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管理方面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学合一就是教和学紧密联系,有机结合。
在这里,教师负指导的责任,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两者合一,学生在“教”中学会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在“学”中获取“自得”,以“自得”激发学习的“自动”。
因此,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体现的教学理念是教学合一
在与北京八一学校师生代表座谈时,***总书记说:
“广大教师要
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1912年初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从“以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体育)、
实利主义教育(智育)、
公民道德教育(德育)、
世界观教育、
美感教育(美育)。
其中,美感教育,即美育,是“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桥梁”,是实现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罕譬而喻”原文为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意思是: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他的语言简洁而使人明白,含蓄而使人受益,譬喻精当而能使人知晓,这样就可以说是能使人继承他的意志了。
联觉是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适应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像也被称为感觉后效,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9年发表著名的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在文中最早提出了“课程”一词,意思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一部分“总体战略”中再次强调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同时也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
历史法,即历史研究法,是以系统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事件关系的方法。
问卷法是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法是指研究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或采取公开的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的观察。
它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被观察对象相同的地位上,其结论通常比较客观。
但非参与性观察易表面化,不易获得深层次的材料。