观的特点,可以较好恢复咬合面形态和邻面接触关系,消除食物嵌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