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班级与班集体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十章第一节,班级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编辑于2023-01-04 14:33:50班主任
班级与班集体
班级
班级的产生和发展
埃拉斯谟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夸美纽斯: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这一设想
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导生制”,也叫贝尔兰卡斯特制、级长制
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9实际末,在京师同文馆中采用
20实际初,废科举,兴学堂之后,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生活和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
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学生生活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和谐且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班级组织
班级管理的对象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各种管理资源,如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关系等。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
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组织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班级管理的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基本功能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促进自治自理——重要功能
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偏重于专断
班级管理的三种方式:专制型管理方式、民主型管理方式、放任型管理方式
一方面,班主任最关注学生成绩和班级排名。另一方面,教师权威不容质疑。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我国在班干部选任中存在的问题
以学习成绩作为选任班级学生干部的标准
班级学生干部固定化
多数学生缺少担任班干部的机会,他们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
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核心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宗旨
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班级管理能力
班集体
班集体的概念
班集体是经过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培养和引导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方向、坚定的领导核心和骨干力量,以及良好的纪律、舆论和班风的高层次的正式群体。
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班集体,因为班集体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班主任的精心组织和培养。
一个真正的班集体能正常发挥其整体功能,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班集体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前进。
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那些纪律松散、集体功能不健全的就不能算班集体
学生群体的类型
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在学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正式群体的目标与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和工作计划,对增强集体凝聚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教育策略
选好班级正式群体中的领导
注意支持和引导
适当授权,鼓励学生自主管理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使指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规模小,人数少
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
成员受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支配,在行动上具有一致性
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权威性
班主任的教育策略
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的客观性
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
加强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
班集体与学生群体的关系
班集体与学生群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班集体是正式的学生群体,具有正式群体的特征,它作为正式群体对增强班级凝聚力和个体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群体则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少数非正式群体还具有消极的破坏作用,甚至会与正式群体产生冲突和内耗。
班集体不会自发形成,需要通过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各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形成。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不稳定且易变,班主任可以通过教育和转化,缩小其与班集体的目标差距,形成最大合力,使其也能成为积极的教育力量。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一定的组织结构——班集体形成的核心
共同的生活准则——班集体形成的保证
集体成员之间民主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班集体的培育
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每个班级都需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作为建设班集体的方向与动力,是班级成员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并以此作为指导班级活动发展的方向指引。
班级目标必须由全体成员,包括班主任和全班学生共同讨论确定。
从内容来说,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可以是整体目标,也可以是具体目标
从时间来说,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三种。
班级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
全体成员共同商议确立的班集体发展目标和班级发展计划,能够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是增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集体凝聚力的重要部分。
建立班级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一批乐于奉献、关心集体的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他们构成了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班集体中的积极分子有多种类型,可以是全面发展的,也可以是单项突出的,并且积极分子的成分并非一成不变的。
选拔和培养积极分子的基本标准:1.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2.乐衷于参加集体公益服务,愿为集体服务;3.有某方面的特长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4.团结同学,人际关系良好
班级班集体的领导核心,关键是做好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班主任要善于发现积极分子;2.班主任要大胆使用积极分子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需要规章制度。班级规章制度由三部分组成:1.有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的各种制度;2.由学校制定的常规制度;3.由班集体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言论和意见。是否具有正确的集体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培养正确的舆论应该要做到:1.要进行正面教育,让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有正面认识;2.要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作出正面评价;3.要注意控制各种信息,表扬和宣传积极的思想行为,抵制消极落后的言行,使班级正气上升;4.要重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并且持久地影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班主任可以通过讲清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等方法,引导班集体形成良好的风气。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级活动是班级教育活动的经常性形式。
班级教育活动主要由日常性教育活动何阶段性教育活动两部分组成。
班会具有集体性、针对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分为常规班会、生活会、主题班会三种类型。常规班会包括周会和晨会。生活会通常是讨论学生优点与不足地班会活动。主题班会则是班级活动的最主要形式,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地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通常要经过确立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四个阶段。其中,确立主题是开好班会的基础,精心准备是开好班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